本文通过一位93岁老人在观看国庆阅兵时的回忆,讲述了一个中国家庭从抗日战争至今的沧桑变迁。故事从1937年湖州的藤具作坊被日军炸毁开始,描述了全家逃难的艰难历程,以及老人随后参加
本文以司马光、梅尧臣、陶宗仪、唐汝询四位古人的写作为例,探讨写作的本质与意义。司马光以圆木为枕十九年不懈完成《资治通鉴》,体现写作的责任与毅力;梅尧臣以“诗袋”随手记录生
文章记述了作者青年时期与同窗前往江西弋阳探访堂伯父的经历。这位身为离休干部的堂伯父,居住简朴却满怀热情。在饭桌上,伯父追忆了与作者父亲的少年情谊,并讲述了自身从十九岁参加
本文探讨了在信息爆炸的当代语境下,汉字所承载的深厚文化精神所面临的挑战。文章通过回溯贾岛“推敲”、郑谷改“一”、李泰伯易“风”、王安石炼“绿”字四个经典典故,深刻揭示了古
本诗展现了当代人在寻求诗歌意义与文化理解时面临的深刻困境。抒情主人公向“旧师”与“新锐学者”求教诗歌谜题,却分别遭遇玄奥的等待与隐喻的反问,均未能获得清晰的解答。诗中对比
本文以一位退居二线者的视角,记述了其通过阅读与写作重构生活的心路历程。作者从偶然投稿到建立系统的写作习惯,将读写视为“新工作“,并制定了包括“二三五法则“在内的独特创作方
本文以20世纪30年代《闲话扬州》引发的文化论争为切入点,探讨易君左、曹聚仁与朱自清三位知识分子对扬州城市形象的不同书写及其背后的思想范式。易君左以现代性视角批判扬州的衰败与
本文以“风起青蘋”为喻,通过三个叙事层面探讨谣言、传统与真相的辩证关系。首先,回顾1991年南新街高三学生因备考压力自发形成集市的文化事件,展现微小越界如何演变为延续三十四年
本文以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为研究对象,从情感起源、生活美学、人物塑造、艺术特质四个维度解析其文学价值。作品通过记录沈复与芸娘的婚姻生活,展现了封建礼教束缚下突破传统
本文以扬泰足球比赛为引子,通过作者与表弟的对话,展开对扬州与泰州历史渊源与文化联系的思考。文章回顾了1996年扬泰分治的历史,讲述了作者作为泰兴人(原属扬州后划归泰州)对两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