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轻烟袅袅,炉火跳跃,不停地散发出光与热。餐桌上的柿饼在母亲和自然的度化下,历经一年日光与寒霜的蜕变和沉淀,析出白色的糖霜,覆盖在透亮金黄的果肉上,好柿成霜。手指轻轻
田家岁月,鲜有闲暇之隙。农人之心,系于四季更迭,春种秋收,冬藏夏耘,无有停歇。他们,是大地最忠实的民工,放下收割的镰刀,便执起耕耘的犁头,双手如不知疲倦的陀螺,在风雨交织
晨光中书写的沙沙声,藏着上小学的记忆。墨香氤氲如雨打残荷,一滴意外坠落的墨汁氤成欲说还休的牵挂。生命总在石板上练字的少年与抽芽的杨树间,显出不期而遇的倔强。那些曲折终将沉
北方金秋,一墩墩花生从土中刨出—这是体力和耐力的双重考验。当金黄铺满田野,大地用最朴实的馈赠教会我们:珍惜所得,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
曾经,铁匠铺是村庄的热闹所在。 农忙前,镇上铁匠下乡,在村中搭建简易的铁匠铺,乡亲们纷纷拿着自家的农具来修理或打造。铁匠铺里人来人往,大家一边看着铁匠打铁,一边谈论着庄稼
夕阳开始向远处的村庄坠落,斜斜的光落进水里,把一半河水染成了橘红色。
在必须奔跑的时代,学会如何行走,在虚拟交织的世界,渴望触摸真实的生长。人疏远了土地,却走近了乡愁。最高的向往却藏于最初的来处。绕了一大圈才发现,也许最好的生活,
窗外,小小的窗格里闪烁着万家灯火,那是小城夜色中最美的风景。在一盏柔和的灯光下。拿起一支笔,倾听心灵和笔尖的对话。
每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深觉其是典型的“秋士”。郭沫若曾论现代文学有“三绝”:“鲁迅之韧,闻一多之刚,郁达夫之悲。”诚哉斯言。
梧桐,苏北老家的记忆之树,从细如锄把的幼苗到参天巨木,三十载春秋见证其倔强与沉稳。它春日早早吐绿,以长久的荫凉默默奉献;树下的嬉戏、村口的闲谈,承载着几代人的欢笑与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