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在乡村振兴中起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作品以孙庄的一条小河为切入点,给读者提供一个线索,从一条小河的变化上,看到村庄的变化,看到整个农村的变化。
秋天是美味蘘荷上市的时候。 吃蘘荷就会想起一家人围着吃晚饭的情景,桌子上有蘘荷炒海蛰,又有蘘荷叶蒸的馒头,满是蘘荷的清香味。现在想来,那个情景很有汪曾祺笔下“灯火可亲”的
隔断鸟是一种“候鸟”。江海平原上,当麦子收去,大田里灌了水,准备栽秧的时候,田野上便传来“隔断——隔断——”的叫声,人们知道,隔断鸟来了。 当水稻成熟的时候,隔断鸟又走了
老家在江海平原上,这里当年几乎家家种竹。老家的竹园给我带来春夏秋冬四季风景,是我们曾经的乐园。从竹子上我们学到了它的顽强精神和质朴品格成。
夏日的乡野,简直就是一座乐园,承载着我们童年的纯真烂漫。多少个夏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如同一群快乐的小鸟,在这座园子里自由飞翔,放飞梦想。
父亲是个农民,但他会帮人窝“蛤蟆乌儿”,会帮人“泼丹”,这都是能解除人们病痛的事。父亲窝蛤蟆乌儿时,会在墙面上画圈儿,因为窝得多了,那墙面上便留下无数“画作”,这成了父亲
我的老家孙庄有条文昌河。儿时的文昌河记忆是十分美好的。 文昌河与孙庄,互相敬畏着,感念着,生长着。这是河的命运,也是村庄的命运,更是祖辈父辈及我的命运。
在村史馆与孩子们一起重温裹粽子技艺,也是重温家的亲情。在裹粽子的讲解和制作过程中,我仿佛看到母亲当年裹粽子的情景,母亲不时说起她的几个孩子的趣事,一个个粽子就在一家人谈谈
父亲的麦收,是那一代人的麦收,体现的是那一代人的艰辛和苦难,也体现那代人的不屈不挠的坚忍精神。父亲的麦收精神激励着后辈,唯有不畏艰辛,努力向前,日子才会有奔头。
稻床是旧时的脱粒工具。小时候我在上面跟父亲掼麦子稻子。稻床上留下我与父亲的汗水和体味。稻床见证了农人生活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