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仲冬,我因事至中山。甫出 G4W 广澳高速东区出口,半山腰那排鲜亮的仿宋红字便撞入眼帘:“孙中山故乡人民欢迎您”。红似烈火,衬着青灰如黛的山峦,那字顺着山势蜿蜒,恰似灵动的
在创作《鳝笼的守望》与《麻雀筑巢》时,评论区里关于油菜籽该拔、该剐还是该割的热烈讨论,像一把钥匙,“咔嗒”一声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里下河的夜露、泥土与油菜清香瞬间奔涌而出
南官河东岸的小院,蜷缩在开发商成片打造的幽静别墅区深处。钢筋裹着混凝土浇铸的栅栏,曾是精致的装饰。可岁月流转,如今也变得东倒西歪。
我的跑鞋又坏了。这双阿迪达斯陪了我近十年,鞋底脱了胶,却依然合脚。这些年,我跑坏了二十多双鞋,唯独这一双,舍不得扔。
我是在里下河长大的,自小就看熟了村口电线杆上那灰扑扑的铁喇叭。风一吹,它便晃晃悠悠,活脱脱一只缩着脖子打盹的老乌鸦。可村里人过日子,偏偏就离不得这毫不起眼的家伙。
前几日,村里三官庙新增宝鼎,举行落成大典,摆了六十桌流水席。各家派一人赴宴,院里院外都是人,热热闹闹的,村里各家灶上的烟火气,仿佛都聚到了这一方天地。
香山南麓的双清别墅,是座被年月泡透的老院子。自乾隆年间起,先后住过三拨人,各有各的故事流转。青石板上的凹痕如年轮层叠,每道纹路都嵌着不同时代的履痕——深的浅的,皆成了院中
近来,与两位文友围炉而坐,闲谈间,暮色悄然漫过窗棂。谈及当下读书写作之人如春日新笋般破土而出,欣喜之余,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向本土省作协主席——那位茅奖鲁奖双冠得主在家乡座谈
清早,我去三水园对岸的露天菜市场买菜。还没走近,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便顺着河风飘来。果蔬的鲜气、调料的辛香,混着潮湿的水汽,一股脑儿往鼻子里钻。
里下河地区方言里管黄鳝叫“长鱼”。这名字来得直白——头尖、身圆、体长,游起来像根黑亮的软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