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桥村的初夏已有了几分燥热,但山风拂过时仍带着一丝清凉。他手里攥着李秀华塞给他的酸枣糕,酸甜的余味还在口中回荡,就像童年记忆中的味道,从未改变。
“我怎么把这个给忘了。”刘金宁喃喃自语,转身快步走向办公室门口。
李秀华正准备下楼,听见脚步声回头问道:“怎么了?落下什么东西了?”
“不是,”刘金宁眼中闪着光,“我想到怎么处理妈那个酸枣糕和刺棘汁的计划了。”
李秀华挑眉,靠在楼梯扶手上:“刚才不是说了吗?市场上已经有成熟品牌,咱们小作坊式的生产没有竞争力。”
“不,你错了。”刘金宁难得地直接反驳妻子,“我们不做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我们就做手工传统制作。马桥村的肉制品品牌现在已经有了知名度,我们要打的是‘传统工艺’和‘乡村特色’这张牌。”
李秀华沉思片刻,摇摇头:“即便如此,推广费用也不会少。我们现在资金都投在云认养项目上了,哪来的钱开辟新产品线?”
刘金宁三步并作两步走下楼梯,拉住妻子的手:“走,去找妈。她既然提了这个想法,肯定有自己的打算。咱们至少听听她怎么说。”
李秀华看着丈夫难得的孩子气的兴奋,无奈地笑了:“好吧,听听妈的想法。”
回到父母的宅子,两人走进院子时,老人正坐在石凳上筛选红艳艳的酸枣,旁边篮子里已经堆满了筛选好的果实。自从刘金海和梁倩结婚后,刘金宁就和李秀华搬进了靠近古村边村民广场旁的新建别墅里,不忙的时候才回到老宅子,一家子人一起吃一顿饭。
“妈。”刘金宁唤了一声。
唐秋花抬头,阳光下眯起了眼睛:“你们刚不是出去了吗,怎么又回来了?”她站起身,拍了拍围裙上的酸枣果皮和树叶,“吃饭了吗?灶上还热着几个糯玉米。”
“吃过了,妈。”李秀华接过婆婆手中的篮子,“我们来是想问问酸枣糕和刺棘汁的事。”
唐秋花的眼睛顿时亮了:“你们想通了?愿意做这个了?”
刘金宁拉过一个小凳坐下:“妈,您先说说您的想法。这东西您做了几十年,肯定有自己的门道。”
唐秋花脸上绽开笑容,神秘地招手让两人跟她进厨房。厨房的桌上摆着几个玻璃瓶,里面装着深红色的液体和琥珀色的膏体。
“尝尝这个。”她倒出两小杯刺棘汁,又切了两块酸枣糕。
李秀华抿了一口刺棘汁,惊讶地睁大眼睛:“这和市面上的不一样!更醇厚,酸甜适中,没有那种人工香精的味道。”
“那是自然!”唐秋花骄傲地挺直腰板,“这是我改良了二十几年的配方。知道为什么叫‘救兵粮’吗?抗战时期,咱们山的游击队就靠这个补充维生素。金宁他爷爷那辈传下来的方子,我又根据现代人口味调整了。”
刘金宁品尝着酸枣糕,童年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小时候挑食,母亲总是变着法子给他做各种小吃,这酸枣糕是他的最爱。
“妈,您这手艺,村里还有多少人会?”刘金宁问道。
唐秋花数着手指:“王婶、李姨、张奶奶...少说七八个吧。咱们这辈的农村妇女,哪个不会点山野小吃的制作?只是现在年轻人都不学,觉得土气。”
刘金宁与李秀华对视一眼,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惊喜。
“妈,”李秀华语气软了下来,“您能不能教我们具体怎么做?成本和产量大概多少?”
唐秋花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泛黄的小本子,页角已经磨损:“我早算好了。酸枣和红刺棘山上到处都是,主要成本就是糖和人工。一套工具几百块钱,一个熟练工一天能做五十斤酸枣糕、一百瓶刺棘汁。”
刘金宁翻看着母亲密密麻麻的记录,心中感慨万分。原来母亲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做了充分准备。
“但是妈,”李秀华还是担心市场问题,“现在市面上类似产品很多,我们怎么竞争?”
唐秋花神秘地笑笑,从柜子里又取出一个小瓶,里面的酸枣糕颜色更深,近乎绛红色:“这是我最新研制的配方,加入了山茱萸和野生蜂蜜,口感更丰富,还有安神助眠的功效。市面上的产品,哪个有咱们这原生态山林的特有原料?”
刘金宁接过小瓶,打开闻了闻,一股特殊的香气扑鼻而来:“这是什么香味?”
“山胡椒和野薄荷,都是咱后山采的。”唐秋花眼中闪着光,“咱们可以做一个系列:传统原味、安神助眠、开胃消食、美容养颜...每种针对不同人群。”
李秀华惊讶地看着婆婆:“妈,您这些想法从哪来的?”
唐秋花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天天看手机短视频,学习现在的营销方法。那些网红产品不都这样吗?一个基础产品,弄几个变种,编个好故事。”
刘金宁忍不住大笑起来:“妈,您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啊!”
“那当然!”唐秋花骄傲地说,“我还想了包装设计呢。用竹编小篮装酸枣糕,用陶瓷小瓶装刺棘汁,走高端路线。城里人就吃这套,环保又有质感。”
三人越聊越兴奋,不知不觉已过正午。阳光透过老槐树的缝隙洒在院子里,斑驳陆离。
刘金宁最终拍板:“好,我们就试试。先小规模生产,通过云认养渠道推广。妈,您负责组织生产和品控,秀华负责市场销售,我负责协调资源和整体规划。”
唐秋花激动得眼睛湿润:“太好了!我这就去找王婶她们商量。”
看着母亲欢快的背影,刘金宁握住妻子的手:“秀华,我知道你有顾虑,但相信我,这会是马桥村的又一个特色产品。”
李秀华叹了口气,继而微笑:“其实尝到妈做的酸枣糕时,我就心动了。只是市场推广确实是个难题。”
“记得梁倩直播时说的吗?”刘金宁眼中闪着狡黠的光,“‘给我一个小心心,还你一片森林’。我们可以让用户像云认养一样,认养酸枣树和红刺棘丛,亲眼看着自己的果树开花结果,最后收到由自家果树产出的产品。”
李秀华眼睛一亮:“这主意好!把云认养模式扩展到山货领域。不过技术上有难度,酸枣树和红刺棘丛大多在陡峭的山坡上,安装监控设备不容易。”
刘金宁沉思片刻:“不一定非要实时监控。可以定期拍照录像,记录生长情况。最重要的是让用户有参与感和专属感。”
两人正讨论着,梁倩的声音从院外传来:“哥,嫂子,原来你们在这儿!让我好找!”
梁倩快步走进院子,脸上因急走而泛红:“云认养地块抽签结果出来了,大部分用户满意,但有好几十个用户抽到的地块位置不太理想,正在群里抱怨呢。”
刘金宁和李秀华对视一眼,苦笑起来。问题总是接踵而至,这就是马桥村发展的常态。
“走吧,先去处理这个问题。”刘金宁对妻子说,又转向厨房方向喊道,“妈,我们先去村委会,晚点再聊!”
唐秋花从厨房探出头,手里还拿着搅拌勺:“去吧去吧,晚上来吃饭,我炖了山菌汤!”
去村委会的路上,刘金宁详细询问了投诉情况。原来有五十多位用户抽到的地块位于坡地边缘,日照时间较短,可能影响作物生长。
李秀华皱眉道:“这确实是个问题。虽然抽签公平,但如果作物长势明显差于其他地块,用户体验会大打折扣。”
梁倩补充说:“其中一位还是直播间送过‘火箭’的大粉,专门认养了野生果树,现在很不满意。”
刘金宁沉思良久,突然眼睛一亮:“有了!我们可以提供‘地块升级服务’。”
“升级服务?”李秀华和梁倩异口同声地问。
“对,”刘金宁越说越兴奋,“不愿意要抽中地块的用户,可以支付少量费用升级到更优质的地块。多收的费用作为村集体收入,用于改善基础设施。这样既满足了用户需求,又增加了集体收入,双赢!”
李秀华担忧道:“但这会不会破坏抽签的公平性?”
“自愿原则,”刘金宁解释道,“不愿意升级的可以保留原地块,我们会提供额外关照,确保作物长势不落后太多。这样应该能平衡各方利益。”
梁倩拍手称赞:“哥这主意好!我这就去跟用户沟通。”
回到村委会,三人立即分工合作。梁倩负责与用户沟通解释,李秀华处理地块重新分配的技术问题,刘金宁则着手起草“地块升级服务”的详细规则。
忙碌中,刘金宁没忘记让李春林去请食品加工厂的负责人过来开会,讨论酸枣糕和刺棘汁小规模生产线的事情。
傍晚时分,大部分问题已经得到妥善解决。五十几位用户中三十多位选择支付升级费用,剩下的二十多位决定保留原地块但接受额外关照。投诉最激烈的那位大粉,在梁承诺赠送一份特制山货礼包后,也转为满意。
刘金宁站在村委会门口,舒展了一下酸痛的腰背。夕阳西下,马桥村笼罩在一片金红色的光辉中,远山如黛,近田如织,美得让人心醉。
李秀华走到他身边,轻轻靠在他肩上:“累了?”
“有点,”刘金宁揽住妻子的肩,“但值得。今天又解决了一个难题,还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妈的酸枣糕计划,你真有信心?”李秀华仰头问。
刘金宁点头:“不只是信心,我有预感,这会是马桥村的又一个招牌产品。你想,现在城市人最追求什么?天然、健康、传统工艺。妈的配方正好符合这些特点。”
“但手工生产规模有限,成本也高。”
“我们要的就是小而精,”刘金宁目光深远,“不走量走价,做高端特色产品。可以与云认养结合,让用户参与从果树认养到产品制作的全过程。”
李秀华笑了:“你越来越有商业头脑了。”
“近朱者赤,”刘金宁亲昵地碰碰妻子的额头,“跟你学的。”
这时,唐秋花的声音从远处传来:“金宁!秀华!回家吃饭了!”
老人站在村道尽头,夕阳为她镀上一层金边。刘金宁突然感到一阵暖流涌上心头,这就是他奋斗的意义——让家人安心,让乡亲幸福,让马桥村焕发新生。
“走吧,”他拉起妻子的手,“别让妈等急了。”
餐桌上,唐秋花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山菌汤、野菜炒蛋、熏肉、还有刚蒸好的酸枣糕和一壶刺棘汁。
刘金宁吃得特别香,连添了两碗饭。餐桌上,三人继续讨论酸枣糕的生产计划。
“妈,您明天能开始培训第一批人员吗?”刘金宁问,“我们先组织四五个工艺组学习制作,小规模试生产。”
唐秋花连连点头:“没问题!王婶、李姨、张奶奶我都说好了,她们随时可以开始。”
“包装设计我负责,”李秀华说,“我认识一个设计师朋友,可以帮我们设计既有乡土特色又高档的包装。”
刘金宁说:“你是食品厂负责人,包装设计的事你定了就好。但是我们得腾出一小块区域作为手工生产车间。虽然不搞机械化生产,但卫生标准和质量控制还是要符合食品安全生产规范。”
唐秋花激动得眼睛发亮:“太好了!我就知道你们会支持我的想法。”她起身又切了一块酸枣糕放在儿子碗里,“多吃点,看你最近都瘦了。”
饭后,刘金宁独自一人走到村头的小山坡上。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马桥村,炊烟袅袅,灯火初上,一片安宁祥和。
他的手机响起,是省农业大学的王教授。当初驻村帮扶队的赵建平教授带着帮扶队离开的时候,特意把王教授推荐给他。
“金宁啊,听说你们的云认养项目开展得很成功?”王教授的声音透着欣喜。
“还行,遇到了些问题,但都在逐步解决。”刘金宁谦虚地回答。
“省里准备把你们村作为数字乡村建设典型案例,可能近期会组织参观学习,你准备一下。”
刘金宁既惊喜又感到压力:“谢谢王教授!我们一定好好准备。”
挂断电话,刘金宁深吸一口气初夏夜晚清凉的空气。马桥村的发展比他想象的还要快,这是机遇也是挑战。
回到家中,李秀华正在书房整理云认养用户的反馈资料。刘金宁从后面轻轻抱住她:“秀华,谢谢你。”
李秀华惊讶地转头:“突然谢什么?”
“谢谢你一直在我身边,支持我,提醒我。”刘金宁真诚地说,“如果没有你,我可能早就迷失在理想主义中了。”
李秀华温柔地笑了:“夫妻不就是互相补足吗?你大胆开拓,我谨慎守成,这样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刘金宁从口袋掏出母亲给的酸枣糕,掰了一半递给妻子:“为了马桥村的明天。”
李秀华接过酸枣糕,与丈夫碰了碰:“为了明天。”
月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桌上,照亮了马桥村云认养项目的地图和新画的酸枣糕生产计划草图。刘金宁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难题还会不断出现,但只要家人和乡亲们同心协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他拿起笔,在日历上圈出了一个月后的日期——那是计划中第一批手工酸枣糕上市的日子。马桥村的山野美味,将借着互联网的翅膀,飞向千家万户。
窗外,马桥村的灯火在夜色中闪烁,如同天上的星河,流淌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刘金宁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漫山遍野的酸枣树和红刺棘丛间,村民们笑着收获,直播间里用户们争相认养,全国各地的人们品尝着来自马桥村的天然美味。
一杯酸枣羹,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统与创新,乡村与城市。这就是马桥村的故事,也是中国千万乡村振兴故事中的一个缩影。
夜已深,刘金宁书房的灯还亮着。新的计划刚刚开始,更多的挑战还在前方,但他的心中充满信心与期待。马桥村的明天,会像那酸枣糕的滋味一样,初尝或许酸涩,但回味必定甘甜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