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西伯利亚铁路的蒸汽机车喷出第六朵云絮时,沈知微数清了茧 - 3号睫毛上的冰晶。这个最年长的女孩正用结晶化左眼聚焦阳光,在《真理报》边缘烧出微型孔洞——程砚青教她们的另一种加密方式。
“妈妈,看。”茧 - 5号突然指着窗外。远处雪原上,几个穿防化服的身影正在焚烧动物尸体,灰烟在苍白天空勾出狰狞的轮廓。孩子们的金色眼睛同时收缩,这是他们感到危险的生理反应。
沈知微展开油布包裹的生物丝绸。与怀表接触后,布料显现出程砚青绘制的路线图:绕过疫区,在第七个隧道口跳车,沿着冰河步行至废弃气象站。地图边缘还有行小字:“三点二十一分是心跳共鸣频率”。
列车突然减速。穿 NKVD 制服的检查员挨个车厢查看证件,他右手戴着特制手套——沈知微的透视眼看清里面是生物扫描仪,专为检测纳米机器设计。
“证件。”检查员的俄语带着伏尔加口音。沈知微递出伪造的疗养院转移证明时,茧 - 7号突然剧烈咳嗽,喷出的血沫里带着金色颗粒。
二
检查员的瞳孔骤然收缩。他手套里的扫描仪发出滴滴声,引来了车厢两端的警卫。沈知微的银簪滑入袖口,却见茧 - 1号握住检查员的手腕,女孩眼中的金光顺着接触点流入对方血管。
“……普通肺炎……下一站送医院……”检查员的眼神变得恍惚。当警卫们转身离去,茧 - 1号松开手,检查员手套里的扫描仪屏幕已经粉碎。女孩虚弱地靠回座椅,小声解释:“爸爸教过我们怎么修改简单机械的记忆。”
列车在第七隧道口临时停车。沈知微领着孩子们跳下斜坡,积雪减缓了冲击力。茧 - 12号在翻滚中擦破膝盖,流出的血竟在雪地上组成微型的满洲地图——程砚青的纳米机器仍在他们体内传递信息。
冰河上的风像刀子般锋利。沈知微将最小的两个孩子裹在生物丝绸里,布料遇冷变硬形成保护壳。走在最前面的茧 - 3号突然蹲下,结晶化左眼穿透冰层:“水下有东西……活着……”
三
废弃气象站的铁门被冰封死。沈知微用茧 - 7号眼中射出的激光融化锁孔,里面的场景却让所有人僵住——二十多个培养舱整齐排列,每个都连着苏联制式的生命维持系统。舱体里漂浮着与孩子们相似的身影,只是年龄更大些,胸口都烙着“CCCP”的钢印。
“爸爸的……备份计划……”茧 - 1号颤抖着触摸培养舱。沈知微的怀表突然剧烈震动,裂纹投射出程砚青的影像,他穿着苏军制服站在同样的培养舱前:“……当你们看到这个,说明东线的'茧’已经激活……”
气象站的电台突然自动开启。扬声器里传出俄语广播,报道着柏林郊外某实验室的爆炸事故。孩子们同时捂住耳朵——对强化听觉而言,这音量如同雷鸣。沈知微却从中捕捉到关键词:“……神经武器资料……已移交纽伦堡法庭……”
茧 - 7号撬开控制台面板。他的金色神经丝接入电路后,整面墙变成显示屏,显现出全球地图:十二个红点正在移动,每个都标注着“茧”的编号。最远的已抵达瑞士,最近的正在穿越波兰边境。
“不止我们……”茧 - 3号倒吸凉气,“爸爸在全世界都留了……”
气象站的门突然被撞开。穿白大褂的苏联军官举着手枪,但他震惊的表情说明一切——他认出了孩子们眼中的金光。
四
军官的枪管结着冰霜。沈知微挡在孩子们前面,却发现对方慢慢放下了武器。
“程的孩子们……”他用带口音的中文说道,“我是他莫斯科大学的同学。”
墙上的屏幕突然切换成内务部档案。军官——他自称马卡洛夫少校——调出程砚青的照片:年轻的程穿着苏联军装,站在列宁像前接受勋章。日期显示那是 1937 年冬,南京沦陷前一周。
“他带着日本人的生物武器情报叛逃回国。”马卡洛夫抚摸着培养舱,“这些是他留下的免疫体,用来对付关东军的 731 部队。”
沈知微的怀表投射出新影像:程砚青在苏联实验室里,将某种金色液体注入自己脊髓。马卡洛夫看到这个画面时,突然解开领口露出锁骨下的“陆”字烙痕——与程砚青身上的完全一致。
“我们都是'茧计划’的幸存者。”他声音低沉,“只是程走得更远……他把自己的神经改造成了疫苗。”
气象站外传来直升机轰鸣。马卡洛夫迅速打开秘密通道:“日本人投降了,但美国人在找你们。他们想把'茧’变成武器。”
五
地下通道的荧光菌类照亮前路。沈知微背着体力不支的茧 - 12号,其他孩子手拉手跟在后面。马卡洛夫的叙述逐渐拼凑出真相:程砚青是双面间谍,他表面为日军研发生物武器,实则将核心技术泄露给苏联。
“……平安夜那晚的钟声……”马卡洛夫检查着冲锋枪,“……本该激活纳米机器,但程修改了频率参数……”
通道尽头是座地下码头。微型潜艇静卧在黑色水面上,艇身印着红十字标志。马卡洛夫递给沈知微一份文件,上面是十二个瑞士银行的账户信息,每个都对应着某个“茧”的编号。
“程留给孩子们的教育基金。”他帮孩子们登上潜艇,“贝加尔湖基地有最好的医生,能帮他们控制纳米机器。”
沈知微站在舷梯上不动:“为什么帮我?”
马卡洛夫突然扯开衬衫——他的胸腔是半机械结构,中心跳动着金色晶体:“因为我也是程的'茧’,编号零。”
潜艇舱门关闭的瞬间,茧 - 7号突然大喊:“妈妈看!”舷窗外,无数机械蝴蝶正从水道涌入,它们组成程砚青的面容,嘴唇开合说着什么。沈知微将怀表贴在玻璃上,裂纹中的金光与蝴蝶群共振,终于听清那句话:“……去阿尔卑斯山……找最后的'绣绷’……”
六
贝加尔湖的冰面下闪烁着金光。沈知微在隔离病房醒来,发现自己的结晶化左臂已完全康复,取而代之的是皮肤下流动的金色纹路——程砚青的神经丝与她彻底融合了。
“纳米机器正在重组您的 DNA。”穿防护服的医生递来镜子,“虹膜色素沉淀是暂时现象。”
镜中的自己令沈知微陌生:双眼都带着程砚青特有的金环,左手指甲生长着生物丝绸。病房电视正在播放新闻,纽伦堡法庭上,苏联检察官突然出示了日军“茧计划”的文件。
走廊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十二个“茧”穿着白色病号服跑来,每人的眼睛都恢复了正常颜色。茧 - 1号举着份电报:“瑞士研究所发来的!他们找到了爸爸的'绣绷’!”
电报纸接触沈知微皮肤的瞬间,金色纹路自动破译了密文:阿尔卑斯山某坐标下埋藏着程砚青的终极武器——不是杀人工具,而是能将纳米机器转化为医疗技术的生物超级计算机。
“……需要您的生物密钥激活……”医生指着沈知微的心口,“……程博士称它为'蝶巢’……”
七
开往瑞士的列车穿过第聂伯河。沈知微望着窗外掠过的白桦林,怀表在掌心微微发热。孩子们被留在贝加尔湖基地接受治疗,只有马卡洛夫陪同她完成最后使命。
“程的'蝶巢’其实是医学奇迹。”马卡洛夫调着手表电台,“用纳米机器修复器官损伤,治疗放射性病变……”
广播突然插播紧急新闻:麦克阿瑟将军宣布在东京发现日军生物武器工厂。沈知微的强化听觉捕捉到背景音里熟悉的机械嗡鸣——是白西装的同型号机器人。
马卡洛夫突然剧烈咳嗽。他撕开衬衫露出机械胸腔,里面的金色晶体正变成暗红色:“美国人反向破译了'茧’的技术……他们在制造杀人机器……”
沈知微的银簪刺入他锁骨下的接口。神经丝顺簪身流入,暂时稳定了晶体结构。马卡洛夫的机械眼投射出全息地图:全球七个美军基地同时出现了“茧”的生命信号。
“……不是我们的孩子……”他呕出带金丝的血液,“……是程最早那批失败的克隆体……”
八
阿尔卑斯山隧道的气压让耳膜生疼。沈知微跟着程砚青的神经丝指引,在岩壁上找到隐藏的生物识别器。当她把怀表贴在扫描区时,整面山体突然透明化——里面是直径超过一公里的球形空间,悬浮着由金色神经丝组成的巨型网络。
“'蝶巢’……”马卡洛夫跪倒在地,“程真的建成了……”
沈知微的每一步都在空中激起涟漪。中央控制台识别出她的生物特征,全息投影自动播放程砚青的留言:“……如果你看到这个,说明战争还未结束……'蝶巢’能发射全球性频率共振波,将所有纳米机器转为医疗模式……”
新闻广播突然切入所有频道:美军在太平洋试爆新型炸弹,冲击波触发了海底休眠的纳米机器。马卡洛夫的机械躯干冒出火花:“……必须现在启动……否则海洋生物会……”
沈知微踏上中央平台。无数神经丝从四面八方伸来,与她皮肤下的金线连接。剧痛中她看见程砚青的记忆碎片:他如何故意让日军捕获自己,只为将修改过的纳米机器植入供水系统;如何在镜屋里忍受酷刑,只为把关键参数编入神经丝。
“……需要牺牲……”他的声音直接传入她意识,“……共鸣会摧毁载体……”
九
“蝶巢”的共振波穿透山体时,沈知微的躯体开始透明化。马卡洛夫用最后的力气按下警报器,将程砚青的研究资料通过所有短波频道广播出去。全球的电台同时收到同一条信息:如何将杀人机器变为救世良方。
沈知微的视野不断扩展。她看见太平洋上的纳米机器正在净化放射性污水;看见柏林实验室里的克隆体突然开始修复伤员的断肢;看见贝加尔湖的孩子们手拉手围成圆圈,他们的共振波正治愈着附近的辐射病患者。
“……茧已破……”程砚青的神经丝在她体内轻语,“……蝶已飞……”
马卡洛夫的机械躯干彻底停机前,他挣扎着爬到平台边缘。在最后的意识里,他看见沈知微化作无数金色粒子,与“蝶巢”的神经网络完全融合。那些粒子组成十二个孩子的面容,又重组成程砚青与沈知微相拥的剪影。
十
《日内瓦日报》头版刊登着奇异照片:阿尔卑斯山某处持续三天的金色极光。科学家们称之为“生物等离子体现象”,唯有角落的短讯提到某苏联军官的遗体被发现,他手中紧握着块停走的怀表,时间永远停在三点二十一分。
贝加尔湖的春天来临时,十二个孩子站在岸边。他们同时望向南方,金色的虹膜倒映着同一片天空。最小的茧 - 12号突然指向水面:“妈妈在发光!”
湖底深处,无数金色神经丝正编织成女性轮廓。她轻轻挥手,涟漪化作十二道细流,分别流向不同的孩子。当第一滴水触碰额头,他们同时听见了沈知微的声音:“……茧是爱的容器……蝶是自由的灵魂……”
远处的白桦林中,机械蝴蝶群腾空而起。它们翅膀上的金粉洒落湖面,组成程砚青最后的手语:“化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