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医生看见老宋回来,停住了正要往外走的脚步:“检查结果都出来了?”
老宋没说话,只是平静地将那叠报告单递过去,动作稳得像在递交一份普通文件。
医生接过报告,目光在纸面上快速扫过,脸色渐渐凝重。他抬眼看了看面色如常的老宋,又低头仔细确认了一遍诊断结果。
“你这个情况……”医生清了清嗓子,恢复了职业性的严肃,“必须马上住院进一步检查治疗。住肝胆外科,我现在就给你开住院证。”
语气斩钉截铁,不容商量。
老宋只是点头,接过住院证和病历,转身离开的背影挺直而从容。
医生望着他的背影,忍不住对旁边的实习医生说:“看见没?这心理素质,要不是来看病,我还以为是来会诊的专家。”
只有老宋自己知道,在来时的路上,他已经经历了从震惊、否认到接受的整个过程。此刻的他,就像一个即将踏上战场的士兵,既然避无可避,那就只能迎头而上。
在医院大厅,老宋先给妻子打了个电话:“我在东海大学附属医院,需要住院。带些换洗衣物和日常用品过来吧。”语气平静得像在交代一件寻常公事。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传来妻子努力克制的声音:“老宋,你……你没事吧?”
“没事,”老宋甚至笑了笑,“就是得在这里住几天,做个全面‘检修’。”
接着他又打给司机:“去接一下我太太,把她送到医院来。记住,别声张。”
司机小刘在电话那头连连称是:“明白老板,我这就去,保证完成任务!”
几个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主动上前,引导他办完了住院手续。
站在电梯前,老宋看着指示牌上“肝胆外科-18楼”的字样,嘴角泛起一丝苦笑。
旁边一个同样等电梯的大妈好心提醒:“同志,要不咱们坐旁边那部?这个到18层呢。”
老宋笑了笑:“谢谢阿姨,我就到18层。既然躲不过,不如直接面对。”
大妈愣了一下,摇摇头:“现在的老同志,胆子真大。”
肝胆外科病区门口贴着一副对联:
管你英雄豪杰,来此便丧胆
劝那男女老少,莫要坏心肝
横批:坏了没法医
老宋站在门前仔细读了一遍,不禁失笑:“这对联写得倒是实在。”
推门而入,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走廊,护士台上摆着一盆青翠的文竹,整个环境安静得不像医院,倒像一家精品酒店。
“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护士轻声问道。
“我来住院。”老宋平静地回答。
完成了一系列入院手续后,护士将他安排在18床。
“还有别的床位吗?”老宋忍不住问。
护士微笑着摇头:“宋先生,其实18是个好数字,要发嘛。”
老宋被逗乐了:“小姑娘真会说话。行,那就18床,挺好的。”
不久,主治医师颜力来到病房。这位年轻的医生有着让人放松的亲和力,仔细查看了老宋的病历,又为他做了详细的体格检查。
“宋先生,您这肝脏啊,”颜力边检查边说,“就像一台超期服役的机器,咱们得好好保养保养。”
老宋苦笑:“颜医生,不瞒你说,我这台机器这些年确实没少折腾。”
“接下来我们需要完善一些检查,”颜力语气温和但专业,“包括CT增强扫描、肿瘤标志物等。等结果出来,我们会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
老宋认真地点头:“颜医生,我这条命就交给你们了。”
颜力正色道:“宋先生请放心,我们一定全力以赴。不过您也得配合,特别是那个酒……”
老宋立即表态:“戒!这次说什么都戒!”
夜幕降临时,老宋独自站在窗前。天边的晚霞如血般绚烂,病房里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呼吸。
他想起马致远的那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刻却觉得另一句话更贴切:
“把每一个黎明看作是生命的开始,把每一个黄昏看作是你生命的小结。”
窗外,最后一抹夕阳沉入地平线。老宋拉上窗帘,转身面对这个陌生的环境。明天,将是一场新的开始。
老宋回到病房时,发现隔壁19床已经有人了。一个戴着金丝眼镜、气质儒雅的中年男人正在整理床头柜上的书籍。
"请问你找谁?"老宋问道。
男人抬起头,温和地笑了:"我就住这儿,19床。刚做完检查回来。"他习惯性地伸出手,却又突然缩了回去,"抱歉,还是别握手了,怕传染。"
老宋也笑了:"没事,同病相怜,还讲究这些?"
这位陶晖教授是东海大学物理系的教授,与肝癌抗争已经五年多了。他去过美国、日本求医,最终还是选择回到东海大学附属医院继续治疗。
"现在的中国,医疗技术交流很便捷。"陶教授推了推眼镜,"新的治疗理念和临床数据,在各大医疗机构之间都是实时共享的。东海附院完全具备这个条件。"
老宋好奇地问:"陶教授,您这搞物理的,对西医这套应该很认同吧?"
陶教授推了推眼镜,眼中闪过学者的锐利:"物理学讲究实证和逻辑,现代医学建立在解剖学、生理学和循证医学基础上,每一步治疗都要有科学依据,这很符合我们的思维方式。"他顿了顿,"不过人体比物理系统复杂得多,有时候也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特殊性。"
老宋与陶教授聊了很久。得知陶教授这次是来做肝移植术后的定期复查。
"别太在意得了什么病。"陶教授语气平和,"早发现、早处理,总有解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
老宋深以为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陶教授,听您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陶教授摆摆手:"哪里,咱们这是病友交流,共同进步。"
医院的食堂灯火通明,各式小吃窗口飘来阵阵香气。老宋要了碗上海小馄饨,扫码付款。坐在简约的餐桌前,他看着周围三三两两的医护人员和患者,忽然觉得这个场景格外温暖。
打饭的阿姨看他面生,多问了一句:"新来的?"
老宋点点头:"今天刚住院。"
阿姨麻利地多给了他两个小笼包:"多吃点,吃饱了才有力气打仗。"
老宋一愣,随即会意地笑了:"谢谢阿姨,这仗我一定打好。"
回到病房时,陶教授已经睡着了,呼吸平稳得让人难以想象他是个肝癌患者。老宋轻手轻脚地洗漱躺下,很快也进入了梦乡。
梦里,两个穿着绿色手术服、戴着口罩的护士推着平车来到床前。
"泌尿外科18床宋大成先生?"护士确认了他手腕带上的信息,"请把衣服撩起来,我们需要标记手术部位。"
老宋配合地露出右侧后腰,看着护士用红色记号笔画下一个"+"。
平车在漫长的走廊里前行,灯光越来越暗,道路越发颠簸。老宋忍不住问:"我们这是去哪?"
没有回答。只有平车发出的叮当声在空荡的走廊里回响。
老宋猛地惊醒,浑身冷汗。摸出手机一看,才早晨六点。
他苦笑着摇摇头,打开浏览器搜索"周公解梦"。看着那些似是而非的解读,心情竟真的平静了些。
这时护士推门进来,抽了几管血,又递给他几个标本杯:"留取大小便标本。另外,这是上腹部CT增强扫描的申请单。"
老宋接过单子,开玩笑说:"护士同志,这一大早的,又是抽血又是留标本,这是要把我掏空啊?"
小护士被逗笑了:"宋先生,这都是为了给您做全面检查,放心吧,掏不空的。"
老宋决定趁早去排队。
放射科的候诊区已经排了七八个人,老宋意外地拿到了第一号。离八点上班还有半小时,他仔细阅读着墙上的科室介绍:
"3.0T GE MRI,128层西门子CT,80层东芝CT......"
旁边一个年轻患者好奇地问:"大叔,您看得懂这些?"
老宋故作高深:"略懂略懂,就像买车要看发动机,看病也得知道用什么设备不是?"
检查进行得很顺利。十分钟后,他手臂上留着留置针,坐在观察区等待。
一个小朋友好奇地指着他手臂上的针:"爷爷,你疼不疼?"
老宋笑着摇头:"不疼,就像蚊子叮一下。"
孩子的妈妈歉意地笑笑,老宋摆摆手:"没事,小孩子好奇心重是好事。"
拔针后,离取报告还有两小时。老宋决定好好吃个早餐慰劳自己。
抽了那么多血,又受了辐射,还做了噩梦,总得找个理由犒劳一下。
手机地图显示,著名的"关东大肉包"就在附近。跟着导航走了二十分钟,老远就看到排到马路牙子上的长队。排了许久,终于尝到了传说中的大肉包。
老板看他面生,热情推荐:"第一次来吧?我们这大肉包,吃过的都说好!"
老宋咬了一口,竖起大拇指:"名不虚传!这味道,值了!"
回医院的路上,老宋忽然想起陶教授的话。
办法总比困难多。或许,这场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打。
他掏出手机,给妻子发了条微信:"检查都做完了,一切顺利。晚上我想吃你做的红烧肉。"
很快,妻子回复:"好,我这就去买肉。老宋,加油。"
看着屏幕,老宋笑了。是啊,办法总比困难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