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介入科那道厚重的自动门,李涛下意识地眯起了眼睛。连续数日在无影灯下工作,让他的眼睛对自然光产生了片刻的不适应。
午后的阳光透过医院大厅的玻璃穹顶洒落,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与医院内部那种恒定、冷静的人工照明截然不同。
"这么难得的晴天,不出去走走真是白瞎了。"李涛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已经能嗅到春天的气息——那是泥土解冻、草木萌发特有的清新,与医院里终年不变的消毒水味道形成了鲜明对比。
作为一名介入科医生,李涛深知阳光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性。维生素D的合成、褪黑激素的调节、心理状态的改善——这些在医学教科书上都有详细记载。然而对医生自己而言,能够享受阳光却成了一种奢侈。
回旅馆的路上,李涛特意绕道去了附近的公园。杏花已经绽放,粉白的花瓣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他不禁想起昨天查房时对一位肝癌术后患者说的话:"多晒晒太阳,对恢复有好处。"那位患者苦涩地回应:"李医生,你们医生总是嘱咐病人要注意这个注意那个,可你们自己呢?"
这句话像一根针,轻轻刺痛了李涛的心。
收拾好单反相机、三脚架和矿泉水,李涛来到旅馆旁的汽车租赁公司。租车的小伙子认出了他:"李医生,今天休息啊?难得见您有空出来。"
"进修快结束了,趁今天天气好,出去采采风。"李涛笑着接过车钥匙,"再不去看看,就要错过这个春天了。"
打开手机导航,输入目的地"王家大院"。60多公里的路程,对经常值夜班、习惯了在深夜的城市街道上开车的李涛来说,算不上一段漫长的旅途。
但这段路的意义不同——这是完全属于他自己的时间,没有急诊呼叫,没有病历文书,只有前方的风景和内心的宁静。
路上的车辆确实不多,李涛得以放慢车速,欣赏沿途的景色。道路两旁是新绿的田野,偶尔能看到农民在田间劳作。这让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在乡间外婆家度过的那些夏天。也许正是那些亲近自然的经历,让他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敬畏,最终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
"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记起,曾与我同行,消失在风里的身影..."车载音响流淌出熟悉的旋律。李涛跟着轻哼,思绪却飘回了介入手术室。那里也有星星——监护仪上闪烁的指示灯、DSA屏幕上跳动的光点,都是他工作中最熟悉的"星辰"。
导航提示转入乡道,道路突然变窄,两侧是高耸的杨树。阳光从新发的嫩叶间筛落,在路面上绘出流动的光斑。
这种光影交错的美景,让李涛想起了血管造影时,造影剂在血管中流动的影像——同样是生命的脉络,同样是自然的奇迹。
小河沿着道路蜿蜒,河水在春日下泛着粼粼波光。李涛停下车,拿出相机和三脚架。作为一名介入科医生,他对手的稳定性有着严格的要求,这种训练也让他的摄影技术受益匪浅。调整光圈、快门速度、ISO,这些操作对他而言,就像调节DSA机的参数一样熟练。
"医生,能帮我们拍张合照吗?"一群年轻女孩笑着请求。
"当然可以。"李涛接过手机,透过取景器看着她们青春洋溢的笑脸。这一刻,他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形态——健康、活力、无忧无虑。这与他在医院里见到的那些被疾病困扰的面孔形成了鲜明对比。
继续前行,路边的景色愈发迷人。李涛注意到一些农家乐门口挂着"药膳""养生"的招牌,这让他不禁思考起现代人对待健康的态度。作为医生,他深知预防胜于治疗的道理,但现实中,人们往往是在生病后才开始重视健康。
抵达王家大院时,停车场已经停满了车。李涛找了个位置停好车,深吸一口气——这里的空气格外清新,富含负氧离子,对心血管系统大有裨益。他不禁想起科室里那些冠心病患者,若是能常在这样环境中休养,恢复效果一定会更好。
根据资料记载,王家大院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李涛站在大院前,从医学角度审视着这座古村的选址: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这种布局不仅符合风水学的理念,也暗合现代环境医学的原理——山脉可以阻挡冬季的寒风,水体可以调节夏季的温度,形成宜人的微气候。
"这种环境对慢性病患者特别有益。"李涛自言自语道。较低的气压、清新的空气、适宜的温度湿度,都能减轻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负担。他想起科室里那位高血压患者老宋,若是能在这里休养一段时间,或许降压药的剂量都可以适当减少。
千亩油菜花在阳光下流淌着金色的波浪,游客们在花田间漫步、拍照。李涛架起三脚架,调整相机参数。透过取景器,他捕捉着每一个动人的瞬间:孩子们在田埂上奔跑,恋人在花海中相拥,老人在古树下休憩...
这些画面让他想起了医学人文课上教授说过的话:"医生不仅要治疗疾病,更要理解生命。而理解生命,就需要走出医院,去感受健康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夕阳西下时,李涛收拾器材准备返程。回望这片被金色笼罩的土地,他突然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挽救生命,更是为了让生命能够继续享受这样的美好时光。
第二天就要结束进修返回原单位了。晚上,科室为李涛举办了欢送会。大家齐聚在医院附近的一家餐厅,空气中弥漫着美食的香气和离别的愁绪。
"李涛这三个月的表现,大家都看在眼里。"李建国主任举杯说道,"特别是那台肾动脉栓塞术,处理得非常漂亮。希望你回去后,能把我们这里的技术和理念带回去,造福更多的患者。"
李涛起身敬酒,声音有些哽咽:"感谢各位老师这三个月的悉心指导。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技术,更学到了如何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
李燕红着眼睛递过来一个礼盒:"涛哥,这是我们大家一起给你选的礼物——一支凌美钢笔。希望你用它写出更多精彩的病历,也别忘了给我们写信。"
欢送会结束后,李涛独自一人走在回旅馆的路上。夜空中的星星格外明亮,让他想起了初来东海市的那天晚上。三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他仿佛还能记得第一次进入介入手术室时的紧张,第一次独立完成TACE手术时的兴奋,第一次参与多学科会诊时的收获...
回到旅馆房间,李涛开始整理行李。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手术要点、病例分析、用药心得...这些都是他三个月来的收获。但比这些知识更珍贵的,是那些无法用文字记录的经历:患者康复时的笑容、同事之间的默契、面对疑难病例时的思考...
躺在床上,李涛望着天花板,思绪万千。明天就要离开这座城市,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岗位。这三个月,他见证了医学的局限性,也感受到了医学的可能性;他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体会了生命的坚韧。
窗外,东海市的夜景璀璨如星。
李涛知道,在这片星光下,还有无数的医生像他一样,在无影灯下守护着生命的光芒。而他也将带着这份光,继续在医学的道路上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