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事家孙武在其兵书《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道:“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也即是说,若与敌人作战,就要集中数倍于敌的优势兵力,或围歼或进攻,这是取得战斗胜利的保证和前提。反之,若己方兵力不足,就要设法躲避,若是坚持以弱小的兵力与强大的敌人作战,就会成为敌方的俘虏。
孙子又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汉高帝刘邦调集的三十二万军队,看似兵力庞大,战斗力不凡,但其中多为步兵,还有大量后勤运输人员,仅有少数精锐骑兵,从中便可看出,刘邦首先是在战略上估计不足,没有完全掌握敌情,高估了汉军的战斗力,而严重低估了匈奴军队的实力。
其一,刘邦此时尚不知匈奴拥有数十万剽悍凶猛,行动迅速的骑兵部队,仍然派出以步兵为主的汉军与长年奔驰在广漠草原上的匈奴人作战,还未开战就已经落于下风;
其二,汉军中多名智勇兼备,大战经验丰富的猛将诸如“十八功侯”中的曹参,靳歙,郦商,傅宽,柴武,丁复,王吸,薛欧等人均未征召加入讨伐匈奴的行列,这也说明刘邦有轻敌思想,据他了解,匈奴人擅长群体作战,并没有武功高强的将领,自己亲率身经百战的樊哙、周勃、夏侯婴、灌婴等数员汉军大将足以击败匈奴人;
其三,因为汉朝开国之后,为了减轻朝廷的财政负担,发展农业,大批富有作战经验的士兵复员回乡务农,这也造成了汉军兵员不足,这些都为汉朝首次伐匈之战的失利埋下了伏笔。
汉高帝刘邦率汉军渡过黄河,仅向东北方向行进了四百里,汉军侦骑便飞马归来报告道:“启禀皇上,叛军勾结匈奴人已经进攻至太原西南方向五百余里的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一带)离我军不远!”
刘邦得知这一消息,心中暗暗吃了一惊,他没有想到叛军的进军速度如此之快,按照直线距离算,距离黄河仅有二百余里,看这个叛徒韩王信的意图,是想占据整个河东地区,封锁黄河渡口与朝廷抗衡。
刘邦冷冷一笑,对身边的陈平、刘敬说道:“哼,这个韩信野心可谓不小,传朕的命令,全军准备战斗,给我灭了叛军!”
“喏,臣这就去传旨!”陈平答应一声匆匆而去,片刻功夫,汉军已经迅速展开战斗队形。
韩王信发现汉军迎面而来,急忙下令叛军迎战,两军迅即在平阳一带展开厮杀。
汉军将士为收复失地,洗雪国耻,斗志高昂,奋勇向前,叛军哪里是汉军的对手?经过短时激战,汉军击败韩王信与匈奴联军,叛军向北仓皇而逃。
汉高帝刘邦见首战获胜,精神振奋,下令汉军全力追击,汉军将士马不停蹄,紧紧追赶三百余里,终于在太原以南三百里的铜鞮县(今山西省长治市沁县)一带,将韩王信的叛军团团围住,随即发起猛烈进攻。
汉军将领樊哙,周勃,夏侯婴,灌婴,虫达分别率所属汉军向叛军阵营发起冲击,经过一番激战,叛军大将王喜在混战中被汉军斩杀,叛军遭到重创,其残余部队四散溃逃。
韩王信见大事不妙,犹如丧家之犬,顾不得返回太原固守,便带着残兵败将径直向北逃窜七百五十里,到达军事要塞广武城(今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广武村)据城固守,并派人向匈奴首领冒顿求救,刘邦率汉军乘胜追击,收复太原城及周围六县,进而兵临广武城下。
欲知后来之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