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归正传。
话说汉高帝刘邦率汉军骑兵过了雁门关到达代谷境内,刘邦派出侦骑四处搜寻匈奴军队,同时命部队随时准备战斗。
代谷北靠恒山,南倚五台山,除西部低洼以外,三面高山环绕,森林密布,滹沱河自东向西贯穿全境,地形十分复杂。骑兵经过侦察,发现这一带仅有小股匈奴军队驻扎,且防备松懈,便急急赶回来向皇帝报告敌情。
刘邦听完侦骑禀报,跨上战马,抽出龙渊宝剑指向前方,喝道:“弟兄们听令,全力消灭这股匈奴草寇,一个不留!”
话未落音,刘邦便一提缰绳,两脚一磕马腹,那战马腾空而起冲向前去,汉军将士见皇上率先出击,皆抖擞精神,紧随其后杀向匈奴人驻地。
这支匈奴部队发现汉军骑兵杀来,故伎重演,略作抵抗便头也不回地向北面大约四百里的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逃窜。
刘邦见匈奴人再次不战而逃,似是在愚弄自己,不由得怒火中烧,不知是计,遂率领汉军骑兵紧紧追赶。不料,汉军追至平城东北大约十里处的白登山(今名马铺山,位于大同城东5公里处)附近(171),匈奴人竟忽然隐匿不见,踪迹全无。
刘邦追到此地勒马察看,发现匈奴军队竟突然间不知去向,有些讶然,再仔细观看周围,只见山地起伏,草深林密,一片肃杀寂静,气氛诡异。
刘邦对陈平说道:“怪哉,匈奴人逃到这里怎会忽然不见,难道他们懂得地遁之术?”
陈平也感到怪异,对刘邦说道:“陛下,匈奴人一向狡诈,不得不防!”
汉高帝刘邦一时拿不定主意,汉军自长安出征以来,连番追击匈奴军队,行程已达数千里,若继续追赶却不见敌人行踪,就此后撤又心有不甘,刘邦正在思索间,突然,不远处的山林中一群鸟雀鸣叫着冲天而起,在空中飞翔盘旋,看到这个情形,刘邦心中顿时升起不祥之感,急命汉军停在原地,再派骑兵四面侦察敌情。
就在这时,忽然听见号角之声“呜呜”响起,四面杀声震天,马蹄轰鸣,地动山摇,汉高帝刘邦闻听大惊失色,猛然间明白自己中了冒顿的诱敌深入之计,急忙高声喊道:“防御,变防御阵型,原路撤退!”
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汉军士兵久经战阵,训练有素,毫不慌乱,在樊哙、灌婴等将领指挥下,立刻四面护住皇上,搭弓上箭,等待下一步命令。
这时,远远地看见数十万匈奴骑兵大军如山呼海啸般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为首的正是匈奴首领冒顿单于。
刘邦急切之下环顾四周,寻找便于防御的地形,见旁边不远处就是白登山,此山虽不甚高,却十分陡峭,易守难攻,刘邦来不及多想,其实此刻已经无路可走,急忙率领汉军登上白登山据险固守。
顷刻之间,数十万匈奴骑兵便冲了上来,将汉军据守的白登山围了个严严实实,水泄不通,幸亏汉军及时撤往山上,若是在平地被如此庞大的匈奴骑兵围住厮杀,顷刻之间就将全军覆没,绝无生还可能。
也是上天佑护汉高帝刘邦,在白登山附近遭遇埋伏,使得汉军得以迅速登上山头,躲过了一场大屠杀,若是冒顿再精明一点,早有预判,在白登山上设下伏兵,占据有利地形,俯冲而下,刘邦这次不是战死也定然成了匈奴人的俘虏,让大汉因此蒙受极大的羞辱。
欲知后来之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171)关于白登山之战的遗址,有学者考察后认为,白登山(马铺山)仅是一座平缓的小丘陵,无法容纳两万汉军骑兵据守作战,古战场很可能在大同东面10公里的“采凉山”,山上适宜驻军和防守,因马铺山(西汉称白登山)属于采凉山的一部分,故称白登山战役也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