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雁门关,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起“昭君出塞”的故事,虽然它并非发生在大汉开国初期,但却是汉匈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故而特意道来,以表达对王昭君的敬意。
汉宣帝(汉武帝刘彻曾孙刘询)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因为匈奴内部相互攻伐遭到失败走投无路,便率领所部来到长安朝觐大汉天子,提出自愿向汉朝俯首称臣,以求得庇护,汉宣帝刘询以礼相待,尊呼韩邪为王侯,予以妥善安置。
后来,呼韩邪单于在汉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匈奴全境,为表示感激,呼韩邪单于在汉元帝(刘询之子刘奭shì)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再入长安觐见皇帝,向汉元帝自请为汉朝女婿,求娶汉女为妻,从而成为汉朝的亲戚,愿永远为大汉守卫北方边塞,汉元帝刘奭欣然允准,便选了美丽端庄的宫女王昭君赐予呼韩邪单于为妻。
王昭君是秭归县(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昭君村)人,因长相秀美,以民女身份被选入汉宫做了一名宫女。这年冬季,十九岁的王昭君奉大汉天子诏命,以汉朝公主身份远嫁匈奴。
在汉军护送下,王昭君一行东出潼关,北渡黄河,自雁门关出塞,行程两千余里,一年后方才到达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尊称为“宁胡阏氏”。王昭君备受呼韩邪单于宠爱,不久便为呼韩邪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呼韩邪随即将这个儿子封为“右日逐王”。
不料,第三年呼韩邪单于便因病去世,于是,日夜思念家乡的王昭君于悲痛之余给汉成帝(汉元帝之子刘骜)捎去一封书信,信中说夫君呼韩邪已经去世,自己的和亲使命业已完成,请皇上允准自己返回家乡秭归与亲人团聚,但是遭到汉成帝拒绝。
汉成帝在复信中对王昭君说道:“你是匈奴单于的妻子,身负大汉和亲使命,关乎汉匈两国的和平安定,不可返回中土。呼韩邪单于去世之后,你应当按照匈奴人的习俗留在匈奴。”
王昭君只好遵从汉成帝的旨意,按照匈奴人“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了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婚后,王昭君先后为丈夫复株累生下两个女儿。
汉成帝(刘骜)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病逝,王昭君与复株累单于共同生活了十一年,感情和睦,不到两年,忧伤万分的王昭君也病逝于匈奴,年仅三十三岁。
王昭君在匈奴生活了十四年,再也没有回到中原故土,她与匈奴人相处极好,把汉朝的服饰,歌舞,饮食,养蚕和制作使用农具等中原文化传授给匈奴人,帮助他们发展农业,得到匈奴人的敬爱与尊重。这一时期,由于汉匈民族和平相处,出现了史书中记载的“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祥和局面(169)。
王昭君去世后,当地人将她葬于苍翠葱郁的大青山下的大黑河之畔(发源于内蒙古卓资县,流经呼和浩特入黄河),汉匈两族人民为王昭君建起了高大的墓冢,其墓冢高十余丈,宽约三十余丈,昭君墓也因此成为汉代最大的墓冢之一,由此可见匈奴人对自己的王后王昭君的敬仰。
当地匈奴人敬奉王昭君为神仙,相传每到深秋时节,四野草木枯黄,落叶纷飞,唯有昭君墓上青草如茵,覆盖墓地,因而她的陵墓被后人专称为“青冢”。
古人写王昭君,多悲悲切切,伤感孤独,忧思憔悴,怨愤不平,皆不如当代一位革命家在他的诗作《谒昭君墓》中说得好: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170)
此诗高度评价了王昭君大义明理的高洁品格和华夏各民族团结融合的美好情景,王昭君若地下有知,定当欣慰。此为题外话,不做细说。
欲知后来之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169)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赞》中的内容,意思是塞外边城的城门关闭不再出征,原野上牛马成群,几代人生活安宁,连犬的警觉吠叫声都消失了,百姓们再也不用拿起武器去征战。
(170)《谒昭君墓》一诗是国家副主席董必武1963年10月视察内蒙古拜谒昭君墓时所作,坐落于呼和浩特大黑河畔的昭君墓千百年来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