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王信的封国颍川因发源于嵩山的颍水流经此地而得名,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相传既是大禹的故乡,也是夏朝的都城所在,颇有帝王之气。此地位于中原腹地,西距古都洛阳不过二百八十里,北距军事重镇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仅二百里,南面四百里是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东面三百五十里即是重要城邑陈县(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道路四通八达,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正是为此,汉高帝刘邦考虑到韩王信一向勇猛善战,其军队训练有素,他若是万一产生背叛之心,占据中原交通要道拥兵自重,则对于大汉安定极为不利,这让本就对异姓王怀有戒心的刘邦愈想愈感到放心不下。
除此以外,当年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面临绝境时,刘邦手下爱将纪信、周苛先后为国壮烈捐躯,唯独韩王信为了活命,临阵变节投降了项羽,后来韩王信虽然逃了出来重新回到刘邦身边,刘邦也未予追究此事,但从此对韩王信却心存芥蒂,无法释然,逐渐冷淡,对此,韩王信早已有所察觉。
于是,刘邦想出一个两全之法,以抵御匈奴人入侵为由,下诏命韩王信前往代地,建都于平城以南六百里的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作为代王刘仲的后援,在晋阳部署重兵防备匈奴人入侵,同时撤销韩国建制,将原来的韩国重新设置为颍川郡。
韩王信自然不愿离开有帝王之气,地处中原腹地的韩国故地,对汉高帝刘邦的这道诏令极为不满,认为代国有代王刘仲,皇上让自己驻军代地,这是有意贬低自己,趁机削夺了自己的封地和王号,不由得心生怨恨,但是韩王信不敢违抗皇命,只好忍着怒气率领军队离开韩国都城阳翟,向北迁移一千余里来到晋阳驻扎。
韩王信抵达晋阳之后不久,便派出信使持韩王信的奏章禀报朝廷,称晋阳远离北部边境,不利于掌握军情,指挥作战,请求将都城移至晋阳北面四百里的马邑城(今山西省朔州市)。
马邑扼守着匈奴人南下的必经之路,当年秦军大将蒙恬驱走匈奴人之后,曾在此地建立马场,放牧饲养军马,因而得名“马邑”。因为马邑南依长城雁门关,地势较高,北面是山地,马邑东北方向二百六十里便是代王刘仲的都城平城,在此地驻军可与平城形成掎角之势,依托山地和秦长城为屏障,居高临下监视匈奴人的动向,便于组织力量抵御匈奴军队入侵,因此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汉高帝刘邦见韩王信主动提出将都城北迁,靠近边境指挥作战,认为韩王信求战心切,欲早日建功向朝廷报捷,感到十分欣慰,当即准其所奏,韩王信遂率军驻扎于接近匈奴的马邑城。
此时的韩王信或许是认为靠前部署防御,可以提前发现敌情,汉军能够迅速抵达长城,抵御匈奴人入侵,防止匈奴军队越过长城进入大汉境内。
殊不知,韩王信将都城自晋阳北移至马邑,接近匈奴边境,已经暗暗做了两手准备。
欲知后来之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