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王刘仲向南奔逃一千五百里来到洛阳暂住,自知此战丧师失地,丢失都城,犯下了大罪,无颜面见皇帝,便派人赴长安向刘邦禀明军情,请朝廷降罪。
汉高帝刘邦本就因为白登山之役战败而心情压抑,郁郁不乐,原以为二兄长刘仲这次带兵出击匈奴人和叛军,定可挫其锐气,鼓舞军民斗志,不料刘仲派来的使者禀报说,代王刘仲的部队被匈奴人打得落荒而逃,几乎全军覆灭,代国国都平城失守,令朝廷再次蒙羞,刘仲逃到洛阳听候发落。
刘邦闻听不禁勃然大怒,立刻下诏予以严斥,并削去二兄长刘仲的代王封号,贬为“合阳侯”,令其迁往关中合阳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食邑千户,仅排在一百四十五位功臣榜之一百四十四位。
汉高帝八年(公元前199年)八月,刘邦考虑到二兄刘仲的代王封号被削夺,贬往关内,而代国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急需一名刘氏皇室成员担任代王坐镇北方边陲。经再三斟酌,刘邦决定封三皇子刘如意为代王,但刘如意年仅五岁,尚不谙世事,没有理政能力,刘邦更不忍心让年幼的爱子刘如意前往偏远的代国,便下旨让刘如意住在洛阳,任命熟悉代国情况的北平侯张苍为代国国相,前往代国主持国务(172)。
张苍乃阳武县(秦置,今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人,为人忠厚,博学多识,曾师从于荀子,与李斯、韩非等人是同门师兄弟。后来张苍做了秦吏,掌管文书,因触犯秦朝法律逃回家乡隐居。
刘邦当年率起义军经过阳武时,张苍便加入了起义军,一路上跟随刘邦入关中,进汉中,还定三秦,逐鹿中原,后又跟随大将军韩信北征代、赵、燕三国,燕王臧荼反叛时,张苍曾以代国国相身份跟随刘邦平定臧荼叛乱,立下战功。汉高帝刘邦封其为“北平侯”,封国北平县,(西汉置,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北),食邑一千二百户,位列开国功臣榜第六十五位。
大汉开国之后,相国萧何推荐张苍担任“计相”,掌管朝廷财务,张苍开创了汉朝审计制度,增删修订了《九章算术》,张苍不但在历法,算学方面颇有建树,在音调调整、律令规范、乐器标准方面也极有造诣,后人称之为音律领域的开山鼻祖。
说到张苍,除了他对大汉在财务,算法,度量衡,历法和音律等方面的杰出贡献之外,不能不提到张苍报答安国侯王陵救命之恩的故事。
当年,张苍跟随刘邦西征关中,在起义军快要到达南阳时,张苍不慎触犯了法令,按律被判斩刑,正当张苍被剥去上衣,伏在砧木上引颈就刑时,被时任起义军将领的王陵看到。
此时,刽子手正以水冲洗屠刀准备行刑,王陵细看张苍,见张苍身材高大,皮肤白皙,相貌端正,绝非歹人,眼看张苍就要人头落地,王陵心中不忍,向行刑的刽子手问明情况,命其暂缓动手,急忙找到沛公刘邦为张苍求情。
王陵对刘邦说道:“大哥,兄弟方才看到那张苍一表人才,又听说此人博学多才,且屡立战功,这次因不熟悉军中律令偶尔触犯,罪不至死,应予赦免。”
刘邦也感到杀了张苍有些可惜,又是自己的同乡好友王陵说情,便下令赦免了张苍的死罪。
从此以后,张苍时刻不忘王陵的救命之恩,视王陵如同再生父亲,恭敬有加,按时问候。王陵去世后,张苍按照传统,每五日便沐浴更衣,带上精美的食品去看望王陵的夫人,拜见完毕之后才敢返家,即便是后来做了汉朝丞相,张苍也从不曾忘记感恩,按时探望王陵夫人,直至王夫人去世。张苍报恩的故事传为一段佳话,流传至今,令人钦佩。
汉文帝执政时期,八十一岁的张苍被任命为丞相,在位十五年,主张“劝农立本”,发展农业,汉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张苍以一百O五岁高龄辞世,葬于故乡阳武县(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
人们赞扬说正是因为张苍忠厚善良,品行高洁,知恩图报,所以才享有如此高寿。汉高帝刘邦任张苍为代国国相,替三皇子刘如意主持代国政务,足见其识人用人眼光准确,卓有远见。
欲知后来之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172)代王刘仲究竟哪年兵败失平城,被刘邦削去王号贬为合阳侯,《史记》与《汉书》记载有分歧,史界亦有争议。但是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轴线,可以清晰地看出,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冬,发生了白登山之战,此后,于汉高帝八年(公元前199年)六七月份,叛臣韩王信勾结匈奴人进攻平城,刘仲兵败遭贬失去王号,所以刘邦才封自己的三子刘如意为代王。《汉书》的记载更符合逻辑,笔者采纳《汉书》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