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经过再三考虑,权衡利弊,最终为了稳定朝廷大局,安定社稷,决定答应吕后的请求,出手相助。其实,张良此时也并无良策可迅速解开困局,他认为当下最稳妥可行的办法就是设法稳固太子刘盈的地位,使其不可撼动,最终让汉高帝刘邦自己放弃易储的打算。
于是,张良想到了“商山四皓”,张良心里明白,若要维护刘盈的太子之位,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请商山四皓出山相助了。
商山,位于长安东南三百五十里的丹凤县商镇之南的丹水(丹江,汉江支流,发源于秦岭南麓,在湖北省汇入汉江)南岸,因山顶形似“商”字头而得名。
商山景色秀丽,山势峻奇,山中松柏苍翠,云雾缭绕,清雅幽深,宛若仙境。最令人称奇的景色是“商山雪霁”,于雪后初晴之时观商山,但见银装素裹,天地一色,待红日跃升时,万壑纵横,阴阳分晓,令人惊叹。因大名鼎鼎的“商山四皓”隐居于此山,后人称关中的商山为“中华第一隐山”。
千百年来,商山以其秀丽高雅别致的景色,引来无数文人墨客游览观赏,写下无数赞美的诗篇。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当年受排挤从左赞善大夫(179)被贬为江州司马,奉诏自长安赶往江州上任,中途经过商山,便被这里的景色所感染,遂写下《仙娥峰下作》一诗,赞颂商洛之美:
“我为东南行,始登商山道。商山无数峰,最爱仙娥好。
参差树若插,匼匝云如抱。渴望寒玉泉,香闻紫芝草。
青崖屏削碧,白石床铺缟。向无如此物,安足留四皓?”
由此可见,商山景色确实美不胜收,令人神往。
却说这商山四皓,因须发皆白,年逾八十而得名,其名号分别是: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是秦始皇称帝时期任用的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名士,皆学识渊博,精通韬略,因为不满于始皇帝嬴政焚书坑儒,压制儒学之举,愤而辞官隐居于商山,修身养性,研究学问,从此再不问世事。
刘邦登基称帝之后,求贤若渴,广招人才,他听闻商山四皓是治国大贤,隐居高人,便几次派使者进商山请这四位老者出山,来长安参政,以便当面请教治国方略,但是这四位隐士皆以“年纪老迈,行动不便,无意出山”为由婉言回绝,让刘邦甚感遗憾。
当建成侯吕释之再次登门拜会张良时,张良对吕释之说道:“请转告皇后,要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最好的办法是巩固其地位。张良尝闻‘商山四皓’知识渊博,德高望重,深谙文韬武略,此四位老先生隐居商山多年不问世事,圣上曾因仰慕他们的学问与名节,几次请他们出山为官参议朝政,皆遭婉言谢绝。在下以为,可速请这‘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太子,太子出入宫廷有商山四皓相随,圣上听闻之后,必然明白太子已有高人相助,地位稳固,名声在外,或许会放弃易储的打算。为今之计,也只有这一个办法了,皇后不妨一试,或可奏效!”
吕后听二哥吕释之回来说,张良提议请“商山四皓”这几位罕世高人出山辅弼刘盈,可保住其太子之位,十分高兴,立刻以皇后和一个母亲的名义提笔修书一封,派人进商山面见这四位隐士,恳请商山四皓出山相助。
这四位隐世老者原本早就不再过问世事,但是仔细看罢吕后的来信,经过分析研判,认为汉朝开国不久,应保证权力平稳过渡,况且太子是唯一嫡长子,无任何过错,更加不宜贸然废黜,动摇国之根基,他们又见皇后吕雉的来信言词恳切,信中竟有哀求之意,终于受到打动,遂结伴出山来到长安永乐宫面见皇后吕雉。
欲知后来之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179)赞善大夫,官职,唐代置左右赞善大夫各一人,属谏官,掌传令、讽过失、赞礼仪等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