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山野微风的头像

山野微风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7/04
分享
《汉初风云录》连载

第一百一十章 巍巍雁门关见证烽烟

雁门关最初是战国时期赵国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赵武灵王为防备外族入侵下令建造的,后来,赵国的常胜将军,军事家李牧奉命据守雁门关抵御匈奴入侵,李牧智勇双全,治军严格,多次率赵军击退匈奴人进犯,未尝败绩。

秦王政三年(公元前244年)即赵悼襄王元年,李牧组织指挥了著名的赵军破匈之战,他率领精心训练的由步兵、骑兵、弓箭手和一千三百部战车组成的混合部队二十万兵力与匈奴人展开决战,最终大败匈奴,全歼匈奴首领率领的十万匈奴骑兵,创造了步兵多兵种、大兵团全歼敌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此后,遭到重创的匈奴人竟十余年不敢进犯雁门关。

令人遗憾的是,因为李牧后来率赵国军队屡次大败秦军,挫败了秦国迅速灭赵的企图,从而成为秦国重点对付的目标。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秦国为除掉李牧,施以反间之计,暗中派人重金贿赂赵王迁近身宠臣郭开,让其在赵国散布谣言,说李牧与秦国暗中勾结,图谋背叛赵国投靠秦国,昏庸的赵王迁听信小人谗言,不经查实便信以为真,派人将李牧杀害,赵国仅存的可力挽狂澜的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李牧死,赵国亡。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即李牧死后的第二年,秦国名将王翦率秦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生擒赵王迁,赵王迁的兄长赵嘉仓皇逃往北方的代地,被众臣拥立为王,史称“代王嘉”,赵国已经名存实亡。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国另一名将、王翦之子王贲率大军荡平代地,俘获代王嘉,赵国终于灭亡。

不得不提的是,被秦国兼并的六个诸侯国中,除了最弱小的韩国被秦将内史腾(官职“内史”,名腾)征服之外,其余五国皆为王翦父子二人所攻灭,王翦王贲父子为秦国统一天下立下了卓越战功,名垂青史。在此不做赘述。

秦始皇嬴政统一天下之后,将匈奴人屡屡入侵中土视为秦之大患,早就有意加以痛击。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在派出五十万大军发动平定岭南战役之后,始皇帝嬴政再次展现出其气吞山河的宏伟战略气魄,再征调三十万大军,命名将蒙恬率领,北出雁门关,向匈奴人发起强力反击,秦军大获全胜,一举收复了河套一带(长城以北、阴山山脉黄河以南)的全部失地,匈奴人被迫向北方迁徙。

秦始皇随即下诏将河南地(即河套地区)并入秦朝版图,将黄河“后套”(167)地区设置为九原郡(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至包头一带),郡治九原(今包头市九原区麻池乡),管辖九原,临河(今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两县,修大道直通咸阳,九原郡也成为秦时三十六郡之一(168),名将蒙恬为大秦帝国驱逐入侵者,扬国威军威,被后人赞誉为“中华第一勇士”。

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在他的《从军行七首.其四》中写道: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雁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描写的正是古代北疆戍边将士艰苦卓绝,鏖战沙场,不击败入侵者誓不还家的悲壮豪迈的情景,感人至深。

却有唐代诗人高适的《塞上听吹笛》一诗,将我中土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描绘的委婉深情,如诗如画,诗中写道: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该诗向人们讲述了长年戍守边关的士兵们于雪后初晴的夜晚,面对北方巍巍群山,吹响竹笛,倾诉思念家乡和亲人之情,令人浮想联翩,感慨不已。

可想而知,此刻跨在战马上,指挥大军征伐匈奴人的汉高帝刘邦,居高临下俯瞰壮丽河山,仰望无际苍穹,遥想当年先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兵出雁门关英勇抗击匈奴入侵的往事,怎能不豪气填膺,斗志旺盛,对胜利充满信心和渴望!

欲知后来之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167)河套地区三处农业发达的狭长平原地带被称为“三套”。“西套”位于宁夏中部黄河两岸,即宁夏平原,自古有“塞上江南”;“后套”即位于黄河北岸的巴彦淖尔平原,从巴彦淖尔市至包头东之间;“前套”即呼和浩特平原,古称敕勒川,自包头向东至呼和浩特一带。“三套”因紧靠黄河,引黄河之水灌溉农田,因而农业发达,水草丰茂,宜于居住,所以人称“黄河百害,唯有‘一套’”,就是指河套地区这三处平原地带。

(168)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初,究竟设置多少郡,众说纷纭,但是“秦置三十六郡”这个最初的提法,为多数人接受。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