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明的皇后吕雉首先察觉了刘邦欲更换太子的意图,虽表面平静如常,内心却是焦虑万分,她深知“母以子贵”的道理,心里十分清楚,万一刘盈的太子之位被废,三皇子刘如意立为太子,戚夫人将贵如皇后,而自己的地位将一落千丈,退居次要位置,再也得不到众臣的尊重和敬畏,甚至从此退出政坛,再无人提起,吕氏家族的成员也将失去庇护,遭人冷落,家族利益将受到严重损害。
不仅如此,一旦刘邦颁旨宣布废立太子,绝不会允许刘盈继续留在长安,必然会将其发往偏远之地封为诸侯王,那将万劫不复,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
如何才能保住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吕后为此终日冥思苦想,寝食难安。
这一天,吕后在焦虑不安中听人说起军师张良,在仕途顺利之时却急流勇退,向皇上提出因为身体欠安,今后不再参与朝廷议政,逐渐淡出政界,吕后便忽然想到了在家静修的留侯张良。
吕后认为,张良最是熟知刘邦的秉性,二人自相识以来,刘邦对于张良提出的计策谋略无不采纳依从,君臣关系非同一般,若张良出面,一定有办法劝说刘邦放弃撤换太子的念头,于是,吕后立刻派自己的二兄长建成侯吕释之(178)秘密到军师府上拜会张良,寻求帮助。
张良获得刘邦允准在家静修悟道,研读古籍,安静自在,本不愿意再参与朝廷的事务,尤其是皇室内部的立储之争,这其中关系错综复杂,牵扯人员众多,若是出面,便使得自己夹在皇上刘邦与皇后吕雉之间,张良更是不想涉足其中,但是易储之事非同小可,关系社稷安定和大汉的未来,且又是皇后吕雉相求,不好断然回绝,这让张良感到左右为难,陷入深思。
其实,张良完全明白汉高帝刘邦打算易储的原因,为大汉长治久安考虑,以刘如意替换刘盈为太子,也不无道理,自己并无十足的把握说服刘邦改变废立太子的决心。而且自己已经久不上朝参与议政,与皇上刘邦的关系已不如从前那般亲密,不知皇上究竟是何态度,不便于贸然进宫劝谏刘邦放弃易储的打算。
但同时张良深知,汉高帝刘邦与戚夫人所生的三皇子刘如意虽然聪慧机灵,深受刘邦宠爱,但是戚妃出身低微,既无政治背景也无强大的家族作为靠山,即便是刘如意做了太子,戚夫人恐怕也没有能力保护和协助儿子巩固其地位,若果真如此,他们母子的结局将难以预料。
而皇后吕雉则截然不同,她作为皇帝刘邦的结发之妻,曾与刘邦同甘苦,共患难,全力帮助刘邦参加反秦作战和楚汉之争,不但在大臣中间享有极高的威信,而且拥有强大的吕氏家族作为后盾,利用皇后的地位和权威居高临下掌控局面,聚拢人脉。依吕雉的性格和手段,若废除吕雉与皇上刘邦的嫡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改立庶出的三皇子刘如意为太子,吕雉绝不会善罢甘休,忍受屈辱,皇上百年之后,不仅是刘如意地位难保,而且极有可能引起宫廷大乱,招致血光之灾。
欲知后来之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178)吕释之(?-公元前193年),砀郡单父县(今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人,吕公次子,吕泽之弟,吕雉的二哥,吕禄之父,随刘邦平定天下有功,受封为建成侯,封国在今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县东南,去世后,高后吕雉打破白马之盟,追尊其兄为赵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