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帝刘邦听罢叔孙通的提议,也感到建立朝廷礼仪确实十分必要,略一思索便颔首说道:“准奏。目前朝堂没有礼法确实不成体统,混乱不堪,但是,朕的这帮弟兄们出身贫寒,没有多少文化,只知冲锋陷阵,攻城杀敌,粗鲁莽撞,制定礼仪时切记不可过于烦琐,应当简便易行,易于掌握,朝中文武大臣皆可学会做到。朕就委托叔孙先生主管此事,事成之后尽快施行!”
“喏,谨遵圣意!”
叔孙通见皇上痛快地采纳了自己的主张,十分高兴,于是,奉诏在鲁地召集了三十名精通礼法的儒生来到长安,会同皇宫的博士、学者以及叔孙通的弟子共一百余人,一起研讨制定汉朝礼仪。
就在这年,北方匈奴军队对大汉边境地区日益频繁的袭扰引起了汉高帝刘邦的极大关注和忧虑,这不能不让刘邦把平定匈奴之患放在优先的地位加以考虑。
大规模反击匈奴之战始于秦朝建立初期。秦始皇嬴政统一天下之后,正是大秦军事实力最鼎盛的时期,逐渐崛起的匈奴部落占据了长城以北和黄河以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史称“河南地”),开始频频袭扰中原地区,抢掠粮食,食盐,铁器等各种战略物资,以秦始皇的个性和做事风格,自然是绝不允许任何内外势力敢于藐视他的威严,侵犯大秦的土地。
面对北方匈奴势力日益猖獗的进犯,秦始皇嬴政展现出其雄伟的气魄和钢铁般的意志,继派出五十万大军征伐百越(159)之后,始皇帝又倾举国之力,调集三十万秦军,任大秦名将蒙恬为主将,向匈奴人发起强有力的反击。
蒙恬不负皇帝重托,率秦军屡次重创匈奴军队,收复了匈奴人长期盘踞的富庶的河套地区,进而向北渡过黄河向匈奴人发起猛攻,在贺兰山(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和阴山(内蒙古中部)地区与匈奴军队展开激战。
匈奴人最终不敌秦军的强大攻势,被迫从贺兰山和阴山一带向北后撤七百余里进入漠南地区(阴山以北,今中蒙边境戈壁大沙漠以南),从此再不敢轻举妄动,大秦北方边境终于得到了暂时的安宁。
秦始皇嬴政意识到与匈奴的军事斗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将匈奴之患彻底消除,于是,命蒙恬在原来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所建长城的基础上,修葺和新建长城,将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了西起临洮(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东至辽东碣石(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境内碣石山)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有效地抵御了匈奴骑兵对中原地区的袭扰。
秦始皇去世之后,先后爆发了大规模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交战各方均无暇顾及北方边境的安全状况,及至大汉开国,长城以北匈奴部落的军事实力已经逐渐强大起来,对汉朝北部疆界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注解:
(159)百越,指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即现在的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广大地区,因部落种姓繁多,故称“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