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山野微风的头像

山野微风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7/01
分享
《汉初风云录》连载

第一百零九章 刘邦拒劝谏雁门出塞

刘敬顾不上自身安危,冒死劝说道:“樊将军虽然说得有理,然而我军与匈奴人交战以来,虽几次获胜,匈奴人皆是略作抵抗便四散而逃,并未遭到重创,现在冒顿并未出动全部主力与我军决战,而是仅派出少数骑兵与我军接触,且战且走,败而不乱,在下唯恐其中有诈矣!”

汉高帝刘邦早就听得十分厌烦,他见刘敬害怕中了冒顿的诡计,一再反对乘胜追击匈奴败军,认为刘敬临阵胆怯,动摇军心,手指刘敬怒斥道:“住口,朕看你这个齐国人只知道摇唇鼓舌,博取功名利禄,一派胡言。大敌当前,我军连战连捷,正欲进兵全歼匈奴流寇,你却在这里危言耸听,妖言惑众,灭自己士气,长他人威风,意欲何为?项羽有万夫不当之勇,拥兵几十万,骑兵骁勇善战,所向无敌,还不是照样败在朕的剑下?难道这个匈奴人冒顿比那西楚霸王项羽还厉害吗?你临敌怯敌,散布不实言论,扰乱军心,朕岂能容你?来人,将这个懦夫拿下,押入大牢!”

刘敬急忙说道:“请陛下明鉴,非是在下怯战,委实是敌情诡异,不得不防啊,万望陛下慎重矣......”

刘敬还欲劝谏,早有两名卫士应声而来,不由分说将刘敬推搡着带了下去,怒气未消的刘邦命人给刘敬戴上枷锁,押往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的牢房中,待击败匈奴胜利归来之后按律问罪。

汉高帝刘邦没有采纳刘敬勿长驱直入追击匈奴残部的提议,部队休整之后,刘邦在樊哙、周勃、灌婴、陈平随同下,亲率两万汉军骑兵继续向东北方向的代谷追击匈奴人的部队。

疾驰四百余里之后,汉军抵达太原郡的雁门山(古称勾注山,陉岭,属恒山山脉,位于今山西省忻州市代县西北约四十里),刘邦下令队伍在雁门要塞做短暂休整。

刘邦骑在战马上举目远眺,但见山峦起伏,崖壁陡峭,地势险要,关口有两山对峙,其形如门,一条山路在群山中蜿蜒而过,所以称雁门山,雄伟的万里长城顺着山脊盘旋起伏,宛如巨龙飞舞,被誉为“中华第一关”的雁门关便建于此山,自古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

雁门关实际上由两处过山的隘口组成,山的东侧曰东陉关,西侧曰西陉关,两关相距约大约十里,通称雁门关,先秦时期便在这两个重要的通道上分别建立了关隘,后来人们一般将东陉关称雁门关。

雁门关(古称勾注塞)控制着塞外高原通往中原腹地的咽喉要道,出关向北大约三百里是代国都城平城,向南三百里便是军事重镇太原,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远在周朝时期,为抵御外族入侵,就在雁门山设关防御,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人们传说春天到来,南雁北归之际,大雁为防备守关的士兵射杀它们,临近雁门关时,颇有灵性的大雁便口衔芦叶,飞到关口上方附近将芦叶抛下,在空中盘旋观察,看到芦叶徐徐飘落,无人放箭,大雁这才放心地展翅飞越雁门关。

其实,是由于这一带山势高峻,山风劲吹,大雁不能从峰顶飞越,便在附近盘旋寻找过山通道,然后列阵在两山之间的“门”中飞过,故此人们为此关取名曰“雁门关”。

所以,才有了后来唐代大诗人李贺的《野歌》一诗中“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的名句,然而,大雁最终没有逃过人们射出的利箭而丧生,却也令人感到些许伤感惆怅。

欲知后来之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