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工作,庄达运还真提不起精神。想当初,一个学院的一把手,工作成效显著,得到全校的肯定。为此,还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可自从国外回来后,在新组建的学院担任教学院长,原来一把手,现在屈居三把手,的确有些情绪。即使自己口头上不在意,可别人在旁边开玩笑,也让人受不了。
加上最近家里爱妻去世,一种悲愤之情,经常莫名地在胸中激荡,偶尔也会想到逃离。
可就庄达运的经历和经验来说,占着茅坑不拉屎,不是他的作风。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怨恨的情绪逐渐趋于平静。庄达运一边在增加自身调节的同时,一边将注意力集中到工作上。虽然从一把手,变成了三把手,也曾找学校大书记汇报过自己不想干的思想,可组织上硬是没有同意,眼下是全校评估时期,责任心和使命感又迫使他暂且只能接受了这样的安排。
一个新组建的学院,的确有很多工作需要拓展,最主要的是教学评估。这种评估虽然劳民伤财,但眼下可能也是大势所趋。从教育部来说,前几年的教育产业化,经济利益的驱使,催动着各地高校大肆扩招,但教学质量却直线下滑。
针对这一现象,教育部曾于前两年搞过一个高校办学质量合格评估,即凡新办高校都要接受是否合格的质量验收。后来,可能觉得检查的力度不够,现在又接着要搞办学质量优秀评估,所有学校都要参加。评价结果优秀的高校将给予鼓励和奖励,投放更多的招生指标。没有得到优秀的要继续“以评促建、整改创优”,对于不合格的高校则给予限招或停招处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如果拿到优秀,就会得到上级政策的倾斜支持,社会声誉也随之水涨船高。可一旦因某个方面欠缺,就可能被限招或停招。结果会直接影响到全体教师的收入以及学校的发展和升级,相关专业可能还会面临撤并,有的老师就要下岗。前几年,国企的下岗潮,大家想起来,还是蛮在乎的。
因此,学校从校长、书记到各职能部门,都将管理的双刃剑对准了各学院直至各个专业。学校的一切管理行为都要紧紧围绕评估指标来推进。这样一来,就会给各学院直至各个专业带来了很多的压力和问题。
比如,以往的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一切行为规范以任课教师为准。教务管理方面主要抓起初、期中、期末等考核环节,以听课、抽查、访谈的方式进行。一切完成后,形成一个通报,就万事大吉了,没有什么整改措施,更没有回头核查一说。教师考完试,自己改试卷,登记分数后,上交系院办公室,就算完成了任务。
可按照现在的评估要求,教师的考试试卷得保留三年,备查;教学管理文件需要登记归档;一切管理行为,都要留下过程记录痕迹等等。光前两项,就得把老师折腾死了。前期的试卷不在了,怎么办?教学管理文件没有,怎么办?上课记录、实验记录没有,怎么办?这些问题反映到学校,学校党政联合做出决定:补!因为没有材料支撑,只能说明这里的教学管理不规范,到时即使评委想给你高分通过,也没有理由啊!
好一个“补”字了得!庄达运心里明白,本来是想让老师通过补做,来学习规范,养成好的习惯。可事实上,要老师们补,那么多内容,补起来不仅工作量超大,有的材料还得请学生参与。可有些学生已毕业离校了,有些教师调走或离职了,如此等等,怎么补的起来?了解一下国内其他院校?庄达运通过校友、同学关系,了解了几个高校,有重点大学,也有一般院校。
最后,大家悟出了一个道理:唯有造假,才能完成任务。一时间,高校评估造假之风就这样在神州大地刮将起来。不仅教学管理方面造假,科研指标、人才培养、办学成效等各重要方面,都可以靠造假完成任务,而且造假的水平越来越高。
尽管造假,但也得要花很多时间啊!应该说,造假只是找到了一个完成任务的路径,无法减少老师们的负担啊!因为造,也得老师们自己去造!
庄达运从教这么多年,第一次感到不是滋味,为什么不提前规范?或者从当下开始,既往不咎?规范、良好的风气不是一蹴而就的啊!但现实逼人,谁也挡不住!只能按照要求,尽量基于事实来补做,尽量减少造假带来的不良影响。
最令人头痛的是,这个学院才成立不久,三个部门合并而成,几个新专业也都没有多少历史沉淀,以前的教学管理文件大都废弃销毁了,补都没有办法进行。
后来,庄达运只好和院长、书记商量,给学校评估办打了份报告,如实汇报了这个过程,并许诺一切从新学院成立后补起。几番来回磋商,后来才得到了学校层面的默许。即使这样,老师们也得从两年前开始补起。
庄达运从前几年的合格评估中学习到了不少经验。他首先召开学院班子成员会议,就着新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分工。然后,召开各系(部)主任及课程负责人会议,就评估指标再行分解、统筹,压实责任。最后,召开全院教职工大会,请联系学院的副校长来做动员,学院再做“以评促建”全员工作部署,力求使每位教师和员工从思想和行动上明确自己的职责。
也还别说,这种方法还真管用,很多老师反映,办学一开始就得这样要求,如何上课、如何培养、如何管理,都得讲求方式方法,形成行为规范。
一天下午,法学教研室的一位老师,在办公室碰到了庄达运。由于彼此都熟悉,寒暄后,庄达运也没有在意。那位老师可是有备而来,他把一沓试卷往庄达运办公桌上一放,半玩笑地问道:“庄院长啊,您让我们补做这样的工作,可有法律依据?”
庄达运只好笑道:“我这里没有法律规定,但我有学校的规定,算不算依据?”
“你那是人制,不是法制!”
“你提的建议很好,我会向上面反映。以后啊,建议学校开会,要邀请你们法学专家作为监督员参加会议!”
“如果领导里面没有懂法的,您这个办法倒是可行的!”
“那我到时就建议你参加,怎么样?”
“别别,我才没有那闲功夫呢!”
一个大学的学院工作,从教书育人,到人才培养,再到教学管理,的确需要有合适的人员进行谋划和推进,但也是需要很大的投入。这些投入既涉及人力和物力,也涉及精力和时间。庄达运深深体会到,这些工作一方面的确能够体现一个合格管理者的人生态度,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但另一方面也是会消耗大量的个人时间和精力。
大学为了做大做强,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基础课老师评副教授,只要1-2篇文章就可以了,且论文集上的文章也算数。现在不行了,申评副教授,得要3-4篇正式发表的文章,其中还要有一篇为专业期刊;而申评教授,得要八篇以上,其中至少有两篇的重点刊物发表的文章。而现实中,如果申报外语类的教授,重点刊物却相当少的。
一次偶然的饭局,庄达运遇到了商学院的副院长,从他那得知,如果想发重点,可以想办法和重点刊物的主编搞好关系。
“怎么搞好关系呢?”庄达运下意识的问道。
那位副院长真还不错,就把他们学院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分享给了庄达运:年初的时候,学院都分几个小组,分别由院长、书记带队,到相关刊物主编办公室,美其名曰“寻求合作”,其实就是送礼金。庄达运突然茅塞顿开,但仍有不解。“礼金从哪里出呢?”庄达运真诚地求教道。
“渠道有多钟,”那位副院长神秘兮兮道,“有课题的就从课题中出,没有的就把钱给有课题的,请有课题的代出。”
“一般价码多少合适?”
“这要看那个刊物的级别,如果符合省里确定的国家级重点,那每篇2-3万,都是可能的。”
庄达运心想,难怪这几年商学院的老师们在发表核心刊物文章方面突飞猛进,在全校都遥遥领先呢!原来奥妙就在这里!申报教授职称的也比其他学院的多许多。庄达运的脸上一阵疑惑,一阵惊讶。
那位副院长不以为然地补充道:“这算什么!专业搞课题项目的,那礼金要占到项目经费的百分之三十到四十呢!”
乖乖,十万的项目,就要返回相关负责人3-4万,如果一年申请到一百万课题的,得要返回三四十万啊!难怪拿到课题项目的老师,私下里有时也很有抱怨,回扣太高啊!
庄达运从和那位副院长的交流中学到了不少“妙招”,这不仅对自己很有帮助,对学院的学科发展、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都是非常有益的,是应该要好好地谋划起来了。
一次,为了法学学科带头人的职称晋升,庄达运找到从前的同学。通过他找到他在《法学》杂志任副主编的同学。经过协商,双方达成合作意向。这边学院每年订购这本杂志不少于100本,杂志社答应每年刊发两篇该学院专业教师撰写的高水平文章,每篇文章收取版面费一万元。这项合作也只是口头邀约,没有形成纸质文件。等庄达运他们把两万元汇入对方账户后,庄达运同学的同学辞职下海去了。口头合作中断,但汇去的两万元怎么办?后来通过庄达运的同学,找到杂志社。杂志社也还不错,许诺后面等机会再说。但发去的文稿也一直没有刊发。这事弄得庄达运非常的被动。
当然,这是个别现象,大多数合作还是比较顺利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努力,庄达运不仅获得了外语类重点刊物的合作项目,还为法学类和公共管理类教师寻求到了重点刊物合作的渠道,为本院高水平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其实,也是为广大教师谋求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庄达运一边在谋划科研合作,心里一边也在疑惑:这样的改革开放,好像走的不是一条健康发展之路啊!可也没有办法,市场经济了,你不参与,就会掉队落伍,还说你传统保守,不能与时俱进。以前发文章,作者拿稿费,现在发文章,不仅要开“后门”,还要付费。这样做学问,充满着铜钱味。花钱买文章,不说有失文人的斯文,能够保证质量吗?不知道,这样的功利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是有利还是有害?说不准多少年后,要来清算这种不正常的做法,也未可知呢!
庄达运的疑惑不是空穴来风,网上就有传闻,某某打假斗士,赢得众人好评的事件经常发生呢!
说来也巧,每年一次的职称评审又开始了。
庄达运是老评委,在召开评委会的那天上午,他正准备走办公室拿材料,去参加评委会,路上被一位老师拦住了,并塞给他一个信封。庄达运一看,认识,是原来基础部的老教师。庄达运以为人家要塞给他红包,于是说什么也不肯要。
那老教师也怕拉扯太长时间,就主动解释说:“庄院长,我这是材料,你等会有空时看看,到时帮我说说话!”
庄达运这才勉强接受下来,并赶紧放入口袋里。他知道,那位老师想搞正高,已经“过堂”几次了。
庄达运离开那位老师后,心里像揣了只兔子那样紧张。因为害怕那老师在信封里塞入什么有价票劵之类啊!但路上也不好打开,于是,他加紧步伐向办公室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