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瑞福的头像

朱瑞福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9/09
分享
《烛光》连载

第二十章 修订版自序

《烛光》初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这确实始料未及。著名文学评论家田仲济、刘锡诚、任孚先等撰写评论,给予较高评价;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冯牧、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邓友梅来信勉励;广大读者给予好评与厚爱,一位读者即兴创作的评介文章在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国文化报》等四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职工书评征文中获奖。《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地市报人》《大众日报》《作家报》《潍坊日报》等报道相关消息、发表评论 30 多篇(次)。对此,我深受鼓舞。今应众多读者要求,修订再版。

《烛光》于 1990 年 6 月出版,了却多年心愿后,便被我搁放一边,不再思量。后来,我到一位老领导家拜访,他鼓励我请名家评论作品,并将我介绍给田仲济先生,说田老是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史奠基人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当今的 “恒空北斗” 和一代宗师,一向以著名文学评论家、现代文学史家、作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的身份称誉海内外。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没托人找关系,便贸然把一本《烛光》寄给了田老。不想没过几天就收到田老回信,这让我惊喜万分。田老在信中说:作品 “是在歌颂我们社会最重要、生活工作又较苦的灵魂工程师,我是一定仔细读的。我们写教师的作品太少了。” 随后的另一封信中又说 “因视力很差,读书写字已离不开放大镜,故进度太慢”。田老借助放大镜把《烛光》仔细读完,还写出了 3000 字的评论。

田老在评论中写道:《烛光》“读后心情久久不得平静”,“引我回忆起了从事教育工作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亲身经历以及耳闻目睹的许许多多教师们的苦辛,也回想起了新文学诞生以来反映教师生活和工作的文艺创作情况”。“过去不少人认为作者思想水平的高度达到他所写的人物的思想水平,他才能创造好他的人物,倘确实如此的话,则作者的思想境界的确是很高了!” 作者 “充满了激情,以努力钻研、全力拼搏的态度进行创作”,经过一番努力,“一位令人崇敬的全心全意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的形象终于塑造出来了,这就是《烛光》的主人公徐一萍”。“这本书出来后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不少读者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而为它欢呼!徐一萍的艺术形象成功了”。

田老的评论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人民日报》等报道了这一消息,《大众日报》等刊发了这一评论。我也为此大为振奋。我又贸然写信给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刘锡诚先生。没过几天便收到他的回函,让我把《烛光》寄去。事后,我从潍坊市文联一位同志的一本书中得知,刘锡诚先生当时 “虽然手头文债很多,忙不过来,还是停下笔来”,看我寄去的书,“认认真真地写了一篇评论”。山东文艺出版社的一位编辑老师不无惊讶地说:“刘锡诚是当代文学的评论权威,在全国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威望。他能给你写评论,可真是了不得!” 他建议把这篇评论放在文首,代作再版序言。这篇评论在《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文中说,“我读《烛光》的时候”,“几乎是一种投入式的阅读,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徐一萍和宋丽(两个主要人物)们的真实故事之中,与这些人物的命运呼吸与共”。“小说中最动人的笔墨是对徐一萍和宋丽的爱情的描写”。“作者展示给我们的,通过宋丽的眼睛看到和通过宋丽的心灵感受到的徐一萍,也许因为爱情的偏见而带有某些夸张的色彩,但无疑是更真实、更动人,从而为我们推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作品 “把人物的性格和与周围人物的关系写得合情合理,符合生活发展的逻辑”。作品 “主要人物性格比较鲜明,内容相当充实,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画面,具有相当可读性”,“具有十分动人的艺术感染力”。

我还冒昧地把作品寄给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冯牧先生,他在回函中写道:“为你的大作《烛光》取得成功衷心地感到高兴。这类题材的作品写得有分量的几乎近于空白(除了几篇报告文学外)。希望你能继续在这方面进行深入地挖掘,写出新作来。”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邓友梅收到我寄去的书和信后,回函说:“你这一篇作品确实较突出。”

著名文学评论家、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任孚先先生收到我寄去的书和信后,回信说:“这么多老前辈给您的作品给予这样高的评价,肯定这部作品是很有价值的,我特先向您祝贺。”“冯牧同志的信谈得很好。似以教育工作者为主人公的作品的确很少,应受到各方关注。” 不久,他便写出评论《躬履艰难而节乃见》,文中说:“作者着力塑造和歌颂的教师徐一萍的形象,是相当成功的,给读者以很深刻的印象。”

我想赘言一句的是,以上说到的五位驰名文坛的文学界老前辈,都不曾托什么关系,靠谁来引荐,都是通过寄上一本书、附上一封信而结识的,而且时至今日,都还未曾谋面。文学界的老前辈、名家、大家不遗余力提携后进、持论公允、平易近人的高尚品德与师表风范,让人肃然起敬。

作者还收到大量读者信件、电话,说《烛光》写得不错,读了颇受感动,颇有收获。市林业局一位读者在信中说,“你的小说《烛光》,我们全家人都拜读了,写得太好了”。市良种场一位读者来信说:“《烛光》我通读了,有的章节我看了好几遍,使我动之以情”。《烛光》“在场中广为流传”,“有一青年看完感动得流下了热泪”。“《烛光》很有市场,很有读者,社会是很欢迎的,这绝非我个人的奉承”。五莲县七宝山镇一位读者在信中说,“我在读者中做了一个小调查,普遍反映《烛光》亲切感人,使广大读者有‘一睹《烛光》,胜览群书’之感觉”。作者还收到许多读者求购《烛光》的信函、电话,有的登门求购。深圳特区报一位记者、单县教育局一位同志在信中说,多次到书店购买《烛光》都买不到,因此寄上钱求购。高密市高密镇一位中学教师来信说,“六次去书店都扫兴而归”。五莲县汪湖乡一位读者上门求购《烛光》,并为他的朋友捎购几本。还有一些读者来信来电说了类似的话,就不一一列举了。这里特别一提的是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五十四岁的老大夫张崇起,读了《烛光》激动不已,与家人、亲友等一起研读讨论,觉得感触很大,不吐不快,于是拿起笔写出平生第一篇书评文章《一曲奉献者的颂歌》,结果,在《中国文化报》、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国图书评论》杂志、中华全国总工会宣教部联合举办的 1991 年全国职工书评征文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著名文学评论家和广大读者的溢美之词,我深感受之有愧,他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在这次再版修订中尽量采纳了一些。这次修订未作大的改动,改正了个别错字、标点,对不很得当的字句作了加工、润色,有的地方文字略有增删。由于水平所限,书中肯定仍有不当之处,期望专家、读者给予指正。

这次再版,最重要、最令人高兴的是文后附有著名文学评论家田仲济、刘锡诚、任孚先等先生的评介文章,热爱文学的同志,结合作品研读这些评论,对提高文学写作、鉴赏能力将大有裨益。

在此,还需赘言一句的是,作品初版后,也曾有人提及模特儿的问题,在一版后记中我曾就此作过说明:主人公徐一萍,可以说是以几位令我崇敬、怀念的老师为模特儿的,但是,为了塑造好徐一萍这个人物形象而设计的人物、编织的故事,则纯属虚构。

不再赘述了,谨以再版拙作,报答广大读者厚爱,献给我敬爱的老师,献给我们社会最重要、生活工作又较苦的灵魂工程师!

1994 年 5 月 30 日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