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中华大地浩如烟海的文学长廊中,总有一些作品,它们根植于历史的深厚土壤,从具体的、磅礴的地理坐标中生长出来,成为记录民族步履、折射时代精神的文学丰碑。长篇小说《东江桥》便是这样一部诚意之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雄浑的笔力和深沉的情感,将哈尔滨松花江上那座屹立了近一个世纪的钢铁巨擘——东江桥(滨北线松花江铁路桥),请进了文学的中心舞台,赋予其超越物理存在的生命与灵魂。
东江桥绝非冰冷的钢铁造物。它的诞生,与东北大地近代的屈辱与抗争紧密相连;它的存在,见证了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的几乎全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它既是殖民者掠夺资源的铁证,也是中国工匠和爱国工程师以血肉之躯和卓越智慧进行隐性抗争的舞台;它既曾被战火撕裂,又在新中国的朝阳下被精心修复,肩负起国民经济动脉的重任;它既承载了共和国的辉煌,也面临着超期服役、功成身退的自然规律。这部小说,正是要为这座沉默的见证者立传,书写一部关于它的、也更关于人的“钢铁史诗”。
《东江桥》的原创性,在于它巧妙地构建了“桥体式”的双线叙事结构。以现代工程师对桥梁的监测与评估为明线,以一部跨越三代的工程日志为暗线,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学的桥梁。这种结构不仅增添了阅读的悬念与张力,更艺术性地隐喻了历史与现实之间永不停歇的对话与传承。它让我们看到,今天的每一次技术抉择,都回荡着历史的余音;先辈的每一份牺牲与坚守,都依然滚烫地流淌在时代的血脉之中。
作品的思想性,在其对“技术”与“人”的深刻辩证中得以升华。它超越了简单的技术伦理讨论,深入探讨了技术的温度与人文主义内核——技术为谁所用?为何而用?通过李、谢两个工程师家族三代人的命运交织,小说雄辩地证明:最伟大的工程,必然是人的意志、情感和道德的延伸。无论是李守仁、谢怀瑾在民族危亡之际的悲壮抉择,李振江、谢楠在新中国建设热潮中的热血奋战,还是李晓航、谢飞扬在新时代面临的传承与创新之惑,其核心始终是家国情怀、工匠精神与个人价值的复杂交织与最终统一。这不仅是桥梁的故事,更是一个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向自立自强的精神史的诗意缩影。
最终,《东江桥》成就的是一种宏阔的艺术整体性。松花江的奔流、钢铁的轰鸣、时代的浪潮与人物的悲欢,被作者熔铸一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桥的传记,更是一座城(哈尔滨)的剪影,一个国的年轮,以及一代代中国人那份“择一事,终一生”的坚韧与浪漫。
我们期待读者能踏上这座文学之桥,感受历史的罡风,触摸钢铁的温度,聆听那些被江水与时间淹没、却又被文学重新唤醒的心跳。这是一次关于记忆的追寻,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