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思竹(原名陈榕)的头像

陈思竹(原名陈榕)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7/10
分享
《 故乡行》连载

第一十三章 读书

许姑爷迈着急匆匆的步伐,迎着盛夏烈日,全心全意地盘算:再次接回二姐,继续为自家带两个孩子,做所有家务杂活。赶到崇龛青杠村夏家湾,又是在吃午饭这个正点上,他喜笑颜开地对夏益祥夫妇说:“姐哥,姐姐,我来接秀英回家。”

一听到许姑爷粗放的声音,二姐立即放下碗筷,离开饭桌逃跑。她没有吸取前次给大姐说了被抓的教训,又天真无邪地走到大姐身旁,凑到她耳边小声说:“姐姐,我又去罗婆婆家躲一下,等会儿,你不要来找我,我不回去了,我怕挨打挨骂,我想读书。”

说完转身,像一只被追赶的小白兔,动作灵巧,飞也似地跑到罗家院子,急切求助:“罗婆婆,许姑爷又来抓我了,怎么办啊?”

罗婆婆慈爱地安抚:“不怕,我就在门口守着,哪个敢进来,我就打哪个,把脚杆给她打断,你躲到我卧室里吧。”

二姐走进卧室,房屋空荡,没有什么遮挡物,十分担心:“他们还是看得到。”

罗婆婆教她:“你站到文帐背后去。”

二姐又走到蚊帐后,站在里面往外一望,能清晰地看到屋里的一切家具,根本不是藏身的最佳地方,便回答:“蚊帐是透明的,站到背后也能看得到,罗婆婆,我怕得很。”

罗婆婆十分慈爱体贴地说:“我把门关了,不准任何人开门,你放心吧。”

这时,母亲陈余大声呼喊:“秀英,秀英,你在哪里,快回来,许姑爷带你走了,素英,赶快,去把你妹妹找回来。”

二姐从母亲的声音中听得出,不是以前那种逼迫的语调,是在应付许姑爷和稀泥,做做面子。姐姐又闷头闷脑地跑到门前,向屋里张望。罗婆婆一手叉在腰上,一手拿起赶鸡响杆:“只要你敢过来,老子就用它打你,直到打断为止。”

姐姐呆呆地站在那里,不敢走近大门,二姐恐惧地蜷缩着身子,依然怕她冲进来,又像头次把她抓回去,却听父亲大声说:“罗婆婆不准姐姐进屋,没抓到,对不起啊,许老弟,秀英不听话,很怄人,就让她待在家里,我把她教育好了,再送回来。”

从此后,父亲再也没有提过要送她去满嬢许家,生活逐渐走上正轨。二姐的主要任务就是照顾弟弟妹妹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父亲夏益祥,母亲陈余,紧跟着时代的步伐,积极把家里的土地作为股份,加入了初级合作社。每天早出晚归,参加队里安排的集体劳动。往日的耕畜、背篓和刀等农具,都交给合作社统一管理和使用。

最后的劳动成果,从全年总收入中,扣除当年的生产费、缴纳税金和提取公积金后,剩余的大部分按劳分配,少部分作为土地分红‌。初级合作社兴起的根源是:以前的互助组提高了劳动效率,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利益冲突,致使内部矛盾日益加重,纷纷解体,又回到个体劳作。

在土地改革实践后,个体劳动,力量薄弱,效率不高,导致收益甚微,需要集中劳动力,更大更好地发挥村民的合力作用,初级合作社便应运而生。将分散的个体种养殖变成集体生产,恰当利用土地和生产资料,有计划有目标地使用劳动力,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促进了广泛的农田水利建设。

初级合作社实施后,集体化生产对农民的协作能力、科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和文化素质提出了新要求。由于历史原因,全国大多数青壮年农民文盲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这严重制约了新式农业种养殖业推行。

一九五四年八月,国家教育部和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联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民业余文化教育会议确立:力争“十五年左右时间,基本扫除农村两亿多青壮年文盲”目标。制定出了识字、阅读和写作三个梯级教学步骤,以农业生产常用字词为主要教材内容。

在训练一段时间后,再推行“以民教民"原则,从识字班中选拔出优秀学员,担任合作社会计、技术员和兼任扫盲教师。

新中国前三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都有不同侧重点。一五重点让乡村干部和合作社骨干脱盲,二五全员推广,三五覆盖农村所有适龄青壮年。二姐正好赶上教育好国策,获得连续读书的机会,满足了她渴求的愿望。

初秋清晨,早晚已有淡淡的凉意,夏家湾炊烟袅袅,母亲陈余做好早餐,把孩儿们叫起床,教大女儿:“素英,今天,你带妹妹一起上学,路上要注意安全哈。”

大姐顺从地回答:“好。”

夏家湾离本村小学校较远,为了方便,两姊妹都到家门口,琼江河对面,青杠村小读书。吃过早饭,两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姐妹,手牵手出发了。那时,河水很浅,夏家湾和周家坝这边的孩子,都从唐家蹬这里,踏着河里的石蹬子过河。

二姐身穿洋气的蓝色背带裤,配搭散发着清香的玫瑰花薄上衣,满脸喜悦,精神抖擞,紧跟着大姐走进校园。她的时尚装扮,引来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不停地打量着她。

小学课程主要开设了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和音乐等科目。宗旨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新中国高素质公民,学会交流表达和爱国是首要任务。语文课里的识字、阅读和写作就是基础,选入的文章诸如:《举杯共祝毛主席》、《朱总司令的故事》和陈毅诗词等,培育学生的爱国意识。

一二年级的计算课,是培养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算应用,数理逻辑思维能力。二姐的识字、口语表达和计算都得满分。大姐高两级,开了常识课,她不善于表达和交流,什么事总闷在心里。二姐就拿她的书阅读,从中学到了节约用水、火灾逃生及交通安全,预防溺水、意外伤害和传染性疾病等知识。这时,她才明白:在许家,为啥自己的手总要长脓疱疮,就是没有注意个人卫生。从此,二姐就爱给弟弟妹妹们洗脸洗手。

二姐特别喜欢学校的周会课,这是政治课的前生。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时事教育,让孩子们及时了解社会变化,把握时代新脉搏。课堂上,她总是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白天小学生上课,农村与城市子弟的教材一样,都接受统一标准的培育。

晚上成人上夜课,村里采取夜校、知识竞赛与文娱表演三结合,即根据农业种养殖规律,灵活安排夜课时间,有效地将农村季节性扫盲,转化为持续性教育,保证了农村长效学习机制的推行。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中,农村文盲逐渐减少。

大姐要到长寿村民办校读五年级,二姐独自过河不安全,父母就把她转回本村小。在三年级新增的自然课中,她了解到事物的性质和关系、动物与植物的形态、自然环境的形成、历史演变和地貌特征,她常常望着蜿蜒的琼江河发呆,打量家乡的自然风光。

二姐聪明伶俐,口齿清晰,受到各科老师的喜爱,都频繁抽她答问。语文课老师经常叫她复述课文,做数学应用题时,老师抽她在黑板上列出算式,让大家看她怎么演算,促使其他同学更容易理解掌握运算步骤。

在全校文娱表演中,也总有她活泼的身影。教音乐的陈老师,看二姐长得秀美灵气,声音清脆,乐感好,能唱班里没有教的歌曲,就推选她担任文艺委员,教她唱歌跳舞。晚上,母亲砍猪草时问:“秀英,你在学校学了些啥啊?”

二姐骄傲地回答:“老师教我跳舞唱歌了。”

母亲陈余是一个性格开朗的文娱爱好者,不论生活多么艰苦,她总是笑容满面,再累都显得很快乐的样子。在地里劳动时,能听到她轻轻的哼唱声。听了秀英的话,她兴奋地要求:“你把老师教的舞,跳给我们看看。”

扎着小羊角辫的二姐,挺直身子,落落大方地站在屋中间,自己哼着旋律,踩着节奏跳起来。跳完舞蹈,母亲表扬:“秀英真不错。”

听到表扬,二姐更加兴致盎然:“老师还教了我们排话剧《父女俩》,我表演女儿,班里一位高个子男同学,当父亲,我表演给您们看哈。”

像演谐剧那样,二姐一个人演两个角色,一会儿模仿父亲严肃的表情,声音粗犷的语调,一会儿是女儿撒娇,天真调皮的样子。把木讷的姐姐逗笑了,妹妹哈哈大笑,弟弟燕飞也跟着模仿各种动作。母亲夸奖:“秀英还可以啊,能干,能把老师教的全部都记住。”

此后,晚上母亲做家务时,就会叫:“秀英,把你学的新节目,表演给我们看。”

二姐从不推辞,尽情发挥表演技艺,大姐静坐在母亲身旁削红薯,弟弟妹妹依偎在父亲怀里,一边撒娇,一边观看。父亲不说话,若有所思地看她唱跳,眼里充满着欣赏。

看到父亲的表情,二姐认为在赞扬自己。有一天表演完后,父亲深情地嘱咐:“你只是这么唱唱跳跳耽搁时间,挣不到钱,还是要认真读书,不能拉下学业,不然,以后做什么都不行哦。”

父亲的话说得很有道理,二姐默默记在了心上。在许家压子期间,她坚韧乐观,却很少开怀大笑。回到家,天性全部释放出来,每天走路都蹦蹦跳跳。她喜爱音乐,做事总爱哼着曲调,使她比一般女孩更加机灵开朗。但是,音乐确实只是生活的微小部分,生存还得靠其它知识和技能。

体育课‌,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拥有健康的体魄,音乐‌课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这些课程的精心设计,是全面夯实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为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做好基础人才储备。

在全国扫盲协会成立大会上,陈毅提出"扫盲是文化革命第一步"的论断。随后,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指示》,将扫盲工作与农业合作化运动紧密结合起来。夏家坝的夜校和子弟学校建在周家坝,学校教育与农民夜校,有序地展开教学。

父亲夏益祥本来就初中毕业,算是乡村的高级知识分子,没有去夜校学习,每天只按时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母亲陈余生长在陈家书院沟,这个文化底蕴十足的大家庭,从小耳濡不染,能识文断字,文化知识早就牢记在心。她去了几天夜校,觉得十分简单,便退出了。

父母每天早出晚归,到指定地点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大姐和二姐一早起来做好饭,带着弟弟妹妹就餐后,便交给奶奶照管,两姊妹急忙奔向学校。

可是,没过多久,父母呆在家里闷闷不乐,一脸愁容,都不去参加大队的劳动了。在吃午餐的时候,二姐好奇地问:“爸爸妈妈,你们为啥不去生产队劳动,又开始做自己原来的自留地啊?”

父亲委屈无奈地回答:“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社组织认为:“夏益祥不是干农活的能手。虽然陈余可以顶一个男劳动力,但与年终的收益不成正比。所以,队干部做工作劝我们退出。”

在农村,要做好农业,需要更多的体力劳动。首先是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才驾驭得了田地的耕种,顶得住日晒雨淋。夏益祥的特长是打算盘流畅,有文化知识,在农村,就没有用武之地,由此,遭到了有力气的乡亲嫌弃。

其实,初级合作社集体劳动,吃大锅饭,有的偷工减料,有的拈轻怕重,没有充分发挥出合力作用,导致庄稼稀疏,粮食收成差,分红少,村民的意见分歧越来越多。

二姐的父母被迫退出后,陈余唱主角,妇唱夫随,夏益祥积极协助,全心全意把农业搞上去:按时除草,勤耕追肥,到了盛夏,自家的庄稼地,比集体种植的更加青葱茂盛。还养了肥猪和鸡鸭鹅,拥有富足的粮食和副食品,小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排挤他们的乡亲和村干部,看到他们取得与众不同的成果,又心生羡慕和嫉妒。

二姐能够感受父亲遭遇的委屈,看到父母早出晚归发奋种好庄稼,被他们的精神鼓舞。在学校,她也如饥似渴地学好书本知识,细心观察生活,精准记忆,成绩总在班上名列前茅。受到老师们的表扬,同学的佩服,更加激励着她不断进步。

在小学的劳动课上,系统地认识了农具,耕牛,从古至今,历代人们怎样耕种,在不同朝代,劳动工具不同等知识。老师给同学们展望:“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农业耕种,将逐渐推行机械化操作。到时候,播种收割,再也不会用人肩挑背磨。农村居住,也将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这堂课,勾画出一幅生动的农村美丽图景,深深地刻在了二姐的脑海里,激发她憧憬美好未来。每天看到母亲陈余肩挑背磨,做事利索泼辣,在劳动生产中,与队上的男人一样顶着干,工分也是男人的标准,她一米六的个子,却有些弯曲驼背了。目睹母亲的辛劳,二姐深刻地认识到:靠体力挣钱很辛苦。自己是个女孩,体力差,一定要努力学习,力争拥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决不当农民。

在长寿村上课的大姐,又增加了地理和历史课。二姐总是爱拿她的书看,被历代英雄人物吸引。放暑假那天下午,下了一场暴雨,天气凉爽,二姐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往家里走。雨后的琼江河,河水淹没了两岸的土地,三舅舅陈庆春与父母正在地里采摘新鲜蔬菜。母亲一看见她就说:“秀英,还不赶快叫三舅舅,他正在表扬你呢。”

三舅舅因为自己不幸的包办婚姻,心里委屈郁闷抗拒,喜欢到二姐家散心,与母亲陈余说知心话,姐弟俩总是谈笑风生。看到他与父母都在菜地里,二姐走过去亲热地招呼:“三舅舅好。”

三舅舅亲热地望着她:“秀英,过来,我想了解你的学习情况,在班里,当班干部没有?”

二姐自豪地回答:“当了文艺委员。”

三舅舅满意地表扬:“夏戴珍,你妹崽很能干,很聪明,但要一直保持这样,不要骄傲,不要做昙花一现的人物。”

二姐不明白昙花一现是什么意思,脸上流露出迷惑不解的表情,眼睛直愣愣地望着他。三舅看出了她的心思,便解释其含义:“昙花开那一瞬间非常美,但是,在很短的时间就会消失,花期很短,不持久。”

听了三舅舅的话,二姐一下子明白了,脸上的疑惑消失了。他又鼓励:“你要一直保持你的聪明、能干和女孩子的贞洁。永远不丢陈家祖宗的脸。”

三舅舅一边说,一边用犀利的双眼,扫视二姐的上装,她正穿着一件中国传统图腾,吉祥图案的大花布衣,就微笑着说:“咦,夏戴珍穿这件衣服还好看呢。”

二姐一听到三舅舅的夸奖,有些沾沾自喜地大声回答:“这个衣服是我自己挑选的,今年春天,县里开展百货下乡活动,在乡小学附近展览各种布匹,我看到这个花布很好看,红色花朵一朵连一朵,没有分开,密密麻麻一片,颜色像春天盛开的鲜花一样,非常艳丽明亮。我很喜欢,就在同学那里借钱买了。”

三舅舅表情有些严肃,语气慢腾腾地说:“夏戴珍,穿衣服还是要穿素一点,才能显出你的人才,你穿大花,你的脸就与花配不起,结果就把脸显丑了。”

二姐听后,一下子羞得躲到里屋,脱下衣服对着镜子审视。穿大花衣,确实让自己显得矮小,皮肤更黑。二姐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三舅舅的意见,以后,就买一朵一朵,有空间间隔的小花衣,人一下子变得清秀美丽起来。三舅舅的批评指正,促使二姐穿着打扮不断向朴素高雅提升。

一九五八年八月中旬,虽已立秋,却还未出伏,烈日依然高照,气温炎热干燥。在村宽敞简洁的会议室里,隆重召开村民大会,满面络腮胡的周排长,端正地坐在讲台上,表情威严,语调激昂地宣讲成立人民公社的政策:建立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