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调到中心校任教,丈夫常常突然袭击查岗。有时下大雨,也要打着灯笼,跑来督查。他威胁说:“老子家里喂了四条猪,卖了给孩子上学用,你把老子惹火了,我就把猪迁到你办公室,套在教室里,把200只鸭子,也赶到学校来。”
二姐担心近似发疯的丈夫做出不雅之举,害怕到时给学校增添麻烦,在学生和家长中造成不良影响,就立即给校长反映了这个情况。校长是一个年轻有为的中年人,做事有魄力,办法措施多,他很有把握地安慰:“夏老师,你不怕,我有办法收拾他,只要他敢这样做,最多做一回,就不会再做了。”
不知道校长会用什么办法阻止,但是,听了他的话,也就安心教学了。心里想着对策,注意观察丈夫的举动,但他始终也没有做。为了平息家庭风波与纠纷,周末回到家里,二姐积极主动帮着割草、喂猪和放养鸭子。
上头坝大队的老师同事,坐船到崇龛赶场,经过徐家坝,看到二姐赶着鸭群,便对着她大声议论:“嘿,你们看,夏老师在赶鸭子。”
红星中心校,为每位职工解决了一间寝室。为了照顾夫妻感情,星期三全校老师都放假,不坐班。两个儿子都去柏梓中学读高中和初中了,二姐周末回去与儿子们团聚。中途不想与丈夫单独正面冲突,被挨骂,不愿回家。下班后,为避免与男老师搭话引起误会,她就抱着几沓作业本,坐在寝室专注地批改,把心中的苦恼转换成拼命工作。
天黑后,学校关了大门。丈夫徐泽富悄悄爬上铁签子门,一个老师正好走出办公室,看见门上有一个黑魆魆的人影在晃动,像是个男人,便大声询问:“是哪个在翻大门啊?”
在二姐隔壁娱乐室,有的老师在打麻将,有的在看电视,值班的唐校长,听到外面有老师在喊有人翻墙,就指桑骂槐道:“妈妈的,哪个狗日这么歪,竟敢翻学校的墙?”
丈夫听到校长的骂声,立即回答:“老朋友,是我,徐泽富。”
校长故作惊讶:“是老徐啊?你翻墙多不安全,万一摔了跤,该咋办啊?你叫一声,我们就给你开门嘛。”
校长边说边拿着钥匙,走到大门打开锁,才把他从围栏上接下来。二姐在寝室听到外面的对话,装着不知道,只管专心做自己的事,坐在书桌前,仔细地阅读学生的作业内容。丈夫走到她寝室门外,也不出声,用手轻轻敲窗户和门。
二姐不理他。他反复敲,她就故意骂:“哪个坏蛋,这么晚了,还在外敲门,你要干啥,再敲,我去叫校长了。”
他才小声回答:“是我,徐泽富。”
骂够了,解了气,二姐才起身开门,让他进来。他可怜巴巴地说:“我还没有吃晚饭。”
二姐冒火地回答:“我也没吃晚饭,要吃自己煮。”
丈夫把锅架在柴炉子,点燃火,煮好面条,也给二姐舀了一碗,有些委屈地说:“你变了,现在对我一点都不好。”
二姐生气地瞪着他:“你这些偷鸡摸狗,不光明正大的行为,令人恶心,哪个欢迎你?你是啥子人啊?我知道你是想突击侦查我有没有外遇,我告诉你徐泽富,我老头夏益祥教育出来的女儿,怎么可能有这些不端的肮脏行为。”
一个人的成长,家庭是第一任老师。长辈们对孩子的教育,是最早的指路明灯和警示,再才是学校和社会三方培育。要促使孩子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对社会、国家和家庭有用的人,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有机结合。在二姐的记忆里,家里的外公、外婆、父母、学校老师和社会,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都有极其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小时候,父亲夏益祥对自己要求很严格。那时,要求她每天学打毛衣,做针线活,绣花,不允许她与男孩子说活。院坝里来了男孩子找二姐玩,他立即瞪着眼阻止她,哪怕是姓夏的同族兄弟都不允许。
夏家湾,除了隔着一块水田,有家姓罗的外,都是本族人。九岁多从许家回来,炎夏之夜,月光皎洁,大家在院坝里乘凉,二姐与堂哥,欢快地捉迷藏,被父亲叫回去,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妹子家,与男孩子捉猫,成何体统。”
二
父亲夏益祥不准女儿赶场,要出去,得找各种正当理由,才能被允许。少女时期,二姐特别羡慕裁缝,她觉得这个职业很干净,能剪裁出各种样式的衣服,把人打扮的漂漂亮亮。她天真无邪地请求父亲:“爸爸,我想买一台缝纫机,当一个女裁缝,以后做很多好看的衣服卖。”
父亲眼睛一瞪:“学裁缝有啥出息,还是好好学习文化知识,以后,要找一份体面的工作。”
二姐对父亲的话并不理解,什么是体面的工作呢?随着渐渐长大,她才明白为什么父亲不让她学缝纫。一方面,当时家里没有多余的钱买缝纫机,另一方面,裁缝这个职业,确实在街头巷尾都能看得见,很普通,很低级。明白了父亲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她就发奋读书。
丈夫对自己无端的怀疑,突然袭击,不信任不尊重的谩骂,早就使她火冒三丈,她趁机训斥:“徐泽富,你现在这个样子,给儿子、学生和我的同事,树立什么样的形象啊。你成天凝神凝鬼,偷偷摸摸,鬼鬼祟祟。让我的同事和领导怎么看我?我找了一个啥子男人啊?”
丈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雅,只顾心里痛快,根本没有想到会给妻子带来什么的后果。二姐看他不语,又接着说:“你看,在对待两个儿子上,你对大儿子非常热情喜爱。生了二娃,你对他十分冷淡,他不是你的儿子,是捡到的吗?你对梁萌刻吃,我都看在眼里,没有吵你,是给你面子。”
丈夫理亏,被二姐骂得哑口无言:“父母对子女一碗水端平,不容易。我作为教师和母亲,对子女,力求一视同仁。对学生,也要尽力做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在任何时候,都用母亲的慈爱,平等对待,保护他们不受到无端的伤害。”
在育人上,因为小时候,没有得到满嬢许姑爷平等对待,二姐痛恨不公平。在自己为人母和教师时,她教儿子和学生,特别强调公正对待和处理事情,不贪婪,不自私,学会照顾别人。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儿子徐波和徐浩峰都很温顺听话,体贴母亲,能够兼顾关照他人的感受。所教的学生也非常尊重喜爱她。育人也像培育树苗一样,施肥浇水都要一样,才能让树苗茁壮成长,收到相同的效果。
在孝道培育方面,二姐的父母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好榜样。父亲夏益祥在外挣钱,母亲陈余一人承担,照顾瘫痪在床的奶奶,喂饭、穿衣、拉屎拉尿,都亲力亲为。外公外婆来夏家养老时,父亲对岳父岳母也是无微不至。丈夫徐泽富对自己的父母,却背道而驰。一天,晚饭煮熟了,大儿子徐波看到外公夏益祥,正从河边过来,走到院子门前的泥巴田埂上时,高兴地招呼:“外公来了。”
丈夫一听到儿子的喊声,赶快把锅盖拿出来盖住。只拿出一张凳子,放到灶房外,请老丈人坐,陪他说话。本来到了吃饭正点,就是一直不舀饭。二姐见状,敢怒不敢言,父亲明察秋毫,自觉地告别:“好,戴珍,我走了。”
丈夫不留,等父亲走到远处田坎上,估计闻不到饭香,听不到揭锅盖声,才舀饭上桌。二姐知道他对父亲有偏见,听母亲陈余说父亲体力很差,做不来农活,心有歧视,他很喜欢岳母陈余勤快能干。尽管这样,当着她的面,依然有恃无恐地与二姐打架,无视娘家人,不尊重父母。
二姐心里一直没有想明白:自己娘家比徐家富裕,从来没有缺过粮食,三顿都能吃饱。自己又是国家正式公办教师,每月有固定的粮油供应,按月领工资,还省吃俭用,钱都交给了他管,为啥自己父母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呢?
三
丈夫家,每年新春一到,就青黄不接,总要去亲友家借粮,无论从哪个方面,丈夫都应该喜欢娘家,尊重自己的父母啊。二姐憋在心里已久的委屈和辛酸,趁机数落发泄:“你还嫌弃我父亲,如果不是他对严加管教:女人要从一而终,也许我就是一个浪荡的女人,你应该感谢他对我的培育才对。过去,没有严格家教的女人,看到哪个男人有钱,就傍哪个,我父亲把我教育得这么好,不仅不乱来,还能够给家里挣这么多工资,你还不尊重我的父母,以后,神灵要惩罚你。”
丈夫做过这些事,有口难辩,只能默默听着二姐的责备,只要她能与自己说话,他也感到满足感。其实,那些辱骂和闹腾,不过就是想压她的气焰,免得她翘尾巴,轻看自己。听妻子这些责备,才了解一些她的旧事,闪婚后,他就住进华西医院,后又立即回部队,确实没有与妻子深度交谈过。
二姐回忆说:“每天,外婆要去屋后小坝休息,出门有一个阴沟,阴沟上面有一个小桥,高低不平。害怕她摔倒,我父亲牵着外婆的手,送她出去,她想睡觉的时候,又牵进屋,总是轻言细语:“亲娘,你小心哈,亲娘,来,我牵你。在这些方面,你徐泽富差得太远了,我父亲来,你连饭都不肯招待,你怎么让我对你好啊?”
父亲夏益祥体力劳动不行,却是远近出名的孝婿。他有教养,懂礼节,监管女儿格外严格。尽管外婆一直鼓励二姐:大胆追求梦想,在他的严格监管下,她不敢随便出门,更不敢有歪门邪念。那时候,乡村最好的娱乐活动,就是看露天电影。放映场设在乡村中心地带,方便四周乡民,距夏家有几里远。
建国初期,放映了一系列励志片。二姐特别感兴趣的是《草原英雄小姐妹》,一听这个名字,就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她。它是20世纪60年代,内蒙古一个真实的故事。姐姐龙梅12岁,妹妹玉荣9岁,她们正在草原上放羊,突然,风雪交加,380多只羊遭到暴风雪袭击,四处狂奔。
为了保护集体财产,她们拼命追赶,努力聚拢羊群,情不自禁,追随羊群走了30多公里。途中,一只羊被雪崩掩埋,大姐龙梅停下,拔开积雪,救出羊时,妹妹玉荣和羊群已远去,掉了一直毡靴也没有察觉。
在与暴风雪抗击中,大姐失去了左脚趾,玉荣双腿严重冻伤,被截肢。她们感人的英勇事迹,内蒙族自治区党委授予“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光荣称号。
相继上映的青少年励志电影《英雄小八路》,以抗战为背景,讲述了五位少年机灵传递情报,支援前线的爱国精神。《小兵张嘎》,最受孩子们喜欢,它描述了冀中白洋淀少年张嘎,为八路军战士做事的坚韧和勇气。青春励志经典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以复员军人高占武回乡开渠引水为主线,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积极投身农村改造的激情与斗志。这些充满正能量的影片,正是社会对青少年儿童,细雨润无声的化育。
大姐想去却不敢,二姐拉着她,与堂兄一道,悄悄溜出去。每一场电影,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和激励,都会感到特别振奋。回来时,父亲把门反锁了,不开门,妈心软,便叫他们从后门进屋。母亲陈余有点娇惯女儿,她觉得:“现在是新社会了,接受新鲜事物,有啥不可以啊。”
上一辈教育自己的往事,牢牢地印在了二姐的脑海,历历在目。当自己为人母,成为了培养祖国后代的人民教师时,便自觉地肩负起培育好下一代的重大责任。必须全力以赴,尽心尽力,不负来之不易的铁饭碗,不负家长、学生和学校的信任。这是她经常加班加点备课,批改作业,为弱差生补课的动力源泉。
在工作上,认真负责,住在学校,每天早晚,在其他老师没到,或有事的时候,二姐主动巡查各班的纪律,督促他们做老师布置的作业。因此,全校学生都怕她。
四
有一位在银行工作的学生家长评论:“你莫看夏老师是个女的,有时候,比男老师还凶。我家孩子非常调皮,但只要一看见她,就不敢胡作非为。”
二姐既是科任老师,又是班主任。班主任不仅要传授知识,更是组织引领者,在学生的思想行为、道德品质和文明礼仪等方面,都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成绩要好,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在每年春季运动会中,在她的督促下,篮球、乒乓球、跳高跳远、踢毽等体能活动,都要求学生认真练习,率先在班里进行初赛。课余时间,安排学生到操场,按照竞技标准,展开练习,指定体育委员督查。
为了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兴趣。拓展课外知识,在班里开展“月读”比赛。在教室讲台前侧,买了一个竹编书架,按照国家教育部要求阅读的经典名著。分成国内、国外、现当代作品和思想品德等栏目,购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名著绘图版本,以及冰心《繁星》、《宝葫芦的秘密》和张天翼《稻草人》等经典文学少儿版作品。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精彩故事。
购买多套国内外经典童话和寓言故事。诸如瑞典《长妹子皮皮》的奇幻故事。法国《小王子》在星际旅行中的关爱和责任。希腊的《伊索寓言》讲述动物生存现实与人生哲理。意大利《爱的教育》、比利时《丁丁历险记》、高尔基《童年》、《安徒生童话》与《格林童话》。涵盖天文、地理和生物多个领域的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叶永烈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和《鲁滨逊漂流记》在荒岛上求生的故事,以及《爱丽丝漫游奇境》等。
在班会娱乐课时,要求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复述故事梗概等比赛活动,评出优秀奖,用班费购买奖状和奖品,给与激励。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而且能培育记忆和表达能力。把他们的表现,反馈给各科任老师。及时与家长交流沟通,表扬孩子的长处,指出不足,联合家长督促孩子修正。
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每天督促每位学生劳逸结合,参加体育锻炼。做眼保健操,按摩到位。放学打扫清洁卫生,不留死角。
充分发挥班干部和少先队的带头作用,利用教室后面的黑板报,宣传利于少儿身心成长的健康、历史和生活常识。每周做一善事,促使同学们团结友爱,相互帮助。除了自己坚持放学后,给差生补习和辅导家庭作业外,也发动班里成绩好的学生,开展“手牵手”,“一帮一”等活动。
在班里,定期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组织少先队员和班干部带头上街捡垃圾,到五保户老人家,敬老院,扫地挑水,帮助穷困村民采摘和做饭等爱心活动。
利用节假日,除了完成各科作业外,还给学生布置“献爱心做好事”的作业。吸取培养外侄女梁萌的经验和教训,在严格督促学生认真学好课本知识前提下,加强培养每个学生帮助父母做家务,让他们懂得人间烟火。既是阳春白雪,也能做下里巴人。
在植树节,五一劳动节,带领学生参加当地的相关劳动,讲解种养殖业的科学技术。与家长沟通,给孩子预留一小块地,指导孩子们春天播种,平时经营浇灌。观察一年四季植物的生长规律。根据不同情况,给与浇水、施肥和治理病虫害。这一活动,深受家长的欢迎和好评。他们认为:这样教出来的学生,能文能武。不仅能学到系统的科技文化知识,还能从小培养孩子做实事,孝顺父母,认识大自然的生长规律。
丰富的课外活动,填补了囿于学校书本的局限,让学生们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加强了学生思想品德和健康行为举止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