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思竹(原名陈榕)的头像

陈思竹(原名陈榕)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8/19
分享
《 故乡行》连载

第二十三章 还乡

二姐开始收拾行李,眷恋地环视海南这块风水宝地,带给自己的欢乐。她知道:这次回家乡养老,再来这里就困难了。因为都是奔八十的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大儿媳妇答应给她修建的别墅,早已完工,她急切想知道:它是什么样子?这次叶落归根,心中禁不住感慨:

年轻时,无论你飞得多高多远,到了暮年,都有魂归故里的期待。更何况,自己的家乡,也开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花海圣地。与所到的景点相比,独具特色,最重要的是:不再是匆匆过客,而是安心长住的主人。

正要出发往回赶时,突然疫情爆发,海南春运封控,二姐不得不滞留下来,想到西南也比较寒冷,就顺势而为,等到春暖花开时,才匆匆飞回。在重庆江北机场,待飞机停稳,二姐扶着丈夫慢慢走下悬梯,两个儿子已经在接人围栏处等待张望,看到二老从人流中走向出口,老大不停地向他们挥手招呼。

老二徐浩峰殷情地走过,扶着父亲,老大扶着母亲,一起走出大厅。看到两个儿子,立即有了安全感,在成渝高速公路上,轿车风驰电掣般前行。他们先回成都,休整一些时日,到华西医院开好药,才送他们回到新别墅。

正午十二点,轿车缓缓进入阔别已久的家乡,过去留在脑海里那些落后面貌,几乎看不见踪影。车子停在别墅后院,二姐才找到房屋的方位。走出车门,上了几步梯子,便是二楼双扇后门,一跨进屋,是一间贯通的客厅,室内宽敞明亮。红星小学的同事陈欣母子和媳妇们站在那里迎接他们。二姐兴奋地大叫起来:“哇,大厅这么宽敞,以后,陈欣接媳妇,就在我这里办酒席啊。”

在中间长方形木桌上,放着电脑,旁边有电子琴和缝纫机。看到这熟悉的物件,二姐欣喜不已。大儿子徐波看出母亲的心里,温柔地介绍:“妈,我们考虑到,你和爸要在这里欢度万年,就把你喜欢的东西都搬回来了。”

二姐走过去,轻轻抚摸着久违的至爱随身物。儿时的梦想,又从大城市搬回到生长的地方。房子宽大洋气,她走到阳台,向远处望去,琼江河对岸的火烧塆、周家湾、夏家湾、宋家坝,还在原地不动,但是不像过去那样平淡无奇,而是披上新衣。从高处的视觉看它们,显得更加美丽。

门前,划成长方形的土地,油菜茂密葱茏,已经在零星开花。隔壁徐家二弟在楼下招呼道:“大嫂,你还不知道吧, 周围三十万亩所辖地,成了国家级油菜生产基地。政府投资开发,创意设计,油菜花海盛宴,已成为享誉全国的旅游胜地。春天开花的时候,游客成群结队,很热闹。”

过去的那些陈年旧事,早已杳无踪迹。说粗俗语言的乡亲,经过来自全国各地高素质游客的交流洗礼,政府加强乡村文明用语整改,个个都有了见识,体现出了豁达,懂礼貌,举止文明。二姐忘记了自己的病情,仿佛回到少女时代,她欣喜地到处张望。

退休离开家乡,转眼二十三年,再次回来,看到的是美丽富饶,恍若隔世。在大城市长时间生活,游览了国内外众多名胜古迹,自然风景,而今,记忆中的落后故里,却焕然一新,每天都将生活在自然风光中,好不惬意。

过去破旧的小青瓦房,变成了浅黄色洋气的别墅,终于没有拖乡亲们的后腿。虽然别墅面积不算最大,但是,有了大儿媳妇海燕,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的审美设计,成都设计院的修改,颜色和谐搭配,房子显得格外耀眼。

离开这里的时候,那些纵横交错的泥巴路,全部建成了宽敞结实,平坦交错的水泥公路。家对面的主干道电桩上,还安有密集的太阳能夜光灯。小公路通到了家家户户的屋前院后。二姐上下左右打量着眼前浅黄色镶朱红色线条,在春光中,闪烁耀眼的别墅,像在做梦一样。

内心翻江倒海的二姐,痴痴地打量着这个曾经熟悉,却已改头换面的环境,楼下两个媳妇,还有过去小学的同事陈欣,她们在忙着炖自己喂养的土鸡,炒自种的蔬菜,部分熟食已经端上桌,香味飘散,老远就能闻到。

老大徐波搀扶着父亲,老二徐浩峰挽着母亲的手臂,一起坐电梯下楼。一楼房间很大,大门右边,有一张小圆桌,紧挨着整齐的矮沙发,中间放着长方形玻璃茶几。正对楼梯处是一个大大的圆桌,桌上已经摆好的食物,正冒着热气。大媳妇笑盈盈地走过来招呼:“爸妈,吃午饭了。”

丈夫整理了一下衣襟,满脸笑容,大儿子徐波把他扶到香龛这方坐下,二儿子徐浩峰带母亲到父亲右边坐下。然后,两弟兄拿出茅台和酒杯,开始倒酒,徐波恭敬地递给父亲一小杯,老二递给母亲。大媳妇带着欢快的笑声,大声招呼女儿:“文亚,你们赶快过来,吃饭了。”

家人团聚,大儿四口,二儿三口,小学同事和儿子,加老两口,满满一桌。家乡的红烧土豆,回锅肉,青椒肉丝和自家喂养的土鸡汤,从相邻徐家侄儿家鱼塘里,刚捉的新鲜花鲢鱼,香味扑鼻。

第一次在新别墅里欢聚一堂,二姐激动地举起酒杯,深情地对着大儿媳:“海燕,我先敬你一杯,大家还记不记得?四年前,我们一家回来祭祖,也像这样吃团圆饭,是在破旧不堪的小青房里,我羡慕全村都修起了别墅,是你承诺,一定要让我坐上别墅,当时,心里还有些怀疑,做梦都没有想到,你真的做到了,远远超出了我这辈子最美好的梦想。”

二姐举起杯,丈夫及全家人都站起来,听着二姐的陈述和赞美:“房子设计得这样美,比村里其他家的颜色搭配都靓丽,这是海燕和徐波的杰作。我和你父亲要谢谢你们给我们创造了这么漂亮的环境。”

听到母亲的表扬,海燕十分开心,爽快地举起杯,谦虚地回答:“妈,谢谢您的表扬和赞美,其实,我们更要感谢这个好时代,给我们创造了发家致富的机会。如果国家不投入资金,不支持乡村建设,不做整体设计,我们哪有这样好的环境?”

二姐由衷赞同:“海燕说得对,过去那些破旧房屋,百分之九十多,不见了踪影,泥路变成了宽大的水泥公路,如果不是政府的投入,总体设计,根本就不可能成为今天这个样子。”

在欢快的气氛中,大家多次一起碰杯。二儿媳妇长得很漂亮,有气质,心灵手巧,很勤快,吃完饭,就到厨房洗涮。小孩们又坐到沙发上玩他们的游戏。丈夫站起来走到大门外的平坝里,打量着这神速的变化,眼睛盯着过去养鸭的水田四周的水泥大道。

怕他摔跟斗,二姐走过去轻轻挽着他的手臂,陪他在门前的公路上缓缓行走,欣赏每个方位的新模样。在大城市浸泡了二十多年的丈夫,说话文明温和。他挺直身子,侧过脸,看着身边的老伴,由衷感慨:“没想到变化这么大。走,趁孩子们在,我们去外边逛逛。”

丈夫饶有兴致地打量着曾经烂熟的土地,流露出惊讶欣喜的表情。他坚持要去琼江河边,二姐一直用力搀扶着他前行。大门正对着的琼江河边,有一块地是他家的,现在已被国家规划成油菜种植地。河边整齐划一的油菜花地,像一条青色绸带,绸带上正次第开放着金色花朵。

河边土地与门前土地之间,是旅游观光宽敞的主干道公路。这条公路往右走,再向左转,是二姐曾教书育人的七村小学,右转通往崇龛街上。在这段公路下面,过去是狭窄的泥路,如果连降大雨,田坎被淹,她等在这里,一个一个背学生过去,带孩子们到学校。

他们放慢脚步,往事历历在目。一辆观光车迎面而来,车上游客,兴高采烈地观赏着油菜花美景。二姐有些好奇,疫情期间,还是有人到这里来游玩啊。她和丈夫干脆倒转身,跟随观光车走去。

二姐家的别墅,斜对着主干道公路的左边,有一个大型餐厅,可以为游客提供潼南区各种特色菜品,诸如:太安鱼、双江凉粉、价廉物美的柠檬等。丈夫徐泽富看着他昔日劳动过的地方,已经变得如此美丽,看不到原来的旧迹,不停地问:“这些哪里啊?”

他们站在停放观光车宽敞的坝子里,徐家侄媳,在她的果园旁,摆了一个水果零售摊,摊上摆放着新鲜采摘的金色柑橘,用新鲜薄荷叶等草药熬制的清热解暑开水。敞篷里,停放着二人座、三人和承载人数不同的观光车,后面是一个大堰塘,小火车轨道。二姐指着它:“这里,就是你曾经喂了200只鸭子的地方。您记得吗?”

丈夫摇摇头,眼里一片茫然。在成都查出他患老年痴呆后,服用了医生开的药,病情得到控制,不频繁乱骂人,记忆、认知、行动与生活自理能力,却逐步丧失。

他记不得这些地方,一方面是病体所致,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不仔细寻找,她也辨认不出过去的模样。对丈夫喂了200只鸭子,他要赶到学校示威的事,二姐记忆特别深刻。为了极力阻止他的恶行,周末,她积极帮着赶鸭,到这个大堰塘里,还投放一些家禽食物,以保证它们呆在这里,不到处乱跑。

服了防止狂言乱语的药,丈夫常会浑身倦怠,忘记近期发生的事情,刚刚说过的话,总会不断重复问一个问题,看他的样子,就像少儿一般天真无邪。二姐那几十年被他辱骂折磨,给学校和学生留下粗野无礼的形象不见了。为什么人会这样?在身体健壮的时候,还不如得了痴呆绝症那样可爱温柔?

这次回故乡,正是春天踏青好时节,关闭久了的城市少数居民,憋得慌,仍悄悄潜行。很多外出打工的人,为躲避疫情,纷纷回到故地,与家人欢聚一起。不能乱走,就在琼江河两岸,密密麻麻蹲着钓鱼爱好者。吃罢晚饭,三五成群,到主干道散步聊天。

在二姐的陪伴下,丈夫兴致盎然,坚持要独立地走动,围着乡村四处逛了逛,尤其是他曾经劳动过的地方,像是要看个够。回到屋子里,他坚持要自己行走,多次摔跤,站起来十分吃力。儿子徐波担心摔成骨折,给他买了轮椅。这一坐上去,就再也没有站起来过,不能出门远行了。过去的印迹和现在的美好,都只能随着他记忆的消失而消逝。

他们夫妇住在右边一楼,卧室厕所配套间,从窗户向往望,能看到外面的一切。丈夫坐轮椅初期,曾无数次努力想站起来,腿脚颤抖,挣扎一会儿,又不得不坐下,最后,只能认命,望着二姐,无可奈何地笑笑。

每天吃罢早餐,二姐洗好碗,先推丈夫到卧室配套的厕所,拉好屎尿,再把他推到客厅外,宽敞的走廊上。看着二姐在别墅前空地和花台边角空地,挖土、翻耕、打窝、播种、挑粪浇灌。她购回整套农具和种子,按时令,种上了白菜、菠菜、生菜,姜葱蒜,栽上桃子、柑橘和罗汉果等,耐寒性强的蔬果,以及清热解毒养生药材。

每隔一小时左右,二姐就放下手里的活,推他到厕所拉屎拉尿,以避免拉在身上。每天精神百倍,昂首挺胸地走在与大城市一样,纵横交错,宽阔崭新的水泥道上。到河边采摘蔬菜,从地里扯一些车前草等新鲜药材,熬开水喝,清洗内脏里的垃圾,夫妇俩都养得红光满面。

上街赶场买菜,公路四通八达,三轮车随喊随到,十元车费。要在街上绕行,就多付几元,办事很方便。司机都是乡亲,尊重二姐,有耐心。几个人拼车,每人三元,与城市的公交车价格相差无几。一车最多容纳六七个人的小面包车,没有公交车拥挤。

大家坐在车上,拉家常,谈播种,相互问候,随心所欲,说说笑笑就到了目的地。看到困难老乡,二姐代他们支付。回来司机等她,如果事没有办完,就直接相告:“不要等我,我还要去菜市买东西。”

初春,气温依然寒冷,早上推开门,平坝上空的薄霜像烟雾一样袅绕,把人的视野遮挡得严严实实,茂盛的油菜花像披上了一层面纱。吃罢早餐,又开始除草浇灌,做完庄稼地里的活,到二楼去弹弹电子琴,踩踩缝纫机,或在电脑上听中医养生课。丈夫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她。他不喜欢音乐,弹琴时,就把他放在一楼客厅大门口,让他呼吸新鲜空气。

如果多日久晴无雨,就有低空直升飞机,在每处油菜地上空盘旋,洒水,或施肥,打农药。丈夫坐在门前走廊上,仰望着天空,洋溢着开心的笑容,不停地对二姐说:“飞机来了,飞机来了。”

这时,在旁边花台边,躬身浇灌蔬菜的二姐,转过头来,像逗小孩一样,调笑地问他:“飞机,这是啥子飞机,你晓不晓得?”

丈夫满脸笑容,天真无邪地摇摇头,眼睛专注地跟随天空的飞机转动,嘴里喃喃地蠕动:“是小飞机,是小飞机。”

看他脸上流露出孩童般表情,智商像幼儿,二姐就像老师教小学生那样,清晰明亮,慢节奏一字一句地说:“是低空直升飞机。”

他跟着呀呀学语:“是,是低,低空,直,直升飞机。”

二姐走过来,拍拍他的肩,一边表扬,一边撸起他的裤裆看:“乖,表现得好,说对了,我看看,你拉在裤子上没有。走,到厕所拉尿去。”

仲春,气温渐高,白天变长,随着一场场雨露阳光的滋养和沐浴,开花、授粉、受精与角果的形成,油菜受粉通过昆虫或风力广泛传播,蜂飞蝶舞,在花族丛中飞来飞去。遍地油菜花一天比一天艳丽,整个平坝,像铺上了崭新的金色地毯。来自各地的游客纷纷前来游览。

每天上午,九点到十一点,是油菜花朵开得最旺盛的时段。如果天气太干燥,无人飞机也会在此段进行喷洒浇水滋养。二姐回到别墅前几年,正是疫情最严重的时期。游客并不多,只有在外工作的人,被爆发的疫情困在了家乡。

每天,推开门,呼吸着干净清爽的新鲜空气,看着遍地的花开花落,心中有些遗憾。这期间,二姐身体硬朗,每天趁人少的时候,还把丈夫从前院围栏的门口,推出去,到主干道和周边逛逛。

漫步在油菜花间,丈夫激动地站起来,自己走,二姐扶着他,让他的手臂紧抱着自己的腰部,她的肩膀顶着他的腋窝,慢慢地移动脚步。观赏金色花海中,那创意设计的八卦图,美丽天使塑像,国家级油菜基地示,花海盛宴一条街,沿着火车轨道,索桥周边的河岸,悠闲自在,漫步在一尘不染的碧空中。

丈夫兴奋得像个小孩子,二姐却是汗流浃背。走走停停,不时,又让他坐到轮椅上,推着他走,这样就要轻松很多。在接近崇龛的琼江河段,寻找当年的足迹,那时,陈抟山还未建成。河那头,是过去的石凳子河,乡民只能踩在一尺多宽的石头蹬子上,小心翼翼,一步一步跨过去。

过去,琼江河到了夏天,或多或少都要干几天,或水位下降,现在,政府投入资金,进行了加堤固岸,常年都是清澈满盈的河水。与金色的油菜花海,相互映衬。山脚下,薛家村那边荒沟,正在平整,能看得见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和劳动的要喝声。

环绕宽阔无际的油菜地慢行,作为当过农民的二姐,看得出在油菜授粉期间,采用了油菜与夏玉米、花生、甘薯、大豆和小麦的轮作间种模式。因此,在浇灌的时候,要根据庄稼的需要,分别施与氮磷硼等肥料,以增强油菜抗旱、抗寒和抵御疾病的能力。使它们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促使作物健康成长。

每年三四月份,游客纷纷前来,穿着宽松鲜艳的长裙,在花海中,徘徊荡漾,摆弄各种姿势拍照。有的游客,直接到居民别墅门前院坝,停足喝水,拍照询问聊天。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