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道二年初夏时分,骄阳初盛,却还未至酷热难耐之时,微风里带着草木繁茂的清新气息。宁国军节度使府中,新任签书判官赵汝愚身着青色官袍,迈着沉稳而坚定的步伐踏入府衙。他刚在殿试中夺魁,却未选择京中那繁华喧嚣、易惹是非的翰林清职,而是毅然来到这宁国之地,欲在基层历练,以展心中抱负。
宁国军治宣州,领宣、歙、饶三州,地处要冲,与金国边境接壤,局势复杂。赵汝愚初到,便一头扎进堆积如山的军政文书之中。他深知,这些文书背后,是百姓的生计、军队的安危。他日夜研读,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时而皱眉沉思,时而奋笔疾书,在书案前常常一坐就是数个时辰。窗外蝉鸣阵阵,却丝毫扰乱不了他专注的心神。
一日,边关急报如同一道惊雷,打破了府衙的平静。金国一小股骑兵骚扰边境村落,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赵汝愚立刻召集府中幕僚商议对策。众人争论不休,有人主张立即调集大军围剿,有人则认为应先禀报朝廷,等待指示。赵汝愚眉头紧锁,他深知战机稍纵即逝,若等朝廷批复,百姓恐已遭受更大损失。
他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说:“诸位,金兵此举乃试探我军虚实,若我等坐视不管,只会助长其嚣张气焰。我意,先调集本地驻军,迅速出击,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同时派人八百里加急向朝廷奏报。”众人见其言辞恳切,分析有理,纷纷点头赞同。
赵汝愚亲自披挂上阵,随军出征。他虽为文官,却毫无惧色,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行军途中,士兵们的汗水湿透了衣衫。赵汝愚一边安抚着士兵们的情绪,一边与将领们探讨作战策略。到达边境后,他利用地形优势,设下埋伏。当金兵进入包围圈后,他一声令下,宋军如猛虎下山,杀得金兵丢盔弃甲。此役大获全胜,不仅夺回了被抢的财物,还俘虏了数十名金兵。
战后,赵汝愚并未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而是立刻着手安抚受灾百姓。他组织官府开仓放粮,救济难民;同时,修缮被毁的房屋,帮助百姓重建家园。百姓们对他感恩戴德,纷纷称赞他是“青天大老爷”。
但赵汝愚深知这只是暂时的安宁,金国不会轻易善罢甘休,他开始加强边境防御,训练士兵,储备粮草。他时常深入军营,与士兵们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他发现士兵们的武器装备陈旧,训练方法也较为落后。于是,他向节度使提议,从府库中拨出银两,更新武器装备,并聘请有经验的将领来训练士兵。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边境情况,赵汝愚换上百姓的衣裳,带着几个随从,深入边境村落。一路上,他看到了百姓们虽然暂时摆脱了金兵的侵扰,但生活依然困苦。农田荒芜,房屋破败,百姓们脸上满是忧虑。
在一个小村庄里,赵汝愚遇到了一位老农。老农拉着他的手,老泪纵横地说:“大人啊,我们老百姓只想过安稳日子,可这金兵时不时就来骚扰,我们实在是受不了了。”赵汝愚心中一阵刺痛,他安慰老农说:“老人家,您放心,我一定会想办法让大家过上安稳日子。”夏日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却驱不散老农心中的阴霾,也更加坚定了赵汝愚守护百姓的决心。
回到府衙后,赵汝愚将了解的情况向节度使详细汇报,并提出了一系列发展边境经济、改善民生的措施。他建议兴修水利,开垦荒地,鼓励百姓发展农桑;同时,开设集市,促进贸易往来。节度使对他的建议十分赞赏,全力支持他推行这些政策。
在赵汝愚的努力下,宁国军边境逐渐繁荣起来。农田里庄稼茁壮成长,集市上人来人往,百姓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乾道四年冬,临安城的寒风裹挟着雪花,肆意地拍打着雕梁画栋。赵汝愚身着素雅的官袍,踏入那弥漫着墨香的馆阁。因在宁国军节度判官任上凭借卓越的政绩与出众的谋略,赵汝愚获朝廷召试馆职,被任命为校书郎、著作郎。此职虽无大的权势,却也肩负着校勘典籍、编纂史书之重任。他深知,这些典籍与史书,是传承文明、启迪后人的瑰宝,容不得半点马虎。
每日清晨,赵汝愚总是第一个来到馆阁。他坐在堆满古籍的书案前,手持毛笔,逐字逐句地校勘着典籍。有时,为了一处字词的准确释义,他会查阅许多古籍,与同僚们反复讨论。遇到残缺不全的篇章,他更是绞尽脑汁,根据上下文逻辑与历史背景进行推测补全。
一日,馆阁中众人围坐,讨论一本前朝史书的编纂问题。有人主张如实记载前朝的种种弊政,以警示后人;有人则认为应适当隐去一些不光彩之事,维护前朝的颜面。双方争论不休,气氛十分紧张。
赵汝愚站起身来,缓缓说道:“诸位,不才认为,史书之要义,在于真实。如实记载前朝之事,方能让后人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若隐去弊政,后人又如何能明辨是非?”他的话语掷地有声,让原本喧闹的馆阁瞬间安静下来。众人纷纷点头,赞同他的观点。在他的坚持下,那本史书最终得以按照真实的历史脉络编纂完成。
除了校勘典籍、编纂史书,赵汝愚还时常关注着朝廷的局势。他深知,当下的朝廷,虽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北方边境,金国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发动战争;而朝廷内部,主和派与主战派针锋相对,使得国家政策摇摆不定。
赵汝愚利用职务之便,撰写了许多奏章,向皇帝阐述自己的见解。他主张加强国防建设,训练精锐之师,同时积极与周边国家结盟,共同抵御外敌。
他在给孝宗上的《论恢复疏》中说:
“陛下仰承太上付托之重已有多年,凡祖宗之疆土未复,两世之仇耻未报,这实在是陛下未完成之责,您应朝不遑食,夜不遑寐,奋发图强,勤求为天下之道。……臣曾听说陛下锐于图事,只是担心兵籍不多;养兵既多,又担忧财用不够,内外虚耗,军士怨嗟。所以您想尽办法增加国库收入,对其利害却来不及细究;只要有人出力任事,又未能鉴别其能否称职。……这些都是陛下不忘祖宗刻苦创业之举,只是许多措施求之太速。我担心陛下求之愈速,而其效愈迟。书经上说‘必有忍,其乃有济。’又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可是陛下所谋的岂是这样的细事?盼望陛下广恢廓之度,建宏远之规,不以小利动其心,不以速成败厥事,求贤为上,立政次之。惟大力选拔贤能,人事修而天事至,区区戎虏,不在话下。”
馆阁工作之余,赵汝愚也时常与同仁在月下相聚,吟诗作对,畅谈天下大事。赵汝愚的才华与见识,赢得了众人的敬重,也吸引了一批有识之士聚集在他的身边。
此时,南宋朝廷看似在宋孝宗的励精图治下稍有起色,实则内忧外患如影随形。北方金国虎视眈眈,边境战事频发,朝廷内部主战与主和两派争斗不休,政令难行。朝堂之上,官员们明争暗斗,为一己私利罔顾国家大义。而赵汝愚怀揣着经世济民之志,一头扎进了皇家档案库的典籍海洋。
皇家档案库,宛如一座被时光尘封的宝库。昏暗的库房内,弥漫着陈旧纸张与墨香交织的气息,一排排高大的书架,似沉默的历史巨人,静静伫立。赵汝愚手持烛台,脚步轻盈地在书架间穿梭,眼神中满是热切与专注。他时而驻足,抽出一本泛黄的奏议,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借着微弱的烛光,逐字逐句地研读。
这些奏议,是前朝诸臣的心血结晶。有的奏议言辞激昂,直指朝廷弊政,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苦苦思索;有的奏议情真意切,为百姓的疾苦奔走呼号,希望能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赵汝愚沉浸其中,仿佛与前朝诸臣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看到了他们的忠诚与担当,也看到了他们在政治漩涡中的无奈与挣扎。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从政阅历和见识如春日之苗,日见其增,日有所长。
在档案库的日子里,赵汝愚结识了诸多志同道合之士,其中有一位知交,他就是范成大。时任国史院编修的范成大学识渊博,心系天下,常来档案库与赵汝愚探讨学问、共商国事。
一日,赵汝愚翻阅完一篇关于赈灾的奏议,心中感慨万千。他抬头对范成大说道:“范大人,您看这前朝诸臣,为百姓疾苦奔走,其心可鉴。如今我朝虽无大灾,但百姓生活亦有诸多不易。吾辈当以史为鉴,为皇上分忧,为百姓谋福。”
范成大点头赞同:“子直所言极是。然如今朝廷之中,多被私利蒙蔽,难行善政。吾辈当尽力而为。”
“即便困难重重,吾辈亦当尽己所能,为皇上分忧,为朝廷出谋划策。”赵汝愚目光坚定,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仿效《资治通鉴》,将这些前朝诸臣的奏议编集成书,作为皇上治理天下的借鉴。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范成大,范成大听后,兴奋不已:“此乃利国利民之举!若此书编成,必能启迪皇上,使朝政清明,国家强盛。”
有了范成大的支持,赵汝愚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他开始四处奔走,收集更多的奏议资料。他不仅在档案库中仔细查阅,还拜访了许多老臣,向他们请教当年的事情经过。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赵汝愚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有的是朝廷官员,有的是民间学者,都对赵汝愚的编书计划充满了期待。
而此时的朝廷上,主战、主和两派纷争如沸水翻腾,政令难出宫闱,百姓于水火中挣扎,期盼明君良策以解困厄。
这一日,孝宗皇帝因朝堂局势错综复杂,心忧国事,特钦点宗室才俊赵汝愚上殿应对。朝堂之上,气氛庄严肃穆,百官分列两侧,鸦雀无声。孝宗端坐龙椅,目光威严中带着一丝期待,缓缓开口:“赵爱卿,朕知你素有才名,今日且说说,当施何策使我大宋重振?”
赵汝愚不慌不忙,上前一步,恭敬行礼后,声音洪亮而沉稳:
“陛下,臣以为治国如治家,当以人为本。如今朝廷用人,或有失偏颇。应广开才路,不拘泥于门第出身。寒门子弟中,多有饱学之士,怀经世之才,却因无门路而不得重用。陛下可设科举特科,选拔真才实学之人,充实朝堂,如此,方能人尽其才,为朝廷注入新鲜血液。”
孝宗微微颔首,目光中流露出赞许之色。赵汝愚见状,愈发振奋,继续说道:“再者,吏治清明乃国家安定之根本。地方官员贪腐成风,百姓苦不堪言。陛下当严惩贪墨之徒,整顿官场风气。可派遣巡按御史,明察暗访,对贪赃枉法者,严惩不贷,以儆效尤。同时,提高官员俸禄,使其生活有所保障,减少因生活所迫而贪污的可能。”
谈及军事,赵汝愚神情愈发激昂:“陛下,金国对我朝边境虎视眈眈,若不加强国防,恐再有亡国之虞。臣以为,当扩充军队,招募精兵强将,加以严格训练。同时,重视军械技术,改良兵器装备。可设专门机构,研究制造新式武器,提高军队战斗力。此外,与周边国家修好,结为盟友,共同抵御外敌,方能保我边境安宁。”
赵汝愚言辞恳切,条理清晰,将治国之策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孝宗听后,龙颜大悦,频频点头:“赵爱卿虽年轻,但所言切中时弊,实乃治国良策。赵爱卿为宗室,无半点骄矜之气,心怀天下,实乃我赵氏之幸,大宋之幸!”
这年的秋天格外萧索,狂风裹挟着黄沙,在广袤的平原上肆虐,似要将这世间的苦难都卷入无尽的深渊。林羽,一个从金人铁蹄下逃出的宋人,当时称之为“归正人”,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一步一踉跄地朝着那传说中能给予庇护的南宋疆土走去。
林羽本是中原大地上一介普通的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着那几亩薄田,与妻儿相伴,日子虽不富裕,却也温馨宁静。然而,金人的铁骑踏碎了这一切。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林羽所在的村庄被付之一炬,父母在战火中丧生,妻子被金兵掳走,生死未卜。那一刻,林羽的心仿佛被撕裂成了无数碎片,仇恨与绝望如潮水般将他淹没。
在黑暗中挣扎许久,林羽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逃,逃到南宋去,那里是我们宋人的故土,那里有我们的大宋朝廷,他们定会接纳我们这些流离失所的百姓,为我们讨回公道!”于是,林羽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与危险的归途。一路上,他风餐露宿,忍饥挨饿,无数次在生死边缘徘徊。但一想到妻儿的音容笑貌,想到那被金人践踏的家园,他便又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历经千辛万苦,林羽终于踏上了南宋的土地。当他看到那飘扬的大宋旗帜,看到那熟悉的汉字,泪水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林羽以为,从此他便能在这片土地上重新开始生活,能得到朝廷的庇护,能有机会为死去的亲人报仇。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林羽被送到了临安城外的一个安置营,本以为这里会是温暖的港湾,却没想到,这里的生活比他在金人占领区时也好不了多少。营中的房屋破旧不堪,每到下雨天,便四处漏雨,寒风如刀,割得人浑身生疼。粮食供应时常短缺,他们这些“归正人”常常饿着肚子,面黄肌瘦。
林羽曾满怀希望地向营中的官员诉说自己的遭遇,希望能得到一些帮助,能有机会为朝廷效力,以报国仇家恨。可那些官员却只是用冷漠的眼神看着他,对他的苦难不屑一顾。他们说,“归正人”身份特殊,朝廷对你们另有安排。但具体是什么安排,却始终没有个准信。
日子一天天过去,林羽在这安置营中渐渐失去了希望。他看着身边同样苦难的归正人,心中满是悲凉。当初他们为了逃离金人的暴虐,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这里,本以为能得到救赎,却没想到,等待他们的却是无尽的冷漠与失望。
有一次,营中发生了一场小规模的骚乱。几个“归正人”因为实在忍受不了饥饿和寒冷,试图抢夺一些粮食。结果,他们被朝廷的军队无情地镇压了,几个带头的人被当场打死,其余的人也被关进了大牢。看着那血腥的场面,林羽的心彻底凉了。
夜晚,林羽独自坐在营外的荒地上,望着那冰冷的月亮,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怨恨和无奈。他想起了远在金人占领区的妻儿,不知道他们是否还活着,是否也在遭受着苦难。他想起了那被金人践踏的家园,想起了那些在战火中丧生的亲人,泪水再次模糊了他的双眼。
“归正人,归正人……”林羽喃喃自语着,心中充满了悲愤。他实在想不通,他们本应是朝廷的英雄,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可如今,他们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被这所谓的朝廷无情地抛弃。这南宋朝廷,口口声声说着要收复失地,要拯救百姓,可却连他们这些归正人都容不下,这究竟是为何?!
这一日,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孝宗端坐龙椅,眉头紧锁,目光扫视着下方群臣。近期,归正人群体中谣言四起,民间对归正人传言纷纷,人心惶惶。若不能妥善处理,恐生大乱。孝宗心中忧虑,便问道:“诸位爱卿,归正人安置一事,众卿可有良策?”
朝堂之上,众人议论纷纷,众说纷纭。孝宗想起曾收到过赵汝愚乞抚安归正人的奏折,特传旨命赵汝愚入殿。赵汝愚匆匆上殿,孝宗目光一亮,道:“赵爱卿前日曾上归正人奏折,朕未及细阅,现朝堂之上,爱卿可仔细道来。”
赵汝愚神色凝重,缓缓开口:“陛下,臣认为当今天下的弊政很多,但其中最迫切的,莫若归正人的安置问题。这些归正人,都是因为不胜胡虏之暴,一旦来归,如同脱离寇盗而投入慈母怀抱,他们的期望要多深有多深。然而,我朝既不能尽满其意,加之民间也时时有传言,说这些归正人身份可疑、来路不明,甚至说是金人的阴谋,归正人是金人的间谍,如此疑虑不安,也令归正人寒心之至。”
孝宗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赵汝愚接着说道:“就当下局势而言,首要的是想办法让局面安定下来,人心一旦安稳,即便有作乱之人,也难以动摇根基。对于那些原本被授官职资格的人,都给他们安排添差差遣,这原本并非难事。然而,书铺办事官员却以归正人不懂吏部的规章制度为由,千方百计地阻挠刁难。归正人要想办成此事,所需的贿赂钱财,是常人的好几倍,甚至有人几个月都调派不了差遣。”
赵汝愚顿了顿,“臣恳请陛下对原本有官职的归正人,下令让吏部进行处置,明确张贴告示规定,所有归正人从到书铺办理事务那天开始计算,若两个月后还未被授予差遣,可到吏部申诉,违反规定的人要依照法令严惩。同时诏告各州县,归正人应得的俸禄,必须按月发放,若出现积压不发且达到一季以上者,要责令监司弹劾奏报。”
孝宗听后,微微颔首,心中暗自思量,此策确实可行,既能规范吏部办事流程,又能保障归正人的基本权益。
赵汝愚又道:“其二,北方的豪杰之士,舍弃了亲人,背离了祖坟,历经艰难险阻前来投奔,其中甚至有全家遭杀戮都不顾惜的人,他们所求岂仅是为了那点薄利?然而,他们所到之处,都被当作粗鄙荒蛮之人对待,没有途径来展现自己的才能,因此,满心抑郁愤懑而叛离的人也有很多。臣希望陛下能明令下诏,让各军的管军统制以及边境地区的监司、守臣,依照隆兴元年举荐武臣的格式,举荐那些谋略深远、可担当大任,宽严适度、能够统领部众,临阵勇猛、可以鼓舞士气,威望和信誉广为人知、能够镇守边郡的人,不论他们有无文武官职资历,各举荐一到三人。每个人以半年为期限,陛下亲自召见询问,从中挑选可用之人,根据他们的才能予以任用。”
孝宗听闻,心中一动,此举不仅能安抚北方豪杰之心,还能为朝廷选拔人才,增强国防力量,实乃一举两得。
赵汝愚继续侃侃而谈:“其三,如今许多军队中的兵士,薪俸很低,境况令人同情。一些军队中的将校不问青红皂白,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这些士兵是北方来的人,使得士兵们劳逸不均,待遇千差万别,长此以往,让士兵们原本忠诚正义之心,逐渐积攒成满心的愁怨。如今国家财政积累不多,即便不能让所有士兵都得到救济,但至少可以挑选那些能与士兵同甘共苦的将帅,让他们用心去安抚士兵,如此或许还有可能改善现状。”
孝宗听罢,龙颜大悦,称赞道:“赵爱卿所言,切中时弊,实乃治国良策。朕即刻下旨,依卿所言办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归正人的问题终于逐渐得到解决。他们感受到了朝廷的诚意,人心安定,纷纷为朝廷效力。北方豪杰在边境上屡立战功,保卫着南宋的安宁;归正士兵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士气高昂。
孝宗对赵汝愚愈发器重,常在朝堂之上称赞道:“赵子直有经世之才,心怀天下,实乃朕之股肱之臣。”
孝宗乾道年间,南宋朝廷在政治上虽偶有波折,但文化领域却是一片繁荣景象。理学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众多学者秉持着对儒学的热爱与追求,四处讲学、切磋学问,试图从儒家经典中探寻治国安邦、修身养性的真谛。
晚年的赵善应虽身处官场,却心系学问,尤其热衷于理学研究。闲暇之时,他便沉浸在“勅书楼”的书海之中,探寻理学之奥秘。
乾道五年的春风,带着几分湿润与凉意,拂过崇安县衙门前的古槐。朱熹身着青衫,腰间系着素带,站在石阶上,望着远处层峦叠嶂的武夷山,心中五味杂陈。他刚从朝廷的漩涡中抽身,被任命为这小小崇安的主簿,对于一个心怀天下、志在经世的学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变相的流放。
“先生,这崇安虽僻处闽北,却也是山灵水秀之地,或许能成先生另一番事业的起点。”随从的老仆见他沉默不语,轻声安慰道。
朱熹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理学名山,不在朝堂,而在人心。崇安,或许正是我传播理学思想的沃土。”
初到崇安,朱熹便一头扎进了政务之中。他整顿吏治,兴修水利,设社仓以济贫,一系列举措让这个小县城焕发了生机。然而,每当夜幕降临,他总会在书房中点燃油灯,铺开宣纸,继续他的理学研究。他深知,真正的学问,不在庙堂之高,而在江湖之远。
一日,朱熹收到一封来自台州的信笺,字迹清秀,言辞恳切:“闻先生于崇安推行新政,又闻先生理学造诣深厚,老夫赵善应,已过天命之年,今署台州崇道观闲职,却对理学心生向往,愿与先生书信往来,共探性命之理。”
朱熹读罢,心中一动。他早知赵善应之名,此人乃宋太宗赵匡义长子、汉恭宪王赵元佐六世孙,曾任江西兵马都监,以孝行闻于当世,建“勅书楼”藏书三万卷,因年老署台州崇道观这一闲职。没想到,这位藏书家,竟在理学中找到了新的寄托。
“善应先生,既如此,我二人何不以笔墨为舟,以理学为桨,共游性命之海?”朱熹提笔回信,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
从此,崇安与台州之间,书信往来不绝。朱熹在信中阐述“理一分殊”之妙,赵善应则回以“格物致知”之悟。两人的思想在字里行间碰撞、交融,仿佛跨越了千山万水,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
乾道六年的秋天,武夷山下的崇安县城,枫叶如火,菊香满径。朱熹正在书房中研读《周易》,忽闻门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老仆兴冲冲地进来禀报:“先生,台州赵善应赵大人来访!”
朱熹心中一震,放下书卷,疾步走出书房。只见一位鬃发如霜的老者正站在院中四处打量,目光炯炯,气质不凡。
“善应先生!”朱熹快步上前,拱手行礼。
“元晦兄!”赵善应回礼,眼中闪烁着欣喜的光芒,“久闻大名,今日得见,实乃幸事!”
两人相视一笑,仿佛多年未见的老友。朱熹引赵善应至书房,命人奉上香茗,两人便开始了深入的交谈。
“元晦兄,‘理’之一字,究竟何谓?”赵善应先开口,语气中透露出对理学的痴迷。
朱熹沉吟片刻,缓缓道:“‘理’者,天地万物之根本也。它无形无象,却又无处不在,如月印万川,处处皆是。人之一心,若能明此理,便能超凡脱俗,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赵善应听得入神,连连点头:“元晦兄所言极是。老夫近年来潜心研读理学典籍,愈觉其博大精深。然则,如何方能将此理付诸实践,以济世安民?”
朱熹微微一笑,指着窗外繁忙的街市:“善应先生请看,这崇安县城,昔日贫瘠落后,如今却因我推行新政,设社仓、兴水利,而渐渐繁荣。这便是将理学思想付诸实践之例。理学非空谈,而是要经世致用,以理治国,以理治民。”
赵善应闻言,心中豁然开朗:“元晦兄真乃大儒也!老夫在台州,虽署闲职,亦愿效仿元晦兄,以理学为指导,为百姓做些实事。”
两人越谈越投机,从理学谈到时政,从天文谈到地理,不知不觉间,日已西斜。朱熹命人设宴款待赵善应,席间,两人把酒言欢,畅谈理想,仿佛找到了生命中的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