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卢新民的头像

卢新民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8/04
分享
《宰相赵汝愚》连载

第一十三章 疏浚西湖

福州城外,晨雾如轻纱般笼罩着大地。西湖畔,挑水的汉子踩着青石板路,扁担吱呀作响;浣衣的妇人蹲在水边,捣衣声与嬉笑交谈声交织,回荡在粼粼波光之上。彼时的西湖,宛如一颗镶嵌在城西的明珠,方圆十数里的水域,与城壕、南湖相连,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精妙的水利网络。清澈的湖水滋养着周边万亩良田,无论旱涝,都默默守护着一方百姓,使其免受天灾之苦。

在湖畔的一间茅草屋内,年逾古稀的陈阿公正坐在门槛上,一边抽着旱烟,一边给孙儿讲述着西湖的传奇。

“阿孙啊,这西湖可神了。”陈阿公眯起眼睛,望着远处的湖水,眼神中满是敬畏与怀念,“早年大旱,庄稼都快枯死了,是西湖开闸放水,救了全村人的命;发大水的时候,湖水又把多余的水引到江里,咱们的屋子和田地才没被淹。”孙儿听得入神,托着腮帮子,眼里满是好奇与崇拜。

然而,平静祥和的日子渐渐被打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人盯上了这片肥沃的水域。豪绅富户们勾结官府,通过不正当手段申请 “请射”,将西湖的部分水域据为己有,成为了所谓的“池户”。

所谓“请射”原本是官府对无主土地、山场、湖泊等自然资源进行分配的一种方式。百姓或商户可向官府申请,承诺缴纳一定赋税,获得这些资源的使用权,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资源开发利用,增加官府财政收入。

然而福州一些豪绅富户却打着“请射”的名义,每年只需缴纳少量课利,便堂而皇之地将公共资源变成了私人财产。

起初,百姓们还能勉强维持生计,但随着“池户”们的侵占愈演愈烈,西湖的生态逐渐失衡。有人将湖面填淤,改造成鱼塘,喂养肥美的鱼儿;有人筑起围墙,圈起大片土地,建成精致的园圃,种植奇花异草。更有甚者,公然违法立券,将侵占的土地当作祖业买卖。西湖与南湖之间的水道被无情阻断,曾经畅通无阻的水利系统变得支离破碎。

这一年,福州遭遇了罕见的大旱。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原本肥沃的土地变得干裂,如同老人布满皱纹的脸。西北一带的高田,数万亩庄稼因无水灌溉而枯萎,农民们望着枯黄的禾苗,欲哭无泪。陈阿公站在自家的田头,望着远处干涸的河床,老泪纵横:“作孽啊,好好的西湖,怎么就成了这样……”

而在那些池户的庄园里,却是另一番景象。鱼塘里的鱼儿欢快地游弋,园圃中的花草依旧生机勃勃。池户们坐在凉亭里,悠然自得地品着茶,对百姓的疾苦视而不见。他们只需向官府缴纳微薄的赋税,便能坐享其成,而普通百姓却要承受着饥荒的威胁。

春夏之交,暴雨倾盆而下,连绵不绝。东南一带的低田因排水不畅,很快便被洪水淹没,村庄变成了一片泽国。百姓们的房屋被冲毁,粮食被浸泡,生活陷入了绝境。许多人被迫逃离家园,四处流浪,哀鸿遍野。

淳熙十年,福建安抚使兼知福州的赵汝愚,正眉头紧锁地站在城墙上,望着被洪水肆虐的城市。他身着官服,眼神中透着忧虑与坚定。作为一名心系百姓的官员,他深知,若不解决西湖的问题,福州百姓将永无宁日。

赵汝愚立即展开调查,深入民间,倾听百姓的心声。他走访了一个又一个村庄,看到了百姓们的悲惨遭遇,听到了他们对池户的愤怒控诉。每到一处,他都详细记录下情况,心中的怒火也越烧越旺。

在一间破旧的祠堂里,赵汝愚召开了一场特殊的会议,邀请了当地的乡绅、百姓代表以及官员。祠堂内,气氛凝重。百姓们纷纷诉说着西湖被侵占后的苦难,有人痛哭流涕,有人义愤填膺。赵汝愚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眼神中充满了同情与决心。

“诸位,西湖乃福州百姓的命脉,如今却被豪民猾户破坏至此,本官定当还百姓一个公道!”赵汝愚的声音铿锵有力,在祠堂内回荡。然而,他的话却遭到了一些官员和池户代表的反对。

“大人,那些池户每年都向官府缴纳赋税,若强行收回西湖,恐怕会引起不满,影响朝廷的收入啊。”一名官员委婉地说道。

赵汝愚目光如炬,扫视着众人,严厉地说道:“朝廷的收入固然重要,但百姓的生死更加重要!西湖被占,百姓受灾,朝廷若失了民心,即便有再多的赋税又有何用?!”

面对重重阻力,赵汝愚没有退缩。他连夜撰写奏章,详细阐述了西湖的现状以及对百姓生活的严重影响,奏折中说:

契勘本州原有西湖,在城西三里,蜿蜒并城,南流接大壕通南湖,潴蓄水泽,灌溉民田,事载《闽中记》甚详。父老相传,旧时湖周回十数里,天时旱涝则发其所聚,高田无干涸之忧;时雨泛涨则泄而归浦,卑田无淹浸之患。民不知旱涝,而长享丰年之利。

后来人户夤缘请射,岁纳些小课利,谓之池户。官中但见其丝毫之入,而不知其民户永远之害。岁月浸久,填淤殆尽,各立封畛以为己物,或塞为鱼塘,或筑成园圃,甚至于违法立券相售如祖业。然西湖、南湖不复相通,而古人积水利民之地,尽为豪民猾户所有。

……

欲乞圣慈特降指挥,行下本州告示有田之家,许于农事之隙稍循旧迹开浚,令附城为壕,上下流注。虽未能尽复古来丈尺,庶几西湖与南湖通接,负郭之田尽沾水利,而长享有年之效。

在奏章中,赵汝愚言辞恳切,痛陈利弊,希望朝廷能够支持他恢复西湖水利的计划。朝廷同意了赵汝愚的主张,下令彻查西湖侵占事件,恢复水利设施。

此时的福州西湖早已没了往日的秀丽,湖面被侵占得支离破碎,淤泥堆积,杂草丛生,原本宽阔的水域变得狭窄逼仄。赵汝愚站在西湖边,望着眼前的乱象,眉头紧锁,心中暗暗下了决心:定要还西湖一片澄澈,还百姓一方乐土。

寒风呼啸中,赵汝愚颁布了一道政令——退田还湖。消息传开,地方豪绅们坐不住了。他们凭借权势,长期侵占西湖湖域,开垦农田,谋取私利。如今要让他们吐出到嘴的肥肉,谈何容易?

“赵大人,这退田还湖怕是不妥吧?我们这些田可都是祖辈传下来的!”豪绅之首陈员外带着一众随从,气势汹汹地来到州衙,皮笑肉不笑地说道。

赵汝愚神色冷峻,目光如炬:“陈员外,西湖乃福州百姓的命脉,被你们侵占多年,导致水患频发,民不聊生。今日退田还湖,势在必行!”

“哼!赵大人莫要欺人太甚!我们可不是好惹的!”陈员外恼羞成怒,威胁道。

赵汝愚猛地一拍桌案,厉声喝道:“来人!将这些妄图阻挠政令的人拿下!若再有违抗者,严惩不贷!”随着一声令下,衙役们迅速将陈员外等人控制住。消息传出,其他心怀侥幸的豪绅们顿时没了气焰,只得乖乖将侵占的田地归还。接着,赵汝愚又加强了湖区的监督管理,安排专人巡查,防止豪绅们再次侵占。

解决了占地问题,疏浚湖泊的工程趁着冬天水枯时节正式开始。数九寒天,西湖上寒风刺骨,湖面结着厚厚的冰。赵汝愚亲自带领百姓和工匠,凿开冰层,清理淤泥。他脱下官袍,换上粗布衣裳,与众人一起挥锹铲泥。冰冷的湖水溅在身上,不一会儿就结了冰碴,但他毫不在意。

“大人,这淤泥又厚又臭,您还是去休息吧!”一位年轻的工匠心疼地说道。

赵汝愚笑着摇摇头:“大家都在辛苦劳作,我怎能独自休息?只要西湖能恢复往日生机,这点辛苦算得了什么!”在他的鼓舞下,众人干劲十足。从冬至春,经过数月的努力,西湖的河道被拓宽加深,水流变得畅通无阻。看着清澈的湖水重新在湖中荡漾,赵汝愚心中满是欣慰。

为避免池户再次占据湖地,赵汝愚特地申明,严禁侵占湖区面积,把西湖管理收归公有,并于西湖设置五个闸口,派专人看管;闸口常常被锁住,只有大潮涨起的初三、十八才打开闸门,让民众船只进出。此种方式限制了民众在湖区内的活动,达到保护西湖之目的。

除增设水闸外,赵汝愚还在西湖修建凤池桥堰一座,当西湖附近的池塘枯竭时,允许民众用水车把湖水引入池塘,以助当地农田水利灌溉,不但使附近农田免受干旱之苦,而且保证了部分与西湖相通的河道或沟渠的充足水源,进而延伸了西湖对农田的灌溉面积。

赵汝愚还在西湖岸边的凤池桥、鼋潭等处建立三所巡铺屋,每屋均驻守由延祥寨派遣的四名军士,十日轮换一次,对民众或豪绅占据湖区面积起到威吓的效果,也便于监督湖区周边民户的日常生活,阻止他们入湖捕鱼或从事其他活动。

赵汝愚把西湖现有湖区面积等数据记载下来,编录西湖新买官地、砧基簿十本,其中四本分别藏于福州府、侯官县、怀安县、闽县的档案库,其余六本则分藏于雪峰、鼓山、东禅、西禅、支提寺、紫极宫等寺,作为以后湖区面积的资料凭证。

但他并未就此满足,他要让西湖不仅成为防洪灌溉的保障,更要成为市民休闲游赏之处。于是,他下令广植树木,在西湖岸边栽下了一棵棵柳树、桃树。为了使西湖的风景更美,有更好的视觉效果,赵汝愚还对西湖植被种植也作了规定,下令“自迎仙桥至南湖,及上斗池,惟许种莲,不得别种他物”。

赵汝愚立在湖畔,望着这片焕发生机的水域,心中却仍有新的谋划。他目光扫过威武堂故址,那片杂草丛生的废墟在他眼中渐渐化作巍峨楼阁的模样 ——他想要在此兴建一座澄澜阁,为西湖再添一抹亮色。

“大人,这威武堂荒废已久,地基怕是不稳,兴建楼阁怕是……” 负责工程的老匠头面露难色,担忧地说道。

赵汝愚却笑着摆摆手,目光坚定:“无妨,重新加固地基便是。我要这澄澜阁,能俯瞰西湖全景,与西湖楼并肩而立,成为福州的新景致。”说罢,他亲自参与设计,与工匠们反复推敲图纸,从楼阁的高度、飞檐的角度,到每一处雕花的样式,都细细斟酌。

工地上,号子声此起彼伏。赵汝愚每日都来查看进度,他挽起衣袖,与工匠们一同搬运石材,汗水湿透了衣衫也浑然不觉。“小心些,这块石料要放稳!” 他一边指挥,一边帮忙调整位置。在他的带领下,澄澜阁的轮廓渐渐清晰,飞檐斗拱,气势恢宏。当澄澜阁终于落成,赵汝愚站在阁中,望着碧波荡漾的西湖,嘴角扬起欣慰的笑容。 与此同时,迎仙桥、凤池桥和鼋潭三桥的修建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西湖之上,工匠们架起木架,在水中打桩,水流湍急,施工难度极大。“这水势太猛,木桩难以固定!” 工人们焦急地向赵汝愚汇报。他眉头紧锁,在岸边来回踱步,思索良久后,下令砍伐粗壮的树木,制成巨大的木笼,装满石块沉入水底,用以稳固桥墩。经过无数次尝试,三座造型各异的石桥终于横跨西湖,宛如三道彩虹,连接着湖岸的美景。

而那闽国王延钧时的水晶宫,早已破败不堪,残垣断壁间杂草丛生。赵汝愚决心将其重修,重现昔日辉煌。他查阅大量古籍,走访当地老者,力求还原水晶宫的原貌。“这水晶宫曾是福州的盛景,如今我们定要让它重放光彩。”他对参与修缮的工匠们说道。

修缮过程中,工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了一些精美的石雕残件,赵汝愚得知后,亲自赶来查看。“这些都是宝物,要妥善修复,让它们回到原本的位置。” 他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块石雕,眼中满是珍视。在他的监督下,水晶宫一点点恢复生机,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当所有工程竣工,福州西湖焕然一新。澄澜阁与西湖楼遥相呼应,迎仙桥、凤池桥和鼋潭三桥横跨湖面,水晶宫重现昔日繁华。百姓们扶老携幼,纷纷前来观赏这如梦如幻的美景。湖面上,游船穿梭,欢声笑语回荡在湖光山色之间;楼阁中,文人墨客吟诗作对,赞叹这巧夺天工的景致。赵汝愚站澄澜阁,欣赏着西湖的美景,心中满是自豪与满足。他命人取来纸笔,欣然题福州西湖八景曰:

仙桥柳色,大梦松声。

古蝶斜阳,水晶初月。

荷亭唱晚,西禅晓钟。

湖心春雨,澄澜曙莺。

经过数月疏浚,这片承载着福州百姓生计的水域重焕光彩,碧波荡漾,堤柳轻拂。竣工之日,赵汝愚,特意派人前往莆田,邀请退居于此的南宋名相陈俊卿,又修书一封,向朱熹发出同游之邀。

几日后,三人在福州西湖畔相聚。陈俊卿虽已致仕,仍不失儒雅风范;朱熹一袭青衫,尽显学者气度;赵汝愚则笑容满面,眼中满是对西湖新貌的自豪。“今日能与二位同游,实乃西湖之幸!”赵汝愚笑着引二人登上画舫。

画舫缓缓驶入湖心,船头拨开碧波,惊起一群白鹭。远处澄澜阁飞檐凌空,迎仙桥横跨湖面,岸边梅柳成荫,游人如织。陈俊卿凭栏远眺,感慨道:“往昔淤塞之景犹在眼前,如今竟成这般胜境,子直之功,功在千秋啊!”

赵汝愚连忙摆手:“全赖百姓齐心,工匠尽力,我不过略尽绵薄。倒是今日得与二位前辈同游,才是汝愚之幸。”

此时,画舫行至荷花丛旁。虽已过花期,但残荷立于水中,自有一番韵味。微风拂过,送来阵阵清香。赵汝愚命人摆上笔墨纸砚与美酒佳肴,酒香与墨香相互交融,弥漫在舫内。

不久,一轮明月升上天空。三人围坐,举杯共饮。“人生如白驹过隙,何其短暂!今日与二位同游西湖,斯情斯景,真快意人生,不吟诗无以佐酒!”赵汝愚嘴角噙着一抹笑意,他的眼神里满是对西湖的热爱与自豪,“在下就先献丑了!”他提笔在纸上一挥而就,写下了一首《柳梢青・西湖》:

水月光中,烟霞影里,涌出楼台。

空外笙箫,云间笑语,人在蓬莱。

天香暗逐风回。正十里、荷花盛开。

买个扁舟,山南游遍,山北归来。

陈俊卿接过词稿,微微眯起双眼,仔细地品读起来,那花白的胡须随着他的呼吸轻轻颤动。片刻后,他猛地一拍大腿,赞叹道:“妙啊,妙极了!子直此词,开篇便将西湖的空灵之美写得淋漓尽致。这水月光、烟霞影,还有那仿若凭空涌出的楼台,恰似仙境一般,让老夫仿佛置身于蓬莱仙岛。尤其是‘空外笙箫,云间笑语’,读来只觉如闻仙乐,如听仙语,当真把这西湖的灵动与欢愉都写活了!” 说着,他端起酒杯,仰头一饮而尽,脸上满是陶醉之色。

朱熹也接过词稿,他的目光逐字扫过,神色专注而认真。待读完,他缓缓点头,目光中满是赞许:“陈公所言极是。赵公此词,不仅写景如画,更将这西湖的神韵与游玩时的心境完美融合。‘天香暗逐风回。正十里、荷花盛开’,这一句将西湖的荷香写得似有若无,随风而来,让人仿若身临其境。而‘买个扁舟,山南游遍,山北归来’,又尽显洒脱之意,足见赵公对这西湖的喜爱,已到了想要遍赏每一处景致的地步。此词既有对眼前美景的细致描绘,又蕴含着悠然自得的心境,实乃佳作!”

赵汝愚听闻二人的夸赞,连忙谦逊地摆摆手:“二位前辈过奖了,汝愚不过是有感而发,哪及得上二位的才学。在下渴盼二位快赐墨宝!”

陈俊卿望着西湖美景,诗兴大发,沉吟片刻后,挥毫写下《西湖纪游》一首:

西湖疏浚焕新容,碧水蓝天映远峰。

昔日荒滩成胜境,今朝画舫沐春风。

柳摇堤岸千丝绿,荷立寒塘万点红。

最喜苍生歌乐土,贤才治世建奇功。

朱熹捧着诗稿,反复品读,眼中满是赞赏:“陈公此诗,既写西湖之美,又颂治湖之功,更念百姓之乐,妙哉,妙哉!”

赵汝愚笑道:“朱先生才高八斗,请快快留下佳作,与陈公之诗相映生辉。”

朱熹起身,走到船头,望着波光粼粼的湖面,思绪万千。他想起赵汝愚治理西湖时的艰辛,数月来风餐露宿,与豪绅周旋,与百姓并肩劳作;又想起如今福州周边百姓因西湖而免受洪涝之灾,安居乐业。他心中感慨,步陈俊卿韵,写下一首《游西湖》:

越王城下水溶溶,此乐从今与众同。

满眼芰荷方永日,转头禾黍便西风。

湖光尽处天容阔,潮信来时海气通。

酬唱不夸风物好,一心忧国愿年丰。

写完,他将诗稿递给赵汝愚和陈俊卿。二人读罢,连连赞叹。陈俊卿抚须笑道:“朱先生此诗,字字珠玑,尤其是‘酬唱不夸风物好,一心忧国愿年丰’,道出了子直治湖的艰辛与初心啊!”

赵汝愚接过诗稿,小心翼翼地收好,动容道:“得二位如此赞誉,汝愚此生无憾。只愿这西湖美景,能福泽百姓,岁岁年年。”

春风掠过,焕然一新的西湖,将十里荷香与婉转莺啼送进千家万户。这个历经赵汝愚精心治理疏浚的湖泊,虽未恢复闽国时“环湖四十余里”的壮阔旧貌,却以崭新的姿态,成为了时人心中的游乐天堂。 晨光初露,西湖便苏醒了。柳丝轻拂水面,梅李暗香浮动,堤岸上的杨柳、松杉与桃李交相辉映,织就一片绿荫如盖的美景。早起的市民已漫步在湖畔,孩童追逐嬉戏,老人悠然打拳,欢声笑语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湖面上,游船缓缓而行,船头惊起一群沙禽,它们扑棱棱地飞向天空,又落在远处的烟岛上,正应了那句“浮来烟岛纷相就,引出沙禽好自游”。

文人墨客们更是对西湖情有独钟。阳光温柔地洒在澄澜阁上,阁内传来阵阵欢声笑语。西湖社的文人雅士们将这里当作了聚会的圣地。

端午时节,这里更是成为了欢乐的海洋。湖面上,龙舟穿梭,彩旗飘扬。岸边的百姓们也纷纷前来围观,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尽日旌旗停曲岸,满潭钲鼓竞飞舟。”蔡襄笔下的景象在此重现,百舸争流,龙舟竞渡,选手们奋力划桨,水花四溅。岸边的人们挥舞着手中的彩旗,为选手们加油助威,钲鼓喧天,热闹非凡。

平日里,西湖也是市民们休闲的好去处。茶余饭后,一家人漫步在湖畔,欣赏着“梅柳两堤连绿荫,芰荷十里散香风”的美景。孩子们在草地上放风筝、捉迷藏,老人们坐在亭中下棋、聊天。湖边的小贩们也忙碌起来,吆喝声此起彼伏,有卖小吃的,有卖手工艺品的,琳琅满目。

一位从外地而来的商人,被西湖的美景所吸引,驻足良久。他看着湖面上穿梭的游船,岸边热闹的人群,感慨道:“早就听闻福州西湖之美,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这等繁华热闹之景,怕是连京城也难以媲美。”

每到夜晚,明月高悬,湖面上泛起粼粼波光。文人墨客们泛舟湖上,或弹琴吹唱,或吟诗作对。“垂杨影断岸西东。君恩重,教且种芙蓉。”有人抚琴而歌,歌声在湖面上飘荡,与琴声交织在一起,宛如天籁。岸边的亭台楼阁中,也亮起了点点灯火,与天上的繁星、水中的月影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如梦如幻的画卷。文人雅士们乘着小船,在湖面上缓缓而行。月光洒在湖面上,泛起一层银辉,岸边的灯火倒映在水中,如同一串串珍珠。“陌上游人夸故国,十里水晶台榭。”此时的西湖,宛如一座水晶宫殿,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赵汝愚站在澄澜阁上,望着眼前的繁华景象,心中满是欣慰。他回想起治理西湖时的艰辛,那些与工匠们一同劳作的日子,那些与豪绅们斗智斗勇的时刻,都在这一刻化作了满足与自豪。

这年八月,福州一带遭遇了连续两个多月的暴雨。其他地方洪水泛滥,农田被淹,百姓流离失所,而闽、侯官、怀安三县的百姓,却因为疏浚后的西湖,免受了洪涝之灾。西湖如同一位忠诚的卫士,稳稳地拦住了肆虐的洪水,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安宁。

赵汝愚知福州期间,还有一件棘手的事是户籍管理的事。福州人口众多,但户籍管理混乱,许多民户游离于户籍之外,不仅影响赋税征收,更不利于百姓享受应有的福利。赵汝愚深知,要改变这一现状,需推行一项能让民户自愿归附户籍的政策。思索再三,他终于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决定以粮米为诱因,劝谕民户自来附籍。

“大人,此举虽妙,但实施起来恐困难重重。”师爷忧心忡忡地说道,“有些民户习惯了游离之态,不愿受户籍束缚;再者,粮米发放亦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赵汝愚目光坚定,沉声道:“这些困难我亦知晓,但为了福州百姓的长远福祉,值得一试。若能借此扩大在籍人户,让百姓安居,又以粮米赈济穷人,使他们乐业,促进农业发展,福州定能焕发生机。” 说干就干,赵汝愚立刻召集手下官吏,详细部署这项政策。他亲自撰写告示,张贴在福州城的大街小巷。告示上写明,凡自愿前来附籍的民户,皆可获得一定数量的粮米,且日后可享受诸多便利。

起初,百姓们对此半信半疑。在城门口,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者看着告示,摇头道:“这官府的话,能信吗?怕是又在诓我们。”

这时,一位年轻后生站出来说道:“赵大人自到福州,疏浚西湖,让我们免受洪涝之灾,赵大人的话我们应该要相信。”众人听后,议论纷纷,却仍无人敢率先行动。

赵汝愚得知百姓的顾虑后,决定亲自前往城中的贫民区。他带着几个衙役,抬着几袋粮米,走进一间间破旧的茅屋。在一间昏暗的屋内,一位妇人正为生病的孩子发愁。赵汝愚轻声询问情况,妇人哭诉道:“大人,我们一家四处漂泊,孩子生病都没钱医治。”

赵汝愚当即命人留下一袋粮米,并承诺若他们前来附籍,还会有更多帮助。妇人感动得热泪盈眶,连连道谢。此事在贫民区传开后,百姓们对赵汝愚的信任逐渐增加。

然而,一些地方豪绅担心政策实施后,他们对游离民户的掌控会减弱,便暗中阻挠。一天,一位豪绅找到赵汝愚,给他泼冷水,说道:“大人,您这政策虽好,可那些流民散漫惯了,哪能乖乖附籍,莫要白费力气。”

赵汝愚冷冷地看着他,说道:“百姓之事,本官自会操心,无需你等操心。若有人胆敢从中作梗,本官定不轻饶。”豪绅碰了一鼻子灰,悻悻而去。

在赵汝愚的坚持下,政策逐渐有了成效。越来越多的民户前来附籍,州衙门前排起了长队。赵汝愚每日早早来到衙门口,亲自监督粮米发放,确保每一户都能领到应得的份额。看着百姓们脸上露出的笑容,他心中满是欣慰。

随着附籍民户的增加,福州的赋税收入有所增长。赵汝愚将这些收入合理分配,一部分用于修缮水利设施,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一部分用于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在他的努力下,福州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田里,庄稼茁壮成长;学堂中,传来朗朗书声。

一日,赵汝愚来到田间,看着农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心中感慨万千。一位农民认出了他,放下手中的农具,跑过来激动地说道:“赵大人,多亏了您的好政策,我们如今能吃饱穿暖,还能送孩子去学堂,真是托了您的福。”

赵汝愚笑着摆摆手:“这都是你们自己勤劳所得,本官不过是做了该做的事。”

赵汝愚望着广袤的田野,心中充满了对福州未来的憧憬。他知道,虽然前路仍有诸多挑战,但只要心系百姓,脚踏实地,就一定能让福州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乐土。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