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道八年秋,临安城的桂花正开得热闹,金黄的花瓣挂满枝头,甜香弥漫在大街小巷。赵汝愚从垂拱殿中出来,手中紧握着那道任命他为信州知州的诏书。他神情庄重,心中既有对孝宗皇帝知遇之恩的感激,又有对即将赴任之地的责任与期许。此次外任,于他而言,不仅是仕途的重大契机,更意味着能离家乡饶州更近一步。
信州,地处江南东路,在南宋时期有着重要的地理位置。这里山水秀丽,物产丰富,尤其是铅山的铜矿业和造纸业,闻名遐迩。然而,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问题。乾道年间,信州虽未遭受大规模战乱,但赋税繁重,加上地方豪强对资源的把控,致使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逐渐凸显。
带着满心期许,赵汝愚踏上了赴任的旅程。出了临安城,便是广袤的江南大地,官道两旁的垂柳随风轻舞,细长的柳枝似是在与微风嬉戏。田野里,金黄的稻穗在风中此起彼伏,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农夫们在田间忙碌,好一幅江南秋景图。
行至玉山,远处山峦连绵起伏,云雾在山间缭绕,仿佛为山峰披上了一层轻纱。清澈的溪流沿着山谷潺潺流淌,水底的沙石与游动的小鱼清晰可见。“这信州之地,果然山川灵秀。”赵汝愚骑在马上,不禁喃喃自语,脸上满是赞叹之色。想到信州与饶州近在咫尺,他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亲切感。
随着距离信州越来越近,赵汝愚的心情愈发澎湃。他深知,信州紧邻饶州,日后不仅能更方便地照顾年老的父亲,还能凭借自己的才华与抱负,在这片土地上施展拳脚,为百姓谋福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然而,当他踏入信州地界时,看到不少衣衫褴褛的百姓,荒芜的农田,与他想象中的鱼米之乡相去甚远。
一到任上,赵汝愚便立刻展开行动。他首先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在田间地头,他与老农交谈,得知由于官府赋税过高,许多农民不堪重负,纷纷弃田逃亡。在铅山的矿场,他看到矿工们在恶劣的环境下劳作,却只能得到微薄的收入,而大部分利润都被矿主和地方官吏瓜分。
回到知州衙门,赵汝愚陷入了沉思。他明白,要改变信州的现状,必须从赋税和吏治入手。然而,这两项改革必定会触动地方豪强和官吏的利益,势必会遭遇重重阻力。但赵汝愚没有丝毫退缩,他决定先从赋税改革做起。
他召集幕僚,夜以继日地研究信州的赋税账目,详细了解各项赋税的征收标准和实际情况。经过数日的努力,他发现许多赋税项目存在重复征收和不合理摊派的问题。于是,他大胆地提出了一套赋税改革方案,精简赋税项目,减轻农民和手工业者的负担。
方案一经提出,便在信州官场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与地方豪强勾结的官吏纷纷上书反对,他们指责赵汝愚的改革是在扰乱地方秩序,会导致财政收入减少。面对这些反对声音,赵汝愚没有妥协。他一方面向孝宗皇帝上书,详细阐述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争取皇帝的支持;另一方面,他亲自走访信州的各个乡村和作坊,向百姓宣传改革的好处,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拥护。朝廷支持了他的赋税方案,赵汝愚信心百倍,大刀阔斧开始了他的治理措施。
炎夏时分,炽热的阳光无情地烘烤着每一寸土地。信江,这条宛如巨龙般奔腾不息的河流,在骄阳下闪烁着粼粼波光,却也带着令人胆寒的汹涌气势。
信江之上,那座承载着南北往来重任的浮桥,此时正摇摇欲坠,如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者,在岁月与江水的双重侵蚀下,苟延残喘。桥身的木板在湍急的水流冲击下吱呀作响,仿佛随时都会散架;原本应起到防护作用的栏杆,早已破败不堪,东倒西歪,有的甚至已不知去向。每有行人踏上这浮桥,便如同置身于摇摇欲坠的危楼,胆战心惊。他们的脚步小心翼翼,双手紧紧抓住那仅存的些许栏杆,或是身旁同行之人,眼神中满是恐惧与担忧,时刻害怕这脆弱的桥身会在瞬间崩塌,将自己卷入那波涛汹涌的江水中。
赵汝愚听闻浮桥之事后,心急如焚。他身着便服,匆匆赶到信江岸边。眼前的景象,让他眉头紧锁,心中一阵刺痛。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在家人的搀扶下,正颤颤巍巍地踏上浮桥。老妇的脸上写满了恐惧,每迈出一步都如履薄冰,双脚不住地颤抖。赵汝愚快步上前,想要帮忙,却见老妇一个踉跄,差点摔倒。他赶忙伸手扶住,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尽快修缮这座浮桥,还信州百姓一个安全的通道。
回到府衙,赵汝愚立即召集下属,商讨修桥事宜。然而,当提及资金问题时,众人却都面露难色。原来,由于官吏腐败横行,长期的欺瞒、截留、克扣和贪污,使得府衙银库早已空空如也,宛如一个被掏空的躯壳,毫无积蓄可言。面对这一困境,赵汝愚并未气馁,他目光坚定地扫视着众人,斩钉截铁地说道:“信州浮桥残破不堪,百姓深受其苦,此桥关乎当地百姓安危,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想办法解决。”
赵汝愚深知,若想解决资金难题,必须先整治衙门风气。于是,他决定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严厉打击一切腐败行为。他雷厉风行,接连颁布数道政令,对贪污腐败行为零容忍,一经发现,严惩不贷。在公堂之上,他亲自审问那些涉嫌贪污的官吏,目光如炬,言辞犀利:“你们身为朝廷命官,本应为民谋福祉,却为何中饱私囊,置百姓生死于不顾?” 在他的铁腕治理下,衙门中的一些蛀虫纷纷落马,一时间,衙门风气为之一振。
过去,信州下属各县缴纳秋粮时,官府额外征收毫无节制,赵汝愚到任后,将征收标准确立为固定制度,对下等户和次下等户全部免除额外征收。城中百姓每年都要根据家产贫富情况进行评定,以确定赋税等,官吏往往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故意拖延,导致评定无法顺利进行。赵汝愚下令“使自以义相均”,改变了以往由官吏主导评定的方式,让百姓自行按照道义公平分配评定事务。这一做法既减少了官吏寻租空间,又充分相信百姓的自治能力,提高了评定效率,维护了地方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除了惩治腐败,赵汝愚还发动百姓监督,鼓励民众举报不法行为。他在信州各地张贴告示,承诺对举报人给予保护和奖励。这一举措,让百姓们看到了希望,纷纷踊跃参与,形成了一股全民反腐的热潮。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赵汝愚指挥若定,带领着信州百姓,向着腐败势力发起了坚决的冲锋。
经过一段时间的铁腕施政,赵汝愚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效。通过对贪污款项的追缴,以及对各项事务的重新梳理,府衙逐渐有了一些积蓄。铢积寸累之下,竟然奇迹般地聚集到了 300 万两白银。这些修桥资金,仿佛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照亮了信州百姓修桥的希望之路。
有了资金,修桥之事便如箭在弦上。赵汝愚亲自指挥,命人拆去那摇摇欲坠的旧桥,重新建造新桥。施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工匠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搬运木材、石材,搭建桥基。赵汝愚每日都会亲临现场,监督工程进度,检查工程质量。他时而与工匠们一同商讨施工细节,时而鼓励大家加油干:“乡亲们,这座桥是信州百姓的希望,我们一定要把它建好,让大家安心过桥!”
在赵汝愚的精心组织下,工程进展顺利。“九月丙辰始作,阅六旬而成”,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一座崭新的浮桥便如一条巨龙般横跨在信江之上。这座新桥 “联舟七十”,用 70 艘坚固的船只联成舟梁,稳定性大大提高。桥身宽阔厚实,桥面平坦如途,两侧的栏杆整齐坚固,既美观又安全。
新桥落成之日,信州百姓纷纷涌到岸边,欢呼雀跃。只见人群之中,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眼中噙满泪水,感慨地说道:“我在此地生活了一辈子,从未见过信江上有如此漂亮、坚固的浮桥!赵大人真是我们的大恩人!” 百姓们奔走相告,对赵汝愚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新桥建好后,还剩下了不少材料和资金。赵汝愚并未就此满足,他心思缜密,又将目光投向了下游信江与丰溪交汇处。那里,是京城临安通闽的要津,历来以渡船跨江而过。然而,每到涨水季节,江水汹涌,渡船常常面临巨大的危险,船翻人亡的事故时有发生。赵汝愚决定,用剩余的材料和资金,在那里再造一座同样的浮桥 ——“下浮桥”。
赵汝愚再次亲临现场指挥,经过一番努力,“下浮桥” 也顺利建成。据《信州府志》等文献所载,该浮桥初建时“长三百六十尺”。
信江之上,两座崭新的浮桥宛如两条巨龙静卧,桥身坚固,舟梁相连。这两座浮桥的建成,宛如一道曙光,彻底驱散了百姓心中过河的恐惧阴霾。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信江上,波光粼粼。新浮桥上,一位身着粗布麻衣的老农,挑着满满两筐新鲜的蔬菜,步伐轻快地走在桥上。竹筐随着他的脚步微微晃动,筐里鲜嫩的青菜仿佛也在欢快地跳跃。老农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嘴里轻轻哼着不知名的小曲。以往过河,他总是提心吊胆,生怕一个浪头打来,自己和辛苦种植的蔬菜就会葬身江底。如今走在这坚固的浮桥上,他心中满是踏实,想着今天定能把这些新鲜蔬菜顺利送到市集,卖个好价钱,给家里添些米面粮油。
不远处,一位年轻的母亲,手牵着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缓缓走上浮桥。小女孩眼睛亮晶晶的,好奇地张望着四周,一会儿摸摸桥边崭新的栏杆,一会儿蹲下身子看看桥下流淌的江水,嘴里不停地问着:“妈妈,这座桥怎么这么好看呀?”母亲微笑着回答:“这是赵大人为咱们修的桥,以后咱们过河就不怕啦。”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欢快地在桥上蹦蹦跳跳,清脆的笑声在江面上回荡。
此时,一队商旅正赶着驮满货物的骡马走上浮桥。商人们穿着整齐,神情愉悦。领队的商人拍了拍身旁的骡马,感慨道:“以前走这条路,最担心过这信江,这桥破破烂烂的,骡马都不敢走,货物损失不少。现在好了,有了这新桥,咱们的生意肯定越来越好!”同行的商人们纷纷点头称是,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生意兴隆、往来顺畅的美好景象。
到了傍晚,夕阳如血,将信江染成一片橙红。劳作了一天的百姓们,或是扛着农具,或是背着柴禾,陆陆续续地从新浮桥上走过。他们的脸上虽然带着疲惫,但眼神中却满是满足。一位年轻的后生,一边走一边兴奋地和同伴说着:“等我赚够了钱,就盖个大房子,把爹娘接过来享享清福。这新桥修得好啊,以后咱们信州肯定会越来越好,赚钱的机会也更多了!”同伴笑着回应:“那是肯定的,多亏了赵大人!”
江风轻轻拂过,吹起人们的衣角。两座浮桥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百姓们在桥上往来穿梭,他们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被拉长,构成了一幅温馨而美好的画面。两座新桥,不仅是他们过河的通道,更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与寄托。
为了报答和铭记赵汝愚造福于民的功德,信州的绅民们自发商议,决定在祥符寺附近建起一座赵公生祠。一时间,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人人都盼着能早日建成这祠庙,以表对赵公的感恩戴德。
终于,在众人的翘首期盼中,生祠落成之日来临。那天,阳光明媚,祥符寺附近张灯结彩,热闹非凡。百姓们身着新衣,脸上洋溢着喜悦与崇敬。他们早早地便等候在生祠前,只为迎接赵公的到来。
赵汝愚应绅民之约,兴致勃勃地前来。他身着素净的长袍,步伐稳健,面带微笑。走进生祠,只见里面布置得庄严肃穆,神位之上,供奉着他的画像,四周摆满了鲜花与祭品。百姓们纷纷围拢过来,向他鞠躬行礼,口中说着感恩的话语。
赵汝愚环顾四周,细细打量着这座生祠,眼神中满是感动。随后,他微微皱眉,沉吟片刻,缓缓走上前去,将神位上供奉的自己的画像轻轻取下。众人见状,不禁一脸惊诧,面面相觑,不知赵公此举是何用意。
赵汝愚并未多言,他命人铺下一张纸,俯身蘸饱浓墨,略一思索,挥毫写下三个大字 ——“一杯亭”。笔锋刚劲有力,墨韵酣畅淋漓。写罢,他直起身来,转身面对那些满脸疑惑的官员和老百姓,神情温和而诚挚地说道:“此地风景清幽,江水潺潺,绿树环绕,实在是个难得的好地方。闲暇之时,在此喝喝酒,赏赏景,倒也惬意。古人说得好,‘且尽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本官所做的,不过是为信州百姓尽些绵薄之力,实在无需这般供奉。此祠,以后就叫一杯亭吧!”
百姓们听了赵汝愚的话,先是一愣,随即恍然大悟,对他的敬意又增添百倍。他们明白,赵公心怀天下,淡泊名利,一心只为百姓谋福祉,并不追求个人的声名。
赵汝愚诗兴大发,在纸上一挥而就作诗一首:
信州新筑一杯亭,江色山光入画屏。
波影摇金添韵致,林梢叠翠映檐棂。
浮桥功就心方慰,黎庶欢颜意自宁。
且共此杯同日月,不期青史记吾形。
自此,“一杯亭” 之名,随着信江的流水,传扬四方,天下闻名。人们在称赞这名字雅致之时,更对赵汝愚的高风亮节赞叹不已。
这年夏天,信州的天空被阴霾笼罩,一场旱灾又如恶魔般肆虐着这片土地。田地干裂,庄稼在炽热中渐渐枯萎,百姓们望着颗粒无收的农田,眼中满是绝望。
赵汝愚身为信州知州,看着治下百姓受苦,心急如焚。他每日穿梭于信州的田间地头,深知这场灾难对乡村百姓的打击尤为沉重。乡村之人,本就为生艰难,每日辛苦劳作却常常连糊口的钱都挣不到。如今遭此大旱,即便好不容易有点积蓄,想要去买粮,却发现一乡之中富户寥寥,近则数里,远则一二十里才有卖粮之处,等他们匆忙赶去,往往已无粮可买。老人们愁容满面,孩子们饿得啼哭,不少人动了背井离乡、外出逃荒的念头。而一些年轻力壮之人,不愿坐以待毙,竟走上了剽窃抢劫的歧途,陷入犯罪的深渊。
相比之下,城郭中的百姓情况稍好,可乡村的惨状却如巨石般压在赵汝愚心头。他明白,若不尽快想出应对之策,信州将陷入更大的混乱。
赵汝愚回到知州衙门,书房里的烛火彻夜未熄。他翻阅着历代典籍,寻找着解决之道。终于,隋朝、唐朝的社仓制度映入眼帘,这让他心中燃起了希望。
经过几日的深思熟虑,赵汝愚决定向朝廷呈上《乞置社仓济乡民》的奏折。这天,他端坐在书房桌前,铺好宣纸,蘸饱墨汁,神情凝重地提笔书写。
“臣伏见州县之间,每遇水旱,合行赈济、赈粜去处,往往施惠止及城郭,不及乡村……” 他笔下的文字,仿佛带着信州乡村百姓的悲苦与期盼。他详细阐述了乡村如今的困境,以及现行赈济方法的不足。劝谕富户出粜粮食,大多沦为形式,而转移常平仓、义仓的米粮,又多有欺瞒作弊的现象。
接着,他满怀希望地提出借鉴隋、唐社仓之制,并去除其损耗、匮乏的弊端。建议朝廷诏令有关部门,将各州每年应缴纳的义仓米粮,拿出一半在各乡村设置仓库。每年挑选两名富户担任社司,负责管理粮食的收纳,由本县县丞监督,一旦发现有欺瞒作弊的行为,严惩不贷。如此,若能连年丰收,乡村便会有所储备,即便遭遇灾年,百姓也能有所依靠,不会再生出非分之想。
奏折写好后,赵汝愚小心翼翼地将其装入信封,仿佛那承载着信州万千百姓的命运。他派遣快马,将奏折送往京城。
不久朝廷的批复传来,同意了他的建议。赵汝愚立刻行动起来,与本司及本路常平司共同筹划。他亲自到各个乡村,挑选合适的仓库地址,监督社仓的建设。同时,严格挑选正直可靠的富户担任社司,并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明白责任重大。县丞们也不敢懈怠,认真履行检察职责。
随着社仓的逐步建立,信州的乡村仿佛重新注入了生机。百姓们看到了希望,心中的恐慌渐渐消散。虽然旱灾仍在持续,但社仓的筹备让大家有了底气。赵汝愚看着忙碌而有序的乡村,心中的大石终于落下了些许。
自赵汝愚到任信州,深入民间察访后,一桩桩触目惊心的贪腐恶行逐渐浮出水面。这些贪腐行为如毒瘤般侵蚀着信州的根基,百姓苦不堪言。赵汝愚下定决心,定要大力打击贪官污吏,还信州一片清明。
一日,赵汝愚收到一封匿名举报信,信中直指信州负责赋税征收的主簿孙富,长期与地方豪强勾结,巧立名目,横征暴敛,中饱私囊。赵汝愚深知,孙富背后关系复杂,若想扳倒他,需有确凿证据,一击即中。
于是,赵汝愚暗中安排了几名忠诚可靠、精明强干的心腹,让他们乔装打扮,深入市井街巷,与百姓交谈,收集孙富贪腐的线索。同时,他又命人悄悄调阅历年赋税账目,仔细核查每一笔收支。
经过数日紧张的调查,线索逐渐明晰。孙富与当地富户李家相互勾结,李家在缴纳赋税时,孙富故意少记税额,而李家则从非法所得中拿出一部分贿赂孙富。不仅如此,孙富还私自增设了多项不合理的赋税项目,将多征的钱财装入自己腰包。
掌握了充分证据后,赵汝愚决定收网。这天清晨,阳光刚刚洒在信州城,赵汝愚便带领一队衙役,直奔孙富府邸。孙富还在睡梦中,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他睡眼惺忪地打开门,看到赵汝愚面色冷峻地站在门口,身后是一群神情严肃的衙役,心中顿时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孙富,你可知罪?”赵汝愚目光如电,直射孙富。
孙富心中慌乱,但仍强装镇定:“赵大人,何出此言?下官一向兢兢业业,为信州百姓办事,不知犯了何罪。”
赵汝愚冷哼一声,示意衙役将收集到的证据呈到孙富面前。孙富看到那些账目和证人证言,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如纸,双腿一软,瘫倒在地。
“你身为朝廷命官,不思为民谋福,却与豪强勾结,贪赃枉法,鱼肉百姓,实在是罪大恶极!”赵汝愚言辞犀利,字字如刀。
孙富自知无法狡辩,只得磕头如捣蒜,苦苦哀求:“大人饶命,大人饶命啊!小人一时糊涂,犯下大错,还望大人开恩。”
赵汝愚毫不留情地喝道:“国法昭昭,岂容你这般贪官污吏肆意妄为!来人,将孙富押入大牢,等候发落!”
衙役们如狼似虎,上前将孙富押走。孙富被带走时,周围百姓纷纷围拢过来,看到这一幕,无不拍手称快。人群中一位老者激动地说:“赵大人真是青天大老爷啊!终于为我们除掉了这个大祸害!”
赵汝愚望着百姓们,高声说道:“各位乡亲,信州是大宋的信州,也是百姓的信州,本官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贪官污吏,定要还信州一片朗朗乾坤!”百姓们听了,纷纷欢呼起来,掌声雷动。
孙富被查办的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信州官场炸开了锅。其他心怀不轨的官吏们,无不胆战心惊,纷纷收敛了自己的恶行。赵汝愚趁热打铁,继续深入调查,在信州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腐风暴,信州的吏治从此焕然一新,百姓们的生活也更加有了盼头。
乾道九年正月,吴郡的寒意尚未完全褪去,空气中仍夹杂着丝丝凉意。然而,对于身处家乡吴郡即将赴任静江知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的范成大而言,一封来自赵汝愚的书信,却如同一股暖流,让他心生欢喜与期待。
“范公钧鉴:闻君将赴静江知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之任,喜不自胜,特修书以贺。阁下才高学博,德厚流光,此番荣任,实乃众望所归,必能在新职上大展经纶,造福一方。
忆往昔,某忝列校书郎、著作郎之位,初涉官场,懵懂未谙。幸得范公时任国史院编修,于繁忙公务间,仍垂顾后生,不吝赐教。范公之学识见解,如明灯照路,令某豁然开朗;范公之关怀指导,似春风化雨,润泽心田。彼时与范公相处,或探讨经史之微言大义,或交流时政之利弊得失,点滴过往,皆为珍贵情谊,某铭记于心,感怀至今。
今闻先生赴任途中将经过某之故里饶州余干,某欣喜若狂。余干乃灵秀之地,山水风光旖旎,如诗如画。信江悠悠,碧波荡漾;冠山葱茏,翠影摇曳。且此地人文荟萃,著名宗室词人赵彦端赵公亦在此安度晚年。赵公才情卓绝,其词清新婉约,别具一格。
若范公不嫌叨扰,某愿尽地主之谊,陪伴范公畅游余干山水,领略这一方风土人情。与范公同赏美景,共叙旧情,再邀赵公于山水间谈诗论道,畅抒胸怀,实乃人生一大快事。
翘首以盼范公驾临,某必扫榻相迎。愿范公一路顺遂,诸事如意。
信州知州 赵汝愚 叩上”
范成大接信大喜,几年前与赵汝愚在馆阁共事时的一幕幕顿时浮现在眼前,又久闻余干山水之美,更闻宗室词人赵彦端之名,对其词作颇为欣赏,如今有机会相见,自然不愿错过。
范成大收拾行装,带着满心的期待踏上了前往余干的路途。一路行来,江南的山水在他眼前如画卷般展开。山峦起伏,虽还未完全染上春的色彩,但已有丝丝绿意点缀其间。田野间,偶有几处早开的野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迎接这位远道而来的诗人。范成大诗兴大发,将一路见闻、诗作悉数写入《骖鸾录》。
数日后,范成大终于抵达余干。赵汝愚早已在城门外等候,见到范成大,他快步迎上前去,二人相视大笑,拱手作揖,互诉别来之情。赵汝愚看着范成大,眼中满是热情:“范公一路劳顿,盼你许久了!”范成大笑着回应:“这一路风景如画,又应贤弟之邀,何来劳顿之说。”
稍作休整后,赵汝愚便陪同范成大,登上冠山眺望琵琶洲。空气清冽,残雪在树,登高远望,风景绝佳。赵汝愚向范成大介绍琵琶洲的来历以及余干的风土人情,范成大听得津津有味。他在《骖鸾录》中写道:
……一水湾环,循县郭。中一洲,前尖长,后圆阔,如琵琶……琵琶洲一名鳖洲。野人相传,长沙当旱,占云‘余干新涨一洲,如鳖,远食兹土’,潭人信之至,遣人来凿洲,今有断缺处……岁涝,洲不没。大甚,仅浸琵琶之项,后又谓‘浮洲’……
接着两人又朝着县治后山赵彦端的新居走去。只见一座雅致的小院依山而建,周围绿树环绕,静谧而清幽。赵汝愚轻轻叩响院门,不多时,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打开门,正是赵彦端。赵彦端看到赵汝愚和范成大,眼中闪过惊喜:“呀,原来是两位贵客,快请进!”
原来,德庄父子在朝廷担任小官,四海为家,甚贫,以至于“祖妣与其昆弟及妻之丧皆藁葬,未厝”。乾道三年,赵德庄从太常少卿的位子上退下来后,在余干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将其亲人葬于余干,而自己晚年也选择在余干安度余生,从事诗词创作,闲遐时与文人交游,享受着相对闲适的隐居生活。
走进赵彦端的院内,正中摆放着一张石桌,四周是几个石凳。院内一角,几株梅花正开得绚烂,粉色的花朵在枝头绽放,与周围的青山绿树相映成趣。赵彦端笑着说:“此处简陋,二位莫要嫌弃。”范成大环顾四周,赞叹道:“德庄兄,此乃人间仙境也,何来简陋之说。”
三人在石凳上坐下,赵彦端的家人端上茶水。茶香袅袅间,三人开始畅谈起来。从诗词歌赋到人生感慨,从朝堂局势到家国情怀,话题如潺潺流水,源源不断。赵彦端回忆起自己的创作历程,分享着那些灵感迸发的瞬间;范成大则讲述着自己赴任途中一路的风土人情,让赵彦端和赵汝愚听得入神;赵汝愚也回忆起乾道二年殿试夺魁之后在临安城拜访赵彦端的往事,分享着自己在馆职以及信州任上的一些见解和经历,展现出他对国家未来的思考与期望。
不知不觉,日已向晚。赵汝愚笑着提议:“今日相聚难得,敝邑琵琶洲清音堂风景绝佳,且有美酒佳肴,我们不妨移步那里,继续畅聊。”赵彦端和范成大纷纷点头称好。
三人沿着曲折的柳堤朝琵琶洲走去。越溪的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湖面上偶尔有几叶扁舟,渔夫们在船上忙碌着,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
来到琵琶洲清音堂,这里早已布置妥当。堂内宽敞明亮,临湖的一面敞开,湖风徐徐吹入,让人倍感惬意。桌上摆满了余干的特色美食,酒香四溢。
众人入座后,赵汝愚端起酒杯,说道:“今日能与范公、赵公相聚饮于此,实乃人生一大幸事。来,我们共饮此杯!”三人举杯,一饮而尽。
酒过三巡,范成大起身,走到临湖的窗边,望着暮色渐起的远山近水,诗兴大发:“余干风光如此,不赋诗一首,实在可惜。”说罢,他略作思索,吟道:
曲浦湾环绕县清,一杯闲客两飘零。
琵琶不语苍烟暮,山水清音著意听。
赵彦端和赵汝愚听后,纷纷击掌叫好。赵彦端也起身,笑着说:“范公佳作在前,在下也不能藏拙,献丑作词一首。”他沉思片刻,吟出一阙《琴调相思引》:
曾蹑姑苏城上台,好山知有好人来。
几回徙倚,月里暮云开。
闲倚和风千步柳,倦临残雪一枝梅。
暖香高烛,翻动道人灰。
赵汝愚听着二人的诗作,心中感慨,也赋诗一首:
正月琶洲韵满川,越溪冰泮草初鲜。
与君同赏春光好,情谊如澜岁月绵。
吟罢,三人相视而笑,再次举杯共饮。在这琵琶洲清音堂内,他们沉浸在诗词与美酒之中,忘却了尘世的烦恼,尽情享受着这难得的相聚时光。
在晚霞的映照下,三人缓缓离开了琵琶洲清音堂,他们的身影在余晖中渐渐远去,而这段美好的相聚时光,却如同信江之水,千百年来流淌在岁月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