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的冬天,仿佛比往年更加寒冷。东山书院的屋檐下,冰凌如剑,闪烁着寒光。朱熹,这位当世大儒,应赵汝愚之邀,已在此讲学已有半月。他的学问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位学子的心田。
一日,天色阴沉,寒风凛冽,仿佛连空气都要凝固。朱熹在丽泽堂中燃起一盆炭火,朝双手呵着热气,一边批阅着学子们的文章,忽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门被轻轻推开,一股寒风随之涌入,赵汝愚走了进来。
赵汝愚身着素色麻衣,朝朱熹施礼道:“晦庵先生连日于书院授课教导学子,实在辛苦。近日天气寒冷,听闻安乐乡金溪寺的百株梅花已然盛开,梅香扑鼻。不如我们一同前往观赏,如何?”
朱熹搁下狼毫笔,轻轻活动手腕,抬眼望向堂前侍立的赵汝愚,眸中掠过一抹欣然。“金溪寺寒梅凌霜而绽,当真是雪中奇景。如此风雅之事,岂容错过?愿与君共赏。”
两人简单收拾了一下,便一同走出了书院。门外,一辆马车早已等候多时。赵汝愚扶着朱熹上车,两人并排而坐。马车在寒风中缓缓启动,向着金溪寺驶去。
路边有迤逦的残雪,但车厢内却暖意融融。赵汝愚看着窗外的景色,忽然说道:“晦庵先生,说起安乐乡,我倒想起了一位邑贤梅鋗。”
“哦?梅鋗?此人是何许人也?”
“梅鋗乃西汉时期的一位大英雄。他辅佐吴芮建功立业,功成封侯,堪称一代豪杰。”
朱熹来了兴趣,示意赵汝愚继续说下去。赵汝愚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述起梅鋗的故事。
“梅鋗乃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后人,出生于安乐乡,从小胸怀大志,勇武过人。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梅鋗结识了习泰乡吴芮,两人结为知己。在秦末兵荒马乱之时,吴芮与梅鋗组织联防军保境安民,造福百姓。后吴芮任鄱阳令,陈胜吴广起义之时,芮公审时度势,举义反秦。项梁起兵江东之时,芮公率越人响应,令梅鋗领兵,至南阳佐从沛公,降析郦二邑,攻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武关,至咸阳,灭暴秦,项羽封其为十万户,为列侯。汉朝建立后,刘邦论功行赏,梅鋗又被封为台侯。他谦虚谨慎,勤政爱民,治理的地方百姓安居乐业,深受百姓爱戴。”
赵汝愚讲得津津有味,朱熹抚须静听,待其言罢,沉吟道:“梅鋗者,真丈夫也。从芮公,佐诸侯,诛暴秦,战功卓著而不骄,封侯拜爵仍恭谨。更兼勤政恤民,深得治道。此等人物,方显英雄本色,岂徒以武勇称哉!”
金溪寺位于安乐乡金埠,因北宋末刘姓由县城西隅迁此濒水居住,居民以淘金为业并设停船埠头而得名,曾名金西埠,后称金埠,又称金溪。
金埠之地,正对着信江里那宛如明珠般镶嵌其中的中洲岛。远远望去,此岛在信江的怀抱里,显得异常秀美,仿佛是漂泊水上的世外桃源。
赵汝愚兴致勃勃地指着信江中洲岛对朱熹道:“晦庵先生,听闻那中洲岛风光独特,物产丰饶,我已雇得小船,欲陪先生前去游览一番,不知先生意下如何?”朱熹欣然点头:“如此甚好,难得有如此兴致,正想领略一番那江岛的别样景致。”
二人来到江边,一艘小船早已静静等候。船夫是个皮肤黝黑的汉子,热情地招呼他们上船。小船缓缓离岸,向中洲岛驶去。信江的水在冬日里透着一股凛冽的寒意,却也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沙石与游动的小鱼。
不多时,小船便靠岸了。踏上中洲岛,眼前的景象让朱熹和赵汝愚眼前一亮。岛上满是翠绿的竹子,修长的竹枝在风中轻轻摇曳,残雪撒落,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演奏着一曲自然的乐章。不远处,又有高大的樟树郁郁葱葱,散发着阵阵清香,那浓郁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令人心旷神怡。
见道旁有老樟虬枝盘曲,朱熹抚着树干叹道,“此树怕有两百年了。”赵汝愚接口道:“听闻中洲多古木,岛民敬之如神,传说夜深人静时,能闻得窃窃树语。”
转过一片竹林,忽闻人声喧阗。但见田间农人荷锄而立,渔人撒网江心,更有童子在古樟下诵读《诗经》。朱熹驻足聆听,抚掌而笑:“此间读书声,胜过那丝竹管弦。”赵汝愚指着远处草庐:“那便是中洲书院,前朝隐士所建,如今尚存墨香。”
日近正午,两人行至樟林深处。但见古樟参天,遮天蔽日,树下石桌石凳,散落着棋枰茶盏。朱熹抚须叹道:“此间清幽,宜设讲坛,与诸生共探圣贤之道。”赵汝愚击节而和道:“元晦公若肯留驻,中洲当为理学胜地。”
归舟时,江风送来渔歌互答。朱熹望着信江悠悠流水以及渐渐远去的绿岛,沉吟道:“中洲之景,可入丹青;中洲之人,可载典籍。子直兄,此番游历,当记之笔墨,以飨后人。”他诗兴大发,当即吟诗一首:
江头四望远峰稠,江水中间自在流。
并岸东行三百里,水源穷处即吾州。
赵汝愚连声夸赞:“好诗!好诗!前朝进士都颉曾有诗,谓饶州‘山浮婺女之光,水润彭蠡之迹’,晦庵先生家乡之乐安江与敝县之信江虽为殊途,然同归于鄱阳湖,此正如吾辈所崇之理,虽研习之路各异,然终归于探求天地至理之同一鹄的。昔时在下与晦庵先生共论天理人欲之际,常叹先生‘存天理,灭人欲’之精辟,深以为然。吾辈虽身处朝堂与书院讲学之别,然心系苍生,志在明理,实乃殊途同归。在下思来,‘水源穷处即吾州’既为写实,亦颇有阮籍之叹,令人玩味不已。”
说话之间,马车已来到了金溪寺前。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寺,静静矗立在信江之滨,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远远望去,金溪古寺在天空的映衬下,轮廓显得愈发古朴而庄重。寺宇的飞檐斗拱,檐角悬挂的铜铃,在寒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清脆而悠远的声响,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这座古寺的悠悠历史。
沿着蜿蜒的青石小径缓缓走近,古寺的大门便映入眼帘。两扇厚重的木门,朱漆早已斑驳脱落,显露出岁月侵蚀的痕迹。门上的铜环,因无数人的触摸而泛出古朴的光泽。门楣上方高悬着一块牌匾,上书“金溪寺”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虽经风雨洗礼,却依然透着一股雄浑古朴之气。
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入寺内,一股清幽宁静的气息扑面而来。庭院中,几株古老的松柏傲雪挺立,它们的枝叶上堆积着残雪,宛如一座座精心雕琢的雪塔。松针在寒风中微微颤动,抖落些许雪花,簌簌有声。院落四周,竹林在残雪之中,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徐徐在眼前铺展。那一根根翠竹,修长而挺拔,虽历经寒冬与残雪的洗礼,却依旧身姿矫健,不屈不挠地向上伸展着。竹节分明,似是在诉说着岁月的坚韧。枝头残留的积雪,宛如洁白的棉絮,松松散散地依附在翠绿的竹叶上,与那浓郁的翠色相映成趣。微风拂过,竹林间发出一阵轻柔的沙沙声,仿佛是竹子们在低声细语,又似在演奏着一曲冬日的乐章。这声音,在这寂静的古寺周围回荡,更添了几分清幽与宁静。
庭院的一侧,有一方放生池。此时,池面已结上一层薄冰,宛如一面巨大的银镜,倒映着古寺的飞檐与天空中飘荡的白云。绕过放生池,便来到了大雄宝殿。宝殿气势恢宏,殿顶的琉璃瓦在雪光下闪烁着清冷的光芒。殿门大开,透过门扉,可以看到殿内供奉的佛像庄严肃穆。佛像周身散发着柔和的金光,给人一种温暖而宁静的力量。香烟袅袅从殿内升腾而起,弥漫在空气中,带着淡淡的檀香味,让人心神为之一静。
就在朱熹与赵汝愚沉醉于眼前的景致时,一位身着褐色僧袍的老者迈着稳健的步伐,从大雄宝殿一侧的回廊走来。他便是金溪寺的住持方丈,年逾花甲,却鹤发童颜,眼神中透着祥和与睿智。方丈双手合十,微微躬身,脸上带着热忱的笑意,说道:“听闻朱公与赵公大驾光临,老衲有失远迎,罪过罪过。”
朱熹与赵汝愚赶忙还礼。朱熹微笑着说道:“久闻金溪寺大名,又知此时梅花盛开,特来赏梅,叨扰之处,还望方丈海涵。”方丈连连摆手:“朱公与赵公能来,实乃敝寺之荣幸。这寒冬腊月,能有二位贤士到访,为古寺增添不少雅趣。”
方丈引领着二人往后院的梅林走去。一路上,方丈介绍着金溪寺的历史典故,言语中满是自豪。“金溪寺自唐代始建,历经数朝风雨,幸得各方护持,方能保存至今。这后院的梅林,也是数百年前种下,每至冬日,梅花绽放,为古寺添了几分生机。”
说话间,众人已来到梅林。上百株梅花在冰雪中竞相绽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与周围的世界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有的梅花还是花骨朵儿,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含苞待放;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花蕊,在风中轻轻摇曳,宛如仙子翩翩起舞。微风拂过,梅花的香气扑鼻而来,那是一种清幽淡雅的香,混合着冰雪的冷冽,沁人心脾。花瓣如雪般纷纷扬扬飘落,洒在众人肩头。
赵汝愚轻轻折下一枝梅花,凝视着那粉嫩花瓣上的晶莹雪粒,不禁开口道:“晦庵先生,眼前这梅花傲雪独立之景,让我想起了陆放翁所作的《卜算子咏梅》。”
朱熹微微颔首,目光中透着思索:“可是那‘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之词?”
赵汝愚神色中流露出几分感慨,说道:“正是此篇。放翁一生,如这梅花般,虽处困境却坚守高洁。他一心报国,无奈壮志难酬,恰似词中梅花,在断桥边寂寞开放,无人赏识,还要遭受风雨欺凌。”
朱熹缓缓说道:“放翁之词,借梅言志,道尽了他心中的悲愤与不屈。其笔下之梅花,即便零落成泥碾作尘,依然香如故,此等气节,令人敬佩。”
赵汝愚轻轻叹息一声:“我等身处官场,又何尝不知这其中艰难。放翁满腔热血,却屡遭排挤,就像这梅花,本应绽放于明媚春光,却只能在寒冬独自承受风雨。”
朱熹神色凝重,微微点头:“然而,放翁即便身处逆境,依然坚守本心,保持高尚品格,殊为可贵。愿世上治学与为官者,都不要动摇心中的志向与操守。”
赵汝愚将手中梅花置于鼻下轻嗅,似要将那梅香与词中的韵味一同铭记于心:“晦庵先生所言极是。放翁此词,激励着我等在这纷繁世事中,不随波逐流,坚守正道。”
朱熹与赵汝愚漫步在梅林间,一边谈论,一边赏梅,不时发出赞叹。方丈在一旁,时而为他们讲解着梅花的品种,时而分享着寺里关于梅花的轶事。赵汝愚看着眼前的美景,感慨道:“如此美景,又得方丈相伴讲解,此番之行,真是收获颇丰。”朱熹点头附和:“是啊,这古寺、寒梅,再加上方丈的妙谈,让人心旷神怡。”
众人在梅林赏梅许久,随后,方丈邀请二人前往禅房品茶。禅房布置简洁,一张古朴的茶桌,几把木椅,墙上挂着几幅禅意盎然的字画。方丈亲自煮茶,炉火映照着他平和的面容。不多时,茶香四溢,三人围坐品茶,继续畅谈着诗词、佛法与理学,欢声笑语在禅房中回荡。
方丈对二人的才学敬仰已久,命手下小沙弥赶忙备好纸笔,恭请两位留下诗句墨宝,为古寺增辉添彩。
朱熹微微颔首,踱步至桌案前,想起日间所见所闻,略作思索,便提笔蘸墨,笔锋游走间,一首诗《访赵子直过金埠》跃然纸上:
行穿侧径度荒原,又踏深泥过野田。
路转忽然开远望,眼明复此见平川。
江烟浦树悲重叠,楚水闽山喜接连。
税驾有期心转迫,棱棱瘦马不胜鞭。
朱熹搁笔,微笑着看向赵汝愚。赵汝愚拱手称赞道:“晦庵先生此诗,既有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赞美,亦有对友人的深切期盼与思念,同时也传递了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思考,好诗!”言罢,他也不再推辞,上前一步,凝望着窗外的梅林,心中情思涌动,随即挥毫泼墨,写下一首《金溪寺梅花》:
金溪有梅花矗矗,平生爱之看不足。
故人爱我如爱梅,来共寒窗伴幽独。
但令梅花绕僧屋,梅里扶疏万竿竹。
相逢岁晚两依依,故人冰清我如玉。
朱熹凝视着赵汝愚笔下的《金溪寺梅花》,眼神中满是赞赏之色。待细细读完,他轻轻放下诗笺道:“足下此诗,真乃妙笔生花,意蕴深长啊!首联直言对金溪梅花的钟情,平生爱梅之人,情怀亦如梅之高洁;颔联以梅花比喻你我之间相知相惜的情谊,足见贤弟对这份情谊的珍视;颈联描绘出一幅梅花环绕僧屋,与翠竹相互映衬的绝美画面。梅花的高洁与竹子的坚韧相得益彰,不仅勾勒出金溪寺清幽雅致的环境,更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让人不禁心生向往。此景不仅是眼前之景,更是足下心中所向往的精神之境。而尾联‘相逢岁晚两依依,故人冰清我如玉’,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在这岁末寒冬,你我相逢于梅林之中,彼此情谊深厚,难舍难分。以‘冰清’‘玉洁’自比与形容故人,不仅道出你我之纯洁情谊,更具坚守之高洁品格,实在令人感动!”
方丈接过两人的诗作,反复吟诵,赞叹不已:“二位先生之诗,诗韵高雅,意境深远,实乃古寺之幸,贫僧定当妥善珍藏。”
此时,天色渐晚,冬日的夜幕早早降临。方丈热情挽留朱熹和赵汝愚用过斋饭,并留宿寺中,二人欣然应允。
当晚,明月高悬,如同一面银盘,洒下清冷的光辉,将整个金溪寺笼罩在一片柔和的月色之中。朱熹与赵汝愚在寺中的庭院里漫步,月光下,他们的身影被拉得长长的。
两人来到一处幽静的角落,那里有一方石桌和几张石凳。他们并肩而坐,静静地欣赏着这如水的月色。月光洒在梅林上,梅花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银边,更添几分圣洁之美。
赵汝愚望着明月,感慨道:“晦庵先生,今日赏梅、赋诗,又得与先生共赏这明月,实乃人生一大幸事。”
朱熹微微点头,目光中透着宁静与深邃:“是啊,在这喧嚣尘世中,能有此清幽之地,与贤友一同赏月,实是难得。这明月照拂古今,见证了多少人事变迁,却依然如此皎洁。”
赵汝愚轻轻叹息一声,说道:“就如我们身处这纷繁复杂的世间,也应如这明月般,保持内心的澄澈与纯净。”
朱熹微笑着回应:“说得极是。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我们都应坚守本心,追求那至真至善之境。”
两人在月光下畅谈着人生、学问与志向,月色如水,静静流淌,仿佛也在倾听着他们的心声。这一夜,金溪寺的明月,见证了赵汝愚与朱熹两位贤士之间深厚的情谊,也见证了他们对人生的深刻思索与追求。
淳熙五年,赵汝愚正在江西转运判官任上大刀阔斧进行治理之时,赣州一带盗贼猖獗,搅得当地百姓不得安宁。
赣州,本是一片钟灵毓秀之地,山水相依,田肥土沃。这里与福建汀州为邻,两地的盗贼横行,他们三五成群,或隐匿于山林,或埋伏于要道,公然抢劫过往商旅,洗劫周边村落。百姓们每日提心吊胆,不敢轻易出门,集市冷落,农田荒芜,往日的繁荣景象已然不再。
赵汝愚听闻赣州乱象后,心急如焚。他深知,若不尽快解决盗贼问题,百姓将永无宁日,江西的稳定与发展也将受到严重影响。于是,他决定亲自前往赣州、汀州,深入了解情况。
一路之上,赵汝愚看到的是百姓们愁苦的面容和破败的村落。抵达赣州后,他并未立刻表明身份,而是乔装打扮,混入市井之中,与百姓们交谈。从一位老人口中,赵汝愚得知盗贼大多是因生活所迫,走投无路才落草为寇,但也有一些惯犯,纯粹以抢劫为生,手段残忍。这些盗贼熟悉地形,行动诡秘,当地官府多次围剿,却收效甚微。
经过几日的明察暗访,赵汝愚对汀赣两州盗贼的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他回到官邸,立刻伏案疾书,他在给孝宗写的章中,愚详细阐述了汀赣两州盗贼猖獗的现状、成因以及危害。
臣伏见比岁州县盗贼滋多,其间类多汀、赣之人者,非惟两州山川气习固然,亦由居官者扰之特甚,故百姓弗安其居,强者四出为盗,而两州事势,常使人惴惴然有可甚畏者,臣不敢不以实闻也。
臣所见江西十一州内,赣州地最险,俗最悍,而官吏科扰为最甚。……汀州与赣州为邻,亦地最险,俗最悍,而官吏科扰为最甚。臣自到任以来,不住询访,得汀州一郡系在福建一路最高处,四面皆崇山峻岭,其民皆十百为群,依山阻险而居,散居田野者绝少,其道路间行旅稀阔,亦难得邸店。其人不能蚕桑,除耕田、织布之外,皆别无生业。其俗喜兵而好酬,争夺杀伤之事,盖无时无之。至官司遣人追捕,则相率数百为群,抗拒不出。居官岂能深思远计,惟幸其任内一时无事,往往不分曲直,姑将巡尉下人行遣,以为生事,遂致长养成俗,无复纪纲法度。
……欲乞圣慈特降睿旨,许令于民户、寺观绝产田并与住卖,召人承佃,将所收租利与安抚司所置官庄及常平义仓钱米通融,以充一路养子之费。庶几实惠及民,风俗一变,以广朝廷好生之德,不胜幸甚。
他指出,盗贼的滋生,一方面是由于当地民生困苦,一些百姓为了生计被迫走上歧途;另一方面,地方治安管理松弛,官员腐败无能,未能有效打击盗贼,导致其愈发猖獗。
针对这些问题,赵汝愚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首先,鉴于汀赣两州百姓除耕田、织布外别无生业,生活困苦,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他建议朝廷加大对赣州地区的扶持力度,减免赋税,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从根本上改善民生,让百姓有稳定的生活来源,从而减少盗贼的滋生。其次,他主张整顿地方吏治,选拔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官员,加强对盗贼的打击力度。这一系列举措旨在改善当地民生,为百姓提供更多经济来源,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减少因生计所迫而沦为盗贼的情况。
同时,建立有效的情报网络,深入了解盗贼的行踪和活动规律,以便精准打击。此外,赵汝愚还提出要加强地方武装力量的建设,训练一支精锐的民兵队伍,协助官府维护治安。
数日后,奏章呈递到了朝廷。孝宗看完奏章后,对赵汝愚的分析和建议十分赞赏,当即下令按照他的提议实施。朝廷拨下专款,用于赣州地区的民生改善和治安整顿。
赵汝愚得到朝廷批复后,立刻在赣州展开行动。他首先大力推行减免赋税政策,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同时,他亲自选拔官员,组建了一支高效廉洁的治安队伍。在情报网络的支持下,治安队伍多次成功打击盗贼,盗贼的嚣张气焰被大大打压。
当时,在江西这片土地上,一种名为“月椿钱”的陋制,令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月椿钱”本意为每月按规定数额征收以供军需的赋税。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全然变了味。地方官吏为了完成上头下达的任务,往往不顾百姓死活,巧立各种名目,比如有麴引钱、纳醋钱、卖纸钱、户长甲帖钱、保正牌限钱、折纳牛皮筋角钱;如两讼不胜,则有罚钱;如胜,则要纳欢喜钱,层层加码。江西的百姓,本就因连年的战乱、繁重的赋税而生活艰难,这 “月椿钱”更是如雪上加霜。
农户们往往辛苦一年,打下的粮食,一大半都被征去充作“月椿钱”。许多家庭因此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商人在做生意的途中,也常常被莫名征收高额的“月椿钱”,导致生意难以为继,街市日益萧条。整个江西地区,民怨沸腾,却又敢怒不敢言。
江西瑞州的青岩村,本是个宁静祥和的地方,青山环绕,绿水潺潺,村民们靠着几亩薄田,虽不富裕,倒也能勉强维持生计。然而,“月椿钱”这一恶政,却如同一头凶猛的巨兽,将村民们的生活搅得支离破碎。
村里有户人家,户主叫李福。李福为人憨厚老实,与妻子刘氏育有一双儿女,儿子小宝刚满十岁,女儿兰儿年仅六岁,一家人虽过得清苦,却也其乐融融。李福每日天不亮就下田劳作,刘氏则在家操持家务,照顾孩子,还养了几只鸡鸭,指望能换些油盐钱。
这一年,“月椿钱”的征收愈发严苛。以往虽说也是负担沉重,但好歹还能勉强凑齐。可如今,官吏们为了政绩,层层加码,征收数额竟比往年翻了一番还多。
到了缴纳“月椿钱”的日子,李福望着家中仅有的一点粮食,愁得眉头紧锁。那点粮食,本是一家人过冬的指望,若是交了“月椿钱”,一家人怕是要饿肚子了。但不交的话,官吏们凶神恶煞,绝不可能善罢甘休。
无奈之下,李福只得狠下心,将家中的鸡鸭全部卖掉,又东拼西凑,把能换钱的物件都搜罗了出来,可还差一大截。就在李福绝望之时,一群凶神恶煞的官吏闯进了他家。为首的官吏大声呵斥道:“李福,你好大的胆子,竟敢抗交‘月椿钱’!”李福赶忙上前,苦苦哀求:“大人,实在是凑不齐啊,求求您宽限几日,容我再想想办法。”
官吏冷笑一声:“宽限?你当这是儿戏!今天交不上钱,就拿东西抵债!”说罢,便指挥手下的人在屋里乱翻一通,把稍微值钱点的东西都抢走了。李福试图阻拦,却被官吏一脚踹倒在地。刘氏吓得尖叫起来,紧紧护住两个孩子。
小宝见状,冲过去抱住官吏的腿,哭喊道:“你们别抢我家东西!”官吏一脚将小宝踢开,小宝重重地摔倒在地,头磕在桌角上,顿时鲜血直流。兰儿吓得大哭起来:“哥哥,哥哥!”刘氏疯了似的扑到小宝身边,呼喊着他的名字,可小宝却再也没有了回应。
李福看着死去的儿子,悲痛欲绝,他双眼通红,怒视着官吏们:“你们这群畜生,就为了这‘月椿钱’,逼死了我的儿子!”官吏们却毫不在意,扔下一句“这是你抗交赋税的下场”,便扬长而去。
刘氏抱着小宝的尸体,哭得死去活来。李福跪在地上,欲哭无泪。原本幸福的一家,就因为这沉重的 “月椿钱”,瞬间支离破碎。而在江西的各个角落,像李福家这样的悲剧,每天都在上演,“月椿钱”如同沉重的阴霾,笼罩着这片土地,让百姓们生活在无尽的痛苦之中。
赵汝愚,这位心怀天下、心系百姓的官员,在听闻江西百姓深受 “月椿钱”之害后,心急如焚。他深知,若不尽快解决这一问题,百姓的生活将陷入更深的绝境,社会也将动荡不安。
赵汝愚深入民间,详细了解“月椿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他乔装打扮成普通的商人,穿梭于江西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他与农户交谈,听他们哭诉着一年的收成几乎都被 “月椿钱”搜刮殆尽,一家人面临着饥饿与寒冷;他与商人交流,得知他们因不堪重负的“月椿钱”,生意一落千丈,甚至有的已经破产。
每听到一个百姓的悲惨遭遇,赵汝愚的心中就增添一分沉重。他详细地记录着百姓们的苦难,收集着各种因 “月椿钱”引发的社会问题的证据。回到官邸后,赵汝愚日夜伏案,奋笔疾书,写下了《请益减江西月椿钱物疏》:
臣伏自到任以来,不住询访民间利害,及今来巡历所至,有可以宽裕民力者,本司随事斟酌轻重,次第罢行。独有诸县措置月椿钱物,其间名色,类多违法,最为一方细民之害。臣试举其大者,则有曰麴引钱、曰纳醋钱、卖纸钱、户长甲帖钱、保正牌限钱、折纳牛皮筋角钱。两讼不胜,则有罚钱,既胜,则令纳欢喜钱。殊名异目,在处非一。臣尝询究,盖已累经朝廷指挥及前后监司约束住罢矣。大抵类能力制于一时,而不能保无于后日。其弊正如鼠穴,左固则右逸也。至诘其所从出入,则首以月椿无科名,循例措置为辞,甚者奸赃之吏,又并缘掊刻以济其私,预于簿书之间,阴为抵谰之计,有司熟视,不可稽考。其间设有能自植立整齐纪纲者,则往往窘于调度,拘挛牵制,因不得逞。其豪宗大姓,因得持是数者,挟持官吏,以渔猎细民,流弊万端,不可殚述。其原则始于月椿太重而已。
臣不胜忿懑,因尽考诸县月椿出纳之数,及其初科降之目,与夫先后因革之制,观之其始,盖缘江淮用兵,供亿数万,朝廷深恐一时乏事,遂令本路计月椿大军钱物,而月椿之名始立。然其时降到旁通式内,犹许先取无额经制钱,不足方取上供钱,又不足则取诸司封椿钱,其后又增置赡军七分酒息钱,其余不以有无拘碍钱物,皆许移用,甚至急阙,则朝廷以时支降茶引、度牒之类以济之。是时兵火之初,所在皆有余积,公私未告病也。
今诸司封椿固不得用,而无额经制钱,州县皆有定额,不尽分隶月椿,此外所存名目,惟上供钱及七分酒息钱二种而已,其余盖尽以取足于州县也。况夫比年以来,州县用度日广,财赋日蹙,所以予之者岁益加少,谓如诸州科投二税与诸县赡用之类。而取之者岁益加多,谓如增收头子钱、勘合钱、闰月坊场钱之类。非作法以取诸民,则何以哉?
赵汝愚在奏折中分析了江西的经济状况和百姓的承受能力,建议朝廷大幅减少江西地区的“月椿钱”征收数额。同时,他还提出要对地方官吏进行严格监督,防止他们在征收赋税过程中滥用职权、中饱私囊。
他深知,要让这份奏疏引起朝廷的重视并非易事。于是,他四处奔走,联合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官员,向他们详细讲述江西百姓的苦难,争取他们对奏疏内容的支持。这些官员被赵汝愚的真诚和对百姓的关爱所打动,纷纷表示愿意一同向朝廷进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