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卢新民的头像

卢新民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7/24
分享
《宰相赵汝愚》连载

第八章 修固台城

淳熙二年,连绵不断的暴雨如同老天爷倾盆的泪水,仿佛为台州大地的苦难悲歌。据载,该年台州“大风暴雨,毁坏州城”,“大雨,郡城垫”,就是说由暴雨引发洪水或风暴潮,导致郡城城墙坍塌、城内被淹。

赵汝愚,这位心怀苍生的官员,刚刚被任命为台州知州,肩负着知州的重任,踏入了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

台州地处东南沿海,三面环水,一面背山,地势低洼,易遭水患。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频繁,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常与天文大潮叠加,形成“风、暴、潮”三碰头的极端灾害。六年前,即乾道五年,台州就遭遇夏秋三次大风雨,江堤被冲毁。淳熙二年夏天,先是连日的暴雨倾盆,淹没了大片农田和村庄;紧接着,疫病如恶魔般在受灾民众中肆虐,无数人在病痛中呻吟。

赵汝愚初到台州,看到的是满目疮痍。不少土房倒塌,流离失所的百姓蜷缩在临时搭建的草棚里,眼神中满是绝望与无助。街头巷尾,不时传来阵阵痛苦的咳嗽声和悲恸的哭声。赵汝愚的心,像被重锤狠狠击中,他深知,自己必须立刻行动起来,拯救这些在水深火热中煎熬的百姓。

赵汝愚没有丝毫耽搁,他身着蓑衣,脚踩泥泞,穿梭于受灾的各个角落,亲自了解灾情。每到一处,他都耐心地倾听百姓的哭诉,安慰他们的情绪。看到一位老人在倒塌的房屋前默默流泪,赵汝愚走上前去,紧紧握住老人的手,坚定地说:“老人家,您放心,我一定会想办法帮大家重建家园!”

回到州府,赵汝愚立刻召集下属,商讨救灾之策。然而,摆在他面前的是重重困难。府库空虚,物资匮乏,且交通因洪水阻断,外部援助一时难以抵达。但赵汝愚没有退缩,他目光坚定地对众人说:“无论有多大困难,我们都不能眼睁睁看着百姓受苦。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自救互救!”

赵汝愚首先想到的是开仓放粮。可州府的粮仓储备有限,若不合理分配,根本无法满足众多灾民的需求。他经过深思熟虑,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发放制度。在城门口设立多个施粥点,按人头定量发放粮食,确保每一个灾民都能得到基本的温饱。为了防止有人趁机哄抢或冒领,他还安排了衙役维持秩序,并亲自监督发放过程。

每天清晨,天还未亮,赵汝愚就来到施粥点。看着灾民们排着长队,眼中满是对食物的渴望,他心中五味杂陈。他不停地叮嘱负责施粥的衙役:“一定要多给老人和孩子盛一些,不能让他们饿着。”在施粥点,他还时常亲自为灾民递上热粥,关切地询问他们的受灾情况。一位衣衫褴褛的妇女感激涕零地说:“赵大人,您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您就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赵汝愚看着她,眼眶湿润了,说:“大家受苦了,这都是本官应该做的。”

解决了温饱问题,防疫又成了重中之重。赵汝愚深知,若不及时控制疫病的传播,后果将不堪设想。他一面派人四处寻找懂医术的郎中,一面命人收集草药,熬制防疫汤药。他亲自带领衙役和热心士绅,挨家挨户地给灾民送药,耐心地嘱咐他们按时服用。“这药能预防疫病,大家一定要喝啊!”赵汝愚的声音在每一个角落响起。

然而,防疫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一些灾民对汤药心存疑虑,不愿服用。赵汝愚便找来郎中,向大家详细解释汤药的功效,并亲自示范喝下汤药。在他的坚持下,灾民们逐渐放下戒心,开始配合防疫工作。

为了尽快恢复台州的生机,赵汝愚还鼓励百姓开展生产自救。他组织青壮年劳动力,清理街道上的淤泥,修复倒塌的房屋。对于那些因灾失去农具和种子的农户,他想方设法从周边地区筹集物资,发放给他们,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赵汝愚的话语,如同一股暖流,温暖着每一个灾民的心。

在赵汝愚的带领下,台州的救灾工作逐渐走上正轨。随着时间的推移,交通逐渐恢复,外部援助也陆续到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受灾的房屋一点点重建起来,农田里又重新播下了希望的种子,百姓的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

淳熙三年,台州的天空仿佛被诅咒一般,再次被厚重的乌云所笼罩。铅灰色的云层沉甸甸地压下来,仿佛要将这座城市碾碎。自入夏以来,暴雨就如失控的猛兽,日夜不停地倾泻而下,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

先是连绵的山脉不堪雨水的重负,引发了凶猛的山洪。浑浊的洪流裹挟着泥沙、石块,如千军万马般从山谷间奔腾而出。所经之处,树木被连根拔起,巨石被轻易冲走,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声。与此同时,大海也像是被激怒了一般,汹涌的海潮借着狂风的助力,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台州扑来。海浪足有数丈之高,如同一堵堵移动的水墙,狠狠撞击着海岸,激起冲天的水花。

当山洪与海潮在台州城外汇合,那景象简直令人绝望。洪水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冲进城中,大街小巷瞬间变成了一片汪洋。房屋在洪水的冲击下摇摇欲坠,不少土坯房直接被冲垮,只留下一片残垣断壁。百姓们在睡梦中被惊醒,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能惊慌失措地四处奔逃。老人的呼喊声、孩子的哭叫声、妇女的惊呼声,与洪水的怒吼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曲人间炼狱的悲歌。

在灾难来临的第一时间,赵汝愚就身着蓑衣,头戴斗笠,不顾个人安危,穿梭在洪水肆虐的街道上。每到一处,他都大声呼喊着,组织百姓撤离到高处。“大家不要慌,跟着我往高处走!”他的声音在风雨中显得格外坚定,给慌乱的百姓带来了一丝希望。

在一处即将倒塌的房屋前,一位老妇被困在里面,吓得瘫倒在地,动弹不得。赵汝愚看到后,毫不犹豫地冲进屋内,命衙役背起老妇就往外跑。刚离开屋子没几步,房屋就轰然倒塌,激起一片水花。老妇感激涕零,跪在赵汝愚面前,拉住赵汝愚的手,泣不成声:“赵大人,您是我们全家的救命恩人啊!”赵汝愚安慰道:“老人家,别害怕,有我在,大家都会没事的。”

为了安置受灾的百姓,赵汝愚迅速组织人手,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搭建起临时避难所。他亲自指挥,确保每一个灾民都能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然而,随着灾民的不断涌入,食物和饮用水的供应变得愈发紧张。赵汝愚心急如焚,他一方面派人去周边地区寻求援助,另一方面组织百姓开展自救,寻找一切可以食用的东西。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大家一起想想办法,一定能渡过难关!”赵汝愚的话语充满了力量,鼓舞着每一个灾民的心。在他的带领下,百姓们纷纷行动起来,有的上山寻找野果,有的下河捕鱼。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都没有放弃希望。

然而,灾难并未就此放过台州。随着洪水的长时间浸泡,台州城墙开始出现松动和坍塌的迹象。一旦城墙倒塌,洪水将如猛兽般再次冲进城中,后果不堪设想。赵汝愚深知,城墙乃是台州的命脉,关乎着全城百姓的生死安危,他决定将修缮城墙当作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赵汝愚亲自带领着一群经验丰富的工匠,沿着城墙踱步勘察。他们时而停下,用手轻轻叩击墙体,倾听那沉闷的声响,以判断城墙内部的坚实程度;时而蹲下,仔细查看墙基处被洪水侵蚀的痕迹。赵汝愚眉头紧锁,目光中透着忧虑与坚定。他深知,此次修缮绝非易事,不仅要修复洪水造成的损伤,更要未雨绸缪,提升城墙的防御能力,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威胁。

在施工现场,赵汝愚日夜坚守。他和工人们一起搬运石块、搅拌泥浆,身上的衣服被汗水和雨水湿透,却浑然不觉。“城墙是我们的最后一道防线,一定要修得坚固无比!”他一边干活,一边大声鼓励着工人们。在他的带动下,工人们士气大振,干活更加卖力。

可是,修城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连续的暴雨,石料的开采和运输变得异常困难。而且,资金的短缺也给工程带来了巨大的阻碍。面对这些困难,赵汝愚没有丝毫退缩。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同时派人寻找替代的材料,确保工程能够继续进行。

“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们也要尽百倍的努力!”赵汝愚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石料终于陆续运到,资金也逐渐到位。城墙的修缮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战,城墙终于在洪水再次来袭之前修复完成。当又一波汹涌的洪水冲击城墙时,它如同一座坚固的堡垒,稳稳地挡住了洪水的侵袭。百姓们站在城墙上,望着城外汹涌的洪水,心中充满了对赵汝愚的感激和敬佩。

“赵大人,是您救了我们台州城全体百姓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激动地说道。百姓们纷纷附和,欢呼声在城墙上回荡。赵汝愚望着眼前的百姓,眼中闪烁着欣慰的泪花。

但赵汝愚并没有就此止步,在洪水即将退尽之时,他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城墙的改造工程。经过数天的深思熟虑和反复商讨,赵汝愚心中逐渐勾勒出了一幅宏伟的改造蓝图。他决定在新修的台州城上增开四个城门,让城市的交通更加顺畅,同时也为战时的人员疏散和物资运输提供更多的通道。

台州城东面百里为东海,是“逋亡剽侠”的藏身之处,对州城治安构成严重威胁。为了加强城防,赵汝愚凭借着卓越的智慧和过人的胆识,又创造性地对城门进行改造。在城门顶与城门楼底层之间,他命工匠们精心开辟出空洞,宛如在坚固的堡垒中暗藏了一双犀利的眼睛。这些空洞上,装上了特制的活动暗板,平日里,暗板严丝合缝,与城门浑然一体,丝毫看不出破绽;战时,只需掀开暗板,士兵们便能居高临下,向进攻城门的敌人投掷巨石,给予敌人出其不意的打击。而当敌人试图突破城门时,又能迅速放下暗板,堵住城门,让敌人望而却步。这种独特的城门结构,在全国都极为罕见,堪称赵汝愚的匠心独运。

赵汝愚与幕僚们经过反复研究,又决定在台州城外增设月城,形成月城外抱大城的独特格局。这月城,就像是大城的坚固羽翼,既能分散敌人攻城的力量,又能在关键时刻对攻城之敌形成夹击之势。

当年六月至九月,台州城的修复与改造期间,整个台州城仿佛变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工地。赵汝愚每天都穿梭在工地上,亲自指挥着工程的进展。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不顾风吹雨打,与工匠们和百姓们并肩作战。那坚定的身影,那鼓舞人心的话语,如同给每一个参与工程的人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乡亲们,这城墙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依靠!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让它固若金汤!”赵汝愚的声音在工地上回荡,激励着每一个人的心。百姓们纷纷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争着搬运沉重的石块,妇女们则不辞辛劳地为工人们送水做饭,孩子们也在一旁帮忙传递工具,整个台州城沉浸在一种众志成城的氛围之中。

然而,改造工程同样面临着重重困难。在挖掘城门空洞的时候,遇到了坚硬的岩石层,进度一度受阻。工匠们愁眉不展,纷纷摇头叹息,觉得这工程恐怕难以继续。赵汝愚得知后,亲自下到工地,仔细查看岩石的情况。他与工匠们一起商讨对策,经过无数次的尝试,终于找到了一种巧妙的方法,利用火烧水浇的方式,让岩石在热胀冷缩中变得脆弱,从而顺利地开凿出了空洞。

随着工程的推进,月城的修建也遇到了难题。由于月城的形状不规则,在搭建模板和浇筑墙体时,出现了多次坍塌的情况。赵汝愚没有丝毫气馁,他日夜守在工地,与工匠们一起研究图纸,不断调整施工方案。他亲自爬上脚手架,查看模板的搭建情况,手把手地指导工匠们如何加固支撑结构。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月城的修建终于走上了正轨。

一日午后,阳光透过斑驳的云层,洒在台州衙门的青砖灰瓦之上。赵汝愚正于衙内伏案审阅工程图纸,思索着如何进一步完善新城的防御布局,忽闻衙役来报:“大人,吕祖谦先生到访!”赵汝愚听闻,眼中闪过惊喜,立刻放下手中事务,疾步迎出。

原来,这个吕祖谦系婺州人氏,人称“小东莱先生”,乃南宋理学大家,他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为“浙东学派”开创者,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前不久被朝廷任命为礼部试官。

只见吕祖谦身着素色长袍,头戴方巾,神色平和却难掩旅途疲惫。赵汝愚快步上前,紧紧握住吕祖谦的手,笑道:“伯恭兄,一路劳顿,弟盼你许久!”吕祖谦亦笑着回礼:“子直兄,叨扰了。早闻你在台州为百姓筑城,心中敬佩,特来一观。”

二人携手步入内堂,分宾主落座。衙役奉上香茗,袅袅茶香中,赵汝愚感慨道:“台州历经灾祸,城墙损毁严重,如今修缮改造,实乃关乎万千百姓安危之事,不敢有丝毫懈怠。”吕祖谦微微点头,目光中满是关切:“我一路行来,见百姓虽历经磨难,却对新城寄予厚望,想必子直兄在此定是殚精竭虑,辛苦了。”

赵汝愚遂将工程进展、面临的难题和暗门及月城设计等,一一向吕祖谦道来。吕祖谦听得专注,时而蹙眉沉思,时而击节赞叹:“子直兄此设计精妙绝伦,既考虑当下御敌之需,又兼顾长远便利,实乃一举多得。”言罢,他又忧虑道:“然工程浩大,人力、物力、财力皆需妥善统筹,切不可因赶进度而疏忽质量。”赵汝愚深以为然:“伯恭兄所言极是,我日夜督工,不敢有丝毫马虎。”

当晚,二人秉烛夜谈,从城墙修筑谈到民生教化,从治国理政谈到学术思想,直至月色深沉,方各自安歇。

次日清晨,吕祖谦不顾疲惫,与赵汝愚一同巡视城墙工地。工地上,工匠们挥汗如雨,搬运砖石、搅拌泥浆,一片忙碌景象。赵汝愚边走边向吕祖谦介绍各处细节,吕祖谦不时驻足,观察城墙砖石的堆砌、城门框架的搭建,对工程质量予以肯定。

两日后,吕祖谦因事不得不告辞。台州衙门的庭院中,秋风轻拂,落叶飘飞,为吕祖谦和赵汝愚的离别染上了一抹淡淡的惆怅。吕祖谦即将踏上归程,他与赵汝愚并肩缓行,步履间满是不舍。

赵汝愚神情凝重,紧握着吕祖谦的手说道:“伯恭兄,此次相聚匆匆,弟还有诸多肺腑之言未及倾诉。台州城的修缮改造,实赖众多百姓与工匠齐心协力,弟不过是略尽绵薄之力。”吕祖谦停下脚步,目光诚挚而坚定地望着赵汝愚,说道:“子直兄切勿过谦,你为台州百姓所做的一切,众人皆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新城的每一寸砖石,都凝聚着你的心血,每一处精妙设计,皆彰显着你对百姓安危的深切关怀。”

二人缓缓走到衙门前的石鼓旁,吕祖谦轻轻拍了拍赵汝愚的肩膀:“子直兄,你对台州城的这番苦心,不应被岁月埋没。我定将撰文详述你修缮改造台州城、造福百姓的壮举,让后世子孙皆能铭记你的功绩。”赵汝愚听闻,眼眶微微泛红,动容地说道:“伯恭兄,此举实在令弟感激涕零。弟所做之事,只求无愧于百姓,若真能借此让后人知晓民生之重,也算不枉这番努力。”

吕祖谦颔首微笑,说道:“子直兄心怀苍生,以民为本,此乃为官之楷模。此文不仅是对你功绩的记载,更是对后世官员的激励与警示,让他们明白,为官一任,当造福一方。请刻石以纪其事!”

赵汝愚紧紧握住吕祖谦的手,千言万语尽在这一握之中:“伯恭兄,有你这番心意,弟深感荣幸。他日若有机会,还望能再与兄畅叙。”

吕祖谦翻身上马,向赵汝愚抱拳作别:“子直兄保重,后会有期!”说罢,策马而去。赵汝愚伫立原地,望着吕祖谦渐行渐远的身影,心中满是感动与期许。

经过数月的艰苦奋战,台州城的改造工程大功告成。那焕然一新的城墙,犹如一条巨龙蜿蜒盘踞在台州大地之上。增开的四个城门,高大雄伟,宛如巨龙张开的巨口,吞吐着城市的生机与活力。月城紧紧环抱着大城,仿佛忠诚的卫士,时刻守护着这座城市。而那独特的城门结构,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仿佛在诉说着赵汝愚的智慧与担当。

这一日,仆人送来一封写着“子直亲启”的书信,里面是吕祖谦所撰《台州重修城记》,文曰:

“台州者,处东南之陲,踞山海之间。其地三面环水,状若偃月,一面负山,势如倚屏。然地势洼下,每罹水患之虞,若秋霖暴至,百川灌河,汹汹汤汤,城垣岌岌可危。

淳熙乙未岁,赵公汝愚来守是邦。时也,潮水肆虐,啮噬城基,而东海之滨,逋亡剽侠潜踪其间,为害地方,治安堪虞。公忧之,乃谋重修城郭,以固邦本,安黎庶。

台城之险,南、东、西三方临江湖,秋水时至,浩瀚汪洋,北阻大山,水无所泄,怒涛拍岸,堤足崩坏,民之生聚,咸恃城为命。而城东百里,即茫茫东海,匪类潜藏,出没无常,州城不宁。

公乃集众议,度形势,规画有方,选材精良,征夫役工,不辞劳瘁。凡用工一万五千三百七十六功,历时弥久,工程浩大。其城包砌宽厚而坚实,巍峨耸立,气势恢宏。雉堞连云,望之森然。

城既成,防御之能倍增。向之惧于水患者,今则安如泰山;曩之畏于剽掠者,今则晏然自乐。邦民不胜安堵,市井熙攘,耕织有序。公之功也,泽被生民,德垂后世。

是役也,非独城之坚固,实乃民心之凝聚。后之来者,当思公之遗泽,守此坚城,抚我黎元,以继公之志,保境安民,永享太平之福。”

赵汝愚十分感动,乃命人将此文刻石立于台州城头。

城墙修好的那一天,台州城万人空巷。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朝着城墙的方向涌去。他们望着那坚固的城墙,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赵汝愚站在城楼上,望着欢呼雀跃的百姓,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这城墙不仅仅是砖石的堆砌,更是他与百姓们共同心血的结晶,是台州城未来繁荣安定的希望。

赵汝愚思潮翻滚,想起自己知信州、台州的所见所闻与经历,他感慨民生之多艰,夜不能寐,给孝宗写一份奏折,谈了自己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些见解,是为《乞与大臣建久安之策疏》:

臣一介寒远,陛下不以其愚不肖,俾承乏于州县,服勤贱职,首尾五年,竭其驽马之智,究于民间利病耳闻目睹,颇得其实,辄试陈其大要,惟明主择焉。

臣仰惟陛下恭俭本于天性,仁厚发于至诚,即位以来,无非以节用爱人之事,是宜下天上施,家给人足,仰承陛下忧勤之志。而比岁州县事力单弱,财竭于上,民困于下,法令废格,巧伪实繁,盗贼滋多,刑辟者众,良由赋役繁重,风俗苟偷,官太冗而职务不修,兵虽多而法制不立,士无定志,民有幸心,委靡陵夷,可为深虑。

臣谓当此之际,正宜君臣同体,内外一心,兼天下之谋,合天下之智,汲汲然皇皇然如救焚拯溺,犹恐不逮。而上下循默,处之恬然,积习成风,寖不自觉。尚赖圣德昭格,年谷屡丰,屈己和戎,境外无事。诚恐一旦疆场有变,不幸水旱继兴,如人病羸,岂任寒暑。臣每观士大夫群居窃议,孰非忧国爱君,亦恐献替之间,不无蔽欺之说,指陈强富,疑误圣明,诚不可不早辨也。

伏望陛下念祖宗创业之艰难,顾子孙持守之不易,日与二三大臣思所以建久安之策,成亿万年不拔之基,宗社幸甚,生灵幸甚。

这份奏折中,赵汝愚自谦为 “一介寒远”,经五年州县任职,将所见所闻的民间利弊奏明圣上。指出当下州县事力单弱,存在财竭民困、法令废弛、盗贼滋生等问题,根源在于赋役重、风俗偷、官冗兵弱。并强调此时君臣应一心,广纳智谋,积极应对。他提醒圣上,虽当下太平,却需警惕变故。期望圣上与大臣谋划长治久安之策,以巩固国家根基,充分体现了赵汝愚忧国忧民之心。

这年冬天,凛冽的寒风如刀刃般刮过大地,将整个世界染上了一层萧索的色彩。但余干赵家府邸却因朱熹的到来,多了几分暖意。赵善应因年老体弱,从台州崇道观的任上辞官归乡,朱熹如愿接替他的职务后,听闻老友归乡,便匆匆赶来探望。

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户纸,洒在赵府的厅堂之中。赵善应与朱熹正坐在厅内,煮茶对谈。茶香袅袅,萦绕在二人周围,仿佛将这冬日的寒意驱散了几分。赵善应虽面容略显疲惫,但眼中仍透着老友重逢的喜悦:“元晦兄,台州离此路途迢迢,你特地赶来探望,着实辛苦,在下十分感激!”朱熹笑着摆了摆手:“善应兄,说这话可就见外了。得知你已归故里,我日夜牵挂,能来与你相聚,何谈辛苦。”

正说着,前几天刚从台州回家陪伴父亲的赵汝愚走进厅中,向朱熹行礼:“久闻朱子大名,今日得见,实乃晚辈之幸。”朱熹打量着眼前的赵汝愚,眼中满是赞赏:“你就是善应兄长子、当今台州知州赵大人吧!我在来的途中,便听闻赵大人在信州、台州的政绩,救灾民、修城墙,实乃百姓之福,朝廷之幸。”

“朱先生过奖了,这都是我分内之事。朱先生与家父交谊良深,唤我为大人实不敢当,可直呼在下世侄可也。”赵汝愚连忙躬身作揖。

赵善应看着儿子,又看看朱熹,微笑着说道:“元晦兄,汝愚年少,还得多向你请教。今日你难得来此,老夫年迈,腿脚不便,就让汝愚陪你去转转如何?本县润溪乃唐代戴公叔伦隐居之地,南塘乃唐代工部尚书余懃晚年居住之地,均为山清水乡之所,值得一观。”朱熹欣然点头:“如此甚好,早闻润溪、南塘皆是人杰地灵之处,我正想去凭吊一番。”

于是,赵汝愚与朱熹踏上了行程。寒风呼啸,吹得他们的衣袂猎猎作响,但二人的兴致丝毫不减。他们首先来到了润溪。润溪在春秋时即“上通干越,下达百楚”,盘踞楚头越尾。润溪古镇繁荣延续千余年,历史底蕴深厚。

润溪湖在冬日的笼罩下,显得格外宁静,水面上泛起一层淡淡的雾气,仿佛给这方天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里是天鹅、白鹭和珍贵鸟类栖息的天堂,唐代中期著名田园诗人戴叔伦即隐居于此湖畔。

二人沿着润溪湖畔缓缓前行,远处的润溪桥在朦胧的雾气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淡墨的山水画。

赵汝愚抬手示意,说道:“朱先生,前方便是润溪桥了。此桥系江南西路与江南东路分界处。润溪又名润陂,杨公万里曾有诗曰‘润陂初上板桥时,欲入江东尚未知。忽见桥心界牌子,脚根一半出江西’说的就是此桥。”

待二人走上润溪桥,朱熹轻抚桥栏,感受着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赵汝愚开口讲述:“唐贞元年间,戴公任抚州刺史,彼时抚州百姓深受水患与干旱之苦。戴公心怀苍生,亲自组织百姓修筑‘冷泉陂’。”朱熹微微点头,神色肃然:“如此善举,实乃百姓之幸。”

赵汝愚接着说道:“‘冷泉陂’建成后,戴公又在众多支港筑坝,节制水流,蓄水灌溉,还为百姓规定用水之法,避免纷争。自此,抚饶大地耕饷岁增,百姓安居乐业。”朱熹赞叹道:“戴公此举,不仅解决了眼前之困,更谋了长远之利,真乃贤能之士。”

“然而,戴公功成身退,上表自请为道士,带着五个儿子来此不远处小天台山归隐。”赵汝愚指着不远处的山峦,仿佛看到了当年戴叔伦隐居的身影,“戴公在此躬耕垅亩,栽桑种茶。”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