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寅宇的头像

李寅宇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7/20
分享
《大漠悲歌•长安恨》连载

第一章 大德殿随公脱险 御花园来和相面

黄昏时分,落日余晖相映着一抹晚霞绚烂在长安城上空,烘托着夕阳的鲜红,须臾间便余霞成绮,这是长安城久未出现的景象。刚刚进入初夏,昨夜的一场雨过后使得今日的天气有些沉闷,有些烦燥,没有一丝凉风,空气中弥漫着死一般的阒静。红彤彤的火烧云游过皇宫大殿重檐庑殿顶上的龙头套首,游过一块块简瓦和板瓦,游过一片片瓦当和滴水,游过一根根正脊和垂脊,而后向市井闾巷中移去。随着两个寺阍一左一右手推着兽面形的铺首衔环将宫门徐徐阖上,皇家的威严将气氛衬托得更加凝重。

北周武帝宇文邕侧身斜躺在卧榻上,不时用手捂着嘴角间歇地咳嗽。一名贴身寺人缓步将药碗端了过来,轻声道:“陛下,药已煎好,可以喝了!”

“放那吧。”武帝指了指身旁的案几。

寺人“唯”了一声,将药碗放在了卧榻边的案几上。

“陛下,您咳得厉害,要不要把熏炉移走?”寺人望了一眼案几上的熏炉。

周武帝摆了摆手,寺人旋即站起弯腰侍立在旁。武帝抬眼看了看熏炉,一缕缕浓郁的清香从案几上的兽状熏炉中飘出,一股檀香味弥漫着大殿,这是他喜欢的味道。

“二位阿奴,佗钵的特使到哪里了?”武帝问坐在卧榻对面胡凳上的五弟齐王宇文宪和七弟赵王宇文招,时不时发出阵阵咳嗽声。

“回陛下……”

赵王起身作揖,刚开口便被武帝摆手止住:“这里没有外人,不必行君臣之礼,也不必一口一个陛下,还是以阿干‚阿奴相称吧。”

“阿干,佗钵可汗的特使尔伏可汗已到了长安,阿奴已让鸿胪寺卿安顿他住在了四夷馆。”

北周皇帝虽说是汉化了的鲜卑族,但他们的父亲、北周政权的奠基者、西魏权臣宇文泰却终生不改满口鲜卑语,他的言行也影响着几个子女,平素间兄弟相处时的称谓也是以鲜卑语称呼。但毕竟君臣有别,即便是最亲近的人也不敢触动皇帝的逆鳞。既然皇帝开了金口,赵王反倒轻松许多。

“好,好。”武帝略带着笑容,手撑着卧榻,强行着身子要起来。

齐王、赵王和寺人一起走上前来,托着武帝的腰,小心地将他扶坐。

“陛下,药要凉了,该喝药了!”寺人小声提醒道。

武帝点点头,寺人将药端来小心伺候着他慢慢灌下去。

武帝皱了皱眉,强忍着喝下,干咳了几声,双眼微闭。

见此情形,齐王和赵王欲起身告辞,武帝微睁眼睑问道:“朕染疴期间朝廷内外有无安宁?”

齐王和赵王相互对视了一眼,瞅了下寺人。武帝见状对着寺人挥了挥广袖,寺人会意,向武帝稽首后端着武帝喝完的药碗行退步礼退出殿外。

“回阿干,南方陈朝与我朝修好,边境安宁;东面前齐宗室偶有骚扰,但有我朝宇文盛将军把持,成不了气候;只是坊间有传闻……”齐王欲言又止。

“坊间传闻什么?”经此一说,武帝显得格外谨慎,微睁的眼睑瞪大了。

“坊间有传闻,说‘白杨树头金鸡鸣,只有阿舅无外甥’。”

“白杨树头金鸡鸣,只有阿舅无外甥。白杨树头金鸡鸣,只有阿舅无外甥。”武帝连道二遍,沉吟片刻,“此乃何意?”

“据阿奴所察,普六茹坚相貌异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恐非人下。阿奴担心日后他会取周而代之。据阿奴分析,普六茹坚汉姓为杨,白杨树头金鸡鸣怕是说冕冠戴在杨坚头上。”

“‘只有阿舅无外甥’作何解?”

“这个阿奴还未曾明白。”

“仅凭普六茹坚汉姓杨,而将这句话和他联系起来未免有些牵强附会,朝臣之上姓杨的太多了,朕是不是应该全部防范呢?”周武帝握拳捂住嘴干咳了两声,“朕也洞察很久了,觉得他相貌非常。普六茹坚的确是个人才,对付他,阿奴可有什么良策吗?”

“阿奴认为,应尽早除之!”齐王并拢五指对着自己的脖子比划着。

“只是,他刚刚和阿奴灭了齐朝,朕还未来得及嘉奖,如果即刻卸磨杀驴恐怕会让天下人授之以柄。况且他还是朕的亲家,太子的岳丈,也是朕的阿干明帝的连襟,其岳丈独孤信家族势力不容小觑啊。”周武帝感到即刻除之有些不易,不免摇了摇头叹息道。

“阿干要尽早荡涤瑕秽,一俟普六茹坚根深叶茂就难以对付。”齐王道。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赵王也附和着。

“朕让靳喜火速通知各部翌日上朝。早朝之上见机行事,罗织一个罪名,先将其下狱再作计划。”武帝沉思片刻,向两位御弟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阿干圣躬欠安,还得多加将息,这除去普六茹坚的事情交给我们阿奴就行了……”齐王和赵王有些担忧武帝的龙体。

“朕在云阳宫已将息了一段时日。久不上朝,朕也担心朝廷上下会有什么差池。”武帝打断了齐王和赵王的话。

武帝和齐王、赵王的这一切举动,被武帝端药碗退下的贴身寺人靳喜在门隙间悄然关注着。

随公普六茹坚时不时抹着额头上豆大的汗珠,在府邸里不停地来回踱步,他刚刚送走了前来通知翌日上朝顺便来报信的武帝贴身寺人靳喜,思忖着良策。

夫人独孤伽罗湿了一条手巾缓步上前给他擦了擦额头:“圣上怀疑你擅权,你可有良策消除他的狐疑?”

“唉!”普六茹坚叹了一口气,“想我杨氏一门忠心耿耿,立下赫赫战功,却无端被圣上怀疑擅权。伴君如伴虎,从当年的权臣宇文护,直至当今天子,都一直提防着我,我杨坚何曾擅权?”

“作为臣子功高震主,是每个皇帝都希望的事情。眼下是怎样面对翌日的难关。”

普六茹坚仰头想了想:“欲保全我杨氏一族,看来还得找丽华通过太子向圣上美言,以打消圣上对我的狐疑。”

“现在找丽华也来不及了,圣上下了禁宵令,这么晚了我们也进不了宫。”

“那我是不是翌日一早面圣请罪呢?”普六茹坚问道。

“你此举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圣上不问,你亲自请罪势必会让圣上怀疑你在宫中安插眼线,越发地对你狐疑了。”独孤伽罗提醒道。

“夫人言之有理,那是不是找郑译来商量商量对策?他点子多。”普六茹坚捻着下额上的美髯,这是他每当思忖时就会作出的习惯性动作。

独孤伽罗连连摇手:“不可不可,郑译这个人有些轻浮,他是太子身边的红人,太子的使坏很多都是拜他所赐,圣上几次都要罢黜他,找他恐怕只会适得其反。”

“那贺若弼呢,他在圣上面前还是能说得上话的。”

“这个老东西,人嘴两张皮,正也有理,反也有理。”独孤伽罗略一沉思,“我思忖了下,要使我们度过这次危机,唯有找一个人。”

“谁?”普六茹坚急切地问。

“来和。”

“来和,来和?”普六茹坚捻髯来回不停地踱着方步,轻轻地念道这个名字。努力想着,却记不起来是谁。

“来和,就是那个当世著名的相士。圣上对他信任有加,只有他的话才能打消圣上对你的狐疑。” 独孤伽罗言语中充满了信心。

“哦,我想起来了,当初这个来和还给我相过面,说我有帝王之相。”普六茹坚转念一想,“不妥不妥,如果他见了圣上,会将为我相面之事和盘托出,这样会更加坚定了圣上要杀我的决心。”

“我看未必,如果来和想这么做那早说了,何必等到现在?”

“也是。那我们备一份腆仪,火速去请来相士。我杨坚此番如果躲过此劫,设若以后发迹,一定不会辜负夫人对我的情意。”从父辈起就被北周皇帝赐姓普六茹氏的普六茹坚在家中时总是以汉名杨坚自居。

“除了请来和圆这场灾难,你还得做一件事才能打消圣上的狐疑。”独孤伽罗望了一眼自己的夫君。

“怎样才能打消圣上的狐疑?”普六茹坚问道。

“办法只有一个,致仕!辞去在京城的一切职务,远离中央核心圈子,方可让圣上认为你不恋栈。”

“也罢。”普六茹坚无奈地叹了口气。

“你若能躲过这场灾难,不愁以后不会东山再起。设若日后真如来和相士所说一样能登上九五之尊,我只希望你不得纳妾,独自宠我一人。”独孤伽罗对自己的夫君娇嗔道。

“那是当然,晛地伐、阿麼、阿祇、秀儿、益钱,丽华、妙容、凝珠、芙芝、五娘,五儿五女都是我俩所生,只可惜四女芙芝早夭。我杨坚对天起誓:有女如荼,匪我思且,此生独宠独孤伽罗;伽罗有宜家之德,我与伽罗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若负独孤,我杨坚即遭天打雷劈。”普六茹坚伸起了右手起誓。

“别!”独孤伽罗伸手捂住了普六茹坚的嘴,侧脸倒在他的肩上,她回想起了那年自己十四岁,普六茹坚十六岁,一个是弘农显贵之后,一个是武川阀阅之姝,年齿相仿的二人在父母的撮合下结为丝萝。在那个结缡之喜的夜晚,月挂柳梢,自己也是这样将脸斜偎在他的肩上。她只记得,他的肩膀好宽阔、好舒坦。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转眼二十年了,自己不仅是十个孩子的母亲,还做了外祖母。唯一不变的是自己的夫君——这个大名叫普六茹坚,小字叫那罗延的男人在束薪之夜对她的承诺,此生只爱她一人。他做到了,他们相携二十载,他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他没有娶妾,身为朝廷重臣的他,对投抱入怀的美女却视而不见,经受了美色的诱惑,在那个一妻多妾制的年代,还有哪个男人能做到?

普六茹坚笑了笑,吩咐舆台备了份腆仪送到了来和府上。

翌日早朝,长安城大德殿。

周武帝端坐龙榻之上,廉远堂高,高屋建瓴,睥睨天下,俯视万生。自从灭掉堂兄权臣宇文护亲政以来,他励精图治,霄衣旰食。政治上严明法纪,进一步整顿吏治;经济上继续实行其父宇文泰时推行的均田制和“均徭役”政策,兴修水利、开建屯田、劝课农桑,多次下诏减租租赋,减轻百姓的徭役;军事上对府兵制建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大力扩充汉人加入府兵,在增强北周军事力量的同时也消弭胡汉之间的矛盾,军权收归自己,避免了柱国、将军由于手握军权所进行的地方豪强武装分裂活动。一时间政通人和、踵事增华,令北方的突厥、东方的北齐、南方的陈朝望而生畏。他采取了北连突厥、南和陈朝的方针,以便形成夹攻北齐的形势,使其疲于奔命,无力和自己对抗。他自比汉武,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先灭北齐,而后灭陈,统一中原和江南后再对付北方的突厥。他崇尚儒家学术,推崇儒学为官学,在建德三年下诏尽断佛、道二教 ,把僧侣、地主的寺庙土地、资产全部没收以充军需,将近百万的僧尼和寺院所属的僧祇户、佛图户编入民籍,强制编入府兵;将本国所控制和管辖区内的奴婢和杂户全部赦免为平民。他通过种种改革措施,最终灭掉了东面的北齐,统一了中原,使北周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丹樨之下,鸳班济济、鹭序彬彬,文东武西分列两边。周武帝环眼望去,丹樨之下的章缝之侣介胄之臣端象简、正云冠,正在蒙敕命,听纶音。他不由地唅了唅首,目光游离在普六茹坚脸上。普六茹坚手持笏板,神态自若,位列介胄列队的首排中间席地而坐。和他并列坐在武将首席的齐王宇文宪侧首斜睨了他一眼,回想起昨晚和武帝的谈话,心中不免有些窃喜,嘴角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浅笑。普六茹坚对此视而不见,傲睨一世。

武帝的目光慢慢移到了文臣首席位上,首席位只留有一张蒲垫在列,他的脸上随即露出不豫之色,转首看了一下侍立龙榻西侧的靳喜:“今日太子为何没来上朝?他是否知晓?”

靳喜的目光扫视了一下丹樨之下的宇文孝伯后,缓步走到武帝身旁,俯身轻声道:“老奴昨夜没有见到太子,请右宫伯转告太子了。”

武帝的目光移向了介胄列队,介胄列队相邻列席的郯国公乌丸轨和右宫伯宇文孝伯相互对视一眼,旋而又低首回避武帝威严的目光。

“宇文孝伯,你是太子老师,你可知道,太子今日为何不来早朝?”武帝高声质问道。

手拿笏板的宇文孝伯从蒲垫上站起,走出队列上前作揖:“启禀陛下,太子近日有些贪顽,导致昼夜颠倒,以至误了早朝。”

坐在旁边的乌丸轨忍不住了,也站起身走出队列,上前奏道:“臣有一奏,太子不仅只是贪顽,而且品行低劣,没有仁孝,不恤民众,不堪继任皇位执掌朝政,恳请陛下重新立储。”

周武帝微微怔了一下,初夏的天气,突感到背后一丝寒意:“乌丸轨,你说太子品行低劣、不恤民众,你从实说来,果真如此,朕决不姑息。”

“启奏陛下,臣和右宫伯征讨吐谷浑时,太子作为监军,时常喝得酩酊大醉,在闾巷中见到年轻美色女子直接抢回军营。甚至,甚至还……”乌丸轨欲言又止。

“但说无妨!”周武帝命道。

“太子他,他甚至还扣克军饷。”乌丸轨说罢从袖中拿出一叠奏折,“这些都是军中举报揭发太子的奏折。”

武帝朝寺人靳喜使了个眼色,靳喜走下丹樨接过奏折,取出其中一份奏折摊平呈放在武帝面前的龙案上,武帝仔细阅视,脸色逐渐发绀,未等阅完直接将奏折扔到丹樨之下。

“宇文孝伯,你和乌丸轨同在军中,那些弹劾奏折内容你可知晓?”周武帝厉声问道。

“弹劾奏折内容微臣都已阅过。”宇文孝伯弯腰将手中笏板举高,希图盖住自己的面目。

“宇文孝伯,那你说,弹劾奏折上的内容是否属实?”武帝问道。

右宫伯宇文孝伯脸上一阵彤红:“郯国公所呈奏折上的所言极是。太子应为四海所仰慕,但臣未听说过他的美德。微臣愧任宫官,应当受到责备。太子作为国家的储君,陛下应当选有才德的皇子。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希望陛下为大周江山考虑。”

“你,你。朕以前每当问你太子言行时,你不是说太子近来没有什么过失吗?”武帝手指宇文孝伯怒斥道。

“禀陛下,微臣听说父子之间,别人很难说什么话。微臣知道陛下不能忍痛割爱,太子每次失德,臣都想提醒陛下,但话到了嘴边又实在于心不忍……微臣作为太子的老师,总是寄希望太子有一天能够奋发上进、有所改变。现在既然朝堂之上有大臣弹劾太子,微臣不得不说出实情。”宇文孝伯战战兢兢地道。

“好,好,原来你一直都在蒙蔽朕,太子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你宇文孝伯难辞其咎。”武帝一脸怒容,不由咳嗽了几声,站起身来回踱步。

“微臣不敢!”宇文孝伯拿着笏板连头都不敢抬起,大气不敢出一声。

“陛下,保重圣躬啊!”丹樨之下的章缝之侣介胄之臣齐声劝道。

武帝重新坐到龙榻之上,抖了抖冕服,面向普六茹坚:“普六茹坚,朕想听听你的意见。你说,朕应不应该废掉太子重新立储?”

普六茹坚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太子虽说荒诞,但毕竟是自己的女婿,太子日后成为皇帝,自己也就成了当朝国丈;设若更换的储君一旦成为天子后哪有自己说话的份?换了太子,他的长女丽华连太子妃位置都保不住。再则如若新储君像武帝一样对自己有所猜忌,自己连活下去的希望都渺茫。想到此,他站起身来上前一步:“微臣近来也略闻太子有不端之行,微臣虽然是太子的岳丈,但微臣决不偏袒。太子舞象之年,正是顽劣年纪,又缺乏管束,未免做事有些不合情理。太子天资聪颖,设若有玙璠标榜嘉言懿行,教授太子学习儒家经典,绳愆纠缪、养正毓德,相信太子一定会迷途知返、洗新革面。”

宇文孝伯斜眼睨了一下普六茹坚道:“随公这话是何意啊?你这是指责我是淄涅之人不懂礼仪,教导太子无方吗?”

普六茹坚陪笑道:“宫伯大人多虑了,大家都知道宫伯大人为人怀瑾握瑜、高山景行。宫伯大人毕竟是介胄出身,论打仗是内行。仆ƒ不是说宫伯大人不懂儒家经典,仆的意思是相比于礼部的那些官员们,大人的学识还是略有欠缺。普六茹坚山野粗人,说话蔽俗,多有冒犯,还请宫伯大人多多海涵。”

“你!”宇文孝伯手指普六茹坚,无奈又放下衣袖,怒目而视。

乌丸轨瞅了一眼宇文孝伯,又瞅了一眼普六茹坚,心下暗忖:普六茹坚这个老狐狸,不敢得罪圣上,也不得罪太子,把太子的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他是太子岳丈,圣上设若死了,他还是皇亲国戚,还可以继续擅权。想到此,他不甘示弱:“陛下,普六茹坚是太子的岳丈,当然向着自己的女婿说话,这立储之事事关国之根本……”

“郯国公,你这叫什么话,仆向来公私分明,有一说一。”普六茹坚蔑视地望了乌丸轨一眼。

武帝挥了挥手:“都不要吵了,贺若弼,朕想听听你的意见?”

上柱国贺若弼暗自思忖:这立储之事,圣上已经早就定下了皇长子宇文赟,刚才朝堂几位大臣争得不可开交,圣上都未做表态,意思再明确不过了,明摆着不想换储。乌丸轨这不识好歹的家伙不是和圣上对着干吗?自己的父亲贺若敦就是因为口无遮拦,出了怨言,引起权臣宇文护的不满才招致杀身之祸,父亲临终前拿着锥子猛戳自己的舌头,让自己不要多管闲事,自己可不能辜负了父亲的一片苦心。

想到此,一直在作壁上观的贺若弼上前一步道:“太子养德春宫,微臣未闻有过。陛下诸多皇子中,太子最长,其他皇子尚且年幼,若是废长立幼恐怕不合祖制,陛下难道忘了秦朝废扶苏立胡亥,汉末袁本初、刘景升废长立幼之事吗?”

乌丸轨道:“上柱国此言差矣,季汉后主、晋惠帝都是长子,设若汉昭烈帝、晋武帝立其他子嗣,恐怕社稷也不至断送。”

周武帝看了看众大臣: “上柱国言之有理,郯国公说得也不错。太子虽然顽劣,姑且给他一段时日悔改吧。设若太子不加改正,再议换储之事。”

乌丸轨还要说什么,周武帝挥了挥手:“众爱卿还有何事要奏吗?”

介胄班列相邻的齐王宇文宪和赵王宇文招都将目光扫向武帝,又将目光停留在普六茹坚身上,暗示武帝不要忘了昨天的密奏,武帝感激普六茹坚对废立太子之事打了圆场,避开了齐王和赵王的目光。

见武帝目光移向别处,齐王和赵王不免暗中着急,四目对视,齐王会意,刚准备站起出列,这一切被普六茹坚尽收眼底,他决定先下手为强,还未归队的他举着笏板道:“陛下,臣有事要奏。”

周武帝颔首以示同意。

普六茹坚道:“臣自跟随陛下平齐,未进寸功,受陛下福荫封臣为柱国,晋位随公。臣每感皇恩浩大,细细思之,臣才不配位,何德何能担此重任?臣愿致仕卸甲归田、悠游林下,伏乞圣准。”

事出周武帝之料,齐王和赵王也感觉突然。齐王捶了捶自己的前胸,只恨自己的步伐迈晚了一步。

这么恋栈的一个人居然要乞身?这是在试探朕吗?还是有人走漏了风声让普六茹坚感觉朕有杀机?朕本没打算杀他,只是想释掉他所有的权力,他如今提出来不是正中下怀吗?不如做个顺水人情,给他一个台阶下,让他回原籍当一个寓公,也不枉后世富贵。转念一忖,他是太子岳丈,从他父亲杨忠起就为大周立下汗马功劳,被赐鲜卑姓“普六茹”,进封上柱国。普六茹坚党羽众多,设若准其致仕,恐怕会有人不服啊。

想到此,周武帝圣躬前倾:“随公乃当今朝廷中流砥柱,位高权重,正值春秋正富,还尚未达到致仕年岁,怎能一走了之呢?”

“臣未见寸功,承蒙陛下隆眷,留在朝廷议事,臣真的是不堪重任;臣是太子岳丈,一言一行,难免授人以柄。臣自小在尼姑庵里长大,诠才末学,虽随父亲征战积累了点经验,实乃阘茸之辈,以臣之愚质,能做个县丞足矣。”

周武帝闻听此言,之前不豫的心情也随之大悦,顿觉沉疴顿愈。普六茹坚主动致仕,他也不忘惺惺作态挽留一番:“随公才能岂是县丞堪比?如今齐朝刚平,齐地亟需有才德的人去治理。冀州前齐任城王高湝的残余势力还未被灭,定州离营州高宝宁的割据地也不远。既如此,只有先委屈随公去定州上任做个总管吧。朕真得是舍不得你走啊,随公王佐之材,你这一走,朕就如同蜩螳少了一只蝉翼。一俟冀州前齐的残余势力被灭,随公还是来京城任职吧。”

说完,周武帝用龙袖遮掩住不曾挤出泪水的双眼,余光注视着普六茹坚。

“谢主隆恩,微臣虽庶竭弩骀,一定不负陛下所托。”普六茹坚毕竟是老政客了,思忖着周武帝想把自己逐出京城,还要言不由衷、虚情假意,滴几滴鳄鱼的眼泪,堪比伶人。你会演戏,我就装傻,配合你演,顺便应验一下来和的说辞,看看究竟鹿死谁手?看看谁能笑到最后。

“小小定州总管实在是埋没了人才,随公的才德可堪比尧、舜啊……”周武帝不由自叹起来。

周武帝话中有话,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吓得普六茹坚跪地稽首:“陛下这是折杀微臣啊,只有陛下您才有尧、舜之德啊,臣能苟全性命已足矣,怎能堪比帝王?”

“哈哈哈,随公平身,朕戏耳,不必当真。”周武帝笑道。

普六茹坚站起身归队,用衣袖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水,朝服早已被汗水浸透。

早朝结束,出得殿来,乌丸轨追上了贺若弼,扯住他的绛色朝服衣袖:“贺若老狐狸,之前你一直怎么跟我说的?每每我们私下谈起圣上立储之事,你总是跟我说太子德行不够,德不配位,难以继承大统。如今殿堂之上你却背道而驰。”

贺若弼扯开了他的手,抖了抖衣袖,试图熨平被他刚拉扯的褶皱:“你还知道我们是私下说的?君主若不有所隐藏,就会失去臣服于自己的大臣;大臣若不有所隐藏,就会失去自己的身家性命。所以,我不敢在圣上面前轻率发表对太子的评议。我不能忘记我父亲临终前对我的遗言。废立太子之事,只能对圣上私下说,我和你的对话也仅限于我们私人之间,又怎能在朝廷之上饶舌?这有关皇家的尊严,你这不是给圣上难堪吗?”

“你,你,老夫一心只为了国家,绝对没有任何私心。”乌丸轨手指贺若弼,不停地哆嗦。

贺若弼“哼”了一声,头也不回,拂袖而去。

“郯国公,随他去吧,圣上爱立谁就立谁,希冀太子品行有所改进,不再贪图享乐,日后做一个德行配位,以天下百姓为己任的好皇帝。”宇文孝伯上前安慰道。

乌丸轨一脸苦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太子如此顽固不化,一旦登基,大周的江山恐将落入他人之手。”

周武帝出得大德殿,齐王宇文宪和赵王宇文招紧随其后,刚准备坐上玉辂回宫的武帝回头望了一眼:“二位阿奴,还有何事?”

“阿干,将普六茹坚放走这是放虎归山,到时噬脐莫及啊。”齐王有些惋惜。

“朕收了他的权力,他只能在定州城和那些残余势力的前齐王爷们作战,这样一来设若战死,我大周除去一个劲敌;设若灭掉前齐残余势力,则大周天下太平,人心归一,此乃一石二鸟。二位阿奴若不放心,朕请来和相士来算一卦,若来相士认为他有帝王之相,趁他未去定州赴任前杀他也犹未晚矣。”

靳喜给午觉刚醒的周武帝喂完了药,周武帝伸了伸懒腰,自感龙体已近痊愈,吩咐靳喜拿些奏折给他御批,靳喜双手捧着一本奏折缓缓展现在他面前案几上:“陛下的圣躬还未痊愈,当以休之。”

周武帝唅首,接过奏折看了看,在上面注了御批后又卷起,揉了揉印堂穴,问道:“来相士到了吗?”

“正在宫外等候陛见。”

“让他到御花园候着。”

“传来和到御花园议事!”靳喜手拿拂尘向门外走去。

靳喜为周武帝更换了通天冠、绛纱袍、皂缘中衣和黑鞋,来和则头戴一顶进贤冠,身着白色大袖衫早已在御花园的凉亭等候陛见,见武帝到来急忙跪地稽首。武帝道了句“平身”后令他到荷塘边,来和紧随武帝其后来到了塘边,荷塘里一排排菡萏葳蕤地盛开着,浅红带紫,羞赧得像一个个待出嫁的少女;碧色的荷叶上不时有金蟾跳动发出阵阵蛙鸣。在这“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的荷塘里别有一番韵味。

荷塘边早已横着两根钓竿,武帝摒去了靳喜,指着鱼竿命令:“来和,过来陪朕钓鱼。”

来和吓得跪倒在地:“小人是什么身份,怎敢和陛下并肩垂钓?”

“朕让你陪朕钓就陪朕钓。怎么,你想抗旨?”周武帝佯装怒容。

“小人不敢!”来和起身用袖口揩了揩额头上的汗,战战兢兢地坐到了周武帝旁边。

周武帝望着池中的菡萏,不免吟了起来:“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结修根于重壤,泛清流而擢茎。退润王宇,进文帝庭。竦芳柯以从风,奋纤枝之璀璨。其始荣也,皦若夜光寻扶桑;其扬辉也,晃若九阳出旸谷。芙蓉蹇产,菡萏星属。丝条垂珠,丹荣吐绿。焜焜韡韡,烂若龙烛。观者终朝,情犹未足。于是狡童嫒女,相与同游,擢素手于罗袖,接红葩于中流。”

“来和,知道朕吟的是谁的诗词吗?”

“臣斗胆回话,陛下吟的是曹子建的《芙蓉赋》。”

“嗯。”周武帝点了点头,露出赞许之情,“都说来相士博学多才,果真如此。”

“陛下谬赞,小人只是粗通文墨,略读过一些诗词歌赋罢了。”

周武帝拿了一条蚯蚓放在鱼钩上伸进塘里,望着平静的水面,浮漂动了,武帝一甩手将一条大鱼放进篓里,接连钓了三四条,再望来和,一条都没钓着,便道:“来和,听说你是垂钓圣手,今天表现不尽人意啊。”

“小人,小人不敢僭越。”

“朕恕你无罪,陪朕钓!”周武帝笑道。

来和放松了紧张的情绪,调整好心态,紧接着一条大草鱼上钩,武帝察之,好大的一条大鱼啊,足有三十多斤!心中暗自思忖,如果普六茹坚是这条大鱼,他是否会上钩呢?

“来和,这里就朕和你俩人,朕问你什么,你要如实向朕回答,不得有任何隐瞒和欺骗。”周武帝斜乜了一眼来和。

“是,是,小人不敢!”

“来和,你是天下著名相士,也见过朝中大臣,朕问你,宇文宪的面相如何?”

“回陛下,臣观齐王面相,人中部位平坦无痕迹,此面相之人个性较为平和,行事保守、拘谨,不太具有野心,也少强烈欲望,最多是个王爷之相。”

周武帝点点头:“嗯。那宇文孝伯呢?”

“回陛下,右宫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印堂上方有伏犀骨,从面相上来看,日后顶多当个小冢宰。”

“哦,那普六茹坚呢?听人说他是帝王之相,你觉得他的面相如何?”周武帝突然话锋一转。

原来圣上对普六茹坚一直不放心,之前我也给普六茹坚相过面,曾说他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眼如曙星,无所不照,当王有天下。这事是不是要告诉圣上?如果说了,圣上肯定会责怪我为什么不早说?为什么私下给大臣看相?这可是诛连九族的事。但如果不说,那可是欺君之罪,一旦圣上查下来,昨晚随公派人到我寒舍,赏赐了我金银细软、布帛菽粟的事也将公布出来,会不会把我当成他的同党?来和犹豫着。不,不,绝对不能说!说了是死罪,不说还能侥幸的活着。说不定随公真有那么一天荣登大宝,我来和还是功臣呢。嘴长在我脸上,还不随我怎么说。想到这,来和有些紧张,用袖口揩了揩额头上的汗水希图来躲过武帝的注意力。

“来和,你紧张什么?” 周武帝目光在来和脸上游离着一刻没有停留。

来和直接跪倒在地:“天热,小人是怕热。”

故作镇静后,来和编了一个谎:“禀陛下,据小人观察,随公头颅较大,额角丰隆,止是守节人,可镇一方。若为将领,阵无不破。”

“你是说普六茹坚最多当个将军?”

“是,随公大富即贵,顶多官至上柱国。”来和附和道。

“大胆来和,朕听说普六茹坚掌中有‘王’字型掌纹,太祖皇帝也赞他‘此儿风骨,不似代间人’。听说你和普六茹坚交好,你竟敢包庇他来欺骗朕?你可知道欺君之罪当何处理?”周武帝佯装不豫。

“陛下,小人纵使有十个胆也不敢啊!”来和趴在地上不停地稽首。

“量你也不敢,起来吧。朕戏耳,试试看你对朕是否忠心。”周武帝对天长啸,长长地舒展了一口气。

          注释:①阿奴:鲜卑语兄弟

②阿干:鲜卑语哥哥

③仆:谦词,旧时男子谦称自己。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