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寅宇的头像

李寅宇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8/10
分享
《大漠悲歌•长安恨》连载

第一十二章 武川镇玄霓祭祖 鄂尔浑长孙射雕

经过数日的颠簸,迎亲的队伍远离喧嚣的繁华都市长安城,渐次来到了荒芜人烟的草原,宇文玄霓坐在车舆里闲得无聊,索性摘掉红盖头,想拿一本陈伯信赠送自己的《庾子山集》阅读,翻遍整个舆厢亦未找到,是自己疏忽漏拿?抑或是父母怕自己睹物思人没有放入嫁奁?她不得而知。陈公子啊,我已远嫁,你在陈朝安好?当下心中不免一阵唏嘘。她拿起了另一部庾信的诗集看了起来,看了一会不免觉得眼睛有些干涩,不由地掀起了帷幔一角,只见草原的不远处是一座连绵不断的山脉,山脉下的草原上一座座白色穹庐矗立着,成群的牛羊在嘻闹,不远处一涧小溪旁有数百只牛羊在吃草,牛羊的男主人骑着骏马手持马鞭在吆喝,他看见不远处一个女子抱着一只羸弱的小羊从白穹庐里走出来,旋即兴奋地跳下马来,将马鞭扔在地上,跑向女子。

“莫娜!”男子张开双臂疾步奔来。

“阿古塔,是你吗?”正在抚摸羊羔背的女子闻得男子叫她,激动地朝他奔来。

男人张开他有力的双臂将女子拥入怀中,女子倒像是一只羸弱的羊羔倒在他的怀里。

“阿古塔,你这么晚才来,我还以为你食言了呢。”女子娇嗔中不免带着点责怪。

“莫娜,我说好要娶你的。你瞧,我都将成群的牛羊赶过来了。”男人拽了拽女人的麻花小辫爱怜地说。

草原上的这对情侣真幸福,如果不是政治使命,自己是不是也会和陈伯信一样过着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生活?她曾无数次幻想着和爱侣成亲后的情形。可惜,自己对婚姻做不了主,谁让自己出生在皇家呢。设若有来世,宁愿做草原上的一个牧民,和自己心爱的人儿骑着骏马驰骋在草原上,无忧无虑。

可是,这一切都只能是幻想,未来的夫君——突厥可汗阿史那摄图会是什么样子呢?听莫贺说在自己及笄那日曾遇见过他,当时对他没有留意,也自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草原上的男人,应该是一个粗犷的汉子吧。她想。

“这是什么地方?前面那座山脉又是什么山?”宇文玄霓问道。

“是阴山。”骑在前面的长孙晟回首答道。

“阴山?是不是《敕勒歌》里‘敕勒川,阴山下’的那座阴山?这片草原就是敕勒川?”

“不错,正是这座阴山。脚下的这片草原正是敕勒川。公主也知道《敕勒歌》?”

“是啊,我知道这是前齐大将斛律金所写。玉璧之战,高欢失利,斛律金为鼓舞士气,写下这首歌,并用鲜卑语唱给高欢听。”

长孙晟原以为宇文玄霓久居京城和其他公主一样有一股傲气,此刻见她谈吐不凡,不由对她高看一眼。

宇文玄霓高声地念道:“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公主久居宫中,在市井繁华中生活惯了,没想到竟然对草原文化也这么有兴趣?”

“特使大人别忘了,我的祖辈世代都居住在阴山北麓的武川镇。”宇文玄霓笑道。

“属下愚昧,倒是忘了这一层关系。”长孙晟笑道。

“我自幼生长在长安,却从未到过先祖居住过的地方。”

“公主不必自扰,此番去突厥,武川镇是必经之路。”

“到时倒要好好看看祖居地是什么样貌。”宇文玄霓笑着,话锋一转,“长孙特使,你说,我们大周哪位将军才能和前齐的斛律金相比?”

宇文玄霓突然的提问让长孙晟着实一惊,但他很快恢复了平静,心中似乎早有答案,却不便明说,于是反问道:“公主饱读诗书,您认为我大周哪位将军才能有斛律将军的勇猛和学识?”

“能与斛律将军相比的,大周唯有大丞相、随国公杨坚。”

闻听此言,长孙晟心下一怔,也不知她说此言是出自内心,还是故意在试探自己,不由地望了一眼宇文玄霓:“公主何出此言?”

“丞相大人文治武功不是大周其他将军能比拟的,丞相决策于千里之外,用兵于帷幄之中,这不是正和斛律金将军一样吗?”

“二人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公主只说对了一半。”

“此话怎讲?”宇文玄霓问道。

“斛律金虽用兵如神,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盲。这文化上相比,咱丞相可就强多了。”

“那又怎样?刘邦、项羽也不爱读书,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不是也流传千古?斛律金虽说识字不多,但他的这首《敕勒川》在前齐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孩童都能倒背如流,在我大周境内也流传甚广。”宇文玄霓莞尔一笑。

“公主确实是博学多才,引经据典,属下实在是佩服。属下认为,大周唯有一人才能称得上文治武功。”

“谁?”

“令尊大人!”

宇文玄霓闻言一怔,道:“我父王怎能称得上文治武功?”

“咱大周有文治的人很多,有武功的人也不少。李德林、薛道衡、颜之仪都是博学之人,他们在文学方面天赋异禀、造诣深厚,设若带兵打仗他们却是外行;贺若弼、韩擒虎、杨素等一批武臣勇冠三军,所向披靡,设若作文章他们却是生手。令尊大人平齐、击吐谷浑、破稽胡擒刘没铎,这是武功;喜爱庾信文风,作诗《从军行》,这是文治。咱大周没有人能望其项背。”

宇文玄霓见长孙晟如此评价父王,甚是高兴,不免谦逊地一笑:“长孙特使说笑了,谢谢长孙特使对我父王抬爱。”

“公主自小深受赵王熏陶,有乃父之风,属下想听听公主对大周目前的局势有怎样的看法?”

“大周自建国以来实力一直不能与前齐相提并论,只是大周遇到的是明主,而前齐遇到的是昏君。我朝孝闵帝、明帝、武帝三任皇帝励精图治,而前齐自文宣帝始,废帝、孝昭帝、武成帝、后主个个暴虐无常,昏庸无道。我朝自开国以来至武帝重用独孤信、齐王、韦孝宽等良臣,前齐重用和士开、穆提婆、高阿那肱等宵小之徒。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也是我大周能够灭掉前齐的原因。只可惜……”

“只可惜什么?”长孙晟追问下去。

“只可惜我的堂兄天元皇帝是个昏君,杀了齐王、宇文孝伯、乌丸轨等忠良之臣,如今小皇帝幼冲,大周究竟走向何方也是个未知数。”宇文玄霓已远嫁,不再遮遮掩掩,将心中的不满愤懑之情脱口而出。

“公主休再妄议朝廷,就此打住。倒不如说些有趣的。”

“什么是有趣的?”宇文玄霓反问。

“不知公主有没有见过草原人家提亲?”

“提亲看过,至于草原上提亲……”宇文玄霓双曈剪水,“那到没有。”

“公主想不想见识一下?”

“那太好了。”宇文玄霓对好奇的事物充满着些许的兴奋。

长孙晟调转马头,用突厥语和处罗侯嘀咕了几句,处罗侯点点头。长孙晟又来到宇文神庆耳边向他说明了情况,宇文神庆命令迎亲的队伍扎营暂歇。

宇文玄霓暂时掀掉了头上的红盖头,作为突厥迎亲特使的处罗侯牵着她的手扶着她下了车舆,此时的他多么希望就这样一直牵着她这双白晳的柔荑,他偷偷看了她一眼,心中思忖:如果自己是突厥可汗,她会不会嫁给自己?

宇文玄霓被这双饱经沧桑而又不失粗糙的大手揉捏着,这双手一点都不好看,也不细嫩,握自己手的力度一点也不温柔,倒像是和雠敌辦手腕,用足全身之力至对方于死地而后快。是不是北方突厥民族男人的手都是这样?是不是即将成为自己夫君的突厥可汗阿史那摄图的那双手也是这样?她想起了陈朝质子陈伯信,他的那双手是多么的细致滑润,流水一般丝柔光滑,即使捏紧自己的葇荑时也是温柔尔雅,不似突厥叶护这般野蛮,难道这就是江南人和外番蛮子的区别?想到此,她恨不得立即抽回自己的手。

“我的手,有些疼。”见处罗侯紧牵着自己的手没有放开的意思,宇文玄霓善意并不失礼节地提醒道。

“请公主原宥!”处罗侯察觉到自己的失态,脸涨得彤红,慌忙中松开牵着她的那只手,向她抱拳施礼。

宇文玄霓笑了,她用另一只手揉了揉这只被拿捏得很疼的手腕,打量着眼前这个面容清癯、眉目疏朗、长颐偻背的男人,心下思忖:这突厥男人外表粗犷,害起羞来却如女人一般可爱,煞是有趣。

“今天草原上有人订亲,请公主随我和正副特使观摩,祝福一对新人。”四目相视,处罗侯将目光移向他处,借机掩饰自己的尴尬。

宇文玄霓身着嫁衣不便脱去,宇文神庆、长孙晟两位正副特使脱掉戎装,挑选了几个武艺高强的随从和处罗侯、宇文玄霓来到穹庐前,处罗侯示意他们一行在门前稍候,自己先钻进穹庐。

俄倾,处罗侯和穹庐的女主人莫娜以及那个叫阿古塔的男子走了出来,阿古塔对着一行人弯腰致礼:“欢迎来自中原的客人来见证我和莫娜的订婚仪式。”

一行人在主人的好客下随着他进入穹庐,莫娜指着两个正忙着杀牛宰羊的男女向他们介绍是她的父母,长孙晟便作起了翻译的工作,莫娜父母朝他们报以微笑算是招呼,便走出了穹庐忙活去了。

一行人围着案几坐在地上的蒲垫上,莫娜给每人斟满了马奶,宇文玄霓端起湣了一口,自幼喝过数不尽的奶,却从未有过今日这般醇香。

须臾,莫娜的父母走进来邀请宇文玄霓一行人出得穹庐,穹庐外一群牧民穿着民族服饰载歌载舞,莫娜的父亲将刚烤好的羊排端到宇文玄霓一行人的面前,宇文玄霓虽听不懂他嘴里嘟噜着什么,但从他慈祥的面目中看出他的好客。长孙晟用突厥语和处罗侯交流着,尔后告诉宇文玄霓,莫娜一家和阿古塔都是生活在大周边境的突厥人,突厥人遇到重大节日都会载歌载舞,烤羊排羊腿是突厥人招待客人的一种方式。等会还会举行盛大的订婚仪式。

一行人吃着羊腿羊排喝着马奶一边欣赏着突厥舞蹈,一边等待着订婚仪式,随着突厥民族音乐响起,人群中舞蹈着的莫娜走到宇文玄霓跟前拉着她的手邀请她一起翩翩起舞,不会跳突厥民族舞的宇文玄霓索性跳起了鲜卑舞,宇文玄霓的翩翩舞姿引得从未见过鲜卑舞的突厥人一片喝彩。处罗侯仔细打量着这位即将成为突厥可贺敦的嫂子,明蛑的皓齿、白腻的柔荑、纤细的身材、圆润的臀部,以及那对丰满挺拔的乳房,如果不是碍于是自己的嫂子,是突厥未来的可贺敦,他会像畜牲一样猛扑上去,但是理智告诉他不能这么做。

宇文玄霓也跟着莫娜学起了匈奴舞蹈,她天赋异禀,一炷香的工夫已经现学现卖,众舞者将她围在中间,宇文玄霓也是一身嫁衣,仿佛今天的新娘是她而不是莫娜。

曲罢舞终,萨满教的男觋女巫赤着足跳了起来,他们高举火把,嘴里神神叨叨地不知念着什么,阿古塔牵着莫娜的纤细小手向北方跪拜。处罗侯告诉他们,因为阿古塔和莫娜是突厥人,所以对着自己祖籍方向叩拜,这也是突厥民族祭祖的一种方式。

莫娜和阿古塔并不知道宇文玄霓一行的底细,只知道他们来自中原,在这人迹罕至的草原上也是第一次遇见过除了突厥以外的民族,他们不知道如何向牧民们介绍他们,只是称呼他们为中原远道而来的客人。长孙晟佯称自己姓孙,是来自中原的商贾,指了指宇文玄霓佯称是自己妹妹,要将她嫁入突厥,处罗侯则是来迎接他们的突厥人。那些参加文定之喜仪式的纯朴突厥人平素没出过远门,也不清楚草原以外的事情,便信了他半真半假的话。

临别时,宇文玄霓摘下了自己的金发簪留给莫娜祝贺她文定厥祥,莫娜则拿出了一把刻有自己名字的宝刀作为回赠,两人以姐妹相称,玄霓为姐莫娜为妹,并约定日后相见以此作为表记。

宇文玄霓在莫娜的不舍下出得穹庐,队伍一行继续往东北方向而上。

“往东就是盛乐城了,进了城大家到驿站稍作歇息。”宇文神庆命道。

“盛乐城?我们鲜卑民族的那个发祥地?”宇文玄霓撩开帷幔问道。

“是的,还是北魏故都。”骑在前面的宇文神庆回望她一眼补充道。

“听说长孙氏是北魏拓跋氏后人,长孙特使,不知你们为何改姓长孙了?”

长孙晟叹了口气,娓娓道来:“先祖拓跋郁律有两个儿子,长子拓跋沙莫雄,次子拓跋什翼犍。拓跋什翼犍复建立了代国,后来他的孙子拓跋珪建立了北魏,尊曾祖父拓跋郁律为始祖,拓跋沙莫雄的长子拓跋暠有功于北魏,世袭王族大人。到了孝文帝拓拔宏时明确规定以拓跋嵩一脉为北魏朝皇族宗室之长门,又因拓跋嵩是拓跋郁律长孙,所以就赐拓跋暠一脉以‘长孙’为姓,拓跋嵩也就成为我们长孙氏的始祖。”

宇文玄霓莞尔一笑:“这倒是很有趣,不知长孙特使能否给我讲讲盛乐城是我们鲜卑民族发祥之地的由来?”

长孙晟道:“盛乐城连着敕勒川,为连接关内至阴山南北的要冲之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曾四次为都。初置于商周时期,为猃狁居住的襄地;春秋时为狄国,晋文公重耳曾流亡于此;赵武灵王时置云中郡,此时襄地属云中郡管辖。秦统一六国后,建制沿用。汉时为成乐县,归定襄郡管辖。东汉时,改名盛乐,复归云中郡。曹魏时期,盛乐被中原王朝弃之荒外。我们鲜卑民族原本生长在大鲜卑山、鲜卑山等地,汉魏时开始南迁,随后又向西扩展。在首领拓跋力微统治时期,一度拥有‘控弦士马二十余万’。他率领族人迁移到敕勒川,并使得鲜卑各部归服,就连一度强盛的乌桓部族也被臣服。拓跋力微举行部落酋长祭天大会,柴燎告天,建立政权,定都盛乐,此为拓跋部第一次定都盛乐。八王之乱后,晋朝式微,鲜卑索头部首领、拓跋力微之孙拓跋猗卢率部帮助晋朝击退了匈奴的侵扰。晋怀帝为表感激,封拓跋猗卢为大单于,晋爵为代公。晋怀帝死后,晋愍帝封拓跋猗卢为代王,建立代国,以盛乐为北都,以平城为南都,盛乐城第二次成为了拓跋鲜卑的都城。拓跋猗卢薨后,代国分裂,徘徊于塞上各地。直至晋咸康年间,拓跋什翼犍再次复兴代国,建元‘建国’,在盛乐故城南又筑盛乐新城,并于晋永和二年迁都盛乐,盛乐城第三次成为了拓跋鲜卑的都城。不久,拓跋什翼犍的庶长子拓跋寔君受人撺缀,杀死拓跋什翼键。苻坚趁势攻代,代亡。战乱中,拓跋什翼犍嫡子、太子拓跋寔的遗腹子拓跋珪在母亲贺兰氏的带领下逃出了盛乐。淝水之战后,苻坚被杀,苻秦灭亡。拓跋珪在贺兰部的支持下,回到了代国,在敕勒川被拥戴为代王,年号‘登国’,定都盛乐。不久又改称魏王,建天子旗号,改元‘皇始’。这便是盛乐城第四次成为拓跋鲜卑的都城。再后来,拓跋珪迁都平城,改国号‘魏’,改元‘天兴’,是为北魏道武帝。虽然此后盛乐城不再是拓跋鲜卑的都城,但在拓跋鲜卑的历史地位未有所改变。她见证了拓跋鲜卑的兴盛和衰落以及狩猎向游牧、农耕的文化转变。”

宇文玄霓一路饶有兴趣地听他讲着,不觉已到了盛乐城,盛乐城中八街九陌、红飞翠舞、车马骈阗、勾栏瓦肆,汉人、鲜卑人、突厥人,以至一些回鹘人、羌胡人、契丹人、粟特人互相交融,他们在一起喝酒聊天,互市买卖,一片和谐繁荣景象,虽说是落没都城,盛乐城没有长安城的大气磅薄,但也不乏大都市的喧嚣繁华。

“这便是榷场了,是我大周和突厥互市的边境场所。”长孙晟向宇文玄霓介绍道。

“瞧他们好幸福,鲜卑人和突厥人互做买卖、称兄道弟,为什么鲜卑人和突厥人还要打仗呢?”宇文玄霓自喃着在想这个问题。

“那就靠公主来维护两国的友谊了。公主嫁到突厥后,就成为了突厥的可贺敦,突周两国的友好关系就寄托在公主身上。”处罗侯一板一眼地说道。

“他说什么?”宇文玄霓听不懂他叽哩咕噜的语言,但从他严肃的脸上看出他的话很有分量,她问骑马走在自己前面的长孙晟。

长孙晟笑着向她作了翻译,并向她介绍说盛乐城里有一座青冢,那便是王昭君的陵墓,也有人说是她的衣冠冢,等到驿站用完膳后,就去祭拜这位和平使者。

宇文玄霓一向视王昭君为私淑,王昭君就是自己的偶像。小时候就缠着赵王给她讲故事,因为是女孩子,赵王就和她讲一些古代女子,诸如妇好、西施、王昭君等人的故事,当听了昭君因无钱送给画师而被画丑时,幼小的心灵触动了,忍不住一遍遍地骂着毛延寿,当听说汉元帝斩了毛延寿后则显得开心至极。赵王暗暗称奇,觉得自己女儿自小便爱憎分明,长大后绝非凡人。在驿站用完膳后宇文玄霓便催促着迎亲的特使们上路,从小生活在长安城的她对京城外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渴望,此刻的她就像一只久居笼中的鸟儿,恨不得张开双翅立刻飞向青冢。

一行人离开驿站,在一个向导的带路下,经过一道道坎坷的石子路,穿过一片丛林,远处便是一座圆冢,圆冢前神道旁有两排并列齐整由石翁仲、石兽群、石望柱等组成的石像生,神道的砖缝间隙中冒出了一些青苔的痕迹,在这荒郊野外向世人诉说着沧桑。

“这便是青冢,也叫昭君墓。”向导停在了石望柱前,指着前方圆冢向一行人介绍道。

宇文玄霓下得车舆,脚抵神道。自南向北,神道两侧第一件石雕便是一对石望柱,石望柱往北便是一对石狮,她走到一尊石狮前,石狮向她斜睨着双眼,像极了赵王府门前的石狻猊。她半蹲下来用手轻轻抚摸了一下石狮子额头,希图带来好运,石狮子的额头早被行客们抚摸得显出黑色痕迹,如同包浆般和身子泾渭分明。再自北去,依次为石獬豸、石骆驼、石象、石麒麟、石马、石羊各一对。

石兽群再往北走,神道两旁分列着一对持简文臣和持剑武将组成的石翁仲,经过五百多年的风雨洗礼,这些石翁仲早已残缺得一鳞半爪、漫漶不堪。相传秦始皇时有一位力大无穷的将军叫阮翁仲,身长一丈三尺,被秦始皇派去镇守临洮,其威名震慑匈奴。他死后,秦始皇为了纪念他,铸其铜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入秦,远见该铜像,误以为阮翁仲真人,吓得不敢靠近。汉朝将铸石人取名石翁仲,再配以独角顶触邪恶小人的石獬豸、迎难而上的石骆驼、代表力量和负重的石象、国泰民安的石羊、镇宅护陵的石狮子以及代表皇权的石虎等石兽群,再加上石望柱,合称为石像生,用以镇守帝王和四品以上高官陵墓。宇文玄霓顺着这些石像生自南而北,走到圆冢前。

“相传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匈奴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地垒起了昭君墓。相传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酉如枞’。早晨犹如一座山峰,中午犹如一座鼎钟,黄昏时犹如一棵鸡枞。”向导向他们介绍道。

“呼韩邪单于率南匈奴归附汉朝,促成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他被汉宣帝安置在漠南,之后在汉朝的支持下,恢复了对匈奴全境统治,到了汉元帝时又将王昭君嫁给了他。‘昭君出塞’结束了汉匈两国多年争战,汉匈两族和平友好,汉匈‘关市’畅通,促进交流,匈奴人从汉人处学会了建筑、打井和计算、登记技术;汉族向匈奴人学习了养马技术。汉元帝为纪念这次和亲,改元为‘竟宁’,意为和平安宁。《汉书》记载‘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呔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便是最好的证明。”宇文玄霓补充道。

“许个愿吧!”向导道。

“愿我大周与突厥两国永结同好,不再互犯。”宇文玄霓阖上眼睛双手合十,心里默默道。

祭拜完昭君墓,宇文玄霓上得车舆,长孙晟令随从拿了些细软给了向导,向导道谢别过。一行人一路继续向北前行。

多年后,昭君墓留下了常建的那首诗“汉宫岂不死,异域伤独没。万里驮黄金,蛾眉为枯骨。回车夜出塞,立马皆不发。共恨丹青人,坟上哭明月。”

夕阳如丹暮色四合时分,一行人便来到阴山脚下的一座集镇,集镇房屋年代久远,有些已经坍圮,有些还屹立未倒。一些菜农在路边吆喝,屠沽之辈在宰肉的同时不忘驱赶着蝇虫,有艺人耍着棍棒卖着自家的祖传膏药,不时听到操着汉语、突厥语、鲜卑语、东胡语、契丹语口音的各民族驻足观看交流,不时有一些马群和驼队经过,有商旅将民族工艺品及一些古玩字画铺在地上交易,还有摆摊算卦的,最热闹的当属镇中央的一座废弃的戏台上,一个耍猴艺人敲着锣鼓催促猴子表演,他身旁的猴子则坐在地上吃着看客们扔下的半根玉米对主人并未理会,耍猴人朝看客们尴尬地笑了笑,骂了猴子几句,猴子仍不理他,他用锣棒抽打着它,猴子急了,扔下吃了一半的玉米棒,窜上去将耍猴人扑倒在地。耍猴人在看客们的一片嘲笑中爬起来扑扑屁股走了,猴子见主人生气了,也跟在他后面走,耍猴人一回头,猴子就驻足下来双手抱头,警惕似的防范着主人,如此反复几次,在不大的集镇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座集镇在北魏时属于军事重镇,政治地位不言而喻,自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这座集镇从此失去了政治地位,虽不如盛乐城般热闹,但在这北周和突厥的边境上,也算得上喧嚣了。

长孙晟向宇文神庆耳语了一番,宇文神庆点了点头,长孙晟对着一个随从吩咐了几句,那个随从领命而去。

“停!”长孙晟对着车队喝令道。

“这是怎么了?”宇文玄霓掀起了帷幔的一角问道。

长孙晟下得马来,走到宇文玄霓面前,略一抱拳:“公主殿下,武川镇到了。”

“武川镇?”宇文玄霓兴奋地叫道,“我们宇文家族的祖居地?”

“是的。德皇帝和文皇帝就出生在这里。”

“我也听父王说过,当年北魏在边境设立了六个镇,武川镇是其中之一。”

须臾间随从打探回来,朝着长孙晟耳语一番,长孙晟点点头,对宇文玄霓道: “镇上还保存着公主家的祠堂,公主要不要祭祖?”

“太好了。”说话间宇文玄霓下得车舆,在一行人的簇拥下来到祠堂。

守祠人在此之前已得知长孙晟随从的来意,提前将祠堂大门打开,向众人介绍着德皇帝宇文肱、文皇帝宇文泰的丰功伟绩,并指着他们的画像向一行人介绍,从未来过祖居地的宇文玄霓既紧张又兴奋,仔细聆听守祠人的讲解。祠堂虽有些陈旧和破落,经过岁月的洗礼,任风霜打磨,至少还有人打理,比起那些坍圮院落,在这边隅之地也算是不错了。

宇文玄霓有些哽咽,拿出些细软交给守祠人,一来表示自己的感恩,二来也希望祠堂得到修缮。守祠人在半推半就中收起了细软,向宇文玄霓道谢。

离开了武川镇,就到了突厥的境内。宇文玄霓此时不免有些暗自伤感,她掀开帷幔一角朝南方望了望,心中不免伤感万分,哽咽着禁不住潸然泪下:“大周,我的祖国,不知此生还能回来吗?我的莫贺、阿摩敦,不知今后还能否再相见?”

突厥方的接亲使团早已等候在边境,以地勤察①为首的接亲团共有五百余人,相对于当年为阿史那皇后送亲的规模较之如此庞大,方显此次突厥方对北周公主远嫁而来的重视,也相应说明突厥对北周的政策有所改变,更加说明北周公主在突厥可汗心目中的重要性。

“可贺敦辛苦了,叶护大人辛苦了,各位送亲团的大周友人辛苦了。”地勤察下得马来,弯腰向众人施礼。

宇文玄霓轻轻擦拭着两颊泪痕,掀开帷幔一角强装欢颜对地勤察抱以微笑算是招呼,处罗侯也下得马来弯腰回礼,宇文神庆和长孙晟下得马来略一抱拳算是回礼。

“沙钵略可汗真知灼见,可贺敦果然倾国倾城,不似我突厥山陬海噬之地只出无盐阮女。”地勤察不愧为外交使臣,无论对汉文化还是鲜卑文化都颇有了解,引经据典中不失谦逊地说道。

宇文玄霓双腮羞赧,心中却是怡然自得,她岔开话题问道:“当年突厥是不是也将阿史那皇后送到这里?”

“正是!这里见证了突周两国的两段姻缘。”地勤察不愧为外交老手,略显尴尬后很快恢复了平静。

长孙晟斜睨了宇文玄霓一眼,不愔世事的宇文玄霓方知自己说错了话,不禁为自己的口误后悔起来,毕竟阿史那皇后嫁给周武帝是突厥无奈之举,只是一场政治交易,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当年突厥将阿史那皇后送到突周边境便不再相送。周武帝和阿史那皇后也没有爱情可言,对她一直是以礼相待。然而自己,和沙钵略可汗会不会有爱情呢?转念一想,自己是沙钵略可汗钦定的,这说明沙钵略可汗至少不会像周武帝一样把自己的可贺敦(皇后)当成一个摆设吧!自己和沙钵略可汗会不会像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一样幸福呢?

处罗侯揽辔走在接亲队伍最前方,宇文神庆和长孙晟并辔而行紧跟其后,随后是宇文玄霓的车舆,四周由突厥和北周挑选出的武艺高强的附离和侍卫护卫着,地勤察则揽辔殿后,一路无话,继续北上。每经过一处山川、河流,长孙晟便上前向处罗侯打探,处罗侯每答一次,长孙晟便捻须颔首以示回应,次数多了,长孙晟索性撇开了作为正使的宇文神庆,跃前和处罗侯并辔而行。

一行人继续北上数百公里,远处一座山脉延绵不断,脚下一片绿黝黝的草原,时不时有一些牧民们在此放牧,一些牧民们在赛马,还有一些突厥汉子在角抵,他们欢呼着、吆喝着,享受着生活;不时出现一块块石碑竖立在草原上,一条宽阔弯曲的河流穿越草原自北流去,河流颇为清澈,不时能看到一些狗鱼、鲤鱼、哲罗鱼及鲶鱼游去自如,河流一望无际,蔚为壮观。

“这又是哪里?”长孙晟问道。

“前面那座山脉便是我们可汗牙帐所在地的于都斤山,脚下这条河流便是我们突厥的母亲河鄂尔浑河。”处罗侯回答道。

“于都斤山?就是被我们称为燕然山的那个于都斤山?”长孙晟又问。

“是的,你们中原称她为燕然山。她是我们突厥的圣山,于都斤在我们突厥语里就是大地母亲的意思,传说中的大地女神于都斤额客就居住于此。于都斤山也是汉时李广利被匈奴军击溃在此的地方。”处罗侯说话间乜了长孙晟一眼,甚是得意。

“但是后来汉将窦宪又将匈奴击败于燕然山,班固在燕然山勒石刻铭,作《封燕然山铭》以表功绩。”

处罗侯本想泰山压卵之势以碾压长孙晟,削其锐气,未曾想长孙晟通晓史书,反扳一局,他顿觉无趣。

“那些石碑上刻的什么?”长孙晟指着不时出现的石碑。

“都是一些铭文,我们突厥人和你们中原王朝一样,每遇到重大事件或者战争胜利都喜欢作文章刻在碑上以示纪念,这些铭文被称为鄂尔浑铭文,就像你们商周时记事刻在钟鼎上一样。”

“这倒是很有趣,可否下马一看?”长孙晟问道。

“这……”处罗侯迟疑道。

“叶护大人不敢给我看,想必这石碑就是《封燕然山铭》吧?”长孙晟半开着玩笑半揶揄道。

“这倒不是,《封燕然山铭》至今下落不明。”

在长孙晟的激将法下,处罗侯只得下得马来,陪同长孙晟来到一座石碑前。

“这上面写的什么?”长孙晟指着上面的文字道。

“这是用突厥卢尼克文记载我们第一任可汗伊利的丰功伟绩,反面还有粟特文字。”处罗侯颇为得意。

长孙晟围着碑转了数圈,经过风雨的洗礼,石碑上面的文字已经变得漫漶不清,他顿然没了兴趣。

“《封燕然山铭》也迟早会在燕然山找到。”长孙晟捻须自叹。

(按:自突厥被唐灭后,于都斤山一度成为突厥遗部的精神象征,后来又成为突厥人复国的象征。不少古代突厥文石碑上还铭刻着对于都斤山的溢美之词,《毗伽可汗碑》中写道:“我曾出兵到过很多地方,没有比于都斤山再好的地方,统治国家的地方就是于都斤山。”匈奴、突厥、回纥众民族也起源于于都斤山及鄂尔浑河流域。回纥强盛之时,在鄂尔浑河畔还建起了回鹘城、富贵城等数座城池。突厥人爱在石碑上记事,十九世纪蒙古发掘的《阙特勤碑》正说明如此。)

天空出奇的蓝,朵朵白云和草原上白色穹庐连成一片,分不出哪个更白,长孙晟不经意间昂首上望,数只皂雕盘旋在苍穹中。

“这是我们草原的皂雕,你们中原很少见吧?”处罗侯语中带有些揶揄。

“这种皂雕是草原之王,我们中原的确少见。”

“在突厥,皂雕可不是草原之王,真正的草原之王是我们突厥战无不胜的勇士。”说罢,处罗侯吩咐地勤察,“取我的弓矢来。”

地勤察将弓和箭囊带到,处罗侯接过弓,取出一支矢:“我只需要一支。”

话音甫毕,处罗侯弯弓搭矢,一箭射去,一只皂雕随即倒下,一个突厥附离上前拿来递给处罗侯,箭矢正中皂雕一只眼睛。

“叶护大人好箭法!不愧为我们突厥第一勇士。”地勤察夸赞道。

“叶护大人百步穿杨,好箭法。”长孙晟也跟着附和道。

一路上处罗侯都在处心积虑想杀杀北周送亲团的威风,上一回合被长孙晟扳回一局,这次正机缘巧合显摆了自己,也顺带告诫北周突厥人的勇猛,他不免自鸣得意,拿着弓递给长孙晟:“想必长孙特使也会射箭吧?”

“不敢和叶护大人相比。”长孙晟双手抱拳。

“那试一试吧,万一和我一样能够射中呢!”处罗侯揶揄道。

长孙晟接过了弓:“那恭敬不如从命!”

地勤察将箭囊递给长孙晟,长孙晟也只取了一支。

“长孙特使只取一支?”处罗侯狐疑道。

“是的,我也只需一支。”长孙晟报以微笑。

“一支?”处罗侯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对,我也只需一支。”

“长孙特使身处中原之地,想必很少射雕,一支怎么够用?还是多拿几支吧。”

“雕是没射过,敌人倒是射过,射雕和射敌人一样,只是目标不同。”

“目标不同,距离不同,所需的力度也不同。”处罗侯像一个老师谆谆教导学生一样教导着他。

“这个我知道!”长孙晟将矢搭在弓上,指向天空。

“长孙特使怎么不射,怕是?”见长孙晟将弓矢指向天空良久不松弦,处罗侯齿冷道。

“我在寻找目标。”

“一开弓的事,用得着这么复杂?再不开弓太阳都落山了。”地勤察讥讽道。

“你看那两只皂雕,飞得越来越低。”

“长孙特使不会是在等两只皂雕落地再射吧?那也不打紧,毕竟你们射矢的机会不多。”处罗侯揶揄道。

“那倒不至于,你看那两只皂雕,它们是一对伉俪。”

“长孙特使真会说笑,难道你为它们作的伐柯之喜?”处罗侯和地勤察被他的话逗得前仰后合。

“悄悄地告诉你啊,地勤察还没老婆,要不你帮他找个鲜卑老婆?”处罗侯脸上堆满坏笑。

“汉人也行!”地勤察附和道。

“你看这只皂雕,飞得越来越低,想必它是要捕食。”长孙晟毫不理会他们的揶揄,索性移开了弓,只顾盯那只飞得越来越低的皂雕。

“你们中原人真会耍心眼,不如我们突厥人这般实诚。一搭弓的时间,用得着这么磨叽吗?再不射就算你输了。”处罗侯顿觉无趣。

那只皂雕飞得越来越低,将目光移向鄂尔浑河,瞬间将河中一只狗鱼叼起,飞向空中。

长孙晟弯弓搭矢,那只皂雕将嘴里的狗鱼递给另一只皂雕,正当它们相食上下平行之时,长孙晟开弓了,一矢射去,两只皂雕同时落地,其中一只皂雕的嘴里还含着海鱼。

处罗侯和地勤察惊呆了,半天没缓过神来。

“一箭双雕?”处罗侯瘫倒在地,喃喃自语。

“献丑了!”长孙晟将弓还给处罗侯。

处罗侯回过神来,接过弓放在地上,紧握双拳弯膝在地:“处罗侯有眼不识泰山,长孙特使才是百步穿杨,我等佩服至极!”

长孙晟扶起处罗侯:“蒙叶护大人承让,快快请起!”

经过两个回合的较量,处罗侯被眼前这个文武双全的人彻底折服了。

注释:①地勤察:地勤即特勤音译,特勤作为突厥国的最高外交特使,相当于北周的鸿胪寺卿,而担任特勤的人,只能由可汗子弟或宗室充任,作为沙钵略可汗从弟的地勤察担任特勤。察,应为设的译音,设的官职在叶护和特勤之间,地勤察可能同时担任过设和特勤的官,真名不详。岑仲勉先生在《突厥集史》中注释《隋书·突厥传》所载,本书从其说。经过数日的颠簸,迎亲的队伍远离喧嚣的繁华都市长安城,渐次来到了荒芜人烟的草原,宇文玄霓坐在车舆里闲得无聊,索性摘掉红盖头,想拿一本陈伯信赠送自己的《庾子山集》阅读,翻遍整个舆厢亦未找到,是自己疏忽漏拿?抑或是父母怕自己睹物思人没有放入嫁奁?她不得而知。陈公子啊,我已远嫁,你在陈朝安好?当下心中不免一阵唏嘘。她拿起了另一部庾信的诗集看了起来,看了一会不免觉得眼睛有些干涩,不由地掀起了帷幔一角,只见草原的不远处是一座连绵不断的山脉,山脉下的草原上一座座白色穹庐矗立着,成群的牛羊在嘻闹,不远处一涧小溪旁有数百只牛羊在吃草,牛羊的男主人骑着骏马手持马鞭在吆喝,他看见不远处一个女子抱着一只羸弱的小羊从白穹庐里走出来,旋即兴奋地跳下马来,将马鞭扔在地上,跑向女子。

“莫娜!”男子张开双臂疾步奔来。

“阿古塔,是你吗?”正在抚摸羊羔背的女子闻得男子叫她,激动地朝他奔来。

男人张开他有力的双臂将女子拥入怀中,女子倒像是一只羸弱的羊羔倒在他的怀里。

“阿古塔,你这么晚才来,我还以为你食言了呢。”女子娇嗔中不免带着点责怪。

“莫娜,我说好要娶你的。你瞧,我都将成群的牛羊赶过来了。”男人拽了拽女人的麻花小辫爱怜地说。

草原上的这对情侣真幸福,如果不是政治使命,自己是不是也会和陈伯信一样过着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生活?她曾无数次幻想着和爱侣成亲后的情形。可惜,自己对婚姻做不了主,谁让自己出生在皇家呢。设若有来世,宁愿做草原上的一个牧民,和自己心爱的人儿骑着骏马驰骋在草原上,无忧无虑。

可是,这一切都只能是幻想,未来的夫君——突厥可汗阿史那摄图会是什么样子呢?听莫贺说在自己及笄那日曾遇见过他,当时对他没有留意,也自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草原上的男人,应该是一个粗犷的汉子吧。她想。

“这是什么地方?前面那座山脉又是什么山?”宇文玄霓问道。

“是阴山。”骑在前面的长孙晟回首答道。

“阴山?是不是《敕勒歌》里‘敕勒川,阴山下’的那座阴山?这片草原就是敕勒川?”

“不错,正是这座阴山。脚下的这片草原正是敕勒川。公主也知道《敕勒歌》?”

“是啊,我知道这是前齐大将斛律金所写。玉璧之战,高欢失利,斛律金为鼓舞士气,写下这首歌,并用鲜卑语唱给高欢听。”

长孙晟原以为宇文玄霓久居京城和其他公主一样有一股傲气,此刻见她谈吐不凡,不由对她高看一眼。

宇文玄霓高声地念道:“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公主久居宫中,在市井繁华中生活惯了,没想到竟然对草原文化也这么有兴趣?”

“特使大人别忘了,我的祖辈世代都居住在阴山北麓的武川镇。”宇文玄霓笑道。

“属下愚昧,倒是忘了这一层关系。”长孙晟笑道。

“我自幼生长在长安,却从未到过先祖居住过的地方。”

“公主不必自扰,此番去突厥,武川镇是必经之路。”

“到时倒要好好看看祖居地是什么样貌。”宇文玄霓笑着,话锋一转,“长孙特使,你说,我们大周哪位将军才能和前齐的斛律金相比?”

宇文玄霓突然的提问让长孙晟着实一惊,但他很快恢复了平静,心中似乎早有答案,却不便明说,于是反问道:“公主饱读诗书,您认为我大周哪位将军才能有斛律将军的勇猛和学识?”

“能与斛律将军相比的,大周唯有大丞相、随国公杨坚。”

闻听此言,长孙晟心下一怔,也不知她说此言是出自内心,还是故意在试探自己,不由地望了一眼宇文玄霓:“公主何出此言?”

“丞相大人文治武功不是大周其他将军能比拟的,丞相决策于千里之外,用兵于帷幄之中,这不是正和斛律金将军一样吗?”

“二人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公主只说对了一半。”

“此话怎讲?”宇文玄霓问道。

“斛律金虽用兵如神,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盲。这文化上相比,咱丞相可就强多了。”

“那又怎样?刘邦、项羽也不爱读书,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不是也流传千古?斛律金虽说识字不多,但他的这首《敕勒川》在前齐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孩童都能倒背如流,在我大周境内也流传甚广。”宇文玄霓莞尔一笑。

“公主确实是博学多才,引经据典,属下实在是佩服。属下认为,大周唯有一人才能称得上文治武功。”

“谁?”

“令尊大人!”

宇文玄霓闻言一怔,道:“我父王怎能称得上文治武功?”

“咱大周有文治的人很多,有武功的人也不少。李德林、薛道衡、颜之仪都是博学之人,他们在文学方面天赋异禀、造诣深厚,设若带兵打仗他们却是外行;贺若弼、韩擒虎、杨素等一批武臣勇冠三军,所向披靡,设若作文章他们却是生手。令尊大人平齐、击吐谷浑、破稽胡擒刘没铎,这是武功;喜爱庾信文风,作诗《从军行》,这是文治。咱大周没有人能望其项背。”

宇文玄霓见长孙晟如此评价父王,甚是高兴,不免谦逊地一笑:“长孙特使说笑了,谢谢长孙特使对我父王抬爱。”

“公主自小深受赵王熏陶,有乃父之风,属下想听听公主对大周目前的局势有怎样的看法?”

“大周自建国以来实力一直不能与前齐相提并论,只是大周遇到的是明主,而前齐遇到的是昏君。我朝孝闵帝、明帝、武帝三任皇帝励精图治,而前齐自文宣帝始,废帝、孝昭帝、武成帝、后主个个暴虐无常,昏庸无道。我朝自开国以来至武帝重用独孤信、齐王、韦孝宽等良臣,前齐重用和士开、穆提婆、高阿那肱等宵小之徒。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也是我大周能够灭掉前齐的原因。只可惜……”

“只可惜什么?”长孙晟追问下去。

“只可惜我的堂兄天元皇帝是个昏君,杀了齐王、宇文孝伯、乌丸轨等忠良之臣,如今小皇帝幼冲,大周究竟走向何方也是个未知数。”宇文玄霓已远嫁,不再遮遮掩掩,将心中的不满愤懑之情脱口而出。

“公主休再妄议朝廷,就此打住。倒不如说些有趣的。”

“什么是有趣的?”宇文玄霓反问。

“不知公主有没有见过草原人家提亲?”

“提亲看过,至于草原上提亲……”宇文玄霓双曈剪水,“那到没有。”

“公主想不想见识一下?”

“那太好了。”宇文玄霓对好奇的事物充满着些许的兴奋。

长孙晟调转马头,用突厥语和处罗侯嘀咕了几句,处罗侯点点头。长孙晟又来到宇文神庆耳边向他说明了情况,宇文神庆命令迎亲的队伍扎营暂歇。

宇文玄霓暂时掀掉了头上的红盖头,作为突厥迎亲特使的处罗侯牵着她的手扶着她下了车舆,此时的他多么希望就这样一直牵着她这双白晳的柔荑,他偷偷看了她一眼,心中思忖:如果自己是突厥可汗,她会不会嫁给自己?

宇文玄霓被这双饱经沧桑而又不失粗糙的大手揉捏着,这双手一点都不好看,也不细嫩,握自己手的力度一点也不温柔,倒像是和雠敌辦手腕,用足全身之力至对方于死地而后快。是不是北方突厥民族男人的手都是这样?是不是即将成为自己夫君的突厥可汗阿史那摄图的那双手也是这样?她想起了陈朝质子陈伯信,他的那双手是多么的细致滑润,流水一般丝柔光滑,即使捏紧自己的葇荑时也是温柔尔雅,不似突厥叶护这般野蛮,难道这就是江南人和外番蛮子的区别?想到此,她恨不得立即抽回自己的手。

“我的手,有些疼。”见处罗侯紧牵着自己的手没有放开的意思,宇文玄霓善意并不失礼节地提醒道。

“请公主原宥!”处罗侯察觉到自己的失态,脸涨得彤红,慌忙中松开牵着她的那只手,向她抱拳施礼。

宇文玄霓笑了,她用另一只手揉了揉这只被拿捏得很疼的手腕,打量着眼前这个面容清癯、眉目疏朗、长颐偻背的男人,心下思忖:这突厥男人外表粗犷,害起羞来却如女人一般可爱,煞是有趣。

“今天草原上有人订亲,请公主随我和正副特使观摩,祝福一对新人。”四目相视,处罗侯将目光移向他处,借机掩饰自己的尴尬。

宇文玄霓身着嫁衣不便脱去,宇文神庆、长孙晟两位正副特使脱掉戎装,挑选了几个武艺高强的随从和处罗侯、宇文玄霓来到穹庐前,处罗侯示意他们一行在门前稍候,自己先钻进穹庐。

俄倾,处罗侯和穹庐的女主人莫娜以及那个叫阿古塔的男子走了出来,阿古塔对着一行人弯腰致礼:“欢迎来自中原的客人来见证我和莫娜的订婚仪式。”

一行人在主人的好客下随着他进入穹庐,莫娜指着两个正忙着杀牛宰羊的男女向他们介绍是她的父母,长孙晟便作起了翻译的工作,莫娜父母朝他们报以微笑算是招呼,便走出了穹庐忙活去了。

一行人围着案几坐在地上的蒲垫上,莫娜给每人斟满了马奶,宇文玄霓端起湣了一口,自幼喝过数不尽的奶,却从未有过今日这般醇香。

须臾,莫娜的父母走进来邀请宇文玄霓一行人出得穹庐,穹庐外一群牧民穿着民族服饰载歌载舞,莫娜的父亲将刚烤好的羊排端到宇文玄霓一行人的面前,宇文玄霓虽听不懂他嘴里嘟噜着什么,但从他慈祥的面目中看出他的好客。长孙晟用突厥语和处罗侯交流着,尔后告诉宇文玄霓,莫娜一家和阿古塔都是生活在大周边境的突厥人,突厥人遇到重大节日都会载歌载舞,烤羊排羊腿是突厥人招待客人的一种方式。等会还会举行盛大的订婚仪式。

一行人吃着羊腿羊排喝着马奶一边欣赏着突厥舞蹈,一边等待着订婚仪式,随着突厥民族音乐响起,人群中舞蹈着的莫娜走到宇文玄霓跟前拉着她的手邀请她一起翩翩起舞,不会跳突厥民族舞的宇文玄霓索性跳起了鲜卑舞,宇文玄霓的翩翩舞姿引得从未见过鲜卑舞的突厥人一片喝彩。处罗侯仔细打量着这位即将成为突厥可贺敦的嫂子,明蛑的皓齿、白腻的柔荑、纤细的身材、圆润的臀部,以及那对丰满挺拔的乳房,如果不是碍于是自己的嫂子,是突厥未来的可贺敦,他会像畜牲一样猛扑上去,但是理智告诉他不能这么做。

宇文玄霓也跟着莫娜学起了匈奴舞蹈,她天赋异禀,一炷香的工夫已经现学现卖,众舞者将她围在中间,宇文玄霓也是一身嫁衣,仿佛今天的新娘是她而不是莫娜。

曲罢舞终,萨满教的男觋女巫赤着足跳了起来,他们高举火把,嘴里神神叨叨地不知念着什么,阿古塔牵着莫娜的纤细小手向北方跪拜。处罗侯告诉他们,因为阿古塔和莫娜是突厥人,所以对着自己祖籍方向叩拜,这也是突厥民族祭祖的一种方式。

莫娜和阿古塔并不知道宇文玄霓一行的底细,只知道他们来自中原,在这人迹罕至的草原上也是第一次遇见过除了突厥以外的民族,他们不知道如何向牧民们介绍他们,只是称呼他们为中原远道而来的客人。长孙晟佯称自己姓孙,是来自中原的商贾,指了指宇文玄霓佯称是自己妹妹,要将她嫁入突厥,处罗侯则是来迎接他们的突厥人。那些参加文定之喜仪式的纯朴突厥人平素没出过远门,也不清楚草原以外的事情,便信了他半真半假的话。

临别时,宇文玄霓摘下了自己的金发簪留给莫娜祝贺她文定厥祥,莫娜则拿出了一把刻有自己名字的宝刀作为回赠,两人以姐妹相称,玄霓为姐莫娜为妹,并约定日后相见以此作为表记。

宇文玄霓在莫娜的不舍下出得穹庐,队伍一行继续往东北方向而上。

“往东就是盛乐城了,进了城大家到驿站稍作歇息。”宇文神庆命道。

“盛乐城?我们鲜卑民族的那个发祥地?”宇文玄霓撩开帷幔问道。

“是的,还是北魏故都。”骑在前面的宇文神庆回望她一眼补充道。

“听说长孙氏是北魏拓跋氏后人,长孙特使,不知你们为何改姓长孙了?”

长孙晟叹了口气,娓娓道来:“先祖拓跋郁律有两个儿子,长子拓跋沙莫雄,次子拓跋什翼犍。拓跋什翼犍复建立了代国,后来他的孙子拓跋珪建立了北魏,尊曾祖父拓跋郁律为始祖,拓跋沙莫雄的长子拓跋暠有功于北魏,世袭王族大人。到了孝文帝拓拔宏时明确规定以拓跋嵩一脉为北魏朝皇族宗室之长门,又因拓跋嵩是拓跋郁律长孙,所以就赐拓跋暠一脉以‘长孙’为姓,拓跋嵩也就成为我们长孙氏的始祖。”

宇文玄霓莞尔一笑:“这倒是很有趣,不知长孙特使能否给我讲讲盛乐城是我们鲜卑民族发祥之地的由来?”

长孙晟道:“盛乐城连着敕勒川,为连接关内至阴山南北的要冲之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曾四次为都。初置于商周时期,为猃狁居住的襄地;春秋时为狄国,晋文公重耳曾流亡于此;赵武灵王时置云中郡,此时襄地属云中郡管辖。秦统一六国后,建制沿用。汉时为成乐县,归定襄郡管辖。东汉时,改名盛乐,复归云中郡。曹魏时期,盛乐被中原王朝弃之荒外。我们鲜卑民族原本生长在大鲜卑山、鲜卑山等地,汉魏时开始南迁,随后又向西扩展。在首领拓跋力微统治时期,一度拥有‘控弦士马二十余万’。他率领族人迁移到敕勒川,并使得鲜卑各部归服,就连一度强盛的乌桓部族也被臣服。拓跋力微举行部落酋长祭天大会,柴燎告天,建立政权,定都盛乐,此为拓跋部第一次定都盛乐。八王之乱后,晋朝式微,鲜卑索头部首领、拓跋力微之孙拓跋猗卢率部帮助晋朝击退了匈奴的侵扰。晋怀帝为表感激,封拓跋猗卢为大单于,晋爵为代公。晋怀帝死后,晋愍帝封拓跋猗卢为代王,建立代国,以盛乐为北都,以平城为南都,盛乐城第二次成为了拓跋鲜卑的都城。拓跋猗卢薨后,代国分裂,徘徊于塞上各地。直至晋咸康年间,拓跋什翼犍再次复兴代国,建元‘建国’,在盛乐故城南又筑盛乐新城,并于晋永和二年迁都盛乐,盛乐城第三次成为了拓跋鲜卑的都城。不久,拓跋什翼犍的庶长子拓跋寔君受人撺缀,杀死拓跋什翼键。苻坚趁势攻代,代亡。战乱中,拓跋什翼犍嫡子、太子拓跋寔的遗腹子拓跋珪在母亲贺兰氏的带领下逃出了盛乐。淝水之战后,苻坚被杀,苻秦灭亡。拓跋珪在贺兰部的支持下,回到了代国,在敕勒川被拥戴为代王,年号‘登国’,定都盛乐。不久又改称魏王,建天子旗号,改元‘皇始’。这便是盛乐城第四次成为拓跋鲜卑的都城。再后来,拓跋珪迁都平城,改国号‘魏’,改元‘天兴’,是为北魏道武帝。虽然此后盛乐城不再是拓跋鲜卑的都城,但在拓跋鲜卑的历史地位未有所改变。她见证了拓跋鲜卑的兴盛和衰落以及狩猎向游牧、农耕的文化转变。”

宇文玄霓一路饶有兴趣地听他讲着,不觉已到了盛乐城,盛乐城中八街九陌、红飞翠舞、车马骈阗、勾栏瓦肆,汉人、鲜卑人、突厥人,以至一些回鹘人、羌胡人、契丹人、粟特人互相交融,他们在一起喝酒聊天,互市买卖,一片和谐繁荣景象,虽说是落没都城,盛乐城没有长安城的大气磅薄,但也不乏大都市的喧嚣繁华。

“这便是榷场了,是我大周和突厥互市的边境场所。”长孙晟向宇文玄霓介绍道。

“瞧他们好幸福,鲜卑人和突厥人互做买卖、称兄道弟,为什么鲜卑人和突厥人还要打仗呢?”宇文玄霓自喃着在想这个问题。

“那就靠公主来维护两国的友谊了。公主嫁到突厥后,就成为了突厥的可贺敦,突周两国的友好关系就寄托在公主身上。”处罗侯一板一眼地说道。

“他说什么?”宇文玄霓听不懂他叽哩咕噜的语言,但从他严肃的脸上看出他的话很有分量,她问骑马走在自己前面的长孙晟。

长孙晟笑着向她作了翻译,并向她介绍说盛乐城里有一座青冢,那便是王昭君的陵墓,也有人说是她的衣冠冢,等到驿站用完膳后,就去祭拜这位和平使者。

宇文玄霓一向视王昭君为私淑,王昭君就是自己的偶像。小时候就缠着赵王给她讲故事,因为是女孩子,赵王就和她讲一些古代女子,诸如妇好、西施、王昭君等人的故事,当听了昭君因无钱送给画师而被画丑时,幼小的心灵触动了,忍不住一遍遍地骂着毛延寿,当听说汉元帝斩了毛延寿后则显得开心至极。赵王暗暗称奇,觉得自己女儿自小便爱憎分明,长大后绝非凡人。在驿站用完膳后宇文玄霓便催促着迎亲的特使们上路,从小生活在长安城的她对京城外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渴望,此刻的她就像一只久居笼中的鸟儿,恨不得张开双翅立刻飞向青冢。

一行人离开驿站,在一个向导的带路下,经过一道道坎坷的石子路,穿过一片丛林,远处便是一座圆冢,圆冢前神道旁有两排并列齐整由石翁仲、石兽群、石望柱等组成的石像生,神道的砖缝间隙中冒出了一些青苔的痕迹,在这荒郊野外向世人诉说着沧桑。

“这便是青冢,也叫昭君墓。”向导停在了石望柱前,指着前方圆冢向一行人介绍道。

宇文玄霓下得车舆,脚抵神道。自南向北,神道两侧第一件石雕便是一对石望柱,石望柱往北便是一对石狮,她走到一尊石狮前,石狮向她斜睨着双眼,像极了赵王府门前的石狻猊。她半蹲下来用手轻轻抚摸了一下石狮子额头,希图带来好运,石狮子的额头早被行客们抚摸得显出黑色痕迹,如同包浆般和身子泾渭分明。再自北去,依次为石獬豸、石骆驼、石象、石麒麟、石马、石羊各一对。

石兽群再往北走,神道两旁分列着一对持简文臣和持剑武将组成的石翁仲,经过五百多年的风雨洗礼,这些石翁仲早已残缺得一鳞半爪、漫漶不堪。相传秦始皇时有一位力大无穷的将军叫阮翁仲,身长一丈三尺,被秦始皇派去镇守临洮,其威名震慑匈奴。他死后,秦始皇为了纪念他,铸其铜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入秦,远见该铜像,误以为阮翁仲真人,吓得不敢靠近。汉朝将铸石人取名石翁仲,再配以独角顶触邪恶小人的石獬豸、迎难而上的石骆驼、代表力量和负重的石象、国泰民安的石羊、镇宅护陵的石狮子以及代表皇权的石虎等石兽群,再加上石望柱,合称为石像生,用以镇守帝王和四品以上高官陵墓。宇文玄霓顺着这些石像生自南而北,走到圆冢前。

“相传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匈奴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地垒起了昭君墓。相传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酉如枞’。早晨犹如一座山峰,中午犹如一座鼎钟,黄昏时犹如一棵鸡枞。”向导向他们介绍道。

“呼韩邪单于率南匈奴归附汉朝,促成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他被汉宣帝安置在漠南,之后在汉朝的支持下,恢复了对匈奴全境统治,到了汉元帝时又将王昭君嫁给了他。‘昭君出塞’结束了汉匈两国多年争战,汉匈两族和平友好,汉匈‘关市’畅通,促进交流,匈奴人从汉人处学会了建筑、打井和计算、登记技术;汉族向匈奴人学习了养马技术。汉元帝为纪念这次和亲,改元为‘竟宁’,意为和平安宁。《汉书》记载‘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呔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便是最好的证明。”宇文玄霓补充道。

“许个愿吧!”向导道。

“愿我大周与突厥两国永结同好,不再互犯。”宇文玄霓阖上眼睛双手合十,心里默默道。

祭拜完昭君墓,宇文玄霓上得车舆,长孙晟令随从拿了些细软给了向导,向导道谢别过。一行人一路继续向北前行。

多年后,昭君墓留下了常建的那首诗“汉宫岂不死,异域伤独没。万里驮黄金,蛾眉为枯骨。回车夜出塞,立马皆不发。共恨丹青人,坟上哭明月。”

夕阳如丹暮色四合时分,一行人便来到阴山脚下的一座集镇,集镇房屋年代久远,有些已经坍圮,有些还屹立未倒。一些菜农在路边吆喝,屠沽之辈在宰肉的同时不忘驱赶着蝇虫,有艺人耍着棍棒卖着自家的祖传膏药,不时听到操着汉语、突厥语、鲜卑语、东胡语、契丹语口音的各民族驻足观看交流,不时有一些马群和驼队经过,有商旅将民族工艺品及一些古玩字画铺在地上交易,还有摆摊算卦的,最热闹的当属镇中央的一座废弃的戏台上,一个耍猴艺人敲着锣鼓催促猴子表演,他身旁的猴子则坐在地上吃着看客们扔下的半根玉米对主人并未理会,耍猴人朝看客们尴尬地笑了笑,骂了猴子几句,猴子仍不理他,他用锣棒抽打着它,猴子急了,扔下吃了一半的玉米棒,窜上去将耍猴人扑倒在地。耍猴人在看客们的一片嘲笑中爬起来扑扑屁股走了,猴子见主人生气了,也跟在他后面走,耍猴人一回头,猴子就驻足下来双手抱头,警惕似的防范着主人,如此反复几次,在不大的集镇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座集镇在北魏时属于军事重镇,政治地位不言而喻,自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这座集镇从此失去了政治地位,虽不如盛乐城般热闹,但在这北周和突厥的边境上,也算得上喧嚣了。

长孙晟向宇文神庆耳语了一番,宇文神庆点了点头,长孙晟对着一个随从吩咐了几句,那个随从领命而去。

“停!”长孙晟对着车队喝令道。

“这是怎么了?”宇文玄霓掀起了帷幔的一角问道。

长孙晟下得马来,走到宇文玄霓面前,略一抱拳:“公主殿下,武川镇到了。”

“武川镇?”宇文玄霓兴奋地叫道,“我们宇文家族的祖居地?”

“是的。德皇帝和文皇帝就出生在这里。”

“我也听父王说过,当年北魏在边境设立了六个镇,武川镇是其中之一。”

须臾间随从打探回来,朝着长孙晟耳语一番,长孙晟点点头,对宇文玄霓道: “镇上还保存着公主家的祠堂,公主要不要祭祖?”

“太好了。”说话间宇文玄霓下得车舆,在一行人的簇拥下来到祠堂。

守祠人在此之前已得知长孙晟随从的来意,提前将祠堂大门打开,向众人介绍着德皇帝宇文肱、文皇帝宇文泰的丰功伟绩,并指着他们的画像向一行人介绍,从未来过祖居地的宇文玄霓既紧张又兴奋,仔细聆听守祠人的讲解。祠堂虽有些陈旧和破落,经过岁月的洗礼,任风霜打磨,至少还有人打理,比起那些坍圮院落,在这边隅之地也算是不错了。

宇文玄霓有些哽咽,拿出些细软交给守祠人,一来表示自己的感恩,二来也希望祠堂得到修缮。守祠人在半推半就中收起了细软,向宇文玄霓道谢。

离开了武川镇,就到了突厥的境内。宇文玄霓此时不免有些暗自伤感,她掀开帷幔一角朝南方望了望,心中不免伤感万分,哽咽着禁不住潸然泪下:“大周,我的祖国,不知此生还能回来吗?我的莫贺、阿摩敦,不知今后还能否再相见?”

突厥方的接亲使团早已等候在边境,以地勤察①为首的接亲团共有五百余人,相对于当年为阿史那皇后送亲的规模较之如此庞大,方显此次突厥方对北周公主远嫁而来的重视,也相应说明突厥对北周的政策有所改变,更加说明北周公主在突厥可汗心目中的重要性。

“可贺敦辛苦了,叶护大人辛苦了,各位送亲团的大周友人辛苦了。”地勤察下得马来,弯腰向众人施礼。

宇文玄霓轻轻擦拭着两颊泪痕,掀开帷幔一角强装欢颜对地勤察抱以微笑算是招呼,处罗侯也下得马来弯腰回礼,宇文神庆和长孙晟下得马来略一抱拳算是回礼。

“沙钵略可汗真知灼见,可贺敦果然倾国倾城,不似我突厥山陬海噬之地只出无盐阮女。”地勤察不愧为外交使臣,无论对汉文化还是鲜卑文化都颇有了解,引经据典中不失谦逊地说道。

宇文玄霓双腮羞赧,心中却是怡然自得,她岔开话题问道:“当年突厥是不是也将阿史那皇后送到这里?”

“正是!这里见证了突周两国的两段姻缘。”地勤察不愧为外交老手,略显尴尬后很快恢复了平静。

长孙晟斜睨了宇文玄霓一眼,不愔世事的宇文玄霓方知自己说错了话,不禁为自己的口误后悔起来,毕竟阿史那皇后嫁给周武帝是突厥无奈之举,只是一场政治交易,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当年突厥将阿史那皇后送到突周边境便不再相送。周武帝和阿史那皇后也没有爱情可言,对她一直是以礼相待。然而自己,和沙钵略可汗会不会有爱情呢?转念一想,自己是沙钵略可汗钦定的,这说明沙钵略可汗至少不会像周武帝一样把自己的可贺敦(皇后)当成一个摆设吧!自己和沙钵略可汗会不会像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一样幸福呢?

处罗侯揽辔走在接亲队伍最前方,宇文神庆和长孙晟并辔而行紧跟其后,随后是宇文玄霓的车舆,四周由突厥和北周挑选出的武艺高强的附离和侍卫护卫着,地勤察则揽辔殿后,一路无话,继续北上。每经过一处山川、河流,长孙晟便上前向处罗侯打探,处罗侯每答一次,长孙晟便捻须颔首以示回应,次数多了,长孙晟索性撇开了作为正使的宇文神庆,跃前和处罗侯并辔而行。

一行人继续北上数百公里,远处一座山脉延绵不断,脚下一片绿黝黝的草原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