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寅宇的头像

李寅宇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8/04
分享
《大漠悲歌•长安恨》连载

第十章 随公府刘昉矫诏 正阳宫杨坚占巢

天元皇帝这次是彻底的倒下了,他已经病入膏肓说不出话来,无论是女巫祭坛驱魔还是道人贴符抓鬼,所有的法子派上了都无济于事;御医姚僧垣给他把了脉,眉头紧锁,无奈摇了摇头。

“姚御医,天元皇帝才二十二岁,正值春秋正富的年纪,请无论如何也要医好他的病。”看着姚僧垣的表情,普六茹丽华情知不妙,哭泣着乞求道。

“请天元大皇后恕臣无能,天元皇帝不听臣劝告,以致不悆,傥使扁鹊再世、华佗重生,恐也难有回天之力。”姚僧垣惋惜道。

天元皇帝躺在榻上,虽口不能言,但思维清晰,听了姚僧垣的话,眼角边流下两行热泪,不知此刻是在悔恨自己平日里的骄淫恣欲,还是悔恨没有来得及将国丈铲除,还是为自己杀了很多忠良之臣后悔抑或是还尚未平定陈朝而感到遗憾?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

三天前他酒后又一次临幸了倚翠楼里春夏秋冬四位女乐,那天他兴致很高,将晚时分才和她们依依惜别,尔后带着卤簿驺从前往天兴宫夜游。哪知天空不作美,前往途中电闪雷鸣下起了滂沱大雨,卤簿驺从们见雨势一时不会消停纷纷劝他返回,谁知他却一意孤行,卤簿驺从也不敢再多言。经过一段泥泞山路,他的象辂轮辋陷入泥泞之中,御者下来推了几次轮辋都徒劳无功,引起了他的极度不满,想起上一次抽打御者被普六茹丽华劝说的情景。他咆哮着,又一次从象辂里取出棍棒不由分说地抽打了御者,这位御者没有上次御者那么幸运,没打多少下便被杖死了。发泄完后,天元皇帝在凄凄风雨中一阵狂笑,对陪同巡幸的卤簿驺从们放下狠话:“今后谁再敢不听天的话,谁再敢招惹天,天就天仗你们,二百四十下打不死,就三百六十下,直到打死为止。” 卤簿驺从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哆嗦着不敢说话。随同的郑译拿了斗笠蓑衣给他穿戴,被他扔掉在地,他拿着棍棒要抽打郑译,幸亏郑译躲得快,不然就被天杖。他边骂边笑,犹如鬼魔附身一般。回宫后他自感四肢无力,脉络紊乱。难道就这样行将就木了?这是天命吗?他知道自己大限已至,通知寺人召来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和小御正刘昉准备起草遗诏,尔后又派老寺人何泉火速去赵王封地宣赵王宇文招进京。待颜之仪和刘昉赶至天台时,天元皇帝的嘴唇已经麻木,口不能言了。

与此同时,随公府显得格外的静谧,空气格外氤氲,门前的两尊石狻猊依旧像平素般瞪着眼睛看着路人;结满红灯笼似的杮子树和伟岸的银杏树依旧屹立在院中,院落中的看家犬被拴入窝中。普六茹坚让舆台将府中所有的门窗关严,甚至连一丝穿堂风都未能渗入。此时他正召集郑译、杨惠、皇甫绩、柳裘、李圆通等一帮亲信商议着对策。

普六茹坚焦虑地来回踱着方步,不时捻着美髯:“天元皇帝已入弥留之际,当今小皇帝幼冲,遗诏中必有大臣相辅,不知谁有幸会成为辅政大臣?”

柳裘道:“平素起草诏书的是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和小御正刘昉,如今天元皇帝口不能言,这遗诏的人选必定是这二位相商后达成共识,我猜他们会立宗室子弟为辅政大臣……”

普六茹坚的从侄杨惠道:“论地位、论资历、论战绩,那帮宗室子弟能和国丈大人相比?这辅政大臣必然是国丈大人莫属。”

杨惠此言一出,普六茹坚浩叹一声:“天元皇帝和先帝一样忌惮我,前不久还找来和给我相面,他巴不得我失掉权柄,哪里还会让我辅政?”

皇甫绩拍拍胸口:“设若国丈大人当不上辅政大臣,我皇甫绩第一个不答应。”

一直保持沉默的郑译站起身:“我与刘昉熟稔,此人贪财好色,不如对其许以高官和美女帛黍诱之,不愁他不对我们承颜顺旨。”

普六茹坚欣然至喜:“那就有劳郑大人了,不知这颜之仪意下如何?”

李圆通道:“这个简单,和对刘昉一样许以高官,送点布帛姬妾给他,不愁他不配合。”

普六茹坚笑道:“圆通你有所不知,颜之仪处事襟怀坦白、淡泊名利、奉公行事、刚正不阿,非高官姬妾所能收买的。”

李圆通是个粗人,有名的火爆脾气,一听他这话,立即从榻上跳起:“我派人去将他绑了来,他若同意立国丈大人为辅政大臣便罢,设若不同意,我便宰了他。”

众人听了皆笑出声来。

普六茹坚连连摆手:“不可,不可,颜之仪一代名儒,和其弟颜之推一样名扬四海,对待颜大夫只能礼贤下士,岂是靠武力所能折服?”

天台。颜之仪问刘昉:“天元皇帝让我二人拟遗诏,如今他口不能言,御正大人认为何人为辅政大臣适合呢?”

刘昉道:“贺若弼如何?”

颜之仪道:“贺若将军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还是可以的,谈到治国理政却是政治稚儿。设若辅佐小皇帝,缺乏政治家的眼光和气魄。”

刘昉道:“杨素如何?”

颜之仪道:“杨素此人落拓有大志,兼资文武;然此人生性奸诈,唯利是图,不足以当辅政大臣。”

刘昉道:“尉迟迥如何?”

颜之仪道:“尉迟迥贵为皇亲,必当会尽职辅佐小皇帝,但此人居功自傲,他若为辅政大臣,怕是和寅丈们关系不睦。”

刘昉说的一连串名单都被颜之仪否决了,忽然他眼前一亮:“普六茹坚,身居大司马、大前疑,又是天元皇帝的国丈,他作辅政大臣,必当会忠心保国。”

颜之仪听罢,陷入深思,紧闭双眼良久不语。

刘昉急了:“您倒是说句话呀?”

颜之仪微睁双眼,不紧不慢地道:“武帝观其人有反相,曾有宗室大臣劝武帝除去他,武帝仁慈未能除之;弥留之际遗诏要杀掉他,可些遗诏被天元皇帝截胡。之后天元皇帝幡悟,几次欲除之而未能。设若他作为辅政大臣,一则不合宸衷,二则恐怕大周江山不保。”

“那颜大人的意思是,谁当这个辅政大臣合适呢?”刘昉面向颜之仪。

颜之仪起身来回踱步:“大周是宇文家的,这辅政大臣我认为还是宇文氏来做合适,他人若为辅助大臣,我担心会有异志。当今宇文家族,资历最深者当属赵王宇文招,况且天元皇帝已通知何泉去赵王封地去召赵王,这不明摆着想让赵王来当辅政大臣吗?”

刘昉闻言觉得有理,正准备拟诏书时忽觉一阵腹痛,只得让颜之仪少待一下,待登东之后再来拟诏。

刘昉登东后顿觉一阵轻松,踅转正欲返回天台时,却被早已等候的郑译拦住拉到一边:“御正大人,借一步说话。”

“御正大人,天元皇帝遗诏拟好了吗?”郑译看了看四下无人,压低声音问道。

“还没有,天元皇帝已经口不能言。”

“天元皇帝在此之前指定过辅政大臣人选了吗?”

“天元皇帝派何泉去赵地了,准备让赵王回京。”

“让何泉去宣赵王?为什么不派靳喜去?”

“此乃圣上之意,刘某岂敢多问?”刘昉揖手道。

郑译明白了,靳喜和自己作为天元皇帝身边的红人,按照以往的惯例自己是可以随意出入天台的,天元皇帝在临终前却没有召见自己和靳喜,只召见了两位拟诏大臣,说明自己和靳喜已经失去了天元皇帝的信任。何泉原是武帝前期的贴身寺人,曾经和武帝一起灭掉权臣宇文护,颇受武帝信任,后因年纪稍大,武帝才换靳喜为贴身寺人。作为先帝的旧臣,何泉一直被天元皇帝冷落打压。现在弃靳喜复用何泉,郑译感到事态的严重性。

郑译和刘昉四目相视,郑译的眼神中充满一丝抖狠,让刘昉感到一阵股栗。

“御正大人认为立谁为辅政大臣合理?”

“天元皇帝已经派何泉去了,这个还用说明吗?”刘昉反问道。

“御正大人和赵王交情如何?”

“我和赵王并无深交。”

“御正大人和我郑译呢?”郑译话锋一转。

刘昉笑了:“正义兄和我同侍天元皇帝,犹如兄弟耳!”

郑译拍了拍他的肩:“承蒙御正大人将我当成兄弟,请受小弟一拜。”

说罢郑译拱手高举准备作揖,被刘昉扶住:“正义兄客气。”

“刘兄认为国丈大人如果辅政当如何呢?”

“国丈大人作为小皇帝的外祖,论资历、论名望,作为辅政大臣无疑是合适的。小弟也和颜大夫商议过,只不过颜大夫坚决不同意,这个拟诏的事情不是小弟一人说了算。”刘昉表示出自己的无奈。

“刘兄觉得,设若赵王当上辅政大臣,将会给刘兄一个什么样的官职呢?”郑译问道。

“这个难说,小弟寸功未进,不敢苟求。”

郑译笑了:“如果一桩泼天的富贵就摆在刘兄面前,刘兄会欣然接受吗?”

“正义兄别拿小弟开涮了,哪有这等好事?”

“设若刘兄拟了国丈大人为辅政大臣,这官职随兄挑。”

刘昉闻言,心中咯噔一下,陷入两难之中:“天元皇帝的意思是立赵王,如果矫诏是要被满门抄斩的。”

“天元皇帝有没有亲口对你们说立赵王为辅政大臣?”看着刘昉犹豫不定,郑译问道。

“天元皇帝已口不能言。”

“那不就得了,天元皇帝既没有亲口说明由赵王当辅政大臣,怎么能说是矫诏呢?”郑译开始点拨他。

“这话也对,但他派何泉去赵王的封地了啊。”

“这个无妨,天元皇帝召赵王回来也不能证明是让他当辅政大臣啊。”

“正义兄说得似乎也有些道理。”

“实话跟你说了吧,小弟我已倾向国丈一边,我们几个已经密谋让国丈大人来当辅政大臣。你说说看,你想担任什么官职,设若国丈大人当上辅政大臣小弟就游说他。到时什么样的良田美宅、金银布帛、歌姬美妾何尝没有?如果是赵王作为辅政大臣,赵王肯定任用那帮宗室,哪有你什么事?孰轻孰重,刘兄掂量掂量。现在就等你一句话了。”

刘昉茅塞顿开,思忖一会道:“烦请正义兄在国丈大人面前美言让小弟当个小冢宰。”

郑译一怔,心道:这小子胃口不小,这辅政大臣才是大冢宰,他居然想当小冢宰,这是要和国丈大人分权抗衡啊。但他嘴上没说,只是将双眼微微抬起看了看刘昉,从刘昉的眼神中看出了贪婪和狡黠。于是双手抱拳,笑道:“好说,好说。”

刘昉大笑,笑而又道:“设若颜大夫不肯呢?”

“既然我们休戚与共,小弟就直言了吧,如今整个天台和大德殿已被小弟派军队把持住了,何泉早已被我们控制,连一只苍蝇都飞不进来,更别说一个大活人了。你可以草拟,然后拿给颜大夫签字,颜大夫设若不肯,我可以代签。”

刘昉听之一怔,他没想到对方已事先开始行动了,他庆幸站到国丈一边而自喜。当他那贪婪而狡黠的眼神再次和郑译四目相对时,眼前这位寅丈先前那双友善的眼神早已变成了寒光逼人,他被吓坏了:“我这就去草拟遗诏。”

“这就对了。事不宜迟,你不能再回天台。我已为刘兄备好了车马,去随公府。”话音甫毕,郑译派人将车马牵来,和刘昉一同向随公府而去。

随公府内,普六茹坚送走一帮亲信,踅步焦急地等待着郑译的消息,见郑译将刘昉带到,心中不免喜不自胜。

刘昉见到普六茹坚,长揖后便要下拜,普六茹坚扶住他和他寒暄了几句,刘昉便开始矫诏,拟完签署了自己的大名后将矫诏呈给普六茹坚。

普六茹坚接后读道:

“太上皇天元皇帝敕:随国公普六茹坚泽被苍生,为四海仰慕。今皇帝幼冲,敕令随国公为辅政大臣。

大周大象二年五月二十日

拟诏人:刘昉 ”

普六茹坚大喜,放下矫诏,佯装十分害怕:“普六茹坚何德何能担此重任?”

“国丈大人此言差矣,国丈大人霍光之才,普天之下除了您,还有谁有资格做辅政大臣。”郑译虽然知道普六茹坚口是心非,但还是要配合他将戏演下去。

“赵王乃天元皇帝叔父,周之宗室,他作为辅政大臣最为合适。”说罢普六茹坚斜乜了一眼刘昉。

“赵王虽为宗室,但论资历、论战功,怎能和国丈大人相比?”刘昉附和郑译道。

“不妥,不妥!”普六茹坚连连摆手。

“有什么不妥的,国丈大人为周室股肱之臣,再适合不过。”刘昉道。

“容我想想。”

“哎呀,国丈大人,都火烧眉毛了。杨惠和柳裘已派人到宫中把守,箭在弦上,不发不行了。”郑译道。

“这……”普六茹坚佯装还想再说什么。

“遗诏我已草拟签名了,设若国丈大人不想当这个辅政大臣,我就重新草拟一份,这个辅政大臣我来当。”刘昉怕他一再推辞,自己连小冢宰的官职都没有了。

“唉,事到如今也只能如此了。你们这是要让仆背负骂名啊。”普六茹坚心中一阵窃喜,说出了一阵言不由衷的话来。

颜之仪左等右等等不到刘昉回来,情知大事不妙,顾不上还在病榻之上的天元皇帝,准备找监军宇文仲先行代理国事,他刚出天台便被普六茹坚的麾下横槊拦住。颜之仪怒目嗔道:“尔等欲为何意?”

此时杨惠走了过来,对着兵士挥了挥手:“不得无礼!”

兵士拾起枪槊。颜之仪正色道:“杨惠,天元皇帝还在天台,你带这么多兵士来是要构逆吗?”

杨惠拱手作揖:“颜大夫误会了。我们正是为了天元皇帝的安全才这么做。”

颜之仪怒道:“天元皇帝的安全由御林军负责,不劳你们来操心。你们换成了自己的兵士,这是构逆。”

杨惠未作解答,对颜之仪依然以礼相待:“国丈大人久仰颜大夫学识,有心想要和颜大夫结交,以图共享富贵。”

“国丈大人乃国家股肱之臣、当朝国丈,愚职怎敢高攀?”颜之仪早就看穿了普六茹坚的意图,拂了拂官袖冷冷回敬道。

“别跟他啰嗦,不行我一刀宰了他。”李圆通抽出刀来吓唬颜之仪。

“圆通,不得无礼!”普六茹坚从对面走来呵斥道。

李圆通将刀收鞘,普六茹坚走到颜之仪面前,长揖微笑:“麾下们不懂事,冒犯了颜大人,还请颜大人原宥。”

颜之仪将脸转向一旁,拱了拱手:“愚职见过国丈大人!”

李圆通见他如此不逊,再次拔出了刀,普六茹坚使了个眼色,李圆通只得又将刀入鞘。

“不知颜大夫要去哪里?”普六茹坚笑道。

颜之仪一言不发。普六茹坚见状,上下打量了颜之仪,绕着他缓步一圈:“其实颜大夫不说我也知道,颜大夫这是准备去找宇文仲将军做监军吧?”

颜之仪一怔,将头扭向普六茹坚,心下思忖:自己还尚未去找宇文仲,他的消息怎么如此之快?

普六茹坚似乎看出他的狐疑,连拍三个巴掌,不远处皇甫绩和柳裘带着一干兵士押解着缚着绳索的宇文仲和何泉走来。

完了,遗诏还未草拟便未始即终!颜之仪眼前一黑,瘫倒在地。

待颜之仪醒来时,他已躺在天台的榻上,微微睁开眼睛,眼前的普六茹坚及一帮亲信们正背向自己议论着什么。他从榻上坐起,揉了揉头颅两侧颞部。见他醒来,普六茹坚走到他面前。

“颜大人是拟诏大臣,如今天元皇帝口不能言,你认为谁可担任辅政大臣?”

“辅政大臣应由德高望重之人担当,必须衷心周室,愚职认为赵王宇文招最为合适。”颜之仪不卑不亢。

普六茹坚脸色渐变:“难道我普六茹坚就不是衷心周室、德高望重之人吗?”

“让赵王当辅政大臣,是天元皇帝的意思。愚职只是根据天元皇帝的遗言草拟诏书。”

“那草拟的诏书呢?”

“还不曾写。”

普六茹坚笑了,拿出那份矫诏递给颜之仪:“刘昉已经草拟好并签了名,只要颜大夫在上面签上名即可。”

颜之仪大惊,难怪等不到刘昉回来,原来他早已被普六茹坚策反。他接过矫诏看了看,掷于地上:“这是矫诏,我不签。”

“颜之仪,你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你不签,难道别人就不能代签吗?”普六茹坚大怒。

“我颜之仪一向忠于周室,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我做不了。”颜之仪从榻上站起。

“来人,将颜之仪拖出去砍了!”普六茹坚吩咐左右。

兵士上前缚住颜之仪。颜之仪眼噙泪水,痛苦地闭上了双眼。

“天元大皇后驾到!”门外传来了靳喜的声音。

天元大皇后普六茹丽华在靳喜和众宫女的簇拥下进入了天台。

众人给天元大皇后叩首请安,天元大皇后颔首示意免礼。她见颜之仪被缚上,便问了事情的原委,普六茹坚将她拉到一旁小声作了解答。天元大皇后之前还一万个担心设若是宇文家族宗室做了辅政大臣,小皇帝生母朱满月一族势必会得宠,自己的未来一片茫然;如今听说要拥戴自己的父亲作为辅政大臣,心中自然是一万个赞成,她命人给颜之仪松绑,恕他无罪:“颜大夫忠心可嘉,是周之大幸。小皇帝幼冲,天元皇帝又口不能言,这任命国丈大人为辅政大臣是哀家的意思。”

说罢,天元大皇后命人拾起地上的矫诏:“既然颜大人不肯签,那就请颜大夫将符玺交上吧。”

既然是天元大皇后的懿旨,颜之仪无奈地叹了口气,只得将怀中的符玺奉上,拂袖而去。

普六茹坚浩叹一声,内心一阵窃喜。靳喜想起再看一眼病入膏肓的天元皇帝,见他一动不动,伸手触了一下他的手掌,一片冰凉。他吃了一惊,将手伸到他鼻子下面,早就没有了气息。在一片郁闷的空气中,靳喜抽泣道:“天元皇帝驾崩了!”

“宇文赟,你终于死了!这场博弈终究是我赢了。”一年来两人在朝堂之上的合作从“蜜月期”到仇雠,不仅自己,连女儿也差点惨遭他的毒手!这个疯子不按套路出牌,比他父皇还要难以对付。望着沉睡般的天元皇帝,普六茹坚的脸部变得狰狞可怕,恨不能掐住他的脖子。父爱之心在他心中燃起,这么多年来有愧女儿,他轻轻拍了拍天元大皇后的肩膀:“女儿,这些年你受苦了。”

当初父亲为了个人的政治前途执意要将自己嫁给这个放荡不羁的五陵少年,自己一万个不愿意。恨过、哭过、闹过,但又有什么用呢?虽说和天元皇帝没有什么感情,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女儿娥英都已经十岁了,她也早已原谅了父亲。随着天元皇帝的逝去,自己也将告别过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起点。

普六茹坚转向靳喜,紧盯他的眼睛,靳喜望着他冷峻的脸吓得后退两步,今天这张脸是如此的陌生,他手中的拂尘险些脱落。普六茹坚向前跟上,扯住他的胳膊:“记住,天元皇帝驾崩的事,不得透露给京城外的藩王半点风声,至于什么时候发丧,听我的号令。”

“是,是,老奴谨记!”

普六茹坚成为了辅政大臣,接下来他将任用哪些人呢?那帮亲信打起仗来还行,如果让他们协助自己理政还有所欠缺。最可恨的是那个郑译和刘昉,虽说对自己有拥戴之恩,却是狮子大开口,我做个大冢宰,刘昉就要做小冢宰主管行政,郑译就要做大司马主管军事,这不是要和自己分权抗衡吗?这样一来,自己的权势将被架空。想到此他就恨得咬牙切齿,但许诺过他们又不能食言,怎么办?独狐伽罗看出了他的疑惑。

“何不向李德林移樽就教?”独孤伽罗提醒道。

“李德林?”经这么一提醒,普六茹坚茅塞顿开,这个曾任中书舍人、通直散骑侍郎,并授仪同三司的北齐旧臣,一个少年时便被誉为“神童”的鲜卑化汉人,几岁时就能全文背诵左思的《蜀都赋》,很多人都想一睹神童的风采,以至于每天到他家拜访的人要踏破门槛。他并未以此为傲,反而更加孜孜不倦地学习经史子集、天文地理、谋略要术,最终成为了一位百科全才。他以其文思敏捷、才华横溢而闻名于世,其文章《让尚书令表》受到北齐尚书令杨遵彦的赏识;另一文章《春思赋》被誉为文章典范。后经北齐文学家魏收举荐,与其一起编撰国史,作《齐史》二十七卷。周武帝宇文邕久闻李德林的才名,在看过他所写的文书后,极为赏识,对大臣们称赞“谓其是天上人”。周武帝平定北齐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他,并对他说“平齐之利,唯在于尔!”李德林在周武帝时颇受重用,官居御正下大夫,负责起草诏书,并总管北齐旧臣的人事任免,后又被赐爵为成安县男,可见周武帝是对他是多么的赏识!周武帝驾崩后,天元皇帝即位,纵情声色、荒淫无度,力排父皇器重的大臣,任用郑译、刘昉等宵小,李德林此后郁郁不得志,终日在家读书习文。

每当踌躇未决时,独孤伽罗就充当了普六茹坚的智囊,身边有这样一个贤内助,得此贤妻,夫复何求?普六茹坚大喜,令人备了腆仪,亲自到李德林府上拜访。

李德林虽久不在朝,但朝中之事还是看得透彻,他料定成大事者必定是普六茹坚,见这位辅政大臣如此礼贤下士,感动地无以言表。普六茹坚将自己的顾虑向他坦诚相告,以征询他的意见。

李德林沉思片刻便有了答案:“大周的最高官职就是大冢宰,既然刘昉、郑译想作您的副手和您分庭抗衡,不如索性废掉大周原有的官职,重新设立大丞相一职。另外,您不仅仅要当大丞相,还要假黄钺,这样才能掌管生杀予夺之权,都督中外诸军事。既然您当了大丞相,就得开一个大丞相府,不如任命刘昉为丞相府长史,郑译为丞相府司马,这样一来,他们还是您的副手,只不过由朝廷官员变成了丞相府的官员,由主管变成了分管,最终决策权还在丞相您身上。”

普六茹坚醍醐灌顶,大喜之下紧紧握住他的手:“先生足智多谋,既然我为辅政大臣,经国重任非群才辅佐,无以克以大业,今欲与先生共事,望先生不要推辞。”

李德林大受感动,想到自己在北齐时就倍受赏识,归降北周后周武帝对自己也是十分器重,可惜在天元皇帝朝遭受坎懔,郁郁寡欢,当今辅政大臣如此看得起自己,自己必将涌泉相报,当即拱手下拜:“愚职愿为丞相效犬马之劳。”

招揽了李德林后,普六茹坚又想起了一个人——高颎。

高颎的父亲高宾原为北齐官员,为蒺藜宵小所谤诽而投入北周。普六茹坚的岳丈、大司马独孤信引其为僚佐,赐姓为独孤,高颎也叫独孤颎。高颎在独孤府长大,与普六茹坚及其妻独孤伽罗很是熟稔,普六茹坚也是常常称其为独孤。高颎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他少年聪明敏捷,度量胸襟很大,史诗经书过目不忘,擅长辞令。还在总角之年时,家中一棵百尺多高柳树繁茂挺拔如同车盖。乡里的老叟曾言:“此宅将出贵人。”高颎十七岁时,被齐王宇文宪引为记室,不久又被封为下大夫。又因平齐之功拜开府,曾随越王宇文盛讨平隰州稽胡叛乱。

普六茹坚派邗国公杨惠向他传达了自己的意思,高颎也想有一番作为,见普六茹坚如此欣赏自己,大受感动,当即表态:“愿意接受国丈大人驱使。纵使功业未就,我高颎也不怕灭族之灾。”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早朝。普六茹坚向往常一样进入大德殿,不同的是以前他是穿着朝服,今天他则穿着斩衰。原先丹樨之上的两张龙榻正中一张是留给天元皇帝坐的,东首一张是留给小皇帝宇文阐坐的(天元皇帝即使当了太上皇也并不是将实权交给宇文阐,太上皇只是可以不理朝政的一个借口)。天元皇帝时常不来早朝,章缝之侣介胄之臣们早已习惯了那张龙榻上的空缺。今天不同的是,小皇帝宇文阐被靳喜扶坐在了天元皇帝原先的那张龙榻,一个小寺人搬走了宇文阐原先坐的那张龙榻,靳喜端上一张刻有龟形图案的榻放至宇文阐龙案前的西端,用袖口轻轻地擦试一下,然后扶着普六茹坚坐了上去。这张新榻真舒服,坐着四平八稳,比丹樨之下的蒲垫坐着要舒服多了,他再也不用站在丹樨之下躬身和小皇帝说话了。同时他斜望了一眼宇文阐端坐的龙榻,心中暗道:“迟早有一天,你这张龙榻只能是我杨坚坐的”。宇文阐望着今天的普六茹坚有些害怕,章缝之侣介胄之臣们望着普六茹坚这身打扮也猜出了八九分,正在私下议论时,靳喜宣布了天元皇帝驾崩的消息,并宣读了他任命普六茹坚为辅政大臣的遗诏(矫诏)。

“陛下!”章缝之侣介胄之臣们一片哀鸣,普六茹坚令靳喜将准备好的斩衰让他们和小皇帝穿上,宇文阐才方知自己的父皇逝去了,他放声痛哭。

“陛下,今天是你亲政的日子,朝廷之上不得哭泣。”普六茹坚斜乜着眼睛对宇文阐提醒又似乎训斥。

哀鸣之后则是更多识趣的寅丈们向普六茹坚道贺,刘昉和郑译还沉浸在和普六茹坚分庭抗衡的幻想喜悦中,靳喜以小皇帝宇文阐的名义宣读了圣旨敕封普六茹坚为大丞相,假黄钺。

“说好的大冢宰呢,怎么变成了大丞相?”刘昉斜望了一眼郑译。

“我也不清楚,且看国丈怎么说。”郑译乜了他一眼,小声回答。

虽然动作微妙,但普六茹坚尽收眼底:“我普六茹坚无才无德,深受陛下厚恩,任仆为大丞相。仆颁布大丞相令:今任命李德林为丞相府属,加仪同大将军;高颎为丞相府司录;刘昉为丞相府长史;郑译为丞相府司马。”

“啊!”刘昉听后吃了一惊,轻声问着旁边的郑译,“你不是说好国丈安排我为小冢宰的吗,怎么变成丞相府官员了?”

“我也不知道啊,他亲口许诺我为大司马,没想到成了丞相府的司马。哎,原来我们不是为大周营生,而是给他个人营生。”郑译也感觉到上了当,只得苦笑一声。

事已至此,二人也不便再说什么。再争下去恐怕连矫诏的事也得泄漏下去,那可是诛连九族的死罪。二人只得忍气吞声你望望我,我望望你,领命谢恩。

“国丈大人位居端揆,那我们宇文宗室的人当什么官职?”宇文宗室中有人愤愤不平。

普六茹坚早就料定宇文宗室中会有人不服,不紧不慢地让靳喜宣读以小皇帝名义颁发的又一道诏书。诏书敕封天元皇帝的弟弟汉王宇文赞为上柱国、右大丞相,普六茹坚为左大丞相;秦王宇文贽为大冢宰;毕王宇文贤为雍州牧;杞国公宇文椿为大司徒。靳喜读完诏书后,普六茹坚让他再搬一张和自己一模一样的榻到丹樨之上,放在东首请汉王与自己平行而坐。宇文宗室们不再言语,汉王得意地走到丹樨之上,摸了摸榻椅,向普六茹坚微笑致意,普六茹也向他回以微笑。汉王的笑中充满了对普六茹坚的感谢,普六茹坚那张僵硬的笑容里充满了一丝丝杀气。

魏晋南北朝时代,右大丞相排名在左大丞相之上,宇文宗室见汉王当了右大丞相,普六茹坚屈居左大丞相,几位天潢贵胄们也各自有了官职,便不再言语。

接下来靳喜向丹樨之下的章缝之侣介胄之臣们又宣读了一份以小皇帝名义颁布的诏书,诏书敕封天元大皇后普六茹丽华为天元太皇后,生母天大皇后朱满月为帝太后;天右大皇后元乐尚、天中大皇后陈月仪、天左大皇后尉迟炽繁三人出家为尼。

“这……”丹樨之下,诸位虎体鹓班窃窃私语。虽说皇帝一死,宠妃出家为尼的事在封建王朝并不罕见,但小皇帝幼冲,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普六茹坚的意思。

普六茹坚听着丹樨之下的虎体鹓班们的议论毫不理会,让靳喜再次颁布诏书,诏书宣布即日起原先汉姓后赐姓鲜卑姓氏的官员改为原汉姓。普六茹坚捻须笑道:“从现在起,仆就由普六茹坚正式更回原名杨坚。”

杨坚说话声洪亮,震烁大德殿。丹樨下的七相五公们则躬身将笏板遮住了脸,吓得大气不敢出一声。今日的他嘴角始终露出一丝丝微笑,睥睨了一眼小皇帝宇文阐,眼神中充满着自信。宇文阐毕竟年幼,只得呆呆地看着他。

接下来,杨坚道:“天元皇帝已逝,小皇帝既已亲政,就应搬到天元皇帝住过的天台去,那才是当今圣上该住的地方。小皇帝原先居住的东宫正阳宫改作丞相府,仆就在那里总理政务。”

“什么,天元皇帝刚刚升遐,你就鸠占鹊巢将圣上赶走,这是僭越!”章缝之侣介胄之臣中有法家拂士高声抗议。

杨坚闭起双眼任凭他们的喊叫抗议,故作深思。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武帝在位时就有大臣说他有反心,未引起武帝重视导致今天这个局面。我们杀了这个乱臣贼子,不然大周不保。”介胄之臣中有人吼道。

“我看谁敢?”此时在大德殿门口守护的司武上士卢贲带着禁卫军冲了进来,举刀吼道,“欲求富贵者,当相随来!”

朝中的队伍很快分成了两列,一些拥护杨坚的站到了卢贲这边,一些誓死效忠周室的官员流下了泪水原地不动,以此来表明决心。

卢贲率领的禁卫军们一个个抽出刀来站在效忠周室官员的面前,忠于周室的官员被眼前一幕幕惊呆了,按照周室规定朝廷之上不得携带任何兵器但可佩戴木剑以作装饰,望着对方的真刀,又望望自己佩戴的木剑,他们只得无奈而违心地移动着脚步站到了卢贲这边。

杨坚揉了揉似乎睡眼惺忪的双眼,伸了个懒腰走下丹樨,走在队伍最前方,卢贲殿后押解着文武百官们一同奔向正阳宫。大德殿上留下了被这一幕吓哭的小皇帝宇文阐。

杨坚随着通往正阳宫的台阶拾级而上,每上一级台阶,他的脸色都是那么的凝重,脚下的步伐都是那么的沉重。当初就是在这一级台阶自己跪倒在周宣帝的脚下,自己不得不接受那根束缚自己的鲜卑郭洛带,每每想起那段屈辱,内心就隐隐作痛。如今自己才是正阳宫的主人,终有一天,我杨坚也会是天台的主人。想到此,他的嘴角扬起一丝窃笑。

正阳宫前的卫士见杨坚等人押解着一帮文武百官杀气腾腾地向宫内奔来,赶忙横槊拦截,杨坚用手拔开一个卫士的槊,那个卫士又将槊横过拦截。

杨坚怒目道:“你可认得辅政大臣国丈乎?”

那个卫士正色道:“在正阳宫,我们只认得圣上。”

殿后的卢贲走上前来瞋目而叱之:“国丈大人现在是辅政大臣、大丞相,即日起圣上移宫天台居住,正阳宫改为丞相府。”

卫士怒道:“赶走圣上,难道想构逆吗?”

卢贲拔出腰中佩刀架在那个卫士项上:“我的亲信何在?”

卢贲的亲信都是一帮武将,就等卢贲一声令下,他们从台阶下冲上来,拿着腰刀要狭在卫士们的脖子上……

杨坚发觉,这段时间汉王宇文赞变了,以前那个呼卢喝雉、迷花恋柳的纨绔子弟自从被任命为右大丞相后变得事必躬亲,每天早早就来到丞相府办公,人也逐渐变得谦虚谨慎起来,完全没有一点宗室子弟的架子,遇到不甚了了之事总是放下身段向丞相府的其他官员移樽就教。更让杨坚不能容忍的是他时不时的还要干涉人事安排事宜,这还得了!让他当一个右大丞相是为了堵住宇文宗室的嘴,总比让赵王宇文招来当容易控制。没想到这小子绳愆纠谬,这样下去……杨坚不敢往下想了。

见到满脸惆怅的杨坚,刘昉问道:“丞相近日何故颦眉蹙頞啊?”

杨坚道:“你有所不知,汉王如今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大有超越晋朝周处,仆担心日后他会取我而代之。”

刘昉笑了:“原来丞相是为此事烦恼,容愚职摆平此事。”

批阅了一天奏折的汉王拖着一身疲惫回到自己府邸。小皇帝幼冲,批阅奏折的大事就交由辅政大臣杨坚来做,杨坚有时也会选择一些无关痛痒的奏折让他来批,真正紧要的奏折则留在自己手里亲自批阅。汉王倒也识趣,以后学之士自居,幻想日后达到权力的顶峰。

有时他想想自己这样做确实也很累,有些怀念以前只当汉王时不用问政事终日花天酒地、斗鸡走马的日子,但一旦想到现在身居右大丞相要职时不禁喜极而泣。

“右大丞相在府上吗?有烦通报一声说刘昉拜见。”刘昉客套地向着汉王府司阍道。

得到汉王应允后,刘昉进得府来。一见刘昉,汉王特别高兴,让人略备酒水,这对曾在酒肆勾栏博戏狎妓的老友就此寒暄了起来。

“以往右大丞相饮宴,必有歌伎伶人伴舞,今日何故如此冷清?”刘昉问道。

“刘兄不知,自本王任右大丞相以来日理万机,无暇顾及其他。府中只留下几个把守侍卫和年老的奴仆杂役,剩余的歌伎伶人全部打发回家了。”

“难怪右大丞相府中如此冷清,右大丞相在理政的同时也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的筹觥交错、戏乐以娱。小弟府中近日新到一批歌伎伶人,不如到小弟府中一观以娱。”

“这……天已将晚,还是改日吧?”汉王犹豫片刻道。

“择日不如撞日,就今晚吧。”刘昉看到他思想有所松动,撺缀道。

“那就依刘兄之见。”

二人乘车舆来到刘昉府中,刘昉令人备上酒宴,筹觥之中,汉王有些醉意,刘昉拍了几下手,几个身着青萝绫纱的女伶从屏风后走了出来,有的吹箫,有的弹琵,有的舞乐,汉王在醉意中飘飘欲然。一个女伶来到他面前给他敬酒,汉王眼神直勾勾地盯着她的脸,女伶故作羞赧地垂下了脸,汉王趁机抓住她的柔荑放在自己手中不停地搓揉。

刘昉看出苗头,笑道:“右大丞相可喜否?”

汉王大悦,略带醉意道:“喜。”

“既然右大丞相喜欢,这几个女伶就送给右大丞相,请右大丞相笑纳。”

“本王怎敢夺人所爱?” 汉王笑道。

“这些女伶非小弟所爱。实不相瞒,这是左大丞相送给右大丞相的。”

汉王闻知,酒醒了一半:“左大丞相何故要将女伶送与本王?”

“实话对你说吧,左大丞相时常愤愤不平地对我说,如今的小皇帝才八岁,八岁的孩童省得①什么?周室江山有兄终弟及的习俗,如今右大丞相是天元皇帝的弟弟、小皇帝的叔父,贵为天子者应为右大丞相。”

汉王大喜:“左大丞相当真这么说?”

“那还有假?左大丞相因您未能当上皇帝而打抱不平,才拥立您为右大丞相。周室是宇文氏的天下,左大丞相已经到了权力的巅峰。而右大丞相您就不同了,您贵为天潢贵胄、年轻有为,离君临天下只差一步之遥,所以左大丞相为了结交您,又怕您拒之下下使他难堪,所以委托小弟。小弟只是掠美市恩罢了。”

“左大丞相忠心可嘉。”

“左大丞相说了,您只要每天在汉王府中消遣消遣,丞相府中的事他来办就成了,一俟时机成熟,就拥立您为帝。您就在汉王府上等着好消息吧。”

汉王听罢大喜,也乐得个自在,从此在汉王府终日寻欢作乐,不再去丞相府处理朝政。杨坚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大丞相,大事不好!”靳喜急冲冲进入丞相府。

“靳喜,何事如此慌张?”刚处理完天元皇帝的大葬礼,正在批阅奏折的杨坚抬首望了一眼靳喜。

靳喜将边报奉上:“边关发来边报,突厥不断骚扰大周边境,目前已攻克数十个县。”

杨坚将手中批阅奏折的笔罢于案上,接过边报仔细阅后放下,揉了揉眼睛:“你去将李德林和高颎给我叫来。”

靳喜应唯退下,须臾间李德林和高颎到来。

“公辅②、昭玄③,边关急报突厥不断骚扰大周边境,是战是和,仆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我们中原是农耕文化,突厥要我们的地既不能放牧,又不会稼穑,无非是要些钱财物帛牛马茶叶罢了。这次连克数十个县,想必没有那么简单,突厥可汗不是想要千金公主为可贺敦吗,我们择日将她嫁去,突厥自然罢兵。”李德林道。

杨坚捻须点首:“仆也有此意。”

“丞相不但要将千金公主出塞突厥,还应当派钦差到几个藩王的封地去,以千金公主嫁入突厥回朝观礼送别为由,诓骗他们进京,留在京城不再回封地,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控制他们,二来不让他们在藩地拥兵自重勾结邻国来构逆。”高颎道。

“有道理。公辅,你草拟诏书,以千金公主出嫁突厥观礼名义,召五位藩王进京送别。”

“遵丞相令。”李德林领命。

注释:①省得:明白,知道。

②公辅:李德林,字公辅。

③昭玄:高颎,字昭玄。天元皇帝这次是彻底的倒下了,他已经病入膏肓说不出话来,无论是女巫祭坛驱魔还是道人贴符抓鬼,所有的法子派上了都无济于事;御医姚僧垣给他把了脉,眉头紧锁,无奈摇了摇头。

“姚御医,天元皇帝才二十二岁,正值春秋正富的年纪,请无论如何也要医好他的病。”看着姚僧垣的表情,普六茹丽华情知不妙,哭泣着乞求道。

“请天元大皇后恕臣无能,天元皇帝不听臣劝告,以致不悆,傥使扁鹊再世、华佗重生,恐也难有回天之力。”姚僧垣惋惜道。

天元皇帝躺在榻上,虽口不能言,但思维清晰,听了姚僧垣的话,眼角边流下两行热泪,不知此刻是在悔恨自己平日里的骄淫恣欲,还是悔恨没有来得及将国丈铲除,还是为自己杀了很多忠良之臣后悔抑或是还尚未平定陈朝而感到遗憾?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

三天前他酒后又一次临幸了倚翠楼里春夏秋冬四位女乐,那天他兴致很高,将晚时分才和她们依依惜别,尔后带着卤簿驺从前往天兴宫夜游。哪知天空不作美,前往途中电闪雷鸣下起了滂沱大雨,卤簿驺从们见雨势一时不会消停纷纷劝他返回,谁知他却一意孤行,卤簿驺从也不敢再多言。经过一段泥泞山路,他的象辂轮辋陷入泥泞之中,御者下来推了几次轮辋都徒劳无功,引起了他的极度不满,想起上一次抽打御者被普六茹丽华劝说的情景。他咆哮着,又一次从象辂里取出棍棒不由分说地抽打了御者,这位御者没有上次御者那么幸运,没打多少下便被杖死了。发泄完后,天元皇帝在凄凄风雨中一阵狂笑,对陪同巡幸的卤簿驺从们放下狠话:“今后谁再敢不听天的话,谁再敢招惹天,天就天仗你们,二百四十下打不死,就三百六十下,直到打死为止。” 卤簿驺从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哆嗦着不敢说话。随同的郑译拿了斗笠蓑衣给他穿戴,被他扔掉在地,他拿着棍棒要抽打郑译,幸亏郑译躲得快,不然就被天杖。他边骂边笑,犹如鬼魔附身一般。回宫后他自感四肢无力,脉络紊乱。难道就这样行将就木了?这是天命吗?他知道自己大限已至,通知寺人召来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和小御正刘昉准备起草遗诏,尔后又派老寺人何泉火速去赵王封地宣赵王宇文招进京。待颜之仪和刘昉赶至天台时,天元皇帝的嘴唇已经麻木,口不能言了。

与此同时,随公府显得格外的静谧,空气格外氤氲,门前的两尊石狻猊依旧像平素般瞪着眼睛看着路人;结满红灯笼似的杮子树和伟岸的银杏树依旧屹立在院中,院落中的看家犬被拴入窝中。普六茹坚让舆台将府中所有的门窗关严,甚至连一丝穿堂风都未能渗入。此时他正召集郑译、杨惠、皇甫绩、柳裘、李圆通等一帮亲信商议着对策。

普六茹坚焦虑地来回踱着方步,不时捻着美髯:“天元皇帝已入弥留之际,当今小皇帝幼冲,遗诏中必有大臣相辅,不知谁有幸会成为辅政大臣?”

柳裘道:“平素起草诏书的是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和小御正刘昉,如今天元皇帝口不能言,这遗诏的人选必定是这二位相商后达成共识,我猜他们会立宗室子弟为辅政大臣……”

普六茹坚的从侄杨惠道:“论地位、论资历、论战绩,那帮宗室子弟能和国丈大人相比?这辅政大臣必然是国丈大人莫属。”

杨惠此言一出,普六茹坚浩叹一声:“天元皇帝和先帝一样忌惮我,前不久还找来和给我相面,他巴不得我失掉权柄,哪里还会让我辅政?”

皇甫绩拍拍胸口:“设若国丈大人当不上辅政大臣,我皇甫绩第一个不答应。”

一直保持沉默的郑译站起身:“我与刘昉熟稔,此人贪财好色,不如对其许以高官和美女帛黍诱之,不愁他不对我们承颜顺旨。”

普六茹坚欣然至喜:“那就有劳郑大人了,不知这颜之仪意下如何?”

李圆通道:“这个简单,和对刘昉一样许以高官,送点布帛姬妾给他,不愁他不配合。”

普六茹坚笑道:“圆通你有所不知,颜之仪处事襟怀坦白、淡泊名利、奉公行事、刚正不阿,非高官姬妾所能收买的。”

李圆通是个粗人,有名的火爆脾气,一听他这话,立即从榻上跳起:“我派人去将他绑了来,他若同意立国丈大人为辅政大臣便罢,设若不同意,我便宰了他。”

众人听了皆笑出声来。

普六茹坚连连摆手:“不可,不可,颜之仪一代名儒,和其弟颜之推一样名扬四海,对待颜大夫只能礼贤下士,岂是靠武力所能折服?”

天台。颜之仪问刘昉:“天元皇帝让我二人拟遗诏,如今他口不能言,御正大人认为何人为辅政大臣适合呢?”

刘昉道:“贺若弼如何?”

颜之仪道:“贺若将军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还是可以的,谈到治国理政却是政治稚儿。设若辅佐小皇帝,缺乏政治家的眼光和气魄。”

刘昉道:“杨素如何?”

颜之仪道:“杨素此人落拓有大志,兼资文武;然此人生性奸诈,唯利是图,不足以当辅政大臣。”

刘昉道:“尉迟迥如何?”

颜之仪道:“尉迟迥贵为皇亲,必当会尽职辅佐小皇帝,但此人居功自傲,他若为辅政大臣,怕是和寅丈们关系不睦。”

刘昉说的一连串名单都被颜之仪否决了,忽然他眼前一亮:“普六茹坚,身居大司马、大前疑,又是天元皇帝的国丈,他作辅政大臣,必当会忠心保国。”

颜之仪听罢,陷入深思,紧闭双眼良久不语。

刘昉急了:“您倒是说句话呀?”

颜之仪微睁双眼,不紧不慢地道:“武帝观其人有反相,曾有宗室大臣劝武帝除去他,武帝仁慈未能除之;弥留之际遗诏要杀掉他,可些遗诏被天元皇帝截胡。之后天元皇帝幡悟,几次欲除之而未能。设若他作为辅政大臣,一则不合宸衷,二则恐怕大周江山不保。”

“那颜大人的意思是,谁当这个辅政大臣合适呢?”刘昉面向颜之仪。

颜之仪起身来回踱步:“大周是宇文家的,这辅政大臣我认为还是宇文氏来做合适,他人若为辅助大臣,我担心会有异志。当今宇文家族,资历最深者当属赵王宇文招,况且天元皇帝已通知何泉去赵王封地去召赵王,这不明摆着想让赵王来当辅政大臣吗?”

刘昉闻言觉得有理,正准备拟诏书时忽觉一阵腹痛,只得让颜之仪少待一下,待登东之后再来拟诏。

刘昉登东后顿觉一阵轻松,踅转正欲返回天台时,却被早已等候的郑译拦住拉到一边:“御正大人,借一步说话。”

“御正大人,天元皇帝遗诏拟好了吗?”郑译看了看四下无人,压低声音问道。

“还没有,天元皇帝已经口不能言。”

“天元皇帝在此之前指定过辅政大臣人选了吗?”

“天元皇帝派何泉去赵地了,准备让赵王回京。”

“让何泉去宣赵王?为什么不派靳喜去?”

“此乃圣上之意,刘某岂敢多问?”刘昉揖手道。

郑译明白了,靳喜和自己作为天元皇帝身边的红人,按照以往的惯例自己是可以随意出入天台的,天元皇帝在临终前却没有召见自己和靳喜,只召见了两位拟诏大臣,说明自己和靳喜已经失去了天元皇帝的信任。何泉原是武帝前期的贴身寺人,曾经和武帝一起灭掉权臣宇文护,颇受武帝信任,后因年纪稍大,武帝才换靳喜为贴身寺人。作为先帝的旧臣,何泉一直被天元皇帝冷落打压。现在弃靳喜复用何泉,郑译感到事态的严重性。

郑译和刘昉四目相视,郑译的眼神中充满一丝抖狠,让刘昉感到一阵股栗。

“御正大人认为立谁为辅政大臣合理?”

“天元皇帝已经派何泉去了,这个还用说明吗?”刘昉反问道。

“御正大人和赵王交情如何?”

“我和赵王并无深交。”

“御正大人和我郑译呢?”郑译话锋一转。

刘昉笑了:“正义兄和我同侍天元皇帝,犹如兄弟耳!”

郑译拍了拍他的肩:“承蒙御正大人将我当成兄弟,请受小弟一拜。”

说罢郑译拱手高举准备作揖,被刘昉扶住:“正义兄客气。”

“刘兄认为国丈大人如果辅政当如何呢?”

“国丈大人作为小皇帝的外祖,论资历、论名望,作为辅政大臣无疑是合适的。小弟也和颜大夫商议过,只不过颜大夫坚决不同意,这个拟诏的事情不是小弟一人说了算。”刘昉表示出自己的无奈。

“刘兄觉得,设若赵王当上辅政大臣,将会给刘兄一个什么样的官职呢?”郑译问道。

“这个难说,小弟寸功未进,不敢苟求。”

郑译笑了:“如果一桩泼天的富贵就摆在刘兄面前,刘兄会欣然接受吗?”

“正义兄别拿小弟开涮了,哪有这等好事?”

“设若刘兄拟了国丈大人为辅政大臣,这官职随兄挑。”

刘昉闻言,心中咯噔一下,陷入两难之中:“天元皇帝的意思是立赵王,如果矫诏是要被满门抄斩的。”

“天元皇帝有没有亲口对你们说立赵王为辅政大臣?”看着刘昉犹豫不定,郑译问道。

“天元皇帝已口不能言。”

“那不就得了,天元皇帝既没有亲口说明由赵王当辅政大臣,怎么能说是矫诏呢?”郑译开始点拨他。

“这话也对,但他派何泉去赵王的封地了啊。”

“这个无妨,天元皇帝召赵王回来也不能证明是让他当辅政大臣啊。”

“正义兄说得似乎也有些道理。”

“实话跟你说了吧,小弟我已倾向国丈一边,我们几个已经密谋让国丈大人来当辅政大臣。你说说看,你想担任什么官职,设若国丈大人当上辅政大臣小弟就游说他。到时什么样的良田美宅、金银布帛、歌姬美妾何尝没有?如果是赵王作为辅政大臣,赵王肯定任用那帮宗室,哪有你什么事?孰轻孰重,刘兄掂量掂量。现在就等你一句话了。”

刘昉茅塞顿开,思忖一会道:“烦请正义兄在国丈大人面前美言让小弟当个小冢宰。”

郑译一怔,心道:这小子胃口不小,这辅政大臣才是大冢宰,他居然想当小冢宰,这是要和国丈大人分权抗衡啊。但他嘴上没说,只是将双眼微微抬起看了看刘昉,从刘昉的眼神中看出了贪婪和狡黠。于是双手抱拳,笑道:“好说,好说。”

刘昉大笑,笑而又道:“设若颜大夫不肯呢?”

“既然我们休戚与共,小弟就直言了吧,如今整个天台和大德殿已被小弟派军队把持住了,何泉早已被我们控制,连一只苍蝇都飞不进来,更别说一个大活人了。你可以草拟,然后拿给颜大夫签字,颜大夫设若不肯,我可以代签。”

刘昉听之一怔,他没想到对方已事先开始行动了,他庆幸站到国丈一边而自喜。当他那贪婪而狡黠的眼神再次和郑译四目相对时,眼前这位寅丈先前那双友善的眼神早已变成了寒光逼人,他被吓坏了:“我这就去草拟遗诏。”

“这就对了。事不宜迟,你不能再回天台。我已为刘兄备好了车马,去随公府。”话音甫毕,郑译派人将车马牵来,和刘昉一同向随公府而去。

随公府内,普六茹坚送走一帮亲信,踅步焦急地等待着郑译的消息,见郑译将刘昉带到,心中不免喜不自胜。

刘昉见到普六茹坚,长揖后便要下拜,普六茹坚扶住他和他寒暄了几句,刘昉便开始矫诏,拟完签署了自己的大名后将矫诏呈给普六茹坚。

普六茹坚接后读道:

“太上皇天元皇帝敕:随国公普六茹坚泽被苍生,为四海仰慕。今皇帝幼冲,敕令随国公为辅政大臣。

大周大象二年五月二十日

拟诏人:刘昉 ”

普六茹坚大喜,放下矫诏,佯装十分害怕:“普六茹坚何德何能担此重任?”

“国丈大人此言差矣,国丈大人霍光之才,普天之下除了您,还有谁有资格做辅政大臣。”郑译虽然知道普六茹坚口是心非,但还是要配合他将戏演下去。

“赵王乃天元皇帝叔父,周之宗室,他作为辅政大臣最为合适。”说罢普六茹坚斜乜了一眼刘昉。

“赵王虽为宗室,但论资历、论战功,怎能和国丈大人相比?”刘昉附和郑译道。

“不妥,不妥!”普六茹坚连连摆手。

“有什么不妥的,国丈大人为周室股肱之臣,再适合不过。”刘昉道。

“容我想想。”

“哎呀,国丈大人,都火烧眉毛了。杨惠和柳裘已派人到宫中把守,箭在弦上,不发不行了。”郑译道。

“这……”普六茹坚佯装还想再说什么。

“遗诏我已草拟签名了,设若国丈大人不想当这个辅政大臣,我就重新草拟一份,这个辅政大臣我来当。”刘昉怕他一再推辞,自己连小冢宰的官职都没有了。

“唉,事到如今也只能如此了。你们这是要让仆背负骂名啊。”普六茹坚心中一阵窃喜,说出了一阵言不由衷的话来。

颜之仪左等右等等不到刘昉回来,情知大事不妙,顾不上还在病榻之上的天元皇帝,准备找监军宇文仲先行代理国事,他刚出天台便被普六茹坚的麾下横槊拦住。颜之仪怒目嗔道:“尔等欲为何意?”

此时杨惠走了过来,对着兵士挥了挥手:“不得无礼!”

兵士拾起枪槊。颜之仪正色道:“杨惠,天元皇帝还在天台,你带这么多兵士来是要构逆吗?”

杨惠拱手作揖:“颜大夫误会了。我们正是为了天元皇帝的安全才这么做。”

颜之仪怒道:“天元皇帝的安全由御林军负责,不劳你们来操心。你们换成了自己的兵士,这是构逆。”

杨惠未作解答,对颜之仪依然以礼相待:“国丈大人久仰颜大夫学识,有心想要和颜大夫结交,以图共享富贵。”

“国丈大人乃国家股肱之臣、当朝国丈,愚职怎敢高攀?”颜之仪早就看穿了普六茹坚的意图,拂了拂官袖冷冷回敬道。

“别跟他啰嗦,不行我一刀宰了他。”李圆通抽出刀来吓唬颜之仪。

“圆通,不得无礼!”普六茹坚从对面走来呵斥道。

李圆通将刀收鞘,普六茹坚走到颜之仪面前,长揖微笑:“麾下们不懂事,冒犯了颜大人,还请颜大人原宥。”

颜之仪将脸转向一旁,拱了拱手:“愚职见过国丈大人!”

李圆通见他如此不逊,再次拔出了刀,普六茹坚使了个眼色,李圆通只得又将刀入鞘。

“不知颜大夫要去哪里?”普六茹坚笑道。

颜之仪一言不发。普六茹坚见状,上下打量了颜之仪,绕着他缓步一圈:“其实颜大夫不说我也知道,颜大夫这是准备去找宇文仲将军做监军吧?”

颜之仪一怔,将头扭向普六茹坚,心下思忖:自己还尚未去找宇文仲,他的消息怎么如此之快?

普六茹坚似乎看出他的狐疑,连拍三个巴掌,不远处皇甫绩和柳裘带着一干兵士押解着缚着绳索的宇文仲和何泉走来。

完了,遗诏还未草拟便未始即终!颜之仪眼前一黑,瘫倒在地。

待颜之仪醒来时,他已躺在天台的榻上,微微睁开眼睛,眼前的普六茹坚及一帮亲信们正背向自己议论着什么。他从榻上坐起,揉了揉头颅两侧颞部。见他醒来,普六茹坚走到他面前。

“颜大人是拟诏大臣,如今天元皇帝口不能言,你认为谁可担任辅政大臣?”

“辅政大臣应由德高望重之人担当,必须衷心周室,愚职认为赵王宇文招最为合适。”颜之仪不卑不亢。

普六茹坚脸色渐变:“难道我普六茹坚就不是衷心周室、德高望重之人吗?”

“让赵王当辅政大臣,是天元皇帝的意思。愚职只是根据天元皇帝的遗言草拟诏书。”

“那草拟的诏书呢?”

“还不曾写。”

普六茹坚笑了,拿出那份矫诏递给颜之仪:“刘昉已经草拟好并签了名,只要颜大夫在上面签上名即可。”

颜之仪大惊,难怪等不到刘昉回来,原来他早已被普六茹坚策反。他接过矫诏看了看,掷于地上:“这是矫诏,我不签。”

“颜之仪,你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你不签,难道别人就不能代签吗?”普六茹坚大怒。

“我颜之仪一向忠于周室,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我做不了。”颜之仪从榻上站起。

“来人,将颜之仪拖出去砍了!”普六茹坚吩咐左右。

兵士上前缚住颜之仪。颜之仪眼噙泪水,痛苦地闭上了双眼。

“天元大皇后驾到!”门外传来了靳喜的声音。

天元大皇后普六茹丽华在靳喜和众宫女的簇拥下进入了天台。

众人给天元大皇后叩首请安,天元大皇后颔首示意免礼。她见颜之仪被缚上,便问了事情的原委,普六茹坚将她拉到一旁小声作了解答。天元大皇后之前还一万个担心设若是宇文家族宗室做了辅政大臣,小皇帝生母朱满月一族势必会得宠,自己的未来一片茫然;如今听说要拥戴自己的父亲作为辅政大臣,心中自然是一万个赞成,她命人给颜之仪松绑,恕他无罪:“颜大夫忠心可嘉,是周之大幸。小皇帝幼冲,天元皇帝又口不能言,这任命国丈大人为辅政大臣是哀家的意思。”

说罢,天元大皇后命人拾起地上的矫诏:“既然颜大人不肯签,那就请颜大夫将符玺交上吧。”

既然是天元大皇后的懿旨,颜之仪无奈地叹了口气,只得将怀中的符玺奉上,拂袖而去。

普六茹坚浩叹一声,内心一阵窃喜。靳喜想起再看一眼病入膏肓的天元皇帝,见他一动不动,伸手触了一下他的手掌,一片冰凉。他吃了一惊,将手伸到他鼻子下面,早就没有了气息。在一片郁闷的空气中,靳喜抽泣道:“天元皇帝驾崩了!”

“宇文赟,你终于死了!这场博弈终究是我赢了。”一年来两人在朝堂之上的合作从“蜜月期”到仇雠,不仅自己,连女儿也差点惨遭他的毒手!这个疯子不按套路出牌,比他父皇还要难以对付。望着沉睡般的天元皇帝,普六茹坚的脸部变得狰狞可怕,恨不能掐住他的脖子。父爱之心在他心中燃起,这么多年来有愧女儿,他轻轻拍了拍天元大皇后的肩膀:“女儿,这些年你受苦了。”

当初父亲为了个人的政治前途执意要将自己嫁给这个放荡不羁的五陵少年,自己一万个不愿意。恨过、哭过、闹过,但又有什么用呢?虽说和天元皇帝没有什么感情,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女儿娥英都已经十岁了,她也早已原谅了父亲。随着天元皇帝的逝去,自己也将告别过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起点。

普六茹坚转向靳喜,紧盯他的眼睛,靳喜望着他冷峻的脸吓得后退两步,今天这张脸是如此的陌生,他手中的拂尘险些脱落。普六茹坚向前跟上,扯住他的胳膊:“记住,天元皇帝驾崩的事,不得透露给京城外的藩王半点风声,至于什么时候发丧,听我的号令。”

“是,是,老奴谨记!”

普六茹坚成为了辅政大臣,接下来他将任用哪些人呢?那帮亲信打起仗来还行,如果让他们协助自己理政还有所欠缺。最可恨的是那个郑译和刘昉,虽说对自己有拥戴之恩,却是狮子大开口,我做个大冢宰,刘昉就要做小冢宰主管行政,郑译就要做大司马主管军事,这不是要和自己分权抗衡吗?这样一来,自己的权势将被架空。想到此他就恨得咬牙切齿,但许诺过他们又不能食言,怎么办?独狐伽罗看出了他的疑惑。

“何不向李德林移樽就教?”独孤伽罗提醒道。

“李德林?”经这么一提醒,普六茹坚茅塞顿开,这个曾任中书舍人、通直散骑侍郎,并授仪同三司的北齐旧臣,一个少年时便被誉为“神童”的鲜卑化汉人,几岁时就能全文背诵左思的《蜀都赋》,很多人都想一睹神童的风采,以至于每天到他家拜访的人要踏破门槛。他并未以此为傲,反而更加孜孜不倦地学习经史子集、天文地理、谋略要术,最终成为了一位百科全才。他以其文思敏捷、才华横溢而闻名于世,其文章《让尚书令表》受到北齐尚书令杨遵彦的赏识;另一文章《春思赋》被誉为文章典范。后经北齐文学家魏收举荐,与其一起编撰国史,作《齐史》二十七卷。周武帝宇文邕久闻李德林的才名,在看过他所写的文书后,极为赏识,对大臣们称赞“谓其是天上人”。周武帝平定北齐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他,并对他说“平齐之利,唯在于尔!”李德林在周武帝时颇受重用,官居御正下大夫,负责起草诏书,并总管北齐旧臣的人事任免,后又被赐爵为成安县男,可见周武帝是对他是多么的赏识!周武帝驾崩后,天元皇帝即位,纵情声色、荒淫无度,力排父皇器重的大臣,任用郑译、刘昉等宵小,李德林此后郁郁不得志,终日在家读书习文。

每当踌躇未决时,独孤伽罗就充当了普六茹坚的智囊,身边有这样一个贤内助,得此贤妻,夫复何求?普六茹坚大喜,令人备了腆仪,亲自到李德林府上拜访。

李德林虽久不在朝,但朝中之事还是看得透彻,他料定成大事者必定是普六茹坚,见这位辅政大臣如此礼贤下士,感动地无以言表。普六茹坚将自己的顾虑向他坦诚相告,以征询他的意见。

李德林沉思片刻便有了答案:“大周的最高官职就是大冢宰,既然刘昉、郑译想作您的副手和您分庭抗衡,不如索性废掉大周原有的官职,重新设立大丞相一职。另外,您不仅仅要当大丞相,还要假黄钺,这样才能掌管生杀予夺之权,都督中外诸军事。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