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迎河子的头像

迎河子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8/27
分享
《山影》连载

第一十三章

也许王丹青的乡土基因无法改变,也许他的乡土情结先天造就,才使他不管在乡村何处都有家的感觉;不管对哪里的农民都有一种自然的好感。平时无论他走到哪里,只要见到农民或者跟农民在一起,便会把他们放在平等甚至高于他的位置上。他从来没有想过他与他们存在人格上的差异,也根本没有认为他们的尊严因为地位的不同而被他人为的降低。他习惯于和他们打交道,乐于与他们攀谈、吃饭、干活、嬉闹。王丹青还经常在乡下干一种“坏事”,每次走村串户拉完家常,跟村民们说说笑笑的时候。 偶尔见到小男孩,像个顽童似的挎人家的裤子,吓得有的男孩妈呀连天地叫个不停。这种与自己的身份和年龄实不匹配的“无聊之举”,家长中,有的高兴,有的不高兴,但他仍然把这种“坏事”当成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的一个方法。

在20世纪最后一个正月十九,上苍的多情与宠爱,心生信任与考验的双重意图,把一方淳朴善良的山民交给他。

从那天开始,他像一只圆规,在立足间的转动中背着负重的行囊,回到了生命的起点和吸吮乳汁的怀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回报、一次重逢、一趟感恩之旅和一曲澎湃的歌声。此间,他坚持与山里的干部群众打成一片,他们在了解了他的脾气秉性之后,把他当成了心中的偶像,毫不怀疑他所说所做的一切,用极大的尊重支持他的工作,用支持他工作的实际行动表示他们对他的极大尊重。这样一来,王丹青当然会更加自觉地向他们靠近,以致他们在把他当成他们的领导的同时,更多地把他当成了他们的自家兄弟。

在工作过程中面对居住分散的山区农民集中开会难、落实任务难、开展工作难的“三难”问题,王丹青注意研究新时期山区农民思想工作的配套方式,通过走近心与心的真实举动,消除干部与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情感障碍。

施家桥子乡虽地处高寒山区,但它又是秦巴地区著名的官宦之乡和文化之乡。王丹青心里十分明白,他在那里举目无亲,过去跟施家桥子乡也没有过工作上的交集和情感上的交流,从县里空降下来,客观存在的最大缺陷,是他对当地风土人情和干部群众所思所想的一概不知;同时他在那里举目无亲,看起来没有根根绊绊纠缠,但在一定程度上却缺乏了一种固有的情感支撑。这种情况下,他“摸着石头”进行了一些尝试性地探索,后来让他深深地体会到,他自己创建的一些配套方式对于上述的不足能够起到较好的弥补作用。

王丹青创建的第一个配套方式是田间交谈式。就是他在深入某一目的地检查、指导工作的途中,对在田间作业或从事其他生产、生活劳动的山区农民,采取面对面交谈的方式,用最直接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政策、科技等方面的灌输性地宣传教育。王丹青在运用这一具体方式时,从来没有耍过官腔,更没有任何带有强迫性的口气,而是用协商、关心、尊重、亲近的口气说出山区农民最想知道的肺腑之言来。比如秋播生产中应当注意烟叶预留行比例的规范、烟苗假植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技术环节等等,使山民们听到以后容易接受而不至于反感抵触。有一次,他和几位同志到白云庵村指导秋播生产时,每遇见一些在田间劳作的群众就跟他们认真地交谈一次,一路之上接受宣传的对象达200人,相当于开了一次群众户主大会。老百姓说,过去你们只记得向农民征收农业税费,现在却调过头来关心我们的生产发展,这才叫“兑窝子里下雨——搞到点子上了” 。

第二个配套方式就是同路攀谈式。这是王丹青在下乡途中,与同路前行的老百姓进行交友式的攀谈的一种方法。通过拉家常、问冷暖、谈生产,根据对方回答的情况,得出一个地方某一工作进展情况和随机抽样调查的结果,然后励其正、匡其误,对其某一生产进行潜移默化的指导,使山民们在攀谈中受到直接影响和感化。他在运用这一具体方式时,注意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尽量缩短“认同距离”,同时还不过早地暴露自己的身份,以免转移攀谈的内容和对方的视线,使他们完整接受他的某一观点和看法。当攀谈结束以后或双方分手的时候,再乘势进行自我介绍,让对方进一步加深他的印象,最后达到指导工作的目的。那些日子,他对这一具体方式进行了多次实践,老百姓认为这样比开会的效果要好得多。

第三个便是感情投入式。就是他在农村检查指导工作时放下架子,采取帮助性措施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麻烦,以此增加与对方的感情投入,然后不失时机地宣传某一工作内容和要求,使其在感激中接受教育和指导的方式。比如领导干部在目睹对方难以完成某一体力劳动之时,就应伸出援助之手,采取替代或分散方式予以帮助。又如发现他们肩挑背驮长途跋涉时,王丹青让司机停下车子把他们连人带物顺路捎带。这样既能感动对方,同时又能宣传教育对方,使山民们既为你的精神而动,又按你的要求而行,取得的宣传教育效果是其他手段不可比拟的。比如在蚕茧收购季节,他通过扶上车“送一程”;在秋粮收购过程中,采取停下车“推一把”;在交售烟叶过程中,采取给对方“背一截”的方法,辅之以某些方面的宣传教育,使他的思想和观点很快被他们接受,效果非常明显。

最后一个是表率影响式。这种方式是依靠王丹青的自身行为来直接影响山民对某一要求的认可和接受,并且变为双方实际行动的一种配套方式。例如,集乡居民的文明集乡意识比较淡薄,在乡容乡貌和环境卫生管理过程中,有关职能部门很难在管而有效方面取得突破。后来,王丹青和其他几位同志连续七个早中晚亲自上街打扫卫生,清运污塘,指挥车辆定点停靠,用无声的行动启发和影响街道居民和个体经营业主,促使他们由“制造垃圾”向“不好意思”转变,从而收到了“一花迎来万花开”的社会效果。2001年入夏以来,集乡面貌不仅较好地解决了“脏、乱、差”的老大难问题,而且美化、亮化意识日趋增强,先后有两个乡直部门安装了具有城市水准的霓虹灯,有15户居民对其房屋进行了条形砖包装,有20家个体户制作了标准的遮阳棚,还有两户居民按照集乡规划,拆除了占道房屋,而且不要政府丝毫补偿。又如,在支柱产业建设上,23个村300多名组长以上的村组干部和500多名党员,以及50多名市、县、 乡人大代表率先带头发展,从而有效地加粗加长了产业链条,涌现了一大批种烟大户和养殖大户。施家桥子坪村二组干部冯泽发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新发展食用菌1万多袋。龙背凤村通过开展干带群、富带贫、党员带骨干、人大代表带选民的“四带”帮扶活动,增强了村组干部的凝聚力,使全村很快落实种烟面积560多亩,达到户平一亩。 一些农民深有感触地说:“干部为我们投入了感情,我们一定要发展自己,不然的话,我们对不起干部们的这份情感。”

其实,山里人是最通情达理了的。他们不管你的官有多大,也不管你来自哪里,更不管你如何吃香的喝辣的,只要你把话说到他们的心坎上去了,你的所作所为切实符合他们的真实愿望了,他们就会对你一百个拥护一千个拥护。王丹青记得他每次出差或者是去县里开会的时候,那些朴实的山民跟他说:“王乡长啊,你早点回来呀!”他们看见王丹青回到乡里的时候,他们就会由衷而亲切地问上一句:“王乡长,你回来了啊。”每当听到这些话语,遇到这种场景,王丹青心里简直舒服极了,于是自己安慰自己:搞对了,搞对了,和他们的近乎要永远地永远地套下去……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