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迎河子的头像

迎河子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9/25
分享
《山影》连载

第二十八章

王丹青这几天一直忙于日常工作,没有顾得到几个旅游开发现场看看进展情况。他喊来几位在一线负责的同志刚准备了解一下这方面的情况,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把他吓了一跳,县委组织部的周部长要他上午十点钟以前赶过去,说县委吴书记要亲自找他单独谈话,王丹青问是为哪方面的事,周部长说你来了就知道了,并提醒他不要告诉任何人。王丹青见周部长的话如此干脆和严肃,政治神经顿时绷紧了起来,他连忙收拾公文包,叫来小车司机,直接赶往县里。

坐在车上,王丹青估计县委吴书记今天绝对会有重要的政治任务要交代,不然不会也不可能找他进行单独谈话。因此他利用从乡里到县里两个半小时,把全乡近期工作情况和今后安排以及县委吴书记可能涉及的话题系统地梳理了一遍,用以应对领导同志的提问。

车子很快驶入县委大院,这是王丹青平时到县里办事所没有过的感觉。他对着车子里的镜子略微整理了一下被风吹乱的头发和松弛的领带,生怕在这位全县的一号人物面前留下不修边幅、衣着不整的印象。不过,在他比较紧张的心绪之中也有比较平静的一面,早在一九八七年县委吴书记在施家桥子乡任党委书记的时候,他们就相识了。那时候,王丹青是县公安局的一名警察。有一次,王丹青随检察长到施家桥子乡搞社会治安状况调查,他曾称赞王丹青是他所接触的公安局干警中警容风纪最正的一个。一九八九年,他被提拔担任县委书记时,王丹青又接受过他亲自下达的政法检察工作调研任务,出色的调研成果使县委吴书记非常满意。但是,令县委吴书记最遗憾的一件事是,自从他调离施家桥子乡被委以重任后,这里一直没有平静过。先是他的接班人上任不到一年时间就因选举问题犯了错误,被贬到另外一个乡担任党委副书记职务。一段时间,在全县的干部层面上曾泛起了一股"吴某人用人失察"的波澜。后来,县委干脆从其他乡镇挑选了两名分管党群和农村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来这里分别担任书记和乡长职务,春节刚过,两人便各自筑起了内耗的堡垒,书记的意图是赶走这个不听话的乡长,让自己的心腹唯命是从;乡长的预谋是,挤走这个无用的书记,让自己在这里大显身手。在一次全乡村级以上的干部会议上,书记拿出大权独揽、唯我独尊的磅礴之势把乡长撇到一边,不给他安排任何议程,整个会议自己主持自己讲。讲完之后刚开口宣布散会,不料乡长毫不示弱,站起来拉开嗓门:"别散会,现在请大家就地坐下,接着开第二个会。"

参加会议的同志面面相觑,你看着我,我盯着你,在这种压抑的政治气氛面前都不知如何是好。

乡长从书记的讲桌上毫不客气地拿过包着红布的麦克风大声讲道:“同志们,我讲话的题目是:东风吹战鼓擂,我看今天谁怕谁’……”让大家饱饱地看了一台内讧戏。打这以后,施家桥子乡邮政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红火势头,每天两个堡垒都有数以十计的挂号信件从这里雪片似的飞往中央和省、县委。信件的内容从不涉及工作问题,集中反映在对方的男女作风、收受贿赂、贪污公款和以权谋私四个方面。参与告状的人员众多。从干部层面看,乡、村、组三级介入;从人员身份看,各级各类干部职工各为其主;从各自的人物关系看,乡内乡外双重夹击。一时间,会出点子的出点子,会写状子地写状子,会溜边子的溜边子,会当探子的当探子,会打小报告的打小报告,搞得全乡上下乌烟瘴气,人心惶惶。为此,当时的县委艾书记痛骂他们是披着共产党外衣的龟孙王八蛋,最后各打五十大板,同时就地免职,调往其他乡(镇)降职使用。然后由县委派出工作组接管这里的全部工作,一直用了两年半的时间把这里的人心、秩序、风气扳过来后才把官立学从另外一个乡的乡长调来出任乡党委书记一职,同时配备了一位年龄与他相仿的乡长。时间不久,乡党委书记把自己的亲朋好友调到这里,几乎把持了全乡半数以上的农业、经济、行政、财政等重要岗位,新任乡长甘拜下风,干脆耍了个“用钱不管钱,当政不理政”的滑头,把乡长的工作职能拱手让给了乡党委书记,什么工资发不发,发展搞不搞,经济上不上,他当乡长的一概不问不管,悠然自得地花着财政的钱,喝着部门的酒,吃着国家的粮。一年之后,乡里一些老干部实在看不惯了,上书县委断然要求解决这里的干部问题。一个专班下来,调查全部属实。这时,分管干部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吴金贵同志认真回顾总结了施家桥子乡这几届主要领导干部的配备经验教训,打破农村工作经验主义的陈旧观念,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向县委艾书记邵子训同志坦诚建议将已经具备正科级职务的县公安局副局长王丹青调往施家桥子乡接替那里的乡长职务。对于这种人事安排,吴金贵和邵子训心里深感把王丹青安排到一个极为边远的高寒贫困山区去工作着实是一种政治上和生活上的双重委屈,但是为了那里的事业,他不得不忍痛割爱,让这位性格刚毅、公道正派、诚实本分和具有较深文化、经济和法律素养的年轻干部去帮助他医治那里的政治和经济创伤。现在,王丹青坐在他的面前,他突然发现这位昔日英俊的小伙子去当乡长的时候还是那样的意气风发,怎么不到两年时间竟显得衰老了许多,他知道面前的这位干将是一位不甘落后、不怕困苦的拼命三郎,绝对是因为责任和压力导致了面容的憔悴和相貌的衰老。不过这憔悴和衰老加速了当年稚气的消除和现在成熟的到来。想到这里,对王丹青的疼爱之心转换成了对王丹青的信任之心,他不怀疑他和几位常委决定让王丹青出任施家桥子乡党委书记职务的正确性,因为王丹青的气质、素质和品质或者说王丹青的能力、魅力和毅力已经在他担任乡长期间得到了县委高层领导的普遍认同,昨天晚上县委常委会首次出现的100%满意票的票决结果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王丹青毕恭毕敬地坐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谈话的开始,他不知道吴金贵同志的沉默究竟蕴含着什么。

吴金贵终于开口了:“丹青同志,今天叫你来,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向你宣布县委决定,从现在起除了还由你担任施家桥子乡党委书记外,还要兼任乡长一职。待明年乡镇合并时再考虑乡长人选问题:二是你到施家桥子工作快两年了,现在的施家桥子存在哪些问题,当前有哪些重要的问题要解决,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我和组织部周部长想完整地听听你的看法和意见,而且是只听不说。”

王丹青原以为吴金贵同志抽不出时间到施家桥子去检查指导工作,叫他来把乡里的各方面情况汇报汇报,压根儿没有想到会是来接受任职谈话的。他在感激县委、县政府对他的培养和信任之后,围绕上面给定的题目,用审慎的战略眼光和创新的思维观念,对施家桥子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施家桥子是一个七山一水两分田的高寒贫困山区乡,在从温饱生活向小康生活推进的过程中,与山外的地方相比,面临着更加艰苦、繁重的任务。尽管如此,由于有限的生存空间、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相对的贫困状况催发了山区百姓传统产业结构的率先调整,相关产业的规模块头和比较效益已经开始在山区农民增收中初步发挥着较好的支撑作用。但是王丹青认为,目前施家桥子的这种产业经济结构只是一种摆脱于计划经济和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的不完整的传统型产业经济,没有形成与市场对接的产业链条,尤其是捕捉信息的滞后性、应对市场的被动性、抵御风险的脆弱变化等方面的要求,还做得远远不够。因此围绕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和小康社会生活水平的理性标准,在高寒贫困山区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经济应当成为施家桥子干部群众天大的任务。王丹青看着双眼微闭的吴金贵同志继续说:"在施家桥子要想发展特色产业经济最首要是更新观念和解放思想。观念和思想都属于意识形态里面的东西,是客观反映在人们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在经济活动领域具有明显的作为性和不作为性。由于传统的东西几乎全部占有了山区人们的思想领域,使得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在山区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僵化、保守的思维定式,加之山区人们长期受制于交通的闭塞、信息传输的滞后和落后的物质生活条件,部分农民在农产品交换过程中,大多沿用原始交易方式,进行以物易物,物物交换,使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没有进入流通领域接受市场的洗礼。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为数不少的山区干部群众不但没有意识到这种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造成了山区经济发展的危机,反而自鸣得意,常常以民风古朴、热情好客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而引以为自豪,甚至长期为此沉浸在悠然自得的喜悦之中,没有认识到这种东西正是一种落后的标志,是山区干部群众素质低下、市场观念淡化的表现。由此可见,观念落后和思想陈旧,不单是群众的问题,更是干部的问题;更新观念和解放思想不单是群众的任务,更是干部的任务。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地方的群众综合素质是一个地方干部综合素质的折射和反映,什么样的干部必然带出什么样的群众。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像我们施家桥子乡这样的高寒贫困山区除了客观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需要逐步进行改善以外,还需要从改造主观世界入手,紧密联系山区经济建设实际,推动山区干部队伍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一是要创新思维,敢闯敢试,摆脱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唯条件论'的思想束缚,跳出劣势看优势,从根本上解决'穷不思变、富不思进'的问题,依靠思维的创新驱动发展思路、发展途径、发展手段的创新。当前,山区干部尤其要重新认识自身的有利条件和重新分析自身的潜在优势,在增强发展信心的基础上,形成'大山区也有大产业'的思想定位。二是要创新方法,大胆作为,摆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的'唯山区论'的思想束缚,跳出失望看希望,从根本上解决'穷难变富、富更难富'的问题,依靠方法的创新推动结构调整、结构升级、结构优化的创新。方法创新是思想创新的必然结果,要教育我们的干部在产业建设中善于想办法,打主意,找出路,弄清'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深刻内涵,真正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落到实处,走靠山吃山、靠山致富的路子。当前山区干部当务之急的任务就是要调整悲观失望的心理状态,用市场的方法推动山区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要创新产业,应对市场,摆脱两眼向上、依赖扶持的'唯外援论'的思想束缚,跳出产业看产业,从根本上解决'穷不离扶,扶不离补'的问题,依靠产业的创新推动科技运用、经营机制和管理水平的创新。按照现代科技农业和标准精致农业的内在要求,创新产业并非对现在特色产业的否定,而是通过改变粗放的生产方式和加工手段,对现有特色产业进行巩固、完善和提升的过程。现在我们要坚持经过我们多年实践证明和市场检验为正确的产业路子,进行科学布局全面规范。上面的这些创新,实质上是要求山区干部队伍在整体上的观念更新和整体上的思想解放,三者互为一体,相得益彰。唯有如此,才能担当起领导山区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为整体脱贫致富奔小康迈开坚实的步伐。思想和观念问题解决之后,剩下来的也最重要的就是认准路子和突出特色。人烟稀少、居住分散、幅员辽阔、高山纵横,决定了山区人均占有大量的林木、水能、矿产资源,同时自然环境的恶劣与生存空间的狭窄,又练就了山区人们独特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方式。在已有的传统产业初具科技和现代农业雏形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子,千方百计地培养农民增收的新理念,扩大农民增收的收入源,念好农民增收的‘久’字经,是全面建设高寒贫困地区小康社会的科学选择。具体说来,一是要围绕订单农业和高税率产业,坚持市场导向,着力打造农民增收的'聚宝盆'。从现实来看,目前,我们施家桥子乡的桑蚕、烟产业已经进入了订单农业的行列,‘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不仅减轻了农民因产前投入带来的负担和压力,而且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生产中的技术、销售问题。其中以烟草公司为龙头的烟叶产业使广大烟农在取得'高收入'的同时,享受到了'零税收'的产业实惠,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这两个产业的市场意识,抢抓市场机遇,

依靠规模、质量、效益的整体扩张,促进产业优势的全面发挥。今后二十年的头五年,我们的烟叶生产面积要持续稳定在万亩以上,产量保持在三万担以上,产值和税收分别以一千万元和二百万元为基数,每年递增10%以上。桑蚕生产要注重扩大桑园面积,增加喂养总量,实现桑蚕产业整体性的'上旋式'发展,到2005年,全乡桑园面积要达到一万五千亩,喂养纸张要突破三万张,综合产值要接近一千五百万元。通过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和建设上述两个特色产业,使烟桑与粮食的比重达到二比一。二是要围绕旅游资源和土特产品资源,全面乔装打扮,形成拉动社会消费的'集散地'。首先,要运用得天独厚的山区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有序开发旅游资源。在实施方略上,要以自然景观为内容,开发生态游:要以自然气候为内容,开发‘天然氧吧游’,要以延年益寿为内容,开发‘长寿秘方游’要以高山峡谷为内容,开发',‘蹦极游’要以探险探幽为内容,开发‘溶洞游’;要以寺庙庄园为内容,开发‘人文宗教游’……其次,要全方位地开展媒体推介、公关推介、网上推介、都市推介、社团推介,以此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最大聚合,拉动和刺激社会消费的快速增长。第三,要特别注重旅游消费的配套消费,坚持以吃、住、玩、乐为载体,以农副土特产品为内容,加速旅游产品的转化升级,形成聚拢景点、辐射四周的旅游市场。今后五年,我们要在对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山堡寨、绅士民居和市级六大旅游品牌景点蓬莱观、黄龙洞进行深度开发和全面配套的基础上,新辟‘高空蹦极’旅游项目、‘自然生态索道’旅游项目和‘云海氧吧’旅游项目,形成‘两日住、三日游’的格局。到2005年力争旅游人数达到十万人次,门票收入突破三百万元,拉动香椿、干鲜果、无公害蔬菜和餐饮、交通六个相关产业,实现社会消费总额两千万元。三是要围绕四荒开发和搬迁弃耕地开发,学会反弹琵琶,广泛种植惠及子孙的'摇钱树'。首先要坚持以林开路,走林业富民的路子。要坚决破除'山大石头多栽树划不着'的宿命论,‘山大耕地少,种树吃不饱’的唯粮食论和‘山场植被广,不栽自然长’的懒惰论,抢抓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工程的政策机遇,坚持多种机制并用,多种形式并举,大搞绿色银行工程建设,力争用五年时间,荒山面积得到全部绿化,植树总量达到一千万株,到2010年,立木蓄积量达到五百万立方米,林业综合产值突破一亿元,户平均产值收入两万元以上。其次要坚持科技兴林,走长效富民的路子。要针对高寒山区的气候条件,选择与高山气候相适应的速生树种、子孙树种作为种植对象,实现速植速收和短植长收。第三要坚持树当粮管,走管理富民的路子。要盘活机制,放活管理,树随户走,人在树在,实行植树人与所有人相统一,管理权与所有权相一致,确保成活率、成材率和成功率。使特色林业名副其实地成为施家桥子特色经济的又一象征和标志。四是围绕山场优势和养殖业优势,坚持占山为王,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的',‘畜牧群’。我们要围绕‘山’字做文章,坚持山羊、山牛、山猪、山鸡一齐上,大搞具有地方特色的畜牧养殖工程,使其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特色产业,一要强化养殖基础,壮大规模块头。今后五年内,我们乡要培养二十个五百只以上山羊的养殖群;一百个十头以上的山牛养殖群;四十个一百头以上的山猪养殖群;一百个二百只以上的山鸡养殖群,分别实现综合产值一亿元和户平均收入两千元。二是要强化商品意识,保持绿色品质。通过提高防疫密度,提高喂养水平和提高瘦肉比重,使之始终保持高山无公害绿色食品的内在品质,促进城市消费心理的定位取向。三是强化母系本色,改进父系发育。要以'山'为本,推行'土母洋父'的繁殖模式,达到母系本地化,父系良种化的本色要求。"

王丹青谈到这里,素来没有抽烟习惯的吴金贵同志向王丹青做了一个取一支烟让他抽的手势。王丹青掏出一支烟递过去并替他点燃,然后接着说:"今后二十年,能否夯实打牢我们施家桥子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坚实基础,立足本地实际,以统揽工作全局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一是要以即将开展的农村税费改革的第三次革命为基础,引导农民把休养生息的过程转化为发展特色农业、标准精致农业和现代科技农业的过程。宏观的想法是,全乡所有的计税耕地面积要有三分之二以上用于发展支柱产业,全乡所有的农村劳力要有三分之二以上从事科技农业,全乡所有的农民收入要有三分之二以上来自特色农业,全乡所有的农村家庭要有三分之二以上实现全面小康。具体的想法是,每个农村家庭要有两个以上的特色农业项目,实行烟+桑+X的种植模式,形成全面支撑家庭收入的强力支柱,以此避免单一骨干产业建设过程中的'市场价格咳嗽,家庭收入感冒'的脆弱状况。二是要以扎实有效的宣传发动工作为先导,引导农民把思想调整的过程转化为认同结构调整、适应结构调整的过程。发展特色经济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的主体则是农民群众。当前,我们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山区农民加以分类指导,促使他们从思想上弄清‘为谁调’、‘怎样调’、‘调什么’的问题。对于已经实施结构调整的先进层,要不失时机地进行粮经效益比较分析,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经验,加粗产业链条,树立'做大蛋糕赚大钱'的信心和决心。对于观望等待结构调整的胆小层,要形式多样地进行现代农业知识教育,帮助他们打消思想顾虑,排除畏难情绪,坚定‘早日调整早致富’的理想和信念。对于不愿进行结构调整的僵化层,要一针见血地指出制约发展的思想根源,帮助他们分析贫困状况,查找贫困原因,激发‘甩掉落后奔富路’的兴趣和热情。对于无力进行调整结构的智障者层,要千方百计从资金和技术上进行扶持,帮助他们通过简单劳动,取得相应收入,尽早享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惠和甜头。三是要以政府优质服务为前提,引导农民把订单农业的生产过程转化为强化风险意识,抢占市场先机,坚持以质取胜的过程。标准精致农业是现代特色农业的生命。面对作业地点的分散性,作业方式的随意性和作业水平的低下性,我们必须用中介服务组织的形式对农民的生产过程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协调和监控活动,教育农民用足技术、用好技术、用活技术,防止订单实施过程中出现粗放经营、传统生产和半途而废现象。通过推行标准精致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最大限度地增强他们的市场经济观念和质量风险意识,使订单农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四是要以成本控制管理为手段,引导农民把资金技术投入的过程转化为原始资本积累和创造财富的过程。要教育农民走好产业建设的每一步,珍惜产前投入的每一分钱,在依靠科技、强化管理、降低成本的前提下,保证产业项目'优生优育',以此推动流动资金的快速周转,实现原始资本的最大积累。要把农民在产业建设中的生产经营行为严格地规范在科技运用的要求上,防止撇开技术规范而随心所欲,避免低效运转或后天夭折现象的发生。五是要以发挥政治优势为保证,引导农民把营造生产发展环境的过程转化为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我们要在维护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同时,教育广大山区农民放心放手地把主要精力和全部劳力集中到一心一意抓产业建设上来,扭转和改变过去那种'关心政治有余,关心发展不足;坐而论道有余,真抓实干不足'的不正常状况,教育他们只有争当产业建设的能手,勤劳致富的典型,市场经济的先锋,才能摆脱贫困和建设好每个具体的家庭,实现共同富裕、全民小康的目标。总之,发展施家桥子,建设施家桥子,实现整体脱贫致富奔小康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今天我不能过多占用主要领导的工作时间,来谈论一些今后还有很多需要付出艰苦的代价和努力才能完成的',‘一揽子’事情。以上想法和见解是否契合施家桥子的发展实际和山区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请吴书记指示。”

县委吴书记听完王丹青的这番宏论,发觉眼前的王丹青和当年那位身着公安局制服的小伙子判若两人。他现在不仅更加承认这位下属的老练与成熟和对山区建设事业的忠贞与热爱,而且由此感到他对施家桥子人民的遗憾与内疚和其他人为因素给施家桥子这方热土带来的阵痛和损失即将得到逐步解决和弥补。

县委吴书记从座位上站起来紧紧地握着王丹青的手说:“就这样好好地干下去吧,充分的理由已经使我完全相信,随着你这轮明月的冉冉升起,勤劳智慧的施家桥子人民一定会迎来光辉灿烂的明天!”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