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迎河子的头像

迎河子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8/29
分享
《山影》连载

第一十五章

人在世上,真的各有各的活法。无论物质富庶与贫困,也无论地位高上与低下,包括吃了上顿愁下顿或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人,都会在属于自己的生命时空里林林总总地搭建着身行并茂的舞台,于是乎,或高亢嘹亮或婉转悠扬的曲谱里,便有了对自己生命意义的找寻与诠释,便有了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赞颂与歌唱……

施家桥子乡的土著人自古就有“喝早酒”的习惯,大凡进入农闲季节,不管是山涧小溪还是鲜花簇簇,不管是松涛柏浪还是漫山红叶,一切都褪去了妩媚妖艳的万千姿色,让置身于“雾色朦胧遮望眼”光景里的人们,百思不解地发现一顿本该简约的早饭竟然吃到了午中半晌。这个时候,它回荡在耳边好比一曲悦耳动听的笙歌,以豪放催发王丹青的性情,用陶醉引导他的风流,跌宕起伏的节奏与旋律,加上完全可以意会的画面,使他自然而真切地感受到了当下山民们硬是把之前不曾有过的人间美好的幸福生活享受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那天,王丹青在最高海拔1400多米的白云庵村,耳闻目睹了白云生处渺渺云雾和“寻由以敬盏,非醉勿辞杯”的空前盛况。于是,他联想起了上上次在一位山民家里享用山珍佳肴,酒醉饭饱之后写的那首小令:“开壶起壶落壶/你来我往不休/待我醒来/他人酣睡呼噜”。前日历历在目,今又触景生情,心潮澎湃:已是上午九点多钟了,隔山相望的半山腰里,不知被大雾紧锁的哪户人家传出的“杠子老虎鸡啄虫”的猜拳行令声,回荡在他们的耳边。同行的部下有的说他们是贪吃懒做,有的劝王丹青不要见山里人的怪。王丹青皱了一下眉头,一阵哈哈大笑,顿时脱口而出一首词来:山雾蒙蒙山水清/山中何人开怀饮/隔山猜拳令/满山念党恩。接着解释说,这是社会主义幸福生活的体现,是山里的农民对当下物质文明成果的歌颂。不过,他现在所面临的意境似乎与前两次有着很大不同。当时是腊月二十六,王丹青带着两位同事到号称秦巴之巅的百峰,为特困户送去过年的大米和衣物。回来的时候,漫天飞雪,他们只好在雪地里跋涉,一步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正当此时,后面驶来的一辆越野车像天外来客一样在他们面前停下,待王丹青定神一看,方知是市烟草局的两位领导。他们见了他连睫毛上都结了冰的样子,同情之心油然而生,连呼直唤地把他们拽上了他们的搭救之旅。一路之上,两位局长话语沉重,怜悯无限,千言万语归结到一句话,就是“这里不是人待的地方,赶紧去找县里领导,早点离开这里”。对于他们的好心好意,王丹青感动得只差流出了眼泪。回到乡里,一尺多厚的积雪显然让他渐渐失去回家过年的希望。回到这里,他一个人坐在冷飕飕的寝室里,翻腾起山里人如何在严寒里度过这个春节的悲凉心绪。他虽然一时两刻无法用拯救的力量去改变他们眼下的状况,但是他执意认定了这里就是他的灵魂与躯体永久寄托的精神故乡。于是,他借着灼灼的红豆之光,怀着对这片土地的爱恋与深情,写下了这首誓与山民共命运的心灵之歌:

厚绒绒的雪地里

摇晃着一个小孩的身影

飞雪

染白了他的头发

啸风

把他的嫩脸吹袭

身穿纸一般的寒衣

背着山背篓

走在吱呀作响的冰封雪地

他的热能

纵然只有维持幼小生命的热能

却从心灵深处

向浩茫的乾坤释放融化冰雪的热气

孤独的孩子

你是谁

你从哪里来

又往哪里去

别问我是谁

我是山的后裔

我从山里来

再往山里去

知道吗

山为我所依

我为山所需

别说我孤独

天地与我做伴

风雪为我作曲

高山炼我意志

跋涉助我呼吸

别浪漫了孩子

这风这雪这天这地

笑话

自古隆冬多雪地

踏破冰雪即壮举

我心疼你

想收养你当我们的儿子

把你带到市井

享受人间的灯红酒绿

   谢了

我是山的后裔

既然从山里来

就得往山里去

山的后裔

离不开风雪天地

因为

这雪是我的帆

这风是我的力

这天是我的礼帽

这地是我的根基”

这首诗是王丹青通过雪地里的小孩的视角,表达自己对人生以及自己内心世界所承受的外界压力的感受,意在激发和坚守自己与山民同甘共苦的良知,更加自觉地热恋和驻留上苍赐予的精神故乡,把“情为民所系”的高尚情操培养和树立在“利为民所谋”的身体力行之中。

诗的一开始,王丹青真实描绘冰天雪地的环境中一个小孩的形象。“飞雪”“啸风”,小孩身穿褴褛的衣衫,肩背山背篓,孤独而艰难地行走在冰天雪地的高山之上。他不惜笔墨刻画小孩的外貌,力求符合创作的主旨要求。还有,借以雄鹰俯瞰大地所展现的境况,极力铺陈幼小生命释放的融化冰雪的热气,把人性的光辉突如其来地照射在理想的状态下。这“热气”衬“寒冷”,让人越发寒不可耐。一个行走在艰难环境中的“跋涉者”形象映入眼帘,接着运用三段对话直击读者心灵:

一“问”:孤独的孩子,你是谁?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小孩回答得含蓄有力掷地有声:“山为我所依,我为山所需”,表达出主人公生存于困境的无畏气概。现实生活中,山里人的后裔与天地、风雪、高山相融,本身就有着令人敬仰的精神圣洁,如果再平添本诗的感染,那将烘托出一种坚定、浪漫、乐观的思想情绪,使精神的花环闪现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二“劝”:小孩啊,你别再浪漫。小孩“踏破冰雪即壮举”一句灿然生辉。如此淡然地面对艰难与困境,实在是非凡气魄和博大胸襟的真实写照。

三“怜”:我想把你带到“市井”享受人间的灯红酒绿。主人公却毫无欲念,功名自然没有了对他的束缚。因为山的后裔离不开风雪天地,看似凝重,实则充满自信。信心是他的力量,使他不被世界改变而要努力去改变世界。接下来的结尾四句:“这雪是我的帆/这风是我的力/这天是我的礼帽/这地是我的根基”,歌颂了主人公意志的坚定与无悔。这几句联想丰富,视野开阔,比拟形象恰切,气势恢宏浩荡,振聋发聩之时,万丈豪情顿时溢满了整个宇宙。

诗中的小孩是王丹青的化身,他曾有过小孩一样的辛酸童年,有过小孩一样的苦难经历,这是他以亲切的笔触感动读者的内因所在,为追求感染力和说服力同具,思想性和艺术性兼美的创作效果,起到了较好的支撑作用。

乐道安贫,其实是“叫花子唱歌——苦中作乐”的翻版与升华。王丹青甘愿在贫困的境地中,乐于守道,安于贫困,紧携山民之手,乘坐时代的列车,奔向山乡振兴的明天……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