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清渚的头像

清渚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9/14
分享
《竹子青青》连载

第一十三章 梦断考研路

1979年研究生招考报名时,李牧和所里另外几个年轻人都准备报名参考,但是,到了临报名的时候,人事处的田处长告诉他们,所里不同意他们报考。这样的结果,犹如一盆冷水突然泼了下来,他们几个人事先谁也没有想到。

那时候,一个中专生,在深山里都是个宝贝,何况他们几个都是大学毕业,哪里会让他们轻易地走出去。尤其是那几年,所里技术人员流失问题也很普遍,很多人都想离开山区到繁华的大城市去生活,当时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孔雀东南飞”,就是不少读书人都想去江、浙、沪、广地区工作和生活。那一年,他们几个连考试报名的机会也没有得到。

在月牙湖北岸这个狭小的山沟里,李牧他们几个年轻人显得有些另类,思想活跃,他们渴望外面的世界,也不想整天过着单调、沉闷的生活。尽管几个人性格各异,生活过得也都并不轻松,但也都有些年轻人的追求。他们会常常聚在一起,谈天论地,有时候,陈英还会和李牧一起,划个小船儿到湖里享受湖面的安静和自然。在学业上,他们几个都是工农兵学员,都深知知识的宝贵和自身的短板,尤其是在科研机构,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不提高自己,面临的将会是早晚被淘汰出局。趁着年轻,他们几个都想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

人事处的田处长,他们几个背地里不称他田处长,戏称他山田,标准的鬼子,因为,他的脑子里装有太多的东西,在有色所,没有他不能办的事儿,也没有他办不成的事儿。山田处长心计多端,表面常常带着微笑,可在他心里,看着你,却早已在想与你有关的后天的事情。

考研报名的权利被人事处剥夺后,他们都不服气,几个人越想越生气,于是,就商议着,想联名直接写信给教育部部长,要求山外的领导能够同意给予他们进一步学习提高的机会,争取能够参加1980年的研究生考试。信函由李牧执笔,写好后几个人各自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寄了出去。

收信人是他们心中尊敬的教育部长周荣鑫。1975年,校园内也并非是一块世外桃源,部长周荣鑫主政国家教育部以后,他敢做敢为,为整个教育界带来了一股清流。正在学校读书的李牧,曾经对这股清流的到来兴奋不已,教育改革的举措令人记忆犹新。毕业后,李牧回到了部队,基本上是个脱离社会的封闭环境,而且,几经周折,他已经是疲惫不堪,对外界的政治事件也是孤陋寡闻。加上那些年代信息的荒漠,在大山深处,在他的记忆里,也包括其他的几位年轻人,他们仍然认为周荣鑫还是国家的教育部部长。

而实际上,在他们写信的时候,周荣鑫部长已经被“四人帮”政治迫害致死多年,但这几个可怜的年轻人,脑子里的信息还停留在他们读书时的记忆里。他们记得,周部长在为中国教育的现状忧愁,也在为中国教育的明天呼喊。

教育部把他们的来信做了批示后转到了冶金部,冶金部又把信函转到了大山中的有色所,两个部委都批示并建议应考虑给予年轻人学习深造的机会和支持。

这样,已经几个月过去了,1980年研究生招生考试已经临近。人事处,还是那个田处长召集他们五个写信的人,并告知说:“你们几个今年可以参加研究生考试,但只准报考这一次,考上了你们就走,考不上以后不许再提考试的事儿了,而且,考研不能影响工作。” 山田就是山田,不容置疑。对于考研,说山田阻挠一点儿也不为过。实际上,他还是不同意,不愿意为他们几个的参考复习准备提供任何的方便。

即便这样,对于这难得的机会,李牧也是倍加的珍惜。白天工作、代课教书,业余时间他基本上全力备考。

在李牧的意识中,无论未来的社会如何变迁和发展,自由永远属于那些有专业知识的人,只有读书,你才不会被社会的发展所抛弃,才能获得相对宽松的生存空间,其次,他体会到,只有知识能够排解生活中遇到的困苦和烦恼,给人以宽广的视角和四通八达、纹理清晰的思维能力。

也许是李牧没有考虑到妻子的感受,也许是冬梅心里并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她对丈夫的考研复习,嘴上虽然不说什么,但她并不觉着会有什么用处。看到李牧坐在那里抱着个书本,她就有些不耐烦,显得有些焦躁,动不动就摔摔打打。她听李牧说过研究生是怎么回事儿,但她觉着离自己又太遥远,与自己的生活不沾边。她不想让李牧考什么研究生,但她又没有理由说出来。后来,不知是谁告诉她说:“考上研究生,他就一定不会要你”。李牧给她解释,她不愿意听,也不愿意相信。

有一天夜晚,夜很深了,冬梅看见李牧还在那儿读书,她心头憋着的那一股邪火再也无法自控,披头散发,穿着内衣,从丈夫手里把书抓了过去,撕了个粉碎,又跺了几脚。那是一本《现代汉语》的下册。

李牧结婚后,十分珍惜和享受妻子的容貌,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虽然李牧并不完全认同冬梅的理念,但他没有弃妻的念想,只是渴望拥有更丰富的知识,做一个靠知识立身的人,在科研机关,你的知识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你就永远不会获得别人对你的尊重。李牧也用最浅显的例子给冬梅解释过,如果自己没有读过书,他就不可能去市政中学代课教书,不去代课,哪有每个月十六元的收入。冬梅似乎也明白,可她经不起别人的忽悠,耳根子太软,没有自己的主见,最重要的是她对自己的未来和生活没有任何的追求。

在艰苦的国防施工中,那时候李牧没有忘记读书学习,学无止境是他的信念。现在生活稳定了,尤其是恢复高考以后,机会就摆在每一个年轻人的面前,而且,这样的机会对于他们这一代人来说,尤其珍贵。他清楚,知识就像清风一样,会化解你烦躁的心绪和排解各种矛盾,有了知识,人就会变的清凉和充实。

妻子的文化素养欠缺是一方面,其次, 别人说的,她从不会过一下脑子,想一想明辨是非。她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急躁。有时候,李牧也会耐心和她交谈,但是,她对生活的认知以及文化的盲区,和冬梅的交流使李牧真的有了一种对牛弹琴的无力感。

那年的研究生考试。李牧报考的是吉春大学外文系张老教授为导师的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

有色所他们几个参考的年轻人都没有收到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有一天,李牧却收到了吉春大学张教授一封很短的亲笔信,教授写道:“我尽管不再是下一届研究生的导师,但我希望你明年一定要再考一次,因为,我还没有见过专业试卷能考这么高分数的考生。”李牧的两张俄语专业考卷分数分别为95和96分。原版俄罗斯社会科学院编写的俄罗斯语法一书他熟读于心,不用临阵磨枪,他对这门专业知识的架构与脉络非常清楚,加上大学的学习、自学和他的翻译实践,专业考试他是自信的。第二外语波兰语,他也考了92分。政治综合试卷也过了录取分数线,唯独汉语语言文学得分低于双五。老师感到非常地遗憾和惋惜,汉语语言文学如能够达到双五,就可录取,而且他也只差了一点点。因此,素不相识的老教授便寄来了他的惋惜和希望。可惜的是老师并不知道,李牧已经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研究生考试无果而终,近在咫尺的研究生梦被迫终止,一条自己喜欢走的路,有希望的路,无奈走不通了。冬梅看到了老教授的来信,也为自己的不冷静向丈夫道了歉:“我错了。” 可失去的就很难再找回来了,还有那个田处长,再考一次的可能他绝对不会有这么个善心。

考学,是李牧人生路上一次重要的选择,也是年轻人极其渴望的追求,然而,却被环境和糊涂的妻子无情地打碎了。晚年时,李牧一直感到惋惜,在一个人最宝贵的年华,却没能做完自己想做而且喜欢做的事儿,在攀登的途中不得不停了下来,被动地改变着自己的人生选择。

然而,尽管如此,李牧也并没有自怨自艾,也不想把一切都怪罪于妻子。自己的文化知识功底也有欠缺,试卷中古代汉语知识得分微乎其微,一段分数占比很大的古文翻译自己完全陌生,正读书的年龄,“文化大革命”发生了,学校停课了,学业荒废,这是自己的知识短板。

他想静下心来,不再纠结于过往,任何的纠结过去都是一种浪费和毫无意义的选择。他对妻子一如既往,没有任何的抱怨。

一路走来,走过了许多的岔路口儿,前方走不通了,他就习惯于去接受,被动地拐个弯儿,虽非所愿,也只能如此。他知道,自己的前方永远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无奈,即便如此,也要选择善良,执守真诚,选择依靠知识立身,因为,你活着,而且期望活得静然。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