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清渚的头像

清渚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10/07
分享
《竹子青青》连载

第二十五章 检察院立案调查

冬梅的去世,一生的悲哀在于狭隘自私打败了善良与真诚,李牧不愿意看到新的悲剧重复出现,他不想去纠结冬梅的父母做得如何,其次,在李牧心里,父女之间,毕竟是血脉牵连,糊涂也好,清楚也罢,过去了就让它过去,针尖对麦芒,冤冤相报,亲人相煎何时了,但愿人间祥和、长久。

后事料理完毕,李牧给月川有色所写了一封信,委托冬梅的父母家人前去领取丧葬费、抚恤金和两个未成年女儿的抚养费。目的是抚慰失去女儿的老人。

后来,李牧还想,人走了,理儿还在,过去的事儿就让它成为过去吧,毕竟,自己的两个女儿也是他们的后代。那年夏天,李牧还特意前去看望了冬梅的父母,除了礼品,临走还留下了三千块钱,祝福他们安好。那天,李牧的前去看望,冬梅的父母没有想到,她的妹夫二柱也说:“完全没有想到。”

按常理,白发人送黑发人会是个很大的打击。李牧仍然期待着,期待着冬梅的父母家人能从冬梅悲哀的死亡中悟出一些人间的真情和道理,能够有所思考和醒悟。临别,李牧说,以后有机会还会来看望他们。

可也许,他们压根儿就没有什么感觉,他们还是依然如故,活着他们的自我。再或许,他们对女儿年纪轻轻的离世非但没有反思和后悔,或者是惋惜,反而还在怨恨自己的女儿,如果你稍微能听一点儿父母的话,那三万元中的一部分不就到手了吗。人生理念不在一个频道上,双方之间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必然会有一些让你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李牧是善良的,不计前嫌,永远是寄希望于未来,但包容那些丑恶的灵魂,他也太过于单纯和天真。也许,包容别人,严于律己,是他的父母对李牧灵魂的写入,养成了他的道德观念。我不是我,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我,这是他的人生信条。他不想以恩怨得失来判定好坏是非,纠结过去,计较得失,他希望人与人之间能有一种清凉、善良和真诚的关系。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是一种为人的真诚品质,是一个人道德观念和社会认知的体现,也是家庭和谐的基础。然而,也不尽然,冬梅的父母,无论是女儿的死亡,还是你对他们有多么好的真诚和付出,除了钱,他们对一切,甚至是生死都是麻木的,金钱的魔力和他们的贪婪吞噬了他们人性的善良。

狭隘自私的人,在计划自己行动的时候,在选择事情的取向时,依据的往往不是事情的是非曲直、自己所受到恩惠的大小和别人的善良与付出,而是取决于他们自己内心的欲望和需求。一旦他们的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接下来的便是心生怨恨,更有甚者会是仇恨。他们会不停地折腾,制造一个又一个的麻烦。冬梅的去世,并没有唤醒那些钱迷心窍的人,反思自己的灵魂;李牧的不离不弃,仁至义尽的努力和苦衷、不计前嫌、善良和仁爱之心也永远不会让那些狭隘自私的人有所感化和改变自己。

李牧为自己年轻时的简单和冲动要还的孽债还没有还完。等待他的麻烦还远没有结束,还在后边。

1994年春节,李牧已经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一家人都很高兴。大年初三,冬梅的妹妹和丈夫二柱来到李牧家,二柱夫妇把两个外甥女儿单独叫到一边儿,以长者的身份和她们谈了一次话:要求李牧的两个女儿不要称她们的继母为妈妈,只可称其为阿姨。这是一,其次,告诉她们,她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生活,今后谁要是敢欺负她们,就让去找她们的姨和姨夫二柱等等。两个女儿听了很是诧异,未置可否,也不是很明白,但总是感到有些别扭,于是,就告诉了自己的父亲。李牧知道后很是愤怒,愤怒的是他们怎么能如此的狭隘和龌龊,他们家自私的传承观念造成的家庭悲剧已经是让人痛心疾首,难道还嫌不够,但当着孩子的面李牧什么都没表现出来。

为了让孩子能有些消化和思考的时间,两天后,李牧和两个女儿有了一次长时间的谈话,一次认真平等的交流,他向孩子们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我们家的过去和今天,你们慢慢地随着年龄的长大,就会明白其中的一切,并从中你们也会长大。至于与你们已故母亲的家人,今后怎么和他/她们相处,你们自己决定,我不会干涉,毕竟你们也都已经是学生,老大也已经不是小孩儿了。至于我的妻子,你们是叫妈妈还是称呼她阿姨,怎么相处,这个也由你们自己决定,我想告诉你们的是,一个家庭,如果没有真诚、没有善良、没有文化、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抱着狭隘自私的阴暗心理去过日子,想到的只有自己,那么,这个家庭永远也不会有安宁和好日子过,有的只会是相互的折磨和消耗自我,你们已故母亲的人生悲剧就是她们家道德观念的殉葬品。” 然后,李牧把她们母亲的临终遗言、忏悔和道歉的话一一讲给了她们听。

两个女儿都说,以后不想和他们家来往。小女儿还小,大女儿也亲身经历和目睹了这个家庭的是是非非,多少也有些朦胧的概念。在她生母在世时,她们之间也多有冲突,她对自己的爷爷奶奶也有自己的印象和感觉,否则,她也不会在被改姓姓陈之后会有那么大的委屈和愤怒。

对冬梅父母一家人李牧心里已经逐渐有了明晰的认知和想法,善良用在他们这个家庭不适合,这一家人的意识中,已经不是人生理念的糊涂那么简单,他们家的子女,要么是活个自我,吃喝嫖赌,不管不顾;要么是像冬梅那样,在善良和自私之间痛苦地挣扎。

那年夏天,李牧刚从国外回到家里的第三天,公司办公室通知他马上去一趟。办公室主任说,总经理让我转告你两句话: “一是什么事儿都没有,二是一切都由公司来安排。” 李牧一头雾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也没来得及细问,办公室主任就把他领到了接待室。 接待室里坐着三位客人,两位身穿检察官制服,另一个是年轻人,着便服,李牧认识,这个年轻人是他当年兼职代课老师时教过的一个学生,姓周。寒暄后,其中一位亮出了检察官的身份证件,说明了来意,并且,要求李牧如实回答他们的问题并强调,李牧应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

原来,月川市人民检察院是来问罪的。

“第一个问题,1991年你卖给汉江钼矿王建处长31辆重型汽车的交易中,你有没有行贿行为?”

李牧脑际迅速掠过总经理交代的第一句话:“什么事儿都没有。” 于是,他回答说:“这笔业务,我们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商业规则完成的(因为,李牧还不明白,到底出了什么事儿,按照当时的商业惯例,允许一定比例佣金的提取,他留了个说话的回旋余地),没有任何的不规范行为。” 检察官又追问:“那你到底有没有行贿行为?” 李牧心想,就我个人而言肯定是没有,便直接予以了否认。

“第二个问题: 31辆汽车购车发票中10%的购置税是怎么回事儿?你和王建有没有协商作弊的行为?”

听到这第二个问题,李牧已经有些明白发生了什么情况,心里也轻松了许多,思路一闪:主动出击。因为他们对国家相关政策并不了解或者说是无知。

李牧回答说:“汉江钼矿所购买的31辆重型汽车是矿山设备,也是可以在公路上跑的自卸翻斗汽车,按照国家税法规定,这种车辆属于购置税征收的范围,在车辆销售时卖方必须代为国家向买方征收车辆购置税并上缴国库,税率为10%,因此,不存在任何和王建协商作弊的事情。”

紧接着李牧话锋一转,又说:“你们是在调查一宗经济案件,应该首先把与案件相关的国家政策法规弄清楚。”

检察院的两个人面面相觑。过了几秒钟,一位检察官说:“我们要查看一下这笔交易的全部账目。” 李牧明白了总经理说的第二句话,马上回答说,可以,于是,带他们三人来到总经理办公室,说,他们要查看那31辆汽车交易的全部财务账目。总经理热情地说:“可以,可以。” 说着拿起电话,找来了那个老滑头,财务科长。检察官要求,查账时李牧应在现场,以便随时提问。

账目查了很长时间,没有发现任何他们所想要查到的问题。几位检察官走了。

李牧教过的那位周姓学生,大学毕业后进了月川市税务局,是一位税务官员。后来李牧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那个学生道出了检察院立案的原委。原来,是冬梅的父亲检举了汉江钼矿设备供应处王建处长和李牧,检察院是根据他的检举信才立案的。立案后,检察院一直关注着李牧何时回国,如果那天发现有什么证据或者疑点,检察院是准备把李牧带走的,而他,那个李牧的学生,是检察院从税务局借来专门协助查账的。

人已故,但金钱的诱惑力竟如此巨大,真可谓是百折不挠,女儿生前未能如愿让自己拿到钱,女儿死了,仍然念念不忘,况且,那笔佣金也好,回扣也好,哪里会与他们沾边?如此疯狂,利令智昏,李牧多年之中对他们的女儿不离不弃,仁至义尽,几乎花尽了自己所有的收入,凭着天理良心,努力去挽救他们女儿的生命,给予她温暖和陪伴,付出了心血和钱财,换来的却是她父母如此的恩将仇报。因为得不到那一点点儿本与他毫无关系的金钱,欲望变成了仇恨,他要把李牧投入大牢为快,他的女儿如果在天有灵,不知该作何种感想!

后来,在很长时间内,李牧都处于反思和回忆之中,他回想了自始至终,他和他们家每个人的交往。慢慢地,李牧更加有了清醒的认识,但至今他都不能理解的是,一个父亲,来到医院,得知女儿死亡之后,首先感到的不是悲伤,而第一个想到的是她女儿身上唯一还有些价值的那条项链,也或许,正是这条项链,女儿身上最后尚存的金银才驱使冬梅爸在女儿死后来到医院,而不是在女儿死前再想见一眼;也无法想象,一个父亲,当他触摸到女儿的肌肤,动手摘取项链时、第一眼见到自己亲生的、尸骨未寒的、年纪轻轻就死去的女儿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和心情。而他,李牧的回忆告诉他,谁要是摊上这样的父母,那你不死还有谁会去死呢?女儿的命连一条项链都不如;女儿的价值就是给他们挣钱,就在女儿生命垂危之际,也还是要利用女儿为了自己那点儿钱的欲望而怨恨在心,甚至不惜吸干女儿身上最后的一滴血;女儿被人暴打致伤了,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去收取赔偿金,连自己亲生的孩子都不顾,他们还能理性地对待谁呢?人间百态,百态人生,残酷的事实,他们有的只是对金钱嗜血般的贪婪。金钱扭曲了他们做人应有的认知、情感和灵魂。

月川市人民检察院的事情了结后,也彻底终结了李牧对冬梅父母一家人过去以来的认知,他们不是简单的糊涂,而是狭隘自私深深地根植于他们的灵魂。身为父母,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孩子的未来?用什么样的道德观念去教养孩子,你想拥有什么样的孩子?这些都不是他们想要的。他们想要的只有他们自己的那点儿贪婪。

李牧想起了母亲当年那句敏锐的提醒:“和过分看重钱财的人共处会很难。”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