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万娥的头像

苏万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12
分享
《疆行记》连载

第二十章 瓜州

古诗有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但彼瓜洲非此瓜州。那个瓜洲在长江边上。这个瓜州,是甘肃的瓜州,是天蓝云白的瓜州,是名如其地产瓜的瓜州。瓜州的瓜特别多,或许是少了三点水的缘故,瓜也特别甜。

在新疆打卡的最后一个服务区是骆驼圈子,属伊州市。骆驼圈子的“圈”,读juàn,原指饲养牲畜的棚栏。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因其耐饥耐渴、善走沙漠、颇能负重,成了沙漠地区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可能这个地方产骆驼吧,竟以此名之。不过,这个名字倒颇有诗意,读起来有一种悠远的意境。一队骆驼走在大漠的夕阳中,驼影黑长,铃声悠扬。广阔的天地,孤独的旅人,给人无尽的想象。这个服务区部分还在建设中,虽宽敞大气,很是漂亮,但还没来得及装空调,吃个饭热得人受不了。

说来奇怪,一跨进甘肃界,种种熟悉之感就接踵而来。这不,看到的人和我们长相差不多了,不再是满街满巷白皮肤、高鼻梁、深眼窝的人了。听到的话不再是叽里呱啦的少数民族话了,虽然还是不那么听得懂,但肯定是汉语,只是不是普通话而已,就像我们团友几个私下交流一样,用的是土话。饭店呢,也成了汉人风格,炒菜、烧菜、蒸菜、凉拌菜居多,拌面、拌饭、盖饭之类的很少了,不像新疆,这些是主流餐食。不过,人家的拌面、拌菜非常地道,全是现炒现卖,绝不是预制菜,味道好,分量足,让人怀念。最大的那份是在霍尔果斯办证大楼那幢红色房子里。林同学点了一份丁丁拌面。面一端来,吓了我们一大跳。好家伙,脸盆大一盘子,食量大的他也只吃了1/3。

出了瓜州,我们加了一次油。林同学让唐唐去刷身份证,可根本没岗亭,车子“刷”一下子开了进去。忘了已出新疆了,忘了在新疆加油站才刷身份证,一时间还有点不适应。不过,同样的油,价格相比新疆一升贵了2毛8。

瓜州瓜州,当然瓜多啦。这座因“瓜”得名的城市,或许因为水少土好阳光足,所以瓜有着与生俱来的甜蜜基因。刚进城的时候,我们看见一条街边有好多卖瓜人。吃饭的时候,路过的每一个红绿灯路口都有卖瓜的。沿途冷不丁还会冒出几家卖瓜人来。瓜的品种也多。白亮亮的叫白兰瓜,金灿灿的叫金密瓜,甜甜脆脆的叫哈密瓜,软软糯糯的叫银蒂瓜,小巧可爱的叫香瓜……每一种瓜都甜得不得了。摊主大方得很,看见人来,给你削一大块,先尝后买。有一位摊主,各样瓜摆一个,随便尝。尝了不卖也没关系的。到了瓜州,我成了一个十足的吃瓜群众,而且很负责啦,逢瓜必尝。一路吃下来,结果是往日吃一大碗饭的我今天一口也吃不下了,肚子饱得不得了。这么多卖瓜的,瓜价当然比老家便宜多了。团友都买了些。我没有买。一是我一个人拿不了那么多东西,二是瓜实在甜,我这个年纪不宜多吃。第二天在“大地之子”景区,所见的卖瓜盛况达到极致。瓜棚一字排开,好长一溜。摊上的瓜个个圆圆滚滚。瓜棚前摆有一水箱。卖瓜的帅哥美女更是热情十足。看我过去,几个摊主隔老远就喊:“美女,快过来吃瓜!”弄得我这个吃瓜群众都不知道应哪家的好。前面几家摊的瓜棚后面是公共厕所。卖瓜人看见有人从厕所出来,水马上给你放起,让你洗手。接着,切好的瓜递到你手中。这样的殷勤服务能让几个到此一游的人不买点瓜带走呢?

瓜州的风,凉爽宜人。得一空隙,我给何老师打电话,咨询她加入文联工会的事。她问我耍到哪儿了,热不热。我说刚出疆,在甘肃瓜州,虽太阳很大,但风也很大,不晒太阳一点都不热。她劝我暂时不要回去,说洪雅这两天正值高温,天天都在蒸桑拿。有趣的是,我听见唐唐的朋友也给她发微信语音,让她多耍两天,说峨眉这两天也是暴热。

晚上,躺在床上,我又听到了熟悉的嗡嗡声——是蚊子。虽然不多,只有一只两只,但半个月没有听到它的声音了,觉得陌生之余竟还有点感动。

我又听到故乡的声音。

瓜州虽是个好地方,但离家日久,还是有点想念故乡的味道。

——故乡,无论身在哪里,总是每一个游子最牵挂的地方。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