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点半,和新疆的早餐店门可罗雀相比,瓜州的早餐店已人影如梭,天亮天黑的时间和家乡也差不多。
吃过早餐,又再次出发,沿着榆林大道,去寻觅瓜州的盛景。
《汉武雄风》
车停在黝黑的柏油路边。对面是一片茫茫的戈壁滩。浅丘连绵起伏,阳光下,颜色半明半暗。在最前面的一座沙丘上,巍然矗立着一尊高15米的红砂岩头像雕塑。整个雕塑利用当下的数字技术创建数据,再分块进行3D雕刻,最后逐块雕砌安装成型。雕塑中的他,峨冠高戴,脸容整肃,方脸挺鼻,两眼俯视远方,威慑着脚下这片广阔的土地——河西走廊。他,让匈奴远循漠北,把西域纳入中国的版图,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开辟了丝绸之路,让大汉王朝走向了世界,让中国人的目光第一次与世界接轨。他是谁?他,就是历史上雄才大略、赫赫有名的汉武帝。
整座雕塑,显示了他一统江山的王者之气。
瓜州戈壁遇见“汉武雄风”,它的威武气势一下子狠狠拿捏了我。天空蓝得深广,云彩又白又轻,戈壁辽远广阔,雄伟的雕塑头像立在其中组绘成一幅壮阔的画面。站在雕塑前,望着威严的头像,吹起衣袂的疾风似乎也带着凛冽。思绪随风飘远,穿过清明元宋唐,回到了汉朝,猎猎战旗飒飒作响,嘚嘚马蹄踏遍关山……
踏着戈壁的沙石,一步一步远离。站在路边再一次回眸这片土地,再一次回眸汉武雄风,阳光下的它,更显深邃。
今天的瓜州,用一块雕塑来铭记历史,铭记一代大帝,应该。
《大地之子》
车继续在戈壁上前行。突然在一个地方,人多起来,车多起来。车停人下,都朝对面的荒野而去。远望混沌的荒野,一只只”黑蚂蚁”在其间爬着,爬着。人影尽头,平坦的地上突兀地隆出一块巨石。
随着人流走向巨石。原来是一块雕塑,雕的是一个熟睡的巨婴。他趴睡着,脸的一侧轻贴地面,双眼紧闭,面容安详,好像正躺在母亲温柔的怀抱中,做着香甜的梦。两只胖乎乎的大手分别自然地放在头的两侧。一个圆滚滚的屁股,两只肥嘟嘟的小脚,指节线、指甲的纹路、衣服的褶皱清晰可见,线条是那么流畅。
深邃的天空,巨大的婴孩,无垠的戈壁,三者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这就是瓜州有名的“大地之子”雕塑。这个大地之子好大,长15米,高4.3米,宽9米。恐怕世界上没有比它更大的婴孩了。它是用三维扫描婴孩实体模型,然后分解为127块构件,再采用数字化分块进行3D雕刻,最后用重型机械吊装拼接,榫卯结构精准组合而成的雕塑。
大地之子,就是大地孕育的孩子。大地的孩子何止是眼前这个婴孩?我们每一个人不都是大地之子吗?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母亲。孩子只有爱护母亲,尊重母亲,才能与之同生共长。
生命,源于自然又依赖自然,所以更应敬畏自然。
这个雕塑真有创意,怪不得游人如织。
红 柳 林
沿途都是风景,戈壁,远山,蓝天,白云。
终于看到了绿色植彼,而且植被越来越茂盛,一团团,一片片,开出了紫红色的花树,一棵棵花树连成了一片紫红色的花海,在疾风中舞起一片紫红色的梦幻,温柔,多情,妩媚。
这是什么花?
忙停车观看。
路边有一块深褐色的标志牌。原来,这是一条从瓜州到锁阳城的骑行道,总长54千米。这个地段是红柳林,总长40.5千米。
“红柳”二字深深惊讶了我。
知道红柳源于作家毕淑敏。她在散文中回忆了在西藏阿里当兵的十年。冬天缺媒少炭,为了取暖,曾砍过红柳树、掘过红柳根当柴烧。红柳是那个高原唯一的树种。因为要抵抗高原的寒冷,吸取养料维持生长,所以红柳根系非常发达。别看红柳长得矮小,它的年龄可不轻。一棵小小的红柳,树龄可能有几百年。几百年的向下深钻,根系可能缠绕半个山丘,简直是一个大柴库。在高原、荒漠、盐碱地等极端环境中顽强生长的红柳,颇能象征某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从此,我向往红柳树。
听说新疆的盐碱地也有红柳。一路行来,我苦苦寻觅它的踪迹,无果。问询团友,包括见多识广的林同学,都说不认识,没见过。
从进疆念到出疆,未见一棵红柳,心情为之索然。原以为可能去的地方不适合红柳生长。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想不到出疆第二天,就在瓜州遇见了它。
生命里总有奇迹。
我一头扎进了红柳之海。
红柳之红,在于它紫红色的花穗,如一颗颗芝麻粒似的红玛瑙密布在花枝两侧,花枝结满树梢。远远望去,如一位青葱的少女头上披了一块轻薄透艳的红纱巾,朦胧,温柔。红柳红柳,其实根本不像柳。它一没柳树高大,二没柳树小鱼形的叶子。红柳的叶子与柏树更像,且比它为更纤细可爱。凑近一闻,还有股淡淡的清苦味,与柏树的气味也颇相似。我甚至怀疑,它或许真属于柏树科呢。如果硬要说红柳和柳树的共同点,它们最大的神似可能在于那份骨子里柔弱。这也许也是红柳得名的原因,开红花的纤柔的树。
红柳之美尽在它的纤柔。戈壁劲烈的风吹过,红柳的花、枝、叶微拂,静静地跳起一支轻奢的舞。只见平地里,树身翻起轻轻的绿纱,树梢舞动薄薄的红纱,原野成了一片温柔的海洋,如烟如雾,如梦如幻,人行其间,好似身处一个美丽的童话境界中。
团友喊我上车出发,我才从童话中醒来。急急奔向车子,一袭白衣飘过紫红色花海。
车行路上,脑海里全是红柳的影子。望着车窗外闪过的它们,我总是无法相信毕淑敏书上写的。这么纤弱的红柳,完全与刚强不沾边,如何能在高原的绝壁荒野里生存?难道它“柔”的表面下蕴藏的全是“刚”?难道这就是《老子》书中所说的“柔弱胜刚强”?……
瓜州的榆林大道,一路给了我太多大多的惊喜,如眼前的这片红柳。
榆 林 窟
红柳林连接着一个村庄,过了村庄又是茫茫戈壁。
突然,莽莽戈壁中塌陷了一块,出现了一条大裂缝。裂缝前的河地上,“榆林窟欢迎您”六个大字映入眼帘。
榆林窟,又叫万佛峡、榆林寺、上洞子,位于榆林河峡谷两岸的直立峭壁间,因河岸榆树成林而得名。榆林窟的创建年代最早可追溯至北魏时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洞窟形式、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与敦煌莫高窟高度相似,世人称它们为“姊妹窟”。
下行一个陡石梯,到游客中心购了票,沿着入口往里走。一进入里面,竟别有洞天。果然“大隐隐于市”,榆林窟庄严的气质立刻震慑到了我。
峡谷中水声潺潺。想不到下面还有河呢。下在河边观看,只见一股清清的河水在涧底奔流涌溅。河是榆林河。一路未见其踪影,原来它藏在这深沟绝壁中。河岸上,榆树绿荫团团,树干粗大,浓荫罩在河岸两边。
突然在四野浑黄的戈壁中见了这一涧水,这一抹绿,当时的惊喜犹如大热天吃了一杯冰镇酸梅汤,舒服,愉悦。
——多么可爱呀!那一瞬间,只觉用所有词语都形容不出眼前的美好。
对岸高高的黄色石崖半腰上,相隔不远会有一个半圆的洞口。洞口下有一条踩得发亮的黄色小径,像一条拴在半山腰的带子。带子的末端垂到涧边。这边石崖半腰上也是石窟,有石梯呈Z字形拐上去。两边石窟在涧底的一座石桥边握手。
别看榆林河今天的水这么温柔清浅,它暴怒的时候也是可怕的。在我们参观的五个石窟的最后一窟“释迦牟尼睡佛像”时,讲解员讲到那里曾被洪水淹没。河底离那里的高度不低,能把那里淹了,可以想见当时洪水之猛烈。对于干旱的瓜州常常祈雨的人们,当时看着洪水漫天不知是欢喜还是忧愁?
榆林窟游人不多,普通门票40元,参观五个窟。30人为一个团队,人满了就排队挨次上石梯,进洞窟。每个石窟都配备了讲解员。我坐在河岸边,望着两岸的山崖,山风带来阵阵凉意,总有种脱离尘世之清幽感。
石窟里的塑像、壁画大多为明清风格,内容多和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如十一窟祈雨窟,十二窟药王窟,还有一个洞中套洞的释迦牟尼坐像窟,最后一窟是释迦牟尼睡觉的样子。站在洞窟里,听着介绍,看着壁画,总算粗浅地读懂了榆林窟一些。想不到佛教里一切神秘高深的东西原来竟是如此贴近生活,繁复的内容、鲜艳的色彩表达的是老百娃最朴素的愿望。
听游过莫高窟的唐唐介绍,敦煌莫高窟因年代更为久远,石窟风化得厉害。这儿的石窟虽没有莫高窟的名气大,却比莫高窟保存得更完好,也许是有人一直在维护吧。
五个石窟游下来,既让人感慨又让人肃然起敬。千百年前,是谁第一个发现了这个清幽之地?是谁第一个开凿石窟?又是如何形成今天的规模?画工们绘壁画的颜料从哪里来?又怎样制成?是什么力量支撑人们前赴后继如此执着地在“石头上绣花”?……
一切都无法想象。但它却真实地站在我的眼前。
除了惊叹还是惊叹。
文物是历史最好的证明。站在这没有喧嚣的山谷里,静静聆听水声、风声、千年佛音,头顶洞窟的秘语穿心而过,浮躁的尘世滑入了历史长河中……
榆林窟,遇见你是我今天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