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青神山,拜水都江堰。
今天,我们不游窦圌山,不游佛爷洞,不游李白故里,而从江油直接取道100多公里,虔诚地去都江堰拜水。
都江堰我二十多年前去过,虽脑海里并没留下什么印象,但对它的历史倒不陌生。它是中国古代大坝引水工程的典范。战国时期岷江流域水患频发,成都平原呈现“东旱西涝”的格局。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派李冰任蜀郡太守。李冰来到蜀郡,不是来做官的,而是来做一名出色的实践科学家的。他通过实地勘测与科学规划,率领老百姓开凿玉垒山形成宝瓶口,并构建鱼嘴分水堤、飞沙堰等工程,集防洪、灌溉、供水于一体,造福了蜀郡的一方百姓。从此,成都平原旱涝保收,成为鱼米之乡,天府之国。历经两千多年,这个水利工程仍在发挥着作用。
都江堰,称得上是四川的一位老祖宗。
参拜老祖宗必须怀着敬畏。
买好门票入内,就被熙熙攘攘的人潮裹卷着往前走。对于人多的景区,我一贯不太喜欢。究竟看的是景,还是看人脑壳?在喀什的汗巴扎如此,在雄伟的嘉峪关也是如此。
心绪懒散起来。
渐渐,隐隐听见水声轰鸣。风挟着水汽带着凉爽向我们吹来。
伏龙观到了。
伏龙观建在离堆之上。其实伏龙观开始并不叫伏龙观,而名为“范贤馆”,是为了纪念蜀中名士范长生而建。到了北宋初年,因百姓中传说李冰父子在此治水时,曾降服了隐伏在岷江中的孽龙,并用铁链将其锁于离堆下的深潭中,因此更名为“伏龙观”。现在离堆右下方的石壁上还刻有“寒潭伏龙”四个大字。
观的右边是宝瓶口。站在观后的岸边,可以俯瞰整个都江堰。只见江水从远处奔来,流过宝瓶口,一路欢腾跳跃,气势磅礴向下奔去。下面,有千里沃野在等着它呢。
为了开凿这宝瓶口,当年的李冰倒颇费了一番心思。宝瓶口原是玉垒山的一部分。为了凿穿它,李冰经过详细勘测后,决定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先在玉垒山坚硬的岩石上堆积了大量木柴并点燃,让岩石温度急剧升高。待岩石烧至通红后,又命人迅速在上面泼倒岷江水,使坚硬的石头爆裂。最后组织老百姓对已产生裂缝的岩石进行人工敲击和穿凿。因凿出山体的形状像瓶口,故而得名。
返回观中端详观里供奉的李冰圆头石像,泥土色,个子不高,面容蔼然。可看着普通的石像心中却肃然起敬,为他的智慧,为他的心怀百姓。
在都江堰,最惊险的是走安澜桥。安澜桥是铁索桥,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中国五大名桥之一,两侧的扶栏上缠满细麻绳。桥有上下两座,遥相呼应,如一对同心夫妻,所以又称夫妻桥。
关于这两座桥,也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在以前这个地方,泯江两岸虽有索桥相连,但因没有护栏,所以经常发生溺水事故。到了嘉庆年间,本地出了一个教书先生名叫何先德。有一天,他亲眼目睹了一个学生过索桥时不幸掉水溺亡,深感两岸百姓过河之苦,于是和妻子杨氏一起,多方筹集资金并改建索桥。后来,何公被贪官杀害,杨氏继续丈夫修桥之志。经过多年努力,桥终于建成,不但结实,而且加装了护栏,成为附近老百姓的一条安全通道。从此,老百姓把这座给自己带来平安的索桥称为“安澜桥”。同时,为了感念这对夫妻的善举,又称之为“夫妻桥”。
回味着感人的故事,踏上了安澜桥,不,夫妻桥。只见桥上人头攒动,去来的游人各行在桥的一边。刚开始桥还很平稳,越往中间,索桥摆幅越大,我边用手抓住旁边的护栏,边小心地一步一步往前移着,才不至于眩晕。突然,我发现前面的几个人手肩互搭,像一根藤上串起来的几个葫芦。他们步调一致,左右各一步有节奏地迈着,且踏步的方向和桥的摆幅方向相同。桥往左晃踏左脚,桥往右摇踏右脚。虽看起来姿势有些怪异,倒走得很是轻松。我的手也放开铁链这样走起来,身体随桥左右摇晃摆动,竟轻松地走过了桥面。
这儿就是飞沙堰了。回望对岸伏龙观,山体下方一块白壁上写着“离堆”两个大字。李冰当年组织老百姓开凿出宝瓶口后,使左边的山体成为一个孤堆,与原山体玉垒山相离,故称“离堆”。
随人潮走过飞沙堰,李冰“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六字箴言出现在脑海中。深淘滩指的是飞沙堰一段、内江一段河道要深淘。当年修堰时,在河底深处预埋“卧铁”;岁修淘滩时,要淘到卧铁为止,这样才能保证灌区用水。在进园不久,我曾看见一个无水的池子,池边是用竹篾条捆装着鹅卵石围的,中间横放着四根黑漆漆的铁棒,那应该就是卧铁了。想不到,它们当年的家原来在这里的沙石下。相传最开始修都江堰时李冰埋的并不是它们,而是石马,后来才改成的卧铁。低作堰就是说堰的高度不能太高,也不能过低。飞沙堰古时用竹笼卵石堆砌而成,今用水泥钢筋浇铸,它的主要作用是泄洪排沙。站在堰上,看着河水奔流,不得不为古人的智慧赞叹。利用自然,服务人类,让两者和谐共生,两千多年前,李冰做到了。深耕自己,积极储备,低调做人,体贴万物,李冰也做到了。在李冰身上,我看到了治理水患和治理人生两相完美的结合。
走上金刚堤栈道,两边笔直葱郁的水杉,中间让出一条林荫小道来。走在其间,好像走进了广阔的森林。可里面隔三差五有个卖黄瓜的孃孃又将我拉回了俗世。二十多年前游这儿和青城山时,道旁就有卖黄瓜的,没想到这个节目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买了两根黄瓜,让孃孃用清水洗净,皮也没削,就边走边大嚼特嚼起来。
二十多年了,景区变化很大。但二十多年前的黄瓜和现在的黄瓜还是一个味。
变是常态,可不变更令人怀念。
穿过水杉林,又听见了水声。前面是一座堤。堤前又是一片人头攒动。赶紧往前奔去。平地中间有块青色石碑,上书:鱼嘴。
看过鱼嘴的鸟瞰图,这个江中小洲像一条绿色的大鱼,正摆尾游弋在泯江中。当年,李冰组织老百姓采用竹笼装卵石的方法垒砌出“湔堋”,从而形成了它。“湔”指“湔山”,即玉垒山。“堋”指依托玉垒山建造的分水堤坝,前面形状圆而纯尖,状如鱼嘴,把水分为两道,开合自然地调节泯江水。在这张大鱼嘴的张合下,岷江成了好孩子,听话地四六分,外四内六,水量实现自动平衡。现在的“湔堋”,用水泥加石头铸成,更加坚固美观。外江水道修了大铁闸。水从远处的青山隐隐处奔来,在鱼嘴分流,在外江受到铁闸的阻碍,徘徊低回一番后,又折回内江,宕宕跌跌,浩然而去。
穿过鱼嘴的夫妻桥,向右登二王庙,经松茂古道,一番上山下坡后,走出了景区。往下步行10来分钟,穿过一条卖文创商品的小巷道,便看见一座装饰繁复的桥——南桥,中间行车,两边行人。可每边的人行道两端都是人,全席地而坐,中间只让出一条小道。有的还背靠栏杆,一副很享受的样子。一踏上桥,我就明白了原因。天气炎热,但河风劲爽,使桥廊成了一部硕大的自然空调。
时间还早,我也寻一个缝隙把自己塞进去。耳朵里,传来江水的轰鸣;背上,袭来透爽的江风;桥对面,江水如一块起了褶皱的长长碧玉,一路浪叠滔涌而去。
江水奔流的目的地,是李冰站在伏龙观上时常瞭望的地方——成都平原,也是蜀郡百姓希冀之所在。
都江堰,我们的老祖宗,您奔流不息,造福万代,不愧为天下第一奇功!作为老祖宗的您,理应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朝拜。还有您的缔造者,那个不想做官只想当科学家的蜀郡太守——李冰,更应受千秋万世人的敬仰。
身处人海中。盘腿,闭眼,双手合十。
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
心情豁然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