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瓜州到嘉峪关。昨天,嘉峪关到兰州。今天,兰州到江油。仅三天,我们就穿越了哑铃似的甘肃,回到了四川。
车一驶出兰州南站不久,就开始在秦岭中穿行。高架桥,隧道,隧道,高架桥。导航里不时发出提示音:“即将穿过隧道群。”入眼的,是山,是山,还是山,从植被稀疏的山到树木葱茏的山。不再像新疆时一样,眼睛睁疼了,看寂寞了,都不见一棵树,一丛草。山,全是光秃秃的。
驶过了甘肃第200个隧道——楼房山隧道。
在沙湾隧道中,车的里程表显示:9999.9公里。离家十九天,行程两万里。日行千里在今天是常态。
车驶过了四川和甘肃的交界隧道——将军石隧道,进入了四川地界。
家乡,我回来了!
现在出门,虽已不像以前那样千难万难,但回家的感觉仍是美好的。
翻过秦岭,天气陡然不同。那边是大太阳加风,这边是大太阳加湿。前者凉爽宜人,后者闷热难受,好像置身于一个巨大无比的蒸笼中。
入住的酒店叫江油依江闲居客栈,价格最是亲民,还带早餐。最后一天,我们捡了一个“落窝蛋”。亲不亲,故乡人哪!
冒着酷热溽暑,我们去寻找江油美食——肥肠。在路上,林同学就惦记上了。江油卖肥肠的果然多。沿途我随便一数,就有三家卖肥肠的。
我们吃的那家叫周肥肠,在一个小区里,应该是分店,用住房改成的。进到店里,食客还不少。我们每人点了一碗肥肠,再点了四叠小菜,老板送了两盘泡菜。快二十天了,终于重新吃上了地道的四川泡菜,爽。炒青菜,也终于吃出了纯正青菜的滋味。看来,正宗的川味还得在四川吃。在青海、新疆和甘肃,我们吃过几次川菜,但都融入了地方风味,不太纯正。尤其是在新疆,因为何姐和我都喜欢吃素菜汤,但是那儿的餐馆几乎都没有这个菜名。如果让老板帮做一个,你说了半天做法,他十有八九会摇摇头摊摊手表示不会。所以,我们次次都求而不得。
吃罢饭结账时,老板又让我们尝他们自己吃的豇豆饭,嘿,竟别有一番风味呢。我们都感念老板的慷慨热情,纷纷添吃了不少。
客栈位置不错。出客栈穿过马路,便看见一江奔腾的流水。江叫涪江。大家下到江堤,走了一会儿。江岸的景致和洪雅的青衣江相比,差远了。天太热,我转了一会儿,就回了客栈。
仰躺在客栈的床上,望着晕黄的灯光,空调轻轻的呼呼声漫入耳际,把酷热溽暑关在了室外。
回家总是开心的。我的思绪开始漫游。我想到了我们这次旅行,想到了大诗人李白,想到了江油这个地方。江油是李白的故里,但他却一直是个漂泊他乡的旅人。世事总是离奇。散乱的思绪又飘向了家乡洪雅,想到了家中的爱人,明天就可以回家了……
第二天一早,我收抬好行李准备下楼去吃早饭。刚出门,我碰到一个三十来岁的客房打扫人员,扎着一个马尾,穿着白色的工作服,脸上洋溢着微笑。她问我退房了没有,我回答吃了早饭再退。我们朝电梯那边走去。她抱着刚从一间客房里拆下来的一团床单被单枕套走在我前面。我空着手走在后面。临近电梯时,只见她顺手一伸,帮我按了下楼键,然后若无其事继续往前走。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善意的举手之劳,但我却被深深感动了。自负重担却不忘帮助别人。古语有云,莫以善小而不为。但做到知行合一又有几人?电梯门开了,我走了进去,心却泛起了涟漪。
其实,昨天到酒店时我就感受到了这家客栈的温情。我们还没到,人家就打电话对接时间,提前帮我们打开房间空调降温。办理入住时,我看见大厅里有一壁书架。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书架前有几根褐色条凳,几个孩子正坐在上面静静地看书。看到这一幕,因长途坐车而疲倦涣散的眼睛一下子焕发了神采。这是我遇到的第一家有书吧的酒店。这是我第一次在酒店里闻到了书香的味道。大家纷纷到书柜前流连,都猜我很喜欢这里。这还用说吗?
早餐店在一楼。一张小方桌,配两把小椅子,简洁但有序。里面很凉爽,空调早已打开。一见你进去,就有服务员微笑着为你端上早餐。一碗黏稠适度的稀饭,一碟子泡菜。碗是粉色菱边,碟是绿色带柄。一个白瓷盘里,放着一个茶叶蛋,一个馒头,一块蒸南瓜。配的小菜有炒洋芋丝、番茄炒蛋、木耳炒山药。从器具到品种到色彩到营养搭配,都很是用心。
当我们收拾好行装准备装车出发时,却闹了一个笑话。何姐一直没下来,万哥说她手机忘房里去取了。左等右等,不见人影。天热心躁。突然,万哥的裤兜里传出了一串清脆的铃声。万哥掏出手机愣了一下,再摸了摸另一边的裤兜,慌慌张张地说:“她的手机怎么在我的包里呢?”手机接通,里面传来何姐暴怒的声音:“你把我手机揣起又不说!害我到处找!神经病是哦!……”万哥尴尬地笑笑。我们在一旁偷着乐。
笑声开启了美好的一天。向站在一旁微笑的店员道别,向这家充满温情的酒店道别。小小客栈,魅力无边。
周到的安排、贴心的服务,是这家客栈经营有道的秘诀。细节决定成败。鄯善的欣明假日酒店,没有一个差评,全是贴心服务换来的。家乡的江油依江闲居客栈与之相比,更胜一筹。
向最后一站出发。都江堰拜水,愿一生顺风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