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心情激荡,赶到了嘉峪关。
史载,嘉峪关,乃天下第一雄关,处于明长城的最西端。今天,我就要去到它的脚下,踏上它的城砖,感受它的体温,仰望它的雄姿。
宋元以前,嘉峪地区有关无城,但并无长城。明代,为了加强西北边防,宋国公冯胜决定在此修建关城。《秦边纪略》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关城于洪武五年即1372年开建,明嘉靖十八年即1539年李涵监筑完成长城第一墩,这项位于明长城最西端的防御工程乃告结束。一百六十八年的连续建设,嘉峪关成了一处完整的关隘。
我们在游客中心购票后乘坐景区观光车进入。几公里的观光路,花团锦簇,绿树成荫。
林同学和唐唐十多年前曾到此处一游。看见如今的模样,唐唐很是感慨,说,现在的嘉峪关景区和以前已经大相径庭喽!那一年,我们一团二十余人因在路上耽搁了时间,到达景区时,景区已关闭。进不了景区,我们只好默默地站在景区门外望了一眼。我记得,当时景区的大门就在城楼下,还是一道电子伸缩门,两边是卖吃食和卖衣服的。我们就去旁边的摊上各人买了一瓶酸奶,瓶子特别好看,我还千里迢迢把它带回家插过花呢。
下观光车步行不远,可见一块银灰色的花刚岩石碑立在右边,“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几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下格外耀眼。这里是景区的大门。前面有一块横着的花刚岩石牌,上书“万里长城——嘉峪关”。
进门沿林荫道往前走,是一个湿地公园,叫九眼泉湖,湖水清碧,周围树葱草绿。“九眼泉”,很多人以为湖中有九个泉眼,其实泉眼只有一个,长年不涸。在古代,单个数字中“九”最大,“九”又与“久”谐音,九眼泉,取其长流不息之意。
公园门口,有一小广场,中立有一雕塑,一位将军骑在马背上。他右手紧按长剑,左手挥指着前方,正纵马奔驰,显得雄姿英发。雕塑下刻有两个字:冯胜。哦,他就是第一个在此修建关城的宋国公。
进东闸门,拜关帝庙,就到了关城的内城。内城的东西开“光化门”和“柔远门”,对应建光化楼和柔远楼,均为歇山式屋顶。两门含义深刻。“柔远”的意思是明王朝对关外各游牧民族实行“怀柔”政策,以实现其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光华”表示面向东方,旭日东升,瑞气普照大地。两门内北侧皆有无阶梯马道,可以直达城顶。当敌人来袭时,就从马道向上运送兵力、粮草和武器。
站在城墙下,手摸粗糙的墙壁,仰望巍峨的城楼,心中只剩下两个字:雄伟。据史料介绍,嘉峪关的城墙高约9米多,底厚约6.6米,顶宽约2米。想一想,修筑这雄伟的城墙在当时没有机械工具的年代是一项多么浩大的工程?需要多少人力物力方可建成?一百六十八年不间断的修筑,有多少父母的儿、妻子的夫、儿女的爹告别亲人,经年累月在这山上,吃着粗糙的饭,喝着苦涩的水,一趟一趟拉来黄土,加上水和好糯米,再一铲一铲倒进车中,又一车一车倒进夹板中,擀平,夯实,再倒,再擀平,再夯实。如此一层层垒就的城墙,风吹不透,水浸不进,经受几百年风沙雨雪的摧残仍如钢铁巨人一般屹立……旁边有不少旅行团,导游正在为他们讲解这些知识。有两个孩子听完他们导游介绍后,竟奔到墙边,把手中的矿泉水往墙上“哗”地一泼,水“唰”地一下全流了下来。“哇!”观者全发出惊叹,因为亲眼见证了历史的奇迹。
雄伟的城墙在我的视线中向远方延伸。这一块块砖里,这一壁壁墙里,这钢铁般的巨构里,实在是一首掺和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苦难和血泪的史诗!难怪古语说,到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
走着,看着,摸着,想着,一个个关于长城的故事在我脑海中浮起,定城砖的故事,冰道运石的故事,山羊驮砖的故事……眼前的墙不再是一堵墙,它连接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智慧和才干,它是苦难和血泪,更是丰碑和精神,从中华大地崛起,屹立于民族之林!
从马道旁的石梯登上城楼。内城呈口字形。我们沿着内城上面的道路走了一遭。阳光明晃晃的,照在城墙上,给焦黄镀上了耀眼的光,显得更加雄伟。我站在一个垛口眺望。远处是茫茫戈壁大漠。风从远处吹来,伏在垛口,如吹着风扇。这样的风,也吹过明清吧,也吹过一代又一代的戍别将士吧。多少个不能归家的日子,他们站在这里,感受朔风劲吹,仰望头顶明月,思念着家乡,思念着亲人。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过去防之御之杀之恨之的敌人如今已是一家人。我们不是正从那里回来吗?不是亲身感受到了那里的人民对我们的友好和热情吗?时间消解了矛盾和兵戈,五十六个民族已成为一家人,曾经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已飘散在历史长河中……
外城开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城楼,气派雄伟。出关是一陡斜坡。一个上了年纪的清瘦男导游,戴着遮阳帽,脸挂遮阳罩,看不清面容,正精神抖擞地站在斜坡上向他的旅行团介绍戍边将士是如何打击敌人的。
“你们请看,关口出来是一陡斜坡。我军埋伏两边。当敌人来袭,两边将士悄悄备好绊马绳。嘚嘚嘚嘚,敌人骑着马来了,绳子只一拉,人仰马翻,骨碌碌滚进关城,里面的兵士就来个瓮中捉鳖……”他边讲边比划,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好像亲眼看见了一样。
大人、小孩都听得津津有味,路过的我也被成功吸引了……
走上陡斜坡高处有一土埂,左右两边各有一块黑底红字石碑,上书:万里长城——嘉峪关。
站在土埂向东瞭望,瞭望。当年的关城与整个长城连为一体,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当时辉煌的面貌如今已难觅踪影。现在的嘉峪关,除了关城,还有750米残存的悬壁长城和天下第一墩遗迹外,都已坍塌。
自然的长城可以坍塌,心中的长城永远不倒。 历史,哪怕只留下残存的一角,我们也能感受祖先的伟大,感受作为后代的荣光。
下陡坡返回,走过嘉峪关门,走过柔远门,走过光化门。地面的长方形条砖块块清晰,两边各有不同程度的凹陷。这是当年历史残存的车辙印,可以想见曾经的这里有多少马车载着辎重经过,可以想见当年戎马倥偬烽烟四起的金戈铁马岁月是多么激越。门里不时有清风徐来。风里,我闻嗅到了这座关城淡淡的、夹杂着几百年沧桑岁月的滋味。
走出光化门,当年的封疆大吏左宗棠亲自栽种的白杨已亭亭如盖。对面的一块银白色巨石上,镌刻着林则徐写毛主席草书的诗:“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悄声诵读,有一股沛然之气从胸中涌起。万里关山,铁马征人,旌旗飘飘,雄关屹立,关城当年气势如虹、兵戈峥嵘的那段历史又浮现在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