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八点从嘉峪关住的酒店出发,到达兰州,已是下午五点半。
兰州很凉爽,也许是刚下过雨的缘故。
离家十八日,遇到过两场雨。一场是在去玛沁的途中,在门堂乡服务区,目睹了一场高原雨——下的不是雨,而是乌云柱。今天又遇到一场。
在武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安门服务区上厕所。一下车,地面湿漉漉的,有的地方还残存着不少积水。看来天刚下过雨,而且雨势还下小。查看温度,24℃,怪不得这么凉快!
雨还在一滴一滴下着。上完厕所,我们追雨而去。果然,追上了。车的前玻璃上,雨水汇成了小溪,刮雨器呼啦呼啦刮个不停。雨大路湿,能见度低,在路上还看见发生了车祸。
出门在外,安全第一。
离兰州近了,雨势也小了。
刚下过雨的兰州城一片清新,我又听见了一声两声熟悉的蝉鸣,心里很觉亲切。
车停在网上询过价的旧时光民居,预订的标准房只剩两间,如果再订一间价格250。我们嫌它贵了,且给的房价也不是什么吉祥数,在老家那里有骂人的味道。网上查了另一家,有房,价钱也便宜,但一导航,妈呀,直线距离不到1千米,行车却要一个小时还要多。只好又找又找……
新酒店离这儿有6公里远,房价也适宜,我们谈好价钱预订好三间房,匆匆赶过去。导航提示到了,可怎么也找不到酒店大门。又打电话联系前台服务员,一个穿黑衣服的小伙子出来接的我们。——怎么感觉有点像骗子呢?
在小伙子的带领下,终于找到了酒店。牌子在院门的花岗石门柱上,小小的,很不起眼,谁看得到?进门,里面的院子倒挺大,车不像往日挤巷钻缝,随便停。
这个酒店环境不错。大厅宽敞亮堂,电梯里还有扶手。房间大气干净,窗户、窗帘、梳妆台都是我喜欢的老旧形。最主要的是,入住旅客不多,安静不说,特别安全,需刷房卡方可出入院子,外卖这些通通不准进入。也许是太兴奋,前台服务员为我们办好房卡,我钱也没付,就屁颠屁颠跑去拿行李了,还是黑衣小伙子追过来让我付款,让我怪不好意思的。
住的落实了,心才安定下来。一番折腾,时间已不早,又开始找吃的。到了兰州,拉面是一定要吃的,安排在明天早晨。还得吃一顿地道的兰州菜呀。林同学网上一搜,附近就有一家,叫“陇上人家”,特别有名。“陇上”是一个地理名词,源自陇山,即今天六盘山南段一带,也泛指陕北、甘肃及其以西地区,历史上以边塞牧野、黄土高原风貌为典型意象。“陇上人家”,一听名字就知道,肯定卖的是兰州本地富有特色的家常菜。
出门右拐再右拐,跨过一座天桥,转过一个街角,只见墙上写着“陇上人家”几个大字。墙外有一楼梯。沿楼梯上到二楼。大堂各小间的餐桌基本上都坐满了人。
店里的招牌菜很多,如红烧黄河大鲤鱼、排骨垫麻腐饺子、酸菜洋芋糊糊、摊炕羊肉、陇上四拼等。
服务员为我们上了茶就不见了踪影。我们傻傻地等着,过了好一会儿也不见店员拿菜单来。一问,原来桌上有个二维码的牌子,扫码网上点菜。这次旅行,这样的情形遇到过几次。凡是大一点的连锁餐饮都基本如此。看来,以后外出吃个饭也离不开智能手机了。
我们人少,点了一个招牌菜排骨垫麻腐饺子和小炒肉、酸菜洋芋糊糊、清炒菜芯及一份馍。等菜的工夫,我看见旁边一家五口,一小伙一姑娘带一孩子,对面坐着两位孃孃,一家人吃得正欢。于是就乐呵呵跑过去看人家点的啥菜。
“孃孃,你们吃的这是什么菜?”我指着中间的几个小盘子问。
“这叫‘陇上四拼’。”最外面一位孃孃见我好奇,忙站起来热情地向我介绍。
“陇上四拼?”我好奇地看着。
“对,就是四样小菜加一份馍,把小菜夹进馍里吃。”孃孃指了指最外面的盘子。盘子里有几个“月亮”,由一个个外白内黄的圆饼对折而成。
“味道怎么样?”我既没见过更没吃过。
“好吃!好吃!”他们一家人齐声回答。外面那位孃孃见我羡慕的神情,想包一个让我尝尝鲜。她转过脸问我:“你能吃辣椒吗?”
“能吃,我是四川人呢。”我有点不好意思。
孃孃拿起一个“月亮”,掰开,从四个小盘子夹了菜塞在中间合住后递给我。我接过鼓凸凸的“月亮”,道了谢,回到座位上细细品尝起来。“月亮”里夹的四样小菜,有腊肉、卤肉、青椒、凉拌菜,味道还不错。
第一次到兰州,就感受到兰州人的好客。兰州,真是一座让人难忘的城市。
过了一会儿,我们的菜也上来了。小炒肉很像老家吃的青椒炒肉,不过,下面点着蜡烛,热腾腾的。洋芋糊糊用一个大钵盛来,叫一窝。尝一口,酸溜溜的,原来洋芋汤里加了切细的酸菜。排骨垫麻腐饺子,排骨不用说,用它铺底,上面盖一层白白胖胖的饺子。夹一个饺子在盘底的汤汁里滚一圈,送进嘴里一尝,竟是洋芋泥馅,沙沙的,粉粉的,糯糯的,腻腻的,但也怪好吃,有特色!
吃完饭,顺便去上了趟卫生间。好家伙,里面还有两溜房间,全是包间,每一个包间都人声鼎沸,生意真是火爆!“陇上人家”果真“拢上”人家了。这不,四川人不都被拢上了吗?
下得楼来,听说步行20分钟就有一个湿地公园,紧挨黄河。湿地公园也是引黄河水而建,穿过它就可以看见黄河了。
我们用手机导航,沿路朝湿地公园走去。很快,湿地公园到了。池水绿如翡翠。上面修有弯弯曲曲的木质栈道。池边生长着许多高大的垂柳,青绿细长的柳枝从上面披挂下来,煞是妩媚,在湖中投下团团朦胧的绿影。夕阳早不见了踪影,连天边的霞光也淡了下去,天空变成了一个黛蓝的穹庐。绿的水,绿的树,褐白相间的栈道,还有池中的倒影,全沉浸在一片薄暮中。人行其间,喧嚣的都市一下子不见了。
人在尘世,心归自然。
栈道上人影幢幢,来散步的人很多。还没走进兰州就看见的那座飞檐展角的黄河楼也在视线中时隐时现。黄河楼是兰州市的标志性历史建筑之一,也是弘扬黄河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流经区段约47.5公里,形成独特的带状盆地地貌,造就了“两山夹一河”的城市空间格局。难怪从高速路下来进入兰州,总觉得一直在下坡。一到谷底,眼前豁然开朗,高楼林立,街道纵横,车水马龙。它的气象一下子就凸显了出来,让人眼前陡然一亮:
想不到深山里竟藏着一颗如此耀眼的“明珠”!
映亮这颗“明珠”的当然是黄河。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之“黄”,在于泥沙。古籍有载:“黄河斗水,泥居其七。”可见它含泥量之重。可就是这样一条长流不息的泥水河,却滋养出了博大的中华文明且从未哀绝,养育出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炎黄子孙。它九曲十八弯,流经我国9个省。这既是它的形象,更是它伟大精神的象征。我虽多次在书本上看到过它,介绍过它,但从来没有走近过它,亲近过它。这次出行,在3432米的黄河长江分水岭上,只闻其名,未见其貌。在玛沁去德令哈途中,听说莽莽的阿尼玛卿雪山又让它改道。今天,终于离它这么近了,终于看到黄河水了!心里有一个声音在汹涌澎湃:我要看一看黄河的真面目!我要睹一睹母亲的真容颜!
拐上湿地公园出口的公路,问了一下行人,他们告诉我再往前走一公里就可以看见黄河了。我疾步朝前奔去。时间才8点半,但天已快黑了。葱郁的树木从我身旁闪过。我走了好久,肯定不止一公里,既没闻见水声,也没看见河面。使劲往绿化带外一望,全是黑咕隆咚一片。不争气的是,手机快没电了,天也全黑了。没有手机导航,我怕自己这个路盲找不到酒店,也怕团友担心,只好怀着不甘和遗憾原路返回……
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对亲睹黄河容颜的渴望是那样强烈而深沉。读过余光中先生书写的散文《黄河一掬》。一个70多岁的老人,第一次见到黄河竟如孩子一般哭了。70多年啊,第一次来到母亲的身边,第一次看见母亲的样子。他在黄河边行走,弯腰深情地掬起一捧浑浊的河水洗了洗手,用温热的皮肤体贴母亲的温度。他的鞋子粘满了黄河的淤泥。坐车没刮下。坐飞机没刮下。回到台湾,他才脱下鞋子,刮下泥土,细细收藏。
读后为之动容。所有的炎黄子孙都是黄河的孩子,我们的骨血里都流淌着黄河咆哮奔涌的声音,正如他的诗《民歌》所写:
“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从青海到黄海
风 也听见
沙 也听见”
读着读着,一股氤氲之气好像被什么所裹挟,在胸膛里奔流。
是的,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听见了,黄河,我的黄河,我亲爱的母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