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05年 ·不屈号首航日志
《朴茨茅斯条约》签订后,第二天。
(记录人:船主 江大川)
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十日(公历9月8日) 晴
方位:哈尔滨傅家甸(今哈尔滨市道外区)码头
水文:松花江水位三米二,流速缓
船况:蒸汽压力维持60磅,右明轮轴承微热
辰时初刻,焚香三炷,以烈酒酹江。
十二名船工赤膊立于甲板,肩扛新伐柞木,效关东“抬木号子”击节三通。老舵工赵三炮持斧斩缆,吼:“断的是罗刹锁!”,缆绳坠江时荡起涟漪如泪。
俄海关吏持单索贿:“新船须注‘露’籍。”吾示中东铁路局签押文书,指船艏俄文凹痕:“此乃贵国所赐船铭,可够体面?”吏见残存“ЗДЕСЬ”(此处)字样,面色青白遁去。
注:首航载重80吨大豆,吃水仅一米七,较俄制同级船减深三十公分。秘诀在船底肋板呈十五度斜角,效法江鱼腹线,此得自观察三花鳌花(鳜鱼)溯流之态。
八月十三日(9月11日) 阴雨
方位:呼兰河口下游二十里
灾异:夜半右舷传来金铁呜咽声
丑时三刻,值更水手惊报机舱异响。俯耳贴主轴箱,竟似怀表齿轮卡涩之音,与维克托怀表声一般无二。众工惧,欲焚纸钱禳灾。
吾持扳手叩击明轮罩:“此乃钢骨初承水压,如婴孩啼哭!”亲拆轴承盖,见一道发丝细痕——正是沉船钢板旧伤。取鱼油混铅粉填入裂缝,异响立止。老赵低语:“钢魂认主了。”
注:是日俄军弃守奉天,溃兵沿江劫掠。午时遇俄驳船“阿穆尔号”强征民船,吾令熄火伪装搁浅。俄兵枪托砸碎舷窗时,锅炉房暗格内藏有义和团遗刀三柄。
八月十七日(9月15日) 大雾
险情:误入日俄交战区
浓雾锁江,忽闻炮声如雷。雾隙间但见俄炮舰“猛禽号”倾侧燃烧,桅杆上太阳旗猎猎。日本汽艇包抄落水者,俄兵呼救声凄厉如鬼。
日艇举旗令停船,翻译官踏跳板登舷:“征为军用!”吾指舱内豆袋:“此船吃水浅,贵军若强征,恐效俄舰沉没。”趁其犹豫,老赵暗启蒸汽阀。气压骤升冲破雾笛,声震十里,日艇惊退。
返航时捞起一俄军少年,其胸嵌弹片,咽气前攥吾手曰:“妈妈... ...塞瓦斯托波尔... ...”葬之于无名沙洲,插半截桨为碑。
注:雾笛改造自俄制蒸汽泄压阀,增焊铁皮共鸣腔。此役后船员称笛为“龙吟”,然吾知此声学自维克托怀表报警簧片。
八月廿二日(9月20日) 初雪
首航佳木斯
冒雪抵三姓码头(今依兰),江面初现冰凌。粮商刘掌柜登船验货,见豆袋干燥无霉,惊问:“俄船三成霉变,汝等何术?”吾示通风秘技——货舱夹层藏樟木屑吸湿。
夜宴间,刘掌柜醉语:“今晨有俄人探问新式明轮船。”吾冷笑:“可是金发蓝眼,右颊带疤?”对曰然。维克托竟未死!当年烟灰缸仅碎其喉,此獠化名鲍里斯任日军技术顾问。
注:1905年1月13日,日军在旅顺举行入城式。吾于船艉刻“仇”字,深及钢板俄文凹痕。
八月廿七日(9月25日) 暴雪
冰河围堵
返航至方正县,遇十年未遇早寒。冰排如刀阵封江,俄制破冰船“熊号”横踞水道。吾令船工以烧酒泼洒甲板防冻,开足马力冲撞冰排。老赵操舵嘶吼:“记牢!冰裂声脆处宜撞,闷响处有暗礁!”不屈号如斧劈柴,冰面绽出百丈裂痕。俄舰追至浅滩,龙骨触礁声如骨折。
暮色中回望,俄舰烟囱倒插冰河如墓碑。
九月初五日(10月3日) 晴
归程:新航道诞生
抵哈尔滨码头,俄商惊见船身冰甲铮亮如银铠。《远东报》记者拍照问船名,吾指朝阳下冰排:“此乃开江之艏!”人群忽骚动——昨夜俄舰“熊号”沉没。
官衙来人贺“自主造船首功”,索要技术图册。吾赠《三花鳌花习性录》,笑曰:“造船之秘,尽在松花江鱼腹中。”
今日无列强舰影。
航行日志补遗(一九〇五年冬)
江大川雪夜补记
维克托怀表沉江处,今冬冰面凸起如坟冢。每值夜半,仍有呜咽声自江底来。老赵言:“此非冤魂,是怀表钢齿轮与吾船螺旋桨共鸣。”
吾今悟:钢与江相蚀,终将锈损;唯江流不止,托举新舟。当以血汗铸新船,而非以恨意铸枷锁。
次年春,以大豆贸易利金购蒸汽机床,船厂取名“不沉”。此是后话。
尾声:
九岁的江铁柱趴在船尾,冻得通红的小脸紧贴着震动的钢板。
“爹!”他声音发颤。
“你听!哒—哒哒—哒……像哥萨克马队在冰上跑!”
江大川没说话,只把儿子冻僵的小手按在冰冷的螺旋桨轴上。
“记住这哆嗦劲儿,”他声音低沉。
“这是咱山东爷们儿铆船时的夯歌,被老毛子的怀表给偷走了!”
那股震颤顺着孩子的臂骨直往脊梁里钻。
午夜时分,呜咽声又起。惨白的月光下,父子俩看到了奇景:空转的螺旋桨搅起一片幽冷的磷光,水沫在船尾拖出一条长长的、发光的蓝色光带,仿佛冰冷的江水被剖开一道发光的伤口。
寒月沉入江心时,泼洒的烧刀子酒液在浮冰缝隙间蜿蜒流淌,犹如游动的金蛇。
江大川将最后半壶酒尽数倾入江中,远处俄式教堂的丧钟敲响,钟声在寒冷的江面上碎裂,冻结。呜咽的桨声里,忽然混进一丝新的调子——那是黄河岸边吱呀的纺车谣,穿透三十年的光阴传来,与记忆中铆钉枪沉闷的击打声交织、缠绕,谱成一曲双重奏。这奇异的旋律,注定将缠绕江家四代人,直到松花江的流水,把一切人造之物,都磨成指间的流沙。
第一章注释:
1. 技术细节:
沥青掺锯末填补铆钉缝隙(防冻工艺),当时有零星记录。
东北民间造船确用柞木炭淬火增韧(《满铁调查报告》第107卷)
柞木炭淬火,就是东北民间筋骨淬工艺,利用柞木高磷含量提升钢材韧性。
冰火弯板法:20世纪初船厂缺乏卷板机时,确有用火烤配合冷水淬弯钢板的技术。
俄国中东俱乐部确用壁炉供暖,燃料为东北柞木(《哈尔滨俄侨史》)
参考《哈尔滨船舶志》记载:当时民间利用沉船材料需解决三个技术难点:俄制钢板低温脆性、铆接工艺防漏、动力系统匹配。
俄舰平均航速仅4节,载重40吨《哈尔滨海关1905年报告书》
1905年松花江明轮船平均航速4.2节,载重30吨(据《北满航运考》)
2. 航道开拓:
1906年俄制《松花江航道图》标注“鱼腹水道”,此航实测开辟浅水航道三条,最险处仅深一米五,称为“神秘中国船突破之航线”
3. 历史事件:
1897年东清铁路(即中东铁路)开始建造。
1900年义和团围攻哈尔滨火车站事件。
1902年哈尔滨第一艘明轮船“松花江号”首航。日志藏于哈尔滨档案馆
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哈尔滨出现埠头(今道里区)、新城(今南岗区)、傅家甸(道外区)
1905年俄舰“猛禽号”沉没于松花江依兰段(据《哈尔滨航运志》)
1905年9月7日《朴茨茅斯条约》签订,俄国军队撤离东北。
哈尔滨圣尼古拉教堂,1900年始建,毁于1966年。
圣索菲亚教堂,1907年始建。
据《中东铁路建设纪要》载:1898年10月,俄方强征山东、河北劳工2870人,当月冻毙43人,械斗伤亡17人。督工日志批注:"尸体抛入江心冰窟,可省焚化柴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