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扈金荣的头像

扈金荣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9/03
分享
《江流铸:松花江上的工业密码》连载

第三十六章 云船记(3上)

3、2017年•洗礼(夏)

六月的哈尔滨,松花江畔的老工业区笼罩在一片闷热之中,阳光炙烤着船舶集团厂区那些苏式建筑的红砖墙面,空气中弥漫着铁锈和机油的混合气味。

江远航站在船舶集团老厂区的大门前,汗水已经浸湿了他衬衫的后背。从英国留学归来已经一年多了,这是他第一次以"龙航链"项目负责人的身份,来到这个曾经承载着共和国工业辉煌的地方,却感觉自己仿佛闯入了一个时空错乱的领域——一边是高楼林立的江南新区,一边是仿佛定格在二十年前的老工业区。

"江总,这边请。"

厂办副主任李建国快步迎上来,五十岁上下的年纪,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腰间的钥匙串随着步伐叮当作响。

"欢迎来到老厂区,咱们这儿条件简陋,比不了你在国外的实验室。"

江远航跟着李建国穿过厂区,注意到道路两旁的白杨树郁郁葱葱,但厂房的红砖墙面上还残留着上世纪标语的字迹。空气中弥漫着机油和铁锈的特殊气味,这是老工业基地独有的气息。

李建国边走边说:"听说江工是伦敦大学学院的高材生?真是年轻有为啊。不过咱们这儿的情况可能和你想象的不太一样......"

话音未落,一阵刺耳的电锯声从旁边的车间传来。江远航透过敞开的车间大门看到,几个工人正在切割一台庞大的老旧设备。

"这是在做什么?"江远航忍不住问。

李建国不以为意地说:"哦,那是报废的汽轮机转子。厂里最近接到一批紧急订单,需要腾地方。这些老设备放着也是占地方,拆了卖废铁还能换点经费。"

江远航的心猛地一沉。他认出那正是计划中要用于"龙航链"区块链节点的重要设备。

"等一下!不能拆!那是我们项目需要的关键设备!"

李建国愣了一下,随即笑道:"江工,你开玩笑吧?这都是二十多年前的老古董了,你们搞区块链这种高科技,用得上这些破铜烂铁?"

就在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谁说这是破铜烂铁?"

江远航回头,看见母亲林晓梅正大步走来。她穿着深蓝色的工装,胸前那枚全国劳动模范奖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李主任,根据集团文件,这些设备已经划归'龙航链'项目使用。"没有项目组的同意,谁也不能动。"林晓梅的语气平静但坚定。

李建国的脸色顿时变得难看。

"林总工,这不是厂务会已经决定的事吗?你们项目组要设备,可以申请采购新的嘛。这些老设备留着也是浪费空间......"

林晓梅挑挑眉,看着李建国。

"新的?集团今年还有采购预算吗?我记得上个季度就连办公用纸都要限量领取了。"

李建国一时语塞,只得摆手让工人们暂停作业。但江远航从他眼中看到了明显的不以为然。

****

项目启动会在老厂区的会议室举行。

风扇在头顶嗡嗡作响,却吹不散夏日的闷热。江远航站在投影幕布前,详细介绍"龙航链"项目的技术方案和创新意义。

"我们将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一个去中心化的航运数据平台。这个平台不仅可以实时监控船舶位置和货物状态,还能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运输协议......"

台下坐着厂里的各级领导和技术骨干。江远航注意到,不少人虽然看似在听,眼神却已经飘向了窗外。当他展示技术架构图时,听到了轻微的鼾声,一位老工程师竟然睡着了。

副厂长张卫东在提问环节首先发言:

"小江啊,你这个想法很好。但是不是太理想化了?咱们松花江上跑的还是以老旧的拖船和货船为主,你这一套高科技,恐怕不太实用吧?"

立即有人附和:"是啊,而且这套系统投入这么大,什么时候能见效?现在厂里资金这么紧张,是不是应该先考虑一些短平快的项目?"

江远航努力解释:"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如果我们现在不布局,等到别人都把标准制定好了,我们就只能被动跟从了......"

李建国插话。

"跟从也没什么不好嘛。俗话说得好,船小好调头。让那些大企业先去探路,咱们看看效果再说。"

会议在一种微妙的气氛中结束。虽然表面上大家都表示支持,但江远航能感觉到一种无形的阻力。散会后,张卫东特意走过来拍拍他的肩膀。

"小江啊,你的热情很好,但做事要循序渐进。厂里的情况你可能不太了解,有些事急不"

江远航独自一人留在会议室,看着投影幕布上的技术方案,感到一阵无力。这时,母亲林晓梅走了进来,她递过一瓶冰镇汽水。

"受挫了?这是常态。老厂区就像一艘大船,转向需要时间和力气。"

江远航忍不住抱怨。

"妈,我不明白。明明是对厂里有利的事情,为什么大家都这么消极?区块链技术在国际上已经很成熟了,如果我们不抓住这个机会......"

林晓梅在他对面坐下。

"因为你只看到了技术,没看到人。你知道李主任为什么反对吗?因为他侄子的公司就是做传统物流软件的,你的项目成功了,他们的生意就受影响。张厂长为什么保守?因为他明年就要退休了,不想在最后一年冒风险。"

她顿了顿,语气变得深沉。

"远航,你要明白,技术革新从来不只是技术问题。它关系到利益格局的调整,观念认知的改变,甚至是个人的得失考量。在老工业基地,这些问题可能比技术本身更难解决。"

江远航若有所悟地点点头。

"那我该怎么办?"

林晓梅微笑。

"先从小事做起。证明你的价值,而不是一味强调理念。还记得你外祖母的故事吗?她当年也是从最基础的铆接工艺做起,一点点证明自己的价值。"

接下来的日子里,江远航改变了策略。他不再召开大型会议,而是深入各个车间,与老师傅们交流学习。起初,工人们对这个"海归博士"持怀疑态度,但渐渐地,他们发现这个年轻人不仅懂理论,还愿意动手实践。

在焊接车间,江远航跟着老师傅学习电弧焊技术,汗水浸透了工装;在铸造车间,他研究老旧设备的构造原理,常常弄得满手油污。晚上,他则在临时搭建的实验室里调试设备,分析数据。

****

六月中旬的一天,厂里突然接到一个紧急任务,一批重要零部件需要通过松花江紧急运往同江港。然而,正值汛期,航道情况复杂,传统的导航系统难以确保安全准时送达。

江远航主动请缨。

"让我试试吧。'龙航链'的试验系统可以处理这种复杂情况。"

李建国第一个表示怀疑。

"这可不是儿戏!这批货物价值几千万,出了差错谁负责?"

江远航坚定地说:"我负责。如果出现问题,我承担全部责任。"

在林晓梅的支持下,厂领导最终同意让江远航尝试。他立即带领团队行动起来,利用自主研发的区块链导航系统,整合实时水文数据、船舶状态信息和航道情况,生成最优航行方案。

那个夜晚,江远航守在控制台前,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流动。

"江工,喝点绿豆汤吧。"一个清澈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江远航回头,看见王璐正端着一个保温杯站在门口。她是团队项目组的数据分析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就留在本地工作,是团队里少有的既懂技术又熟悉厂情的年轻人。

"谢谢。这么晚了你还没回去?"

江远航接过杯子,意外发现杯壁上还凝结着水珠,显然是特意冰镇过的。

"某个项目负责人说过,问题不解决谁也不准下班。我可不敢违抗命令。"

王璐眨了眨眼,语气里带着几分调侃。

两人相视而笑。这段时间以来,这种默契已经在他们之间悄然生长。江远航欣赏王璐对老工业基地深厚情感的理性表达,王璐则被江远航那种既国际化又接地气的独特气质所吸引。

江远航通过布设在船舶和航道沿线的传感器,"龙航链"系统实时监控着货船的每一个动态。当船舶遭遇突发水流变化时,系统自动调整航向;当能见度降低时,系统启动应急导航模式。

凌晨三点,消息传来:货物安全准时抵达目的地,比预期时间还提前了两小时。

第二天一早,江远航刚走进厂区,就感受到气氛的变化。工人们看他的眼神多了几分认可,就连李建国也难得地对他点了点头。

然而,江远航还没来得及享受成功的喜悦,新的挑战就接踵而至。

****

周五的厂务会上,张卫东宣布了一个消息:由于资金紧张,厂里决定削减"龙航链"项目的预算,将资源集中用于"更紧迫的生产任务"。

张卫东看着江远航说:"我理解大家的心情。但是厂里现在有三百多名职工等着发工资,退休职工的医保也需要补缴。相比之下,你们那个项目确实可以放一放。"

江远航猛地站起来。

"张厂长,正是因为厂里困难,我们才更需要创新突破啊!'龙航链'一旦成功,不仅可以创造新的收入来源,还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升级......"

李建国插话说:"小江啊,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你说这些远景,能解决厂里现在的燃眉之急吗?"

会议不欢而散。江远航独自一人来到车间,看着那些历经沧桑的老设备,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也许李建国说得对,在这些实实在在的生存压力面前,他的理想主义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怎么,这就放弃了?"林晓梅不知何时来到了他身边。

江远航低声说:"妈,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感觉自己像个外人,根本不了解这里的实际情况。"

林晓梅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他来到车间一角的一台老旧机床前。

"认识这个吗?"

江远航摇摇头。

林晓梅轻抚着机床表面。

"这是1954年苏联援建的第一批设备之一。你外祖母当年就是用它加工出了第一个完全自主生产的船舶零件。那时条件比现在困难多了,没有技术资料,没有专家指导,甚至连合适的钢材都紧缺。"

她转向儿子,目光温柔又坚定。

"知道她是怎么成功的吗?不是靠抱怨条件差,也不是等待上级支持,而是团结每一个可以团结的力量,用实际成果证明自己的价值。"

就在这时,王总工带着一群老师傅走了过来。

"林总工,听说项目要下马?这可不行!我们这些老家伙商量过了,愿意无偿加班,支持'龙航链'项目!"

"对!厂里没钱,我们有手艺!需要什么零件,我们自己加工!"

"没有场地,就把我们钳工组的休息室腾出来!"

看着一张张朴实而坚定的面孔,江远航的眼眶湿润了。他忽然明白,真正的创新力量不是来自顶层设计,而是来自这些普通劳动者的智慧和热情。

江远航深深鞠躬。

"谢谢各位老师傅!我向你们保证,一定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

当天晚上,项目组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召开了紧急会议。没有豪华设备,没有充足经费,但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如何克服眼前的困难。

"没有服务器,我们可以用老式工控机改造!" "缺少存储设备,我记得仓库里还有一批淘汰的硬盘!" "散热系统可以用厂里的旧通风设备改装!"

在集体智慧的碰撞中,一个又一个难题被攻克。江远航惊讶地发现,这些看似落后的老设备,在经过创造性改造后,竟然展现出独特的优势。老式工控机的稳定性远超现代商用服务器,淘汰的机械硬盘虽然速度慢但寿命长,旧通风系统的散热效果出奇地好。

夜深了,实验室里依然灯火通明。江远航站在窗前,望着厂区的点点灯光,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

也许李建国们说得对,老工业基地确实存在各种问题和局限。但正是在这种局限中,创新才展现出它最本质的面貌——不是资源的堆砌,不是条件的完备,而是人类智慧和意志的胜利。

松花江在月光下静静流淌,见证着这片土地上又一个不眠之夜。江远航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前方还有无数挑战等待着他。但此刻,他不再迷茫,不再犹豫。

****

天气越来越热,老厂区像一座巨大的蒸笼。蝉鸣声中,江远航带领着临时组建的项目团队,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路。没有宽敞明亮的实验室,他们就在钳工组腾出的休息室里工作;没有先进的设备,他们就自己动手改造老旧机械。

青年技工小张满头大汗地指着刚组装好的服务器机架。

"江工,你看这样行不行?用报废的汽轮机外壳做机箱,既结实又防电磁干扰。"

江远航仔细检查着这个充满工业美感的创造物,眼中闪过惊喜。

"太好了!不仅实用,还有象征意义——老工业基地的躯壳里跳动着一颗数字之心。"

然而,创新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就在团队欢庆第一个节点服务器组装成功时,李建国带着财务科的人来了。

财务科长推推眼镜。

"江工,根据厂里规定,这些报废设备虽然不用了,但还是要走固定资产处置流程。你们这样擅自取用,不符合规章制度啊。"

小张忍不住反驳:"可是这些设备放在仓库里也是生锈,我们废物利用有什么不对?"

李建国面无表情。

"规矩就是规矩。厂里这些年为什么越来越困难?就是因为管理不规范,资产流失严重。现在要严格按制度来。"

僵持之际,林晓梅带着几位退休老师傅赶来了。为首的王总工二话不说,从挎包里掏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

王总工翻开笔记本。

"李主任,你说要按制度来?好!这是1956年厂里制定的技术革新奖励办法,明确规定工人利用废旧物资进行技术创新,可以获得物资使用权。这制度现在废止了吗?"

李建国一时语塞。

林晓梅接着说:"如果废止了,那我建议重启这个制度;如果没有废止,就请按制度执行"

在老师傅们的支持下,李建国只得妥协。但他离开时的眼神让江远航明白,这场较量才刚刚开始。

****

随后的日子里,项目组在种种限制中艰难前行。最困难的时候,连基本的电子元件都缺乏预算采购。就在江远航为此发愁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了。

那是一个周六的下午,江远航正在车间里调试设备,突然接到门卫电话,说有个老人找他。出门一看,竟是王总工带着十几个退休老师傅,每人手里都提着大包小包。

"王总工,你们这是?"

"听说你们缺零件,我们这些老家伙把家底都翻出来了。"

王总工笑呵呵地打开自己的布包,里面整齐地排列着各种电子元件。

"这些都是当年搞技改时攒下的,一直舍不得扔。现在给你们用,正好派上用场。"

其他老师傅也纷纷打开自己的包裹:电阻、电容、集成电路板... ...甚至还有几块珍贵的早期国产芯片。这些元件大多已经过时,但经过巧妙组合,正好能满足项目的基本需求。

最让江远航感动的是,老师傅们不仅捐献零件,还亲自参与组装。在那间简陋的实验室里,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年轻的技术员和满头白发的老师傅并肩工作,一个懂数字技术,一个懂工业制造,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一天傍晚,江远航看到王总工正对着一个铝制饭盒出神。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东北工人常用的那种双层饭盒,表面已经斑驳,但依然结实。

王总工轻声说:"这是我徒弟小刘的饭盒。98年下岗潮时,他去了南方打工,临走时把这个留给了我。他说'师傅,等厂子好起来,我还回来跟你干'。"

老人摩挲着饭盒表面。

"可惜啊,他没等到这一天。去年听说在东莞得了肺癌,走了。"

实验室里一片寂静。江远航看着那个饱经沧桑的饭盒,突然灵光一闪。

"王总工,能不能把这个饭盒捐给项目组?我想用它做点特别的东西。"

在老师傅们的帮助下,江远航开始了"铝饭盒服务器"的创造。他们将饭盒内部精心改造,安装上自主研发的区块链计算模块。铝制外壳不仅提供了良好的电磁屏蔽,其优异的导热性还解决了散热问题。

更重要的是,每个铝饭盒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有的刻着原主人的名字和工号,有的贴着泛黄的家人照片,有的内壁还留着当年的饭菜油渍。这些饱含情感记忆的物件,经过改造后成为了区块链网络的一个个节点。

江远航对团队成员说:"我们要建的不仅是技术网络,更是记忆网络、传承网络。每个铝饭盒都是一个时空胶囊,存储着老工业基地的历史记忆。"

就在项目取得初步进展时,危机再次降临。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