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扈金荣的头像

扈金荣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8/29
分享
《江流铸:松花江上的工业密码》连载

第三十四章 云船记(2上)

2、2017年•铝饭盒区块链(寒冬)

松花江的初冬,总是来得猝不及防。刚刚十一月初,江面就已经开始结起薄冰。晨曦微露,浮冰如碎玉般散落在墨色的江面上,在初升的日照下泛着晶莹的光。岸边的柳树枝条上挂满了霜花,风一吹,便簌簌落下,如同碎钻般闪烁。

江远航站在船舶集团大楼的窗前,望着这条承载了家族四代人情结的大江,眉头紧锁。他身形挺拔,约莫一米八五的个头,在东北汉子中也算出挑。浓密的黑发有些凌乱,显然是连日熬夜的结果,却更衬得他那张棱角分明的脸有种不羁的英气。一双深邃的眼睛此刻正专注地盯着屏幕,高挺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而清澈。若不是眼角那几道因长期熬夜留下的细纹,很难相信这个看似快三十出头的青年已经是一位在国际上小有名气的区块链专家。

三个月了,自从“龙航链”系统测试遭遇异常数据冲击以来,整个研发团队就像陷入了一片迷雾。那些神秘的数据波动,总是在夜深人静时突然出现,又在黎明时分悄然消失,如同江上的晨雾,看得见却抓不住。

更让他不安的是,最近一周,团队核心成员的邮箱都收到了来自“海洋科技国际”的猎头邮件,开出的价码高得令人咋舌。

这显然不是巧合。

助理赵锐的声音将他从沉思中唤醒。

“江总,研究所的专家到了。另外,网络安全部报告说,昨晚又监测到针对研发服务器的网络攻击,来源还是境外。”

江远航眉头皱得更紧了。

“加强防护,特别是要保护好那些历史数据。我怀疑有人不想让我们破解这个谜题。”

****

会议室里,计算机学院的张教授正在白板前讲解异常数据的波形图。激光笔的红点在屏幕上跳动,勾勒出一个个令人费解的峰值。

“38Hz和43Hz,这两个频率峰值恰好与1938年和1943年的历史事件时间吻合。”

张教授推了推眼镜。

“这绝不可能是巧合。更奇怪的是,这些数据流都带有特殊的电磁脉冲特征,常规服务器根本无法长时间承受这种冲击。”

林晓梅静静地坐在会议室角落,闻言轻轻推过一份泛黄的技术档案。

“这是1962年白酒防冻液的实验记录。”

她的声音平和却有力。

“当时我们发现,白酒与水的配比在62:38时防冻效果最好,这个比例产生的分子键振动频率正好是38Hz。而且,白酒中的某些成分能有效吸收特定频率的电磁干扰。”

江远航猛地抬头,目光在母亲和波形图之间来回移动。会议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只听见空调的嗡鸣声和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您的意思是说,这些历史数据不仅是用特定频率加密,还自带电磁防护?”

林晓梅的目光投向窗外,仿佛穿越了时空。

“更像是先辈们用这种方式在保护重要的技术秘密。你外祖父当年在冰层下传递情报时,就发现不同厚度的冰层会产生特定的共振频率。有一次,他们甚至用敲击冰面的不同频率来传递摩尔斯电码。”

****

研讨会从清晨持续到日暮。当最后一位专家离开后,江远航独自留在会议室。夕阳的余晖透过落地窗,在会议桌上投下长长的光影。满白板的公式和数据像是一个个待解的谜题,而那些异常数据的波形图,就像松花江的波浪,在他的脑海中起伏不定。

他突然想起在英国留学时,导师说过的一句话:“最先进的技术,往往藏在最朴素的形式里。”这句话像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他的思绪。他立即抓起手机,拨通了母亲的电话。

“妈,还记得您以前在厂里用的铝饭盒吗?就是那种银色的、带扣环的... ...”

电话那头的林晓梅愣了一下,随即笑了起来。

“怎么突然问起这个?当然记得,那时候每个工人都有一个。早上带饭进去,中午放在汽轮机边上热一热,有时候还能热过头把饭烧焦呢。不过最神奇的是,就算放在强电磁环境下,饭盒里的食物也从不会变质。”

“就是它了!”

江远航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

“铝材可以屏蔽电磁干扰,饭盒的密封结构能防潮防锈,最重要的是——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工业记忆!”

****

这个大胆的想法在第二天的项目会上引起了激烈争论。

年轻的工程师小李第一个提出质疑。

“铝饭盒?江总,您不是在开玩笑吧?我们现在面临的是最前沿的区块链技术挑战,您却要我们用上世纪的老古董来解决问题?”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窃窃私语。几位著名的工程师交换着怀疑的眼神,有人甚至忍不住轻笑出声。

技术总监王博士推了推眼镜,语气谨慎。

“远航,我理解你想要创新的想法,但铝饭盒的密封性和电磁屏蔽性能,恐怕难以满足我们的要求。现代服务器需要的是精密的环境控制和尖端的散热系统... ...”

江远航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开始画示意图。

“恰恰相反。铝材的电磁屏蔽效果其实相当出色。而且东北的严寒天气本身就是天然散热系统。最重要的是……”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全场。

“我们要构建的不仅是一条区块链,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就在这时,会议室的门被推开,一位身着深蓝色职业装的亚裔女性走了进来。她约莫三十出头,身材高挑,气质干练,一双锐利的眼睛扫过全场,最后定格在江远航身上。

“抱歉打扰,我是詹妮弗·陈,海洋科技国际的首席技术官。”

她的声音清脆而自信,带着几分美式口音。

“听说贵公司在区块链项目上遇到了一些技术难题,我们公司恰好有相关的解决方案。”

会议室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林晓梅缓缓起身,目光如炬。

“陈小姐,我记得我们已经明确拒绝过贵公司的合作提议。”

詹妮弗微笑着,但眼神犀利。

“据我们了解,贵项目遭遇了严重的技术瓶颈。我们最新研发的‘海洋之星’服务器系统,专为极端环境设计,完全可以解决你们的困境。”

她打开平板电脑,调出一组数据。

“比如这种特殊的电磁脉冲干扰,我们的系统可以有效屏蔽。当然……”

她话锋一转。

“作为交换,我们希望获得项目50%的股权,以及所有历史数据的共享权。”

江远航的脸色沉了下来。

“这不可能。这些数据是东北工业人的共同记忆,不是可以随意交易的商品。”

詹妮弗轻笑一声。

“记忆?江博士,现在是大数据时代,记忆如果不能产生价值,就只是冗余信息而已。我们公司愿意出高价... ...”

她的话被突然响起的警报声打断。助理赵锐急匆匆地跑进来。

“服务器机房出现异常高温,安保系统检测到未经授权的访问尝试!”

众人急忙赶到机房,发现一组服务器正在过热关机。调查后发现,有人试图远程窃取历史数据,触发了系统的防护机制。

詹妮弗冷静地看着这一切,突然说:“看来除了我们,还有别人对这些数据感兴趣。据我所知,最近国际市场上出现了一家新材料公司,正在大量收购与东北工业遗产相关的专利和技术。巧合的是,这家公司的幕后金主,与多次针对贵公司的网络攻击有联系。”

江远航敏锐地注意到她话中有话:“你为什么告诉我们这些?”

当听到“铝饭盒服务器”这个想法时,詹妮弗终于忍不住笑出声来。

“铝饭盒?这简直是我今年听到的最有趣的想法。江博士,您是不是在哈尔滨待得太久,忘记了现代科技该有的样子?”

这句话激怒了在场的几位老工程师。刘师傅猛地站起来,声音洪亮。

“小姑娘,别看不起铝饭盒!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就是用这种饭盒带饭,在零下三十度的环境里照样能吃上热乎饭。你们那些娇贵的服务器,能经得起这样的考验吗?”

詹妮弗耸耸肩。

“感情用事解决不了技术问题。如果你们坚持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我很乐意在一旁观看这场......闹剧。”

她特意在最后两个字上加了重音。

这场不愉快的会面结束后,团队内部产生了分歧。以小李为海归派代表的主张采用国际领先的服务器方案,而以刘老师傅为代表的老一辈则坚持支持铝饭盒方案。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就在僵持不下时,林晓梅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既然各持己见,不如来一场比试。双方各搭建一个测试节点,72小时后见分晓。”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同。詹妮弗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甚至提出要亲自监督比试过程。

“我很想看看,铝饭盒如何战胜现代科技。”

****

但江远航的心中却升起更多疑问。当晚,他让网络安全团队深入调查詹妮弗提到的神秘新材料公司。初步结果显示,这家注册在开曼群岛的公司,近半年确实在大量收购与东北工业遗产相关的专利,特别是与特殊钢材和防冻材料相关的技术。

更令人不安的是,技术团队在分析异常数据流时,发现其中隐藏着一些奇怪的信号模式,似乎与某种新型材料的电磁特性相关。

林晓梅在仔细研究后得出结论。

“这不仅仅是历史数据,其中还编码着某种特殊材料的制造工艺。你祖父他们可能当年无意中发现了一种具有特殊电磁特性的合金配方。”

就在这时,江远航接到一个匿名电话:“小心那个女CTO。她代表的利益集团,想要的远不止是数据那么简单。东北的工业遗产中,隐藏着改变新材料格局的秘密.......”

电话突然中断,留下滴滴忙音。

****

72小时的技术比拼开始了。海归派在现代化的实验室里搭建了标准的服务器机架,而老师傅们则在老厂房里摆开了铝饭盒的“战场”。

第二天深夜,江远航巡视到老厂房时,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二十多位白发苍苍的老技工自愿加班,有的在打磨铝材,有的在布线,有的在测试密封性。李师傅戴着老花镜,正在仔细校准一个微显示屏。

“老师傅们怎么都来了?”江远航问值班的助理。

“听说要和外国公司的先进技术比试,老师傅们都不服气,自发过来加班。刘师傅说,不能让外国人看扁了咱们的老手艺。”

江远航走到刘师傅身边,发现老人在铝饭盒的密封槽里创新性地加入了一种特殊的橡胶圈。“这是.......”江远航惊讶地发现这种设计从未在任何教科书上见过。

刘师傅得意地说:“这是咱们厂1978年技术革新时的发明,用废旧轮胎加工的橡胶圈,耐寒性能比进口的还好。那会儿物资匮乏,咱们什么都是自己想办法。”

另一边,张电工正在用一台老旧的机床加工铝饭盒的外壳。

“这是1954年苏联留下的机床,精度一点也不比现在的差。当年我们就是用这台机床加工了第一台水轮机的叶片。”

然而,就在比赛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一系列蹊跷的事件接连发生:先是老厂区突然停电,接着是网络连接中断,最后连监控摄像头都出现了故障。

网络安全主管报告:“这不是巧合,有人在进行有组织的干扰和破坏。”

江远航立即增派人手加强安全保护,同时让人秘密安装隐蔽监控设备。他隐约感觉到,这场技术比拼的背后,隐藏着更大的阴谋。

****

第三天下午,当两个节点同时搭建完成时,松花江上空突然乌云密布,气象台发布了暴雪预警。

詹妮弗看着窗外的天气,嘴角露出一丝难以捉摸的表情。

“看来老天爷也要来凑热闹了。”

暴雪如期而至,气温骤降至零下二十五度。深夜,监控系统突然发出警报。海归派搭建的标准服务器节点因为温度过低,自动进入了休眠状态!

团队急忙赶到实验室,发现尽管已经采用了最好的保温措施,极端低温还是导致了服务器故障。

"启动备用加热系统!"小李焦急地命令。

"不行,加热系统耗电量太大,已经触发了电路保护!"

就在众人束手无策时,老厂房那边传来消息:铝饭盒服务器运行正常!

大家急忙赶过去,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在没有任何额外加热装置的情况下,铝饭盒服务器上的指示灯稳定地闪烁着。

李师傅得意地解释:“铝材本身的导热性就好,我们将服务器紧贴外墙安装,利用厂房屋顶的余温就能维持基本运行。这是老厂区建设的智慧,冬暖夏凉!”

更令人惊讶的是,监测数据显示,铝饭盒服务器的能耗仅为标准服务器的十分之一。

詹妮弗看着监测数据,脸色由怀疑转为惊讶,最后变得凝重。

“这......这怎么可能?”

就在这时,监控系统突然发出警报:异常数据流再次出现,而且强度远超以往!

技术员惊呼:" “是38Hz和43Hz的频率!正在冲击我们的系统!”

标准服务器瞬间过载,屏幕上的数据开始乱码。而铝饭盒服务器却依然稳定运行,甚至开始自动解析数据流。

江远航突然明白过来。

“铝材的电磁屏蔽效果发挥了作用!这些异常数据带有强烈的电磁脉冲,标准服务器无法承受,但铝饭盒正好可以屏蔽这种干扰!”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铝饭盒服务器成功解析出了第一段完整的历史数据——那是1943年江铁柱率队爆破日军运输船前的最后通讯:

“冰厚一尺二寸,引爆点确定.......,进油孔要扩径.......特殊合金配方藏在.......”

通讯在这里突然中断,似乎被什么外力强行干扰。

林晓梅听到外祖父的声音从扬声器中传出,不禁热泪盈眶。这段跨越七十多年的通讯,竟然通过一个铝饭盒服务器重现人间。

詹妮弗沉默良久,终于深吸一口气。

“我想.......我需要重新评估这些‘老古董’的价值了。"

她看向江远航,眼神复杂。

“也许你是对的,有些东西确实比技术参数更重要。”

然而,就在众人沉浸在技术突破的喜悦中时,安全人员带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他们在老厂区发现了一个隐蔽的信号发射器,正是这个设备在持续发送干扰信号。更令人震惊的是,发射器的型号与海洋科技国际使用的设备完全一致。

江远航的目光锐利地射向詹妮弗。

”陈,对此你有什么解释吗?”

詹妮弗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

“这不是我们做的。我承认公司对数据感兴趣,但绝不会用这种手段.......”

她的话被突然响起的手机铃声打断。接完电话后,她的表情更加凝重。

“刚收到消息,那家神秘的新材料公司突然在国际市场大量做空我国相关企业的股票。看来,有人不想让这个项目成功。”

暴雪仍在窗外肆虐,但老厂房内却温暖如春。铝饭盒服务器上的指示灯稳定地闪烁着,如同黑夜中的灯塔,照亮着一段跨越时空的技术传承。

江远航望着那些银色的铝饭盒,轻声对母亲说:“看来,最朴素的容器,确实装着最珍贵的记忆。”

林晓梅微笑着点头,目光越过窗外纷飞的大雪,仿佛看到了松花江解冻时的壮丽景象。

然而,在他们看不见的暗处,一场围绕新材料技术的商业战争才刚刚拉开序幕。那些被编码在历史数据中的技术秘密,正在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

****

暴雪肆虐了整整一夜,将哈尔滨裹上了一层厚厚的银装。清晨五点,当第一缕曙光艰难地穿透浓密的云层,老厂房内却依然灯火通明。铝饭盒服务器阵列安静地运行着,指示灯规律地闪烁,如同沉睡巨人的心跳。技术团队轮流值守了一夜,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疲惫,但眼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值班技术员小赵揉了揉通红的眼睛,仔细检查着监控屏幕上的数据:“所有参数正常,温度维持在零下15度,湿度控制在30%,完全符合运行标准。铝饭盒服务器的散热性能出乎意料地好,几乎没有受到暴雪的影响。”

江远航轻轻触摸着一个铝饭盒服务器,金属外壳上凝结的冰霜在他的指尖融化,留下一道细微的水痕。

他轻声对身边的母亲说,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

“我们做到了,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最珍贵的数据。”

林晓梅点点头,目光中满是欣慰。但当她转向窗外时,眉头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

“暴雪虽然停了,但我总觉得这场较量才刚刚开始。远航,你有没有发现,昨晚的数据攻击太过精准了?就像...有人在我们中间安了眼睛。”

就在这时,詹妮弗拿着平板电脑快步走来,脸色凝重得能滴出水来。

“远航,林总工,我想你们需要立刻看看这个。”

屏幕上显示着一组复杂的数据流图谱,密密麻麻的代码如同黑色的蛛网,其中几个节点闪烁着危险的红光。

詹妮弗解释道,修长的手指在平板上快速滑动。

“这是昨晚异常数据冲击时的完整记录,我让伦敦的团队做了深度分析,发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东西。”

江远航接过平板.

“这不是普通的数据干扰!这是有针对性的高级持续性威胁攻击!看这里的代码结构,使用了多态代码和加密通道,专门针对我们的解密算法。”

更令人震惊的是,攻击代码中竟然包含了1943年冰层厚度的精确数据——这正是江铁柱当年爆破日军运输船时使用的关键参数,一个本该只有极少数人知道的秘密。

“这意味着什么?”

林晓梅敏锐地问道。

江远航的声音低沉得如同窗外的寒风。

“意味着有人不仅想阻止我们获取数据,还想窃取这些历史数据中的关键技术参数。而且对方对我们的工作进展了如指掌。”

詹妮弗接口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远航,这不像普通的外部攻击,更像是.......内鬼所为。只有内部人员才可能如此了解我们的解密算法和时间节点。”

“内鬼”两个字如同重锤,狠狠砸在每个人的心上。厂房内顿时陷入死一般的寂静,只能听到服务器运转的低鸣和窗外偶尔传来的风雪声。怀疑的阴影开始在团队成员间无声地蔓延,往日默契的合作氛围出现了一道细微的裂痕。

****

接下来的三天,团队在高度警戒状态下工作。铝饭盒服务器的优势逐渐显现:不仅能耗低、抗干扰能力强,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朴素外形成了最好的伪装。在堆积如山的旧设备中,这些银色的饭盒毫不显眼,却默默地守护着珍贵的历史数据。

然而,对手的行动也越来越大胆和狡猾。

第二天深夜两点,安全系统发出刺耳的警报:有人试图潜入老厂房。虽然入侵者最终被吓退,但在现场留下了一个精心设计的信号干扰器,其精密程度令人咋舌。

网络安全出身的李响严肃地说,手中把玩着那个火柴盒大小的装置。

“这是军用级的装备,看这里的标识——军工厂的特殊编号。不是普通商业间谍会用的东西。对方可能来头不小。”

更令人不安的是,团队在复盘昨晚的数据流时发现,某些关键数据似乎已经被提前窃取。当江远航尝试还原1954年苏联专家撤离前的技术讨论时,发现最关键的部分已经被人为删除,手法干净利落,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江远航 f一拳砸在工作台上,震得几个铝饭盒轻微晃动。

“就像有人提前知道我们要找什么,总是在我们即将突破时抢先一步。这种感觉太被动了!”

怀疑的阴影开始在团队中蔓延。海归派和老技工派之间原本就存在的隔阂愈发明显,双方开始互相猜忌。

一次技术讨论会上,当小李提出要采用更先进的加密方案时,刘师傅忍不住反驳。

“你们那些花哨的技术,昨晚不是一样被攻破了吗?还不如我们老办法可靠!”

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往日和谐的技术讨论变成了带着火药味的争论。

就在这时,詹妮弗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我们需要设立一个陷阱,用假数据引出内鬼。我可以在系统中植入一些诱饵文件,监控它们的访问记录。”

江远航立即反对:“太危险了!如果失败,我们可能会暴露真实数据的位置,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攻击。”

詹妮弗争辩道,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提高。

“但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数据还是会一点点被窃取!远航,有时候最危险的选择反而是最安全的。我们在UCL时不是证明过这一点吗?”

提到UCL,两人的目光都有瞬间的恍惚,仿佛又回到了那些在实验室通宵达旦的日子。但很快,现实的危机将他们拉回当下。

争执没有结果,最终决定各自采用自己的方案。江远航加强安保和加密措施,而詹妮弗则悄悄准备她的诱饵计划。这个分歧让两人的关系降到了冰点,往日的温情在现实的危机面前显得如此脆弱,那些在泰晤士河畔的美好回忆,仿佛已经遥不可及。

“你还是不相信我,是吗?”一次激烈争吵后,詹妮弗苦涩地问,眼中闪过一丝受伤。

江远航沉默良久,才轻声道:“我相信当年的詹妮弗,但现在的你......我已经看不透了。你为什么会加入海洋科技?为什么对这批数据如此执着?”

詹妮弗避开他的目光。

“每个人都有不能说的秘密,远航。就像你选择回到哈尔滨,也不仅仅是为了家族责任那么简单吧?”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