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倚晴的头像

倚晴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9/12
分享
《医者》连载

第四章 异国磨砺

飞机降落在纽约肯尼迪机场时,当地时间下午三点的阳光正烈得晃眼。林思源拖着半人高的行李箱走出航站楼,扑面而来的热浪裹着汽油味、咖啡香和陌生的语言,像一堵无形的墙撞得他有些恍惚。

“林!这里!”一个金发碧眼的年轻人举着写有“LIN SIYUAN”的纸牌挥手,笑容格外热情。他快步走过来,不由分说地接过林思源的行李箱,给了他一个结实的拥抱:“我是马克,安德森教授的助教,专门来接你。宿舍已经帮你办好了,咱们现在就过去?”

“麻烦你了,马克。”林思源有些不适应这样的热情,下意识地往后退了半步,又很快调整过来,礼貌地笑了笑。

坐进马克的二手车里,林思源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景象,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直插云霄,川流不息的车辆在公路上汇成车流,街头艺人抱着吉他弹唱,行人脚步匆匆。这一切都和国内截然不同,既让他兴奋,又让他莫名紧张。

“咱们医学院的实验室绝对是世界顶尖的。"马克一边开车一边滔滔不绝,方向盘在他手里转得飞快,“流式细胞仪是刚更新的BD FACSAria Fusion,基因测序仪直接上了NovaSeq X Plus,还有三位诺贝尔奖得主定期来做顾问。说真的,你能拿到全额奖学金进来,简直是万里挑一的厉害!”

林思源点点头,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窗外。马克口中的这些设备,他只在《自然》《柳叶刀》的文献配图里见过,国内最顶尖的实验室也未必能配齐。他摸了摸胸口, 那个生锈的金属零件还贴在皮肤上,冰凉的触感让他稍微定了定神。

住进宿舍时已经是傍晚。单人宿舍不大,却五脏俱全,书桌、衣柜、独立卫生间一应俱全。林思源简单收拾了一下,就抓起外套往实验室赶。他实在太想看看那些“顶尖设备”的真面目了。

实验室位于医学院大楼的三层,推开厚重的玻璃门,林思源瞬间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得说不出话,足足有半个篮球场大的空间里,白色的实验台整齐排列,上面摆满了他只在文献里见过的精密仪器。穿着白大褂的研究人员穿梭其间,有的在调试设备,有的在记录数据,每个人都神情专注,只有仪器运行的轻微声响和偶尔的低声交流,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试剂味,干净又纯粹。

“这是我们的核心实验室。”马克带着他往里走,手指着不同的区域,“那边是细胞培养区,恒温恒湿,连通风系统都是进口的;左手边是分子克隆区,PCR仪一排摆了八个,不用抢着用;最里面那个独立房间,就是安德森教授的专属研究室。”

林思源走到一台基因测序仪前,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指尖刚碰到冰冷的金属外壳,就被旁边的研究员轻咳了一声提醒:“请先戴手套。”他连忙收回手,脸有些发红。

“别紧张,刚来都这样。”马克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我第一次来的时候,盯着质谱仪看了半小时,差点把教授的实验样本碰洒了。不过你放心,很快就能熟练操作的。”

林思源点点头,心里却五味杂陈。他想起国内实验室那台用了五年的旧测序仪,每次使用前都要反复调试,有时候一天只能测两个样本;想起陈教授带着他们用自制的支架固定离心机,冬天冻得手都发紫。巨大的差距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他心上,让他既焦虑,又燃起了更强烈的求知欲,他必须尽快把这些技术学扎实。

第二天早上八点,林思源准时出现在实验室。安德森教授已经在那里了,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穿着简单的浅蓝色衬衫和卡其裤,没有一点架子,看到他进来,主动走过来握了握手:“林,我看过你的论文,心肌细胞活性预测算法很有创意,尤其是在凋亡临界点的判断上,比现有模型更精准。从今天起,你加入我的肿瘤靶向药物研发项目组,负责分子设计部分。”

突如其来的信任让林思源有些受宠若惊:“谢谢教授!我一定好好做!”

“我期待你的表现。”安德森教授笑了笑,转身递给她一叠资料,“这是项目的现有数据,你先熟悉一下,有问题随时找我。”

进入项目组后,林思源才真正体会到“顶尖实验室”的节奏。每天早上八点到实验室,晚上十点才离开,周末也只有半天休息时间。项目组里的成员来自十几个国家,每个人都像上紧了发条的闹钟,连吃饭都在讨论实验方案,那种对科研的狂热,让林思源既敬佩又有些压力。

麻烦在第一个月就来了。那天,林思源按照国内的习惯处理肺癌细胞样本, 先离心再染色,结果因为步骤顺序不符合实验室规范,导致一批培养了三周的珍贵样本全部污染。

负责样本管理的研究员艾米丽看到培养皿里浑浊的液体时,当场就炸了:“林!你到底在干什么?”她一把抓起培养皿,声音尖锐得像玻璃划黑板,“这些 A549细胞花了我三周才培养到对数期,就因为你随便改步骤,全毁了!我们的实验至少要推迟一周!”

周围的研究员都停下了手里的活,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林思源。他的脸瞬间涨红到了耳根,攥着实验服的衣角,声音有些发颤:“对不起,我……我以前在国内都是这么做的,没意识到会出问题。”

“国内?这里是纽约大学医学院,不是你随便糊弄的地方!”艾米丽把一本厚厚的《实验室操作手册》摔在他面前,“啪”的一声响,惊得旁边的离心机都顿了一下,“今天之内把这本手册背下来,明天早上我抽查!要是错一个步骤,你就立刻离开项目组!”

林思源捡起手册,厚厚的一本几乎有砖头那么厚,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英文条款,连“移液枪使用后需调回最大量程”“离心管必须贴双重标签”这样的细节都写得清清楚楚。那天晚上,他在实验室熬了个通宵,借着台灯的光逐字逐句地背,遇到不懂的专业术语就查词典,笔记本上记满了标注。第二天早上艾米丽抽查时,他对答如流,连最冷门的“生物安全柜消毒流程”都一字不差,她的脸色才稍微好看了些,丢下一句“下次再出错,绝不姑息”就走了。

这件事给了林思源一个狠狠的教训。他意识到,国外的科研不仅有先进的设备,更有近乎严苛的规范,而这些规范,恰恰是保证实验准确性和安全性的关键。从那以后,他每天下班后都会留下来复盘当天的操作,把容易出错的步骤记在便利贴上,贴在实验台前面,连移液枪的使用姿势都对着视频反复练习。

三个月后,林思源凭借扎实的基础和超乎常人的努力,在项目组里站稳了脚跟。他提出的“双靶点协同结合”设计方案,解决了现有靶向药物容易耐药的难题,得到了安德森教授的高度认可。

“林,你的方案很有创新性。”在项目例会上,安德森教授把他的设计图投影在大屏幕上,对着所有人说,“如果能成功合成,我们的药物靶向性至少能提高 20%,副作用还能降低15%。我决定让你负责这个子项目,需要什么资源直接跟我说。”

全场的目光都集中在林思源身上,有赞许,也有嫉妒。项目组的老成员大卫脸色尤其难看,他本来一直以为这个子项目会由自己负责。散会后,大卫拦住林思源,双臂抱在胸前,语气带着明显的挑衅:“林,别以为靠一个花哨的方案就能得到教授的认可。靶向分子合成的难度不是你能想象的,去年有三个博士后都栽在这上面了。我劝你还是早点放弃,免得最后搞砸了,丢中国人的脸。”

林思源看着他,眼神平静却坚定:“行不行,看结果就知道了。”

接下来的一个月,林思源几乎住在了实验室。合成新型靶向分子的过程比想象中更艰难,先后失败了十多次。有一次,因为试剂纯度不够,合成出来的分子结构完全扭曲,林思源盯着显微镜下的图像,手指都在发抖,那是他熬了三个通宵才得到的样本。

“放弃了?”一个声音在身后响起。林思源回头,看到艾米丽端着两杯咖啡走过来,把其中一杯递给她,“我第一次合成这种分子时,失败了二十三次,最后发现是反应釜的温度传感器出了问题。”

林思源接过咖啡,苦涩的味道在嘴里散开,他苦笑着说:“我已经很小心了,每一步都按手册来,可还是出问题。”

“科研本来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艾米丽坐在他身边,指了指显微镜下的图像,“你看这里,分子链的断裂位置很规律,可能不是试剂的问题,是反应温度不够稳定。”她顿了顿,又补充道,“大卫刚才来看过,说你肯定做不出来。但我觉得,你比他有韧劲,他失败三次就放弃了。”

林思源心里一暖,看着艾米丽真诚的眼神,原本沮丧的情绪瞬间消散了大半。他重新坐回实验台前,调出所有失败的实验数据,逐一对比分析,发现果然像艾米丽说的那样,反应温度的波动超过了1摄氏度,导致分子链无法稳定形成。他立刻调整方案,把反应釜的温度控制精度提高到0.5摄氏度以内,还特意请仪器维护师检查了传感器。

又过了一周,当林思源再次把样本放在显微镜下时,终于看到了理想的分子结构,两条红色的靶点链精准地结合在癌细胞表面,像两把钥匙插进锁孔,完美又稳定。他激动得差点跳起来,抓起培养皿就往安德森教授的办公室跑。

“教授!成功了!您看!”他把显微镜推到安德森教授面前,声音都在发抖。

安德森教授仔细观察了很久,突然哈哈大笑起来,拍着他的肩膀说:“林,你做到了!我就知道你能行!”

消息传到项目组,大卫的脸色铁青,却不得不承认林思源的能力,在茶水间遇到时,也只能不情不愿地说了句“恭喜”。

那天晚上,安德森教授特意请林思源去了附近的一家法式餐厅。饭桌上,他端着红酒杯问:“林,你这么有才华,毕业后有没有打算留在美国?我可以推荐你进辉瑞或者强生的研发部,年薪至少二十万美元,还能给你配专属实验室。”

林思源放下刀叉,认真地说:“教授,谢谢您的好意,但我毕业后要回国。”

安德森教授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他会这么说:“为什么?国内的科研条件和美国还有不小的差距,留在这边,你能更快出成果,甚至有机会冲击诺贝尔奖。”

“我知道差距存在,但正因为有差距,我才要回去。”林思源的眼神亮得像星星,“我八岁那年,在医院认识了一个病友叫小磊,我们都得了先天性心脏病。有一天他突然室颤,可医院没有先进的除颤设备,医生只能眼睁睁看着他走了。我学医,就是为了不让这样的悲剧再发生。美国的技术再好,也不能直接救国内的患者。我要把学到的东西带回去,建更好的实验室,做更适合中国患者的药物。”

安德森教授看着他,沉默了很久,然后举起酒杯:“林,你是个有理想的年轻人。我支持你的决定。如果将来需要技术或者设备支持,随时可以找我,我会尽力帮忙。”

林思源举起酒杯,和他轻轻碰了一下。红酒的醇香在嘴里散开,暖得他心里发烫。

夜深了,林思源站在公寓的阳台上,看着远处曼哈顿的璀璨灯火。他掏出手机,给陈教授发了条信息:“教授,我在这边一切都好,已经负责了一个靶向分子合成子项目。等我回去,咱们一起把国内的实验室建好,把项目做到世界一流,再也不让患者因为设备和技术遗憾。”

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来,他摸出胸口的金属零件,紧紧攥在手里。晚风拂过脸颊,带着一丝凉意,可他的心里却充满了力量。他知道,这只是异国磨砺的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国内等着他,但他不怕,因为他的初心,从未改变。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