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合作的拉锯战终于尘埃落定。经过几轮磋商,双方达成共识:大型动物实验仍在安德森实验室进行,但药企将派遣技术团队全程参与,确保流程符合他们的标准,为后续临床申报铺路。
林思源对这个结果相当满意。实验主导权仍在自己手中,数据严谨性能得到保障,还能借此机会学习药企的成熟经验,可谓一举多得。
接下来的日子,实验室节奏更快了。林思源每天工作超过十六个小时,咖啡成了续命必需品。但无论多忙,他始终坚持两件事:每周与父母视频,每隔一周向陈教授汇报进展。
陈教授的邮件总是温暖而充满鼓励,不时分享实验室的新动态。“刘毅那小子出息了,实验竞赛拿了一等奖”,“学校新添了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就等你回来大展拳脚”。字里行间,那份期盼他学成归国的期待,不言而喻。
与父母的视频通话则复杂许多。母亲赵淑兰总是先问“吃饭了吗”、“睡得好不好”,絮絮叨叨地叮嘱他别太拼,语气里满是关切。父亲林建国话不多,每次简单问几句实验进展,听到好消息时,嘴角会微微上扬.......那弧度很小,但林思源总能捕捉到。
他们不再直接提让他留在美国的事,但母亲偶尔的只言片语,仍透露出这个念头。“这边小区环境真好,空气比老家强多了”,“你张阿姨的儿子上个月拿到绿卡了,说以后看病上学都方便”。林思源听得明白,父母还没彻底放下这个想法。
直到上周视频时,林思源盯着屏幕,突然皱起眉头。
“爸,你看起来瘦了?脸色也不太好。”他凑近屏幕,语气带着担忧。
林建国摆摆手,语气如常:“没事,厂里最近赶项目,加了几个班。老毛病,休息两天就好。”
“什么老毛病!”赵淑兰抢过话头,语气带着埋怨,“让他去医院看看,总说忙!儿子你劝劝他,最近老是胃疼,有时候疼得直不起腰,我说了多少次,他就是不去!”
林思源的心一下子揪紧了,后背冒出冷汗:“胃疼?多久了?爸,你必须去医院!胃的问题不能拖!”
“你这孩子,别大惊小怪。”林建国有些不耐烦,“就是胃炎,吃饭不规律闹的。你在国外吃那些洋餐,不也总说胃不舒服?我自己的身体,我心里有数。”
视频结束后,林思源坐立不安。他太了解父亲的脾气,从小有点小病小痛都硬扛着。但这次是胃疼,万一......他不敢往下想,越想越慌,在实验室里来回踱步,最终拿起手机,拨通了刘毅的电话。
电话那头吵吵嚷嚷,刘毅的大嗓门透着活力:“源哥?怎么了?美国佬又给你找麻烦了?”
“不是我,是我爸。”林思源语速很快,把情况说了一遍,“我爸在国内,我一时回不去。毅哥,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联系下我妈也行,无论如何得让我爸去医院做个全面检查,特别是胃镜,必须做!”
刘毅那边的喧闹声顿时安静下来,语气变得严肃:“卧槽!叔叔这事可不能耽误!源哥你放心,包在我身上!我现在就给我妈打电话,让她去找阿姨聊聊......阿姨们说话比咱们管用。要是还不行,我就让我爸给叔叔打电话,说托关系挂了个专家号,特别难抢,让他必须去!保证让他去做检查!”
“谢了兄弟,真的。”林思源松了口气,声音里带着感激。
“跟我客气什么!”刘毅恢复爽朗的语气,“你安心搞实验,这边交给我,有消息马上告诉你!”
挂了电话,林思源仍然心神不宁。隔着万里之遥,亲人有事自己却无能为力,这种无力感像块石头压在胸口。他打开电脑,疯狂查阅胃部疾病的文献,越看心越沉......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如果拖延不治,风险不容小觑。
接下来的几天,他几乎每隔几小时就给母亲发消息,询问父亲的情况。直到第三天傍晚,母亲终于发来消息,语气轻松了许多:“小源,别担心了。你爸被我磨得没办法,昨天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说就是浅表性胃炎,还有点胃溃疡,开了药,让注意饮食,定期复查。没事了,虚惊一场。”
林思源看着手机,长长舒了口气,靠在椅背上,才发现手心全是汗。虽然是虚惊一场,但这件事像警钟,在他脑海里敲响。父母正在慢慢变老,他不能一直留在国外。毕业后回国的念头,从模糊的方向变得清晰起来,回去不仅是为了改变医疗环境,更是为了陪伴父母。
他刚平复心情,安德森教授的助理就来敲门,说教授找他。林思源走进办公室,见教授脸色有些严肃,心里不由一紧。
“林,有两个消息,一个好一个挑战,你想先听哪个?”安德森教授靠在椅背上,手指轻敲桌面。
林思源笑了笑,尽量放松:“先说好消息吧,教授。”
“好消息是,我们的临床前数据非常出色,公司决定加大投入,正式启动一期临床的筹备工作。”安德森教授嘴角上扬,“你是核心研发人员,需要全程参与方案设计。”
“真的?太好了!”林思源一下子坐直,眼睛亮了起来。一期临床,这是项目从实验室走向患者的关键一步,他期待已久。
安德森教授点头,语气转为严肃:“另一个消息是,经过评估和协商,一期临床的主要试验基地,初步定在了中国上海的两家顶级医院。”
“在中国?”林思源愣住了,手中的笔差点掉在桌上。按常理,创新药的一期临床大多放在美国,毕竟研发中心在这里,与监管部门沟通也方便,怎么会突然定在上海?
“没错,是中国。”安德森教授解释道,“一方面,中国的患者群体大,入组速度能快不少,缩短试验周期。更重要的是,合作方与中国药监部门有了新的合作框架,想把这个项目当成示范案例。”他看着林思源,眼神期待,“公司希望你作为研发方代表,深度参与国内的临床中心工作......与研究人员沟通方案,解释技术细节,监控数据,确保试验严格按我们的设计进行。”
顿了顿,教授补充道:“但你要做好准备,这会面临很多挑战。中美医疗体系不同,伦理审查细节、与患者沟通方式,可能都与你熟悉的模式不同。而且,临床研究比实验室复杂得多......你之前面对的是细胞和小鼠,现在要面对真实的患者和各种突发情况。可能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阻力。”
林思源的心跳加速。回国参与一期临床!这简直是将他的理想直接带到眼前。虽然挑战重重,但机会难得。他几乎没有犹豫,眼神坚定地看着教授:“教授,我愿意接受这个挑战!请让我负责中国区的临床协调工作!”
他知道,这是他回国前最重要的一次实战演练。他仿佛能看到上海的医院里,那些等待新药的患者......他们眼中的期待,将是他前进的动力。
而此时,上海某家医院的会议室里,一场关于承接这个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论证会正在进行。心外科主任坐在主位,眉头微皱:“药物的临床前数据确实不错,但一期临床的风险不能忽视。我们必须把伦理审查和患者知情同意流程做严,确保万无一失。我建议成立专门的协调小组,负责人需要懂科研、懂临床,还得外语好。”
院长点头,看向众人:“大家有推荐的人选吗?”
会议室角落,一个清冷的声音响起:“我可以负责。”
众人看向声音来源,是苏玥。她站起身,神色平静却坚定:“我参加过多次GCP培训,有国际交流经验,熟悉临床流程,也了解基础科研。我能确保试验符合国内规范,也能保障患者权益。”
主任愣了一下,随即点头:“苏医生确实合适。那这个协调小组,就先由你牵头筹备。”
苏玥坐下,目光望向窗外的黄浦江。她手中拿着一份试验方案,首页的核心研发团队名单里,“林思源”三个字被她用铅笔轻轻圈出。她并不知道,这个名字的主人,很快就会来到上海,与她站在同一战线,开启一场全新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