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会的成功像场短暂的暖阳,周一回到瑞宁医院,林思源刚踏进科室,就被一股说不上来的压抑感裹住。护士站的小姑娘们没像往常那样笑着打招呼,连走廊里碰到的几个医生,说话也都带着点含糊的客气。
他刚把行李箱放进休息室,王磊就找上门了。这人平时总爱凑上来跟他同步试验进度,今天却磨磨蹭蹭地站在门口,手在文件夹上攥了好几下,话在嘴里绕了两圈,才支支吾吾开口:"林博士,你......你有空吗?想跟你说点事。"
林思源看他这模样,心里咯噔一下:"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两人进了空会议室,王磊把文件夹往桌上一放,头埋得更低了:"是总部那边......对咱们的预算有点意见。"他顿了顿,声音又压低了些,"马克总监回去后,虽然在会上肯定了数据,但私下跟我说,咱们这边的监测成本超支太多,还有......"
"还有什么?"林思源追问。
"还有张建国那个不良事件,"王磊搓着手,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总部觉得虽然处理好了,但潜在风险还是大,建议我们......后续入组节奏放慢一点,再观察观察,别太急着推进。"
"放慢节奏?"林思源猛地皱起眉,手指在桌沿敲了敲,"现在数据这么正向,患者入组意愿也高,正是乘胜追击的时候!放慢节奏会延长试验周期,那些等着入组的晚期患者,哪有那么多时间等?"
"我知道!我也是这么跟总部沟通的!"王磊急得声音都高了点,又赶紧压下去,"可总部那边更看重风险控制,说不能为了进度冒风险。而且......"他往门口看了眼,压低声音,"我听总部的同事说,好像有别的团队也在做类似靶点的药物,进度咬得很紧,总部可能想更稳妥点,别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林思源沉默了。他知道新药研发的竞争有多激烈,一步慢可能就步步慢,可总部的顾虑也不是没道理,资本从来都怕风险。正想着,会议室的门被推开,苏玥拿着一叠打印纸走进来,脸色比平时更冷,连白大褂的领口都系得格外紧。
"林思源,你看一下这个。"她把打印纸递过来,最上面那张的标题格外扎眼......"瑞宁医院新药试验曝严重不良反应,患者险丧命!是医学突破还是草菅人命?"
林思源拿起来快速翻看,越看脸色越沉。帖子里把张建国的CRS事件写得极其凶险,说"医生为了数据隐瞒风险,差点让患者送命",却对团队连夜抢救、后续优化监测方案、患者现在恢复良好的情况只字不提。下面的评论已经炸了,有人骂"医院为了名利不顾患者死活",还有人说"这种试验就该叫停"。
苏玥的手指精准地点在几个关键信息上:"患者入组编号、CRS发生时间,还有用药剂量......这些数据只有试验核心人员和合作方才能接触到。"
"这根本是歪曲事实!"林思源把打印纸拍在桌上,声音里带着压抑的火气,"这些细节,不是普通患者或家属能知道的。"
"我也是这么想的。"苏玥拉过一把椅子坐下,"我已经让机构办的同事联系论坛版主删帖了,但这种负面消息传得比什么都快,现在已经有患者家属打电话来问,对试验声誉影响很坏。"
"你的意思是,有人故意抹黑?"林思源看向她。
苏玥点头:"不排除这个可能。咱们的数据越好,就越挡别人的路,竞争无处不在,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也不奇怪。"
屋漏偏逢连夜雨。下午,林思源刚把总部的事和抹黑帖的事整理好,就收到了安德森实验室的邮件。他赶紧点开,里面是那两例进展患者的基因检测初步结果,提示可能存在一个罕见的旁路激活突变,这很可能是导致患者对药物耐药的原因。
"也就是说,现有的药物方案可能需要调整?"林思源把邮件转给苏玥,眉头没松开过,"要么优化药物结构,要么考虑联合用药,这又得额外花时间做研究。"
苏玥刚看完邮件,她的手机就响了,是药企总部的电话。挂了电话后,她脸色更差了:"总部正式发邮件了,要求我们三天内提交'预算超支说明'和'风险管控改进方案',还说在说明和方案通过前,暂时冻结部分后续的检测经费。"
内忧外患,一下子全压了过来。
晚上,科室里的人都走得差不多了,只有林思源和苏玥的办公室还亮着灯。两人把资料摊在会议桌上,开始讨论应对方案。
"总部那边的说明报告我来写。"林思源打开电脑,手指在键盘上敲了敲,"把监测成本的明细列出来,说明每一笔钱花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必须花......比如24小时动态监测设备,要是省了,可能就发现不了早期不良反应。再把前几批患者的疗效数据、安全性数据都附上,用数据证明我们的风险是可控的,进度推进是合理的。"
苏玥点点头,把那两例进展患者的病历摊开:"安德森教授那边需要更详细的临床信息,用药前后的影像对比、症状变化、甚至患者的饮食作息记录都得整理好,我来补充。或许能从这些细节里找到旁路激活的规律,为后续调整方案提供依据。"
"还有那个抹黑帖,"林思源停下打字,"不能只等着删帖,得主动回应。明天我跟机构办沟通,发个正式声明,把张建国的治疗过程、现在的恢复情况都说明白,再附上患者的知情同意书和随访记录,用事实反驳那些谣言。"
"嗯,"苏玥拿出笔,在纸上记着要做的事,"我让护士站整理一下张建国最近的随访视频,患者本人的说法比我们的声明更有说服力。另外,那个泄露信息的人,也得留意一下,虽然现在没证据,但不能不防。"
两人分工明确,办公室里只剩下键盘敲击声和纸张翻动声。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窗外的医院大楼只剩下零星几盏灯,连走廊里的脚步声都没了。林思源起身伸了个懒腰,才发现肚子早就饿了,桌上的外卖盒还是中午的。
"我去冲两杯咖啡。"他拿起桌上的咖啡粉,走到茶水间。平时喝的那个牌子没了,只剩下另一个牌子的黑咖啡。冲好后,他端着两杯走回去,递给苏玥一杯。
"谢了。"苏玥接过,抿了一口,眉头立马皱了起来,"怎么这么苦?比之前的难喝多了。"
"可能换牌子了,只剩这个了。"林思源也尝了一口,确实苦得烧心,"不过提神效果应该更好,今晚估计得通宵。"
苏玥没说话,拿着咖啡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漆黑的夜空。医院的路灯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偶尔有救护车鸣着笛从楼下经过,很快又消失在夜色里。她忽然轻声说:"有时候觉得,做点实事真难。"
林思源走到她身边,顺着她的目光看向楼下:"是啊,前有科学难题要破,后有资本压力要扛,旁边还有人放冷箭。"他顿了顿,转头看向苏玥,声音低沉却坚定:"上次随访,张建国还跟我说,等病好点要带孙子去公园放风筝。现在他已经能自己下楼散步了。想想这些,再难也值了。"
苏玥转头看他,林思源的眼睛在夜色里很亮,像有光。她沉默了片刻,轻轻点了点头:"嗯。"
简单一个字,却像定心丸一样,让林思源心里踏实了不少。他回到座位上,重新点开文档,手指敲击键盘的速度更快了。苏玥也走回来,拿起笔,继续整理那些密密麻麻的临床数据。
凌晨一点多,初步方案总算有了雏形。林思源保存好文档,伸了个大大的懒腰,骨头都发出"咔哒"的声响。苏玥也放下笔,揉了揉发酸的肩膀,眼底带着明显的疲惫,却没说一句累。
"先这样吧,明天再细化。"林思源把资料收进文件夹,"你家离医院远,我送你回去?"
苏玥摇摇头,拿起搭在椅背上的外套:"不用,我自己开车来的。你也早点休息,明天还有得忙。"
两人一起走出办公室,走廊里静悄悄的,只有声控灯随着他们的脚步亮起又熄灭。走到电梯口,苏玥忽然停下脚步:"对了,明天跟机构办沟通声明的时候,记得把张建国的联系方式也附上,要是有媒体想采访,让他自己说更有说服力。"
"我知道了。"林思源点头,"你路上注意安全,到了给我发个消息。"
苏玥"嗯"了一声,走进电梯。电梯门缓缓关上,她看着镜子里自己疲惫的脸,又想起林思源刚才说的话,心里忽然又有了力气。
林思源站在原地,直到电梯的数字降到一楼,才转身往休息室走。他拿出手机,翻到张建国的随访记录,最新一条是昨天的:"患者精神状态良好,可自主行走30分钟,无明显不适。"他笑了笑,给张建国发了条消息:"张叔,最近感觉怎么样?明天有时间的话,想跟你聊聊。"
很快,张建国回复了:"小林医生,我挺好的!明天随时有空,你过来就行!"
看着这条消息,林思源心里的压抑少了些。他知道接下来的路不好走,总部的压力、竞争对手的抹黑、耐药的难题,每一个都不好解决,但只要有患者的信任,有苏玥这样的搭档一起扛,就没什么跨不过去的坎。
他躺在休息室的小床上,闭上眼睛,脑子里却还在过明天要做的事:跟机构办沟通声明、整理总部要的说明报告、给安德森实验室发补充资料、联系张建国......一件件事像清单一样列在脑子里,直到困意袭来,才慢慢睡过去。
而此刻,城市的另一角,周伟看着电脑屏幕上的抹黑帖,满意地抿了一口红酒。想起校友会上林思源的风光,他眼中闪过一丝阴鸷:"林思源,看你还能得意多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