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倚晴的头像

倚晴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9/28
分享
《医者》连载

第一十一章 磨合与共识

张建国的不良反应事件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在瑞宁医院的研究团队内部激起了层层涟漪。监护仪刺耳的警报声还没完全从众人耳边散去,药企总部的质询邮件就已经塞满了王磊的收件箱,连带着办公室的空气都比往常凝重了几分。

林思源刚把张建国的最新监测报告整理好,就被王磊火急火燎地拽进了小会议室。推门进去时,苏玥已经坐在里面,面前摊着一叠厚厚的病历,指尖正沿着纸张上的记录线快速滑动。

“你们俩可算来了,总部那边催得紧,这报告要是今晚交不上,我这月绩效估计得全扣光。”王磊一屁股坐在椅子上,笔记本电脑屏幕亮着,满屏都是红色的批注框,“尤其是对咱们没先上报就直接抢救这事儿,总部意见特别大,说咱们不按流程走。”

林思源把报告放在桌上,顺手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为了盯着张建国的恢复情况,他已经连续两天只睡了四个小时,眼底的青黑重得像涂了墨。“流程是死的人是活的,当时张建国血氧都快掉到80了,再等咱们一层层上报审批,人都该出事了。” 他指尖敲了敲报告里的应急处理记录,“预案里写得明明白白,受试者安全优先,我们按预案做了抢救,稳定后十分钟就补了上报流程,没什么问题。”

苏玥这时才抬起头,手里还捏着支笔,语气没什么温度,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王监查,你得跟总部说清楚,在中国做临床研究,别拿那些僵化的流程卡人。患者命都快没了,难道还要先等邮件批复?要是总部连这点都理解不了,那以后这试验没法合作。”

王磊苦着脸抓了抓头发:“我当然知道你们是为了患者好,但总部有总部的规矩……行吧,报告我尽量往好里写,重点突出咱们应急方案管用、团队专业。不过后续入组的患者,筛选标准必须再严点,可不能再出岔子了。”

“严可以,但不能一刀切。”林思源立刻接话,把张建国的CRS反应分析表推到两人面前,“这次反应虽然剧烈,但托珠单抗用上之后,症状半小时就缓解了,说明药物机制是对的,风险也可控。要是为了不出事就提高入选门槛,把那些真正需要药的患者挡在外面,这试验还有什么意义?”

他手指在表格上圈出几个关键数据:“我建议优化监测方案,所有首次给药的患者,前24小时都安排一级监护,每小时测一次生命体征,另外可以探讨提前用小剂量激素预防的可能性。这样既不耽误治疗,又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苏玥放下笔,拿起那份分析表看了几秒,抬头看向王磊:“林博士说得对,因噎废食没用。我们得把防护做到位,不是把路堵死。我和林博士今天下班前就能把新方案和补充预案拟出来,明天就提交伦理委员会备案。”

王磊看着眼前这两人,一个冷静得像块冰,一个执着得像头犟牛,却在专业上出奇地一致,知道自己再反对也没用,只好点头:“那行,就按你们说的来,辛苦二位了。”

等王磊抱着电脑匆匆离开,会议室里只剩下林思源和苏玥两人。空气安静了几秒,林思源先开了口,语气比刚才缓和了些:“刚才,谢了。”

苏玥正收拾桌上的病历,闻言动作顿了顿,声音依旧淡淡的:“我不是帮你,是觉得你的方案对患者更有利。” 话虽这么说,她把病历放进文件夹时,指尖却轻轻勾了下页角,没再像以前那样一说完就转身走。

林思源笑了笑没再反驳......经过这次事,两人之间那种一说话就剑拔弩张的感觉,好像真的淡了点。他起身拿起桌上的报告:“去看看张建国吧,刚才护士说他今天能吃流食了。”

苏玥应了声“好”,跟在他身后往观察室走。走廊里的消毒水味混着窗外飘进来的槐花香,比平时多了点暖意。

推开门,就看见张建国靠在病床上,手里端着个白瓷碗,正小口小口地喝着小米粥。见他们进来,老爷子连忙放下碗,手在病号服上擦了擦,脸上满是感激:“林医生,苏医生,可把你们盼来了!那天我还以为自己要不行了,多亏你们反应快,不然我这老骨头真就交代在这儿了。”

苏玥走过去,拿起床头的监护仪记录单看了看,语气比平时软了些:“张叔叔,您恢复得挺好,心率、血氧都正常了。这次反应虽然大,但也说明药物在您体内起作用了,后续治疗我们会更注意,您放心。”

“放心!有你们在,我一百个放心!” 张建国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又想起什么似的,拉着林思源的手,“我儿子昨天还说,等我好了,一定要请你们吃饭,你们可千万别推辞!”

林思源连忙摆手:“吃饭就不用了,您好好养病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从观察室出来,两人沿着走廊慢慢走。夕阳透过窗户斜照进来,在地面上投下长长的影子。林思源看着苏玥的侧脸,忽然说:“刚才你跟王磊说‘患者安全高于一切’的时候,特别有力量。有时候光有数据不够,还得有这份底气。”

苏玥脚步顿了顿,没回头,只是轻声说:“这是底线。”但林思源分明看见,她嘴角微微向上扬了一下,像被风吹起的柳叶,很快又恢复了平静。

新的监测方案和补充预案推进得比预想中顺利。伦理委员会审核时,几位专家都夸方案考虑得周全,药企总部那边看了详细的风险控制措施,也没再提反对意见,只要求每周提交一次监测报告。

接下来入组的三个患者,都按新方案进行了监护。有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首次给药后发了低烧,体温刚到37.8℃,护士就立刻报了过来。苏玥拿着体温计赶过去时,林思源已经在病房里了,正拿着患者的用药记录跟她解释:“从药理上看,这是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属于正常范围,不用停药,物理降温就行。”

苏玥摸了摸患者的额头,又看了看监护仪上的各项指标:“还是得密切盯着,每半小时测一次体温,要是超过38.5℃,就按预案用退烧药。” 她转头对患者笑了笑,“别担心,这是身体在适应药物,很快就会好的。”

患者点点头,眼里的紧张少了些:“谢谢苏医生,有你们在,我不害怕。”

等患者睡着后,两人轻轻带上门。苏玥靠在走廊的墙上,看着林思源:“刚才你倒是挺淡定,不怕再出上次的事?”

“怕啊,但不能因为怕就乱了阵脚。”林思源从口袋里掏出个薄荷糖递给她,“咱们制定新方案不就是为了应对这些情况吗?该紧张的时候紧张,该冷静的时候得冷静。”

苏玥接过糖,剥开放进嘴里,清凉的味道瞬间驱散了些许疲惫。她没说话,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日子一天天过去,两人的工作模式渐渐固定下来。每天早上八点,他们都会在医生办公室开个十分钟的短会。林思源负责汇总前一天的数据,跟药企、实验室对接技术问题;苏玥则安排当天的受试者检查,协调医护团队,盯着伦理规范的执行。

当然,分歧还是有的。有次一个患者的肝酶指标比正常值高了一点点,没到停药标准,但趋势在往上走。苏玥拿着化验单找到林思源时,语气很坚决:“我建议暂停用药,观察两天。肝酶持续升高可不是小事,万一伤了肝怎么办?”

林思源正对着电脑分析数据,闻言抬头:“我看了他的用药记录,他前一天吃了感冒药,可能是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一过性升高。要是现在停药,之前的疗效评估就断了,得重新开始。” 他把患者的用药清单调出来给苏玥看,“要不这样,明天再复查一次肝酶,要是还升,咱们就停药;要是降了,就继续按原方案来。”

苏玥盯着清单看了半天,又翻了翻患者的既往病史:“行,就按你说的办。但必须跟患者和家属说清楚风险,让他们有心理准备。”

“没问题,沟通的事我来做。”林思源爽快地答应。

就这样,在一次次的讨论和协作中,临床试验的进度比预期快了近四分之一。瑞宁医院作为牵头中心,严谨的操作不仅赢得了药企的认可,连另外一家参与医院都专门派了医生过来学习经验。

一天下班后,林思源整理完数据,抬头发现苏玥还在对着电脑写报告。夕阳的余晖洒在她身上,给她的头发镀上了一层金边,显得比平时柔和了许多。

“还没走?”林思源走过去,看了眼她电脑上的内容,“在写这周的监测总结?”

“嗯,明天要提交给总部,得赶在今天写完。” 苏玥揉了揉肩膀,“照这个速度,第一批受试者的初步疗效评估,下个月就能出来了。”

“会的,而且数据肯定好看。” 林思源的语气很坚定,既像是在安慰苏玥,也像是在给自己打气。他拿出手机,看到母亲赵淑兰发来的微信:“你爸最近按时吃药,胃病没再犯,还说等你忙完这阵,回家吃他做的红烧肉。”

林思源笑着回复:“知道了妈,等我这边忙完就回去。让爸少做点油腻的,注意身体。”

收起手机,他看向苏玥:“忙完了吗?一起去楼下吃碗面?我知道附近有家面馆,味道特别好。”

苏玥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好,等我把这点写完。”

两人并肩走下楼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医院门口的路灯亮了,暖黄色的光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林思源看着身边的苏玥,忽然觉得,回国这个决定,真是他这辈子最正确的选择。

虽然未来还有很多挑战,比如后续的疗效评估、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但他不再像刚回国时那样迷茫了。有家的牵挂,有值得信赖的战友,还有一份能让他全力以赴的事业,这些都让他充满了力量。

他抬头看向夜空,星星已经开始闪烁。或许,属于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